澳門歷史建築群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澳門歷史建築群包含了許多澳門歷史名勝古蹟,其中許多具有濃烈的時代色彩,多年來一直深受世界各地遊客所喜愛的旅遊勝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媽閣廟媽閣廟包括弘仁殿、"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觀音閣等建築物。明朝時本名"天妃廟***宮***",至清道光八年***1828 年***重修時增建山門,額名"媽祖閣",華人俗稱"媽祖閣",又有另稱'正覺禪林"。

  媽閣廟之建築物建於不同時期,整座媽閣廟至清道光八年***1828年***才初具規模。弘仁殿創建於明弘治元年***1488年***,現存門楣石刻"弘仁殿"三字,旁邊之題款則為清道光八年***1828年***。該殿是一座小型石殿,供奉天后。廟內有實物可考,而歷史最長的是"神山第一"殿。該殿供奉天后,由當時官方與商戶合資籌建於1605 年***明萬曆三十三年***,至1629 年***明崇禎二年***又再重修,其門口石橫樑至今仍存初建時的石刻;媽閣廟因而是澳門現存廟宇中有明確實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廟宇,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築物儲存至今時間最長的。

  觀音閣的建築年代無從稽考,閣內現存一塊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的木匾,則觀音閣應建於此前。閣內供奉觀音。

  正覺禪林也是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供奉天后。此殿在1988年2 月8 日曾發生火警,後由文化局按原貌重修,至翌年2月完成。

  1874年、1875年,媽閣廟先後兩次遭受火災,造成損毀,於是由居民集資,於1875 年***清光緒元年***開始重修,至1887 年***清光緒十三年***落成,形成今天的樣子。

  除了於83及88年給予資助維修該廟外,文化局於1996~97年間對該廟進行保養工程,包括牆壁、裝飾牆身及門窗的框架等。

  港務局

  港務局大樓,原叫摩羅兵營***Quartel dos Mouros***,由一位叫卡蘇索***Cassuto***的義大利人設計, 1874 年建成,當年8 月投入使用,作為1873 年到澳門當警察的印度人的營地。據記載,兵營寬敞的營房通風條件很好,駐有二百名兵士,還有軍官房間,從大廳可以看到建築物四周的空地,風景極為優美。到1905 年,該處被改做港務局和水警的辦公地點。現為澳門特區政府港務局辦公大樓。

  鄭家

  鄭家大屋大約建於1881 年,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祖屋,由其父親鄭文瑞籌建。後來,鄭家後人四散,該大屋長期沒有進行整體維修及改建工程,但建築物被完整地儲存下來。文化局於2001年7月接管該大屋,並開始按原貌進行維修工程。

  聖老楞佐堂

  大約建於1569年,原為木質結構,是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之一。教堂後來幾經重建,完成於1846年。該教堂奉為教會殉職的聖人老楞佐***S.Lourenco***為主保。由於教堂靠近南灣,往時當葡人船隻外出貿易回澳之時,其家眷即站在教堂的臺階之上呼喚等候,祈求一帆風順,平安歸來,故該教堂俗稱為「風順堂」。

  聖若瑟修院

  聖若瑟修院創辦日期不詳。有歷史記載的,是耶穌會士於1728年2月23日取得現址,當時人稱之為聖若瑟樓。經過三十年經營,院舍陸續落成。聖若瑟修院大樓久歷滄桑,先後曾於1903年、1953年和1995年進行修葺。三巴仔街一號和崗頂前地一號舊樓,已於1953 年拆卸重建。

  與聖若瑟修院毗連的聖若瑟修院聖堂於1746 年興建, 1758 年落成,規模僅次於耶穌會士興建的聖保祿教堂***現大三巴牌坊遺址前身***,因此中國人稱它為"三巴仔"。1865 年,教堂增加了四根巴羅克式柱子,用以支撐唱詩臺。1953 年維修時在教堂外立面鋪上石米飾面,破壞了原始面貌。直到1998年,文化局對聖堂作整體維修,1999年11月竣工,除恢復原來的外立面外,並加固聖堂結構及重鋪教堂木地臺。

  民政總署大樓

  民政總署大樓興建於1784年,到1874年,大樓已很殘舊,加上當年臺風襲澳,大樓的屋頂、牆壁、門窗損毀,終於1876年修葺,1887年重修屋頂。到1936 年,澳門再次遭受颱風吹襲,民政總署大樓再次受損。1938 年開始改建工程,包括在二樓梯級中段闢建一座小花園,到1940年完工,至今外貌基本維持不變。

  澳門歷史建築群簡介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八景"之一,位於炮臺山下,左臨澳門博物館和大炮臺名勝,下連68級石階,顯得巍峨壯觀。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址。

  聖保祿教堂屬聖保祿學院。天主教的耶穌會士早在1565 年已在聖安多尼堂側建立起第一間會院,後又在大三巴山上修建新會院,並附設教堂和供講授教理之用的學校。至1594 年,該學校升格為學院***當時的大學***,成為遠東地區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這就是著名的聖保祿學院。

  與聖保祿學院毗連的聖保祿教堂,創建於1580 年,於1595 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教堂焚燬。1602年開始第三次重建,牌坊左側還存有當時的奠基石。整個建築工程直至1637-1640年間才完全竣工;目前所見的教堂前壁就是最後落成的部分。1835 年,一場大火燒燬了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份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自此之後,這裡便成為世界聞名的聖保祿教堂遺址。

  教堂後部遺址於1837被用作埋葬教士的墓,至1854年為止。

  1990~1996年間,澳門政府對聖保祿教堂遺址進行考古、修復及再利用工程,由葡國建築師負責策劃和設計,多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博物館學家參加工作,耗資二千多萬元,經5年考古、勘察及營造,並建成一博物館,於1996年10月間落成,大三巴牌坊因而得到完善的儲存。

  崗頂前地

  崗頂前地古稱磨盤山,該地段雖然不大,但自然環境清幽典雅,人文宗教景觀薈萃,著名的建築物有:奧斯定教堂、耶穌會會址、伯多祿五世劇院***崗頂戲院***、聖若瑟修院、何東圖書館以及明愛中心等,再加上由石仔鋪成的海浪圖案路面,更散發著濃郁的歐陸情調。

  板樟堂街

  板樟堂街在澳門半島中部,西端由板樟堂前地起,東到接伯多祿局長街止,長165米,得名於1869年7月,由於在旁有一教堂--聖道名聖母玫瑰堂***又名板樟堂或多明我會教堂***而命名。

  聖道名聖母玫瑰堂於1587年,是澳門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始建者是多明我會教士。教士初來時,由於經費有限,只好用木簡單架起板樟作室子。所以附近一區被稱為板樟堂。而板樟堂街就是這時所建起的。

  耶穌會紀念廣場

  建於十九世紀後半葉。具新古典主義的建築特色。從正面拱廊的陽臺,可以俯瞰整個廣場 。

  白鴿巢前地

  在高度工業化的城市裡 ,人煙稠密, 想呼吸新鮮的空氣也不容易,公園正好是城市裡的綠洲,給人們補給,各取所需,老人家在這下琪,運動消磨時間,婦女們在閒聊,交換心得,小孩們在嬉戲,自得其樂。所以公園是城市裡的必需品,不能缺少。

  媽閣廟前地

  在澳門半島南部,北端在亞婆井街與龍頭左巷之間接高樓街,南端連媽閣斜巷,長240米。因媽祖閣而得名,是澳門半島南部一個古老居住區。

 

看了的人還看了:

1.澳門歷史城區的導遊詞

2.澳門歷史地圖

3.澳門路環歷史區有哪些景點

4.澳門導遊詞

5.澳門歷史城區導遊詞400字3篇

黨的兩大歷史課題
黨的思想建設與堅定理想信念
相關知識
澳門歷史建築群介紹
宋朝歷史建築簡介
澳門歷史城區簡介
世界文化遺產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的資料
澳門歷史城區的建築特點
澳門歷史簡介
新加坡歷史建築介紹
澳門歷史城區介紹
澳門歷史城區圖片及介紹
澳門路凼歷史館展室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