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李下的典故是怎樣來的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瓜田李下

  意指正人君子要主動遠離一些有爭議的人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嫌疑。也指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出處:

  三國·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1]

  解釋:“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在瓜田裡不提鞋子,在李樹下不整理帽子,以免被別人懷疑。因此,“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中的“瓜田”和“李下”就是有可能被人懷疑的場合了。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較容易引起嫌疑, 讓人誤會,而又有理難辯的場合。

  經過瓜田,不要彎下身來提鞋,免得人家懷疑摘瓜;走過李樹下面,不要舉起手來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懷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較容易引起嫌疑,讓人誤會,而又有理難辯的場合。容易誤用來形容田園生活。古人強調正人君子要顧及言談舉止,風度禮儀,除此之外,還要主動避嫌,遠離一些有爭議的人和事,不做讓人誤會的事情,也很重要。[2]

  用法:聯合式;作主語、定語;同瓜李之嫌

  示例:

  1、《北史·袁聿修傳》:“~,古人所慎。願得此心,不貽厚責。”

  2、晉·幹寶《搜神記》第15卷:“懼獲~之譏。”

  造句:比喻只要是處於是非、麻煩之地,想要不受到別人猜疑、懷疑,也很困難。為了避免受到別人猜疑、非議,最好能夠儘量避免瓜田李下的窘境,以免招受別人來對付自己的困擾。而且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是在瓜田李下,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

  近義詞:瓜李之嫌

  【典故故事】

  典故一

  袁聿修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齊臨漳***今河北臨漳***人。他少年老成,性格沉靜,很有見識。據說,他九歲時就做了州主簿,十八歲時就做了州中正,兼尚書度支郎中,後來又升為博陵太守,且政績空出,很有聲望……。他所以政績突出又很有聲望,主要原因是他能夠為官清白自守,從不收任何賄賂。

  據說他在尚書的十多年裡,從未曾接受過任何人家的一升酒喝。因此,在他的官地有不少文人聯名為他立碑表彰,並送他一個雅號:“清郎”…… 。當然,“清郎”也有為難的時候。有一次,袁聿修到外地考查地主官吏途經兗州。兗州刺史正是他的老朋友邢邵。二人敘述別情以後,邢邵拿出一匹白綢想送袁聿修作為紀念。

  這就叫袁聿修為難了。不收,怕得罪老朋友;收,又怕留下什麼不必要的嫌疑。但反覆思索之後,袁聿修還是謝絕了,並留書曰:“我這次路過這裡,與往常不同呀!瓜田李下,古人是很謹慎的。我們不能忘記古人說過的走在瓜地裡不要彎腰提鞋子,走在李樹下不要伸手整帽子的話。只有這樣,才能躲避嫌疑。你的心意我領了。白綢不能收,不能留下不好的話柄。”邢邵很理解袁聿修的心思,就沒有再勉強他

  典故二

  唐朝唐文宗時,大書法家柳公權忠良耿直,能言善諫,官職擔任工部侍郎。當時有個叫郭寧的官員把兩個女兒送進宮中,於是皇帝就派郭寧到郵寧***現陝西郵縣***做官,人們對這件事議論紛紛。皇帝就以這件事來問柳公權:“郭寧是太皇太后的繼父,官封大將軍,當官以來沒有什麼過失,現在只讓他當郵寧這個小小地方的主官,又有甚麼不妥呢?”柳公權說:“按照郭寧的貢獻和功績來說,派他到郵寧去當主官,原本是合理合情,無什麼好爭議的,可是議論的人都以為郭寧是因為進獻兩個女兒入宮,才得到這個官職的。”唐文宗說:“郭寧的兩個女兒是進宮陪太后的,並不是獻給朕的。”柳公權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們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瓜田李下”是從古樂府《君子行》中的詩句“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引申來的。這裡柳公權是比喻皇帝的做法很容易讓人產生懷疑。

投桃報李的典故是怎樣來的
瓜田李下的典故是怎樣來的
相關知識
瓜田李下的典故是怎樣來的
瓜田李下的典故是怎樣來的
投桃報李的典故是怎樣來的
投桃報李的典故是怎樣來的
程門立雪的典故是怎樣來的
聞雞起舞的典故是怎樣來的
夜郎自大的典故是怎樣來的
紙上談兵的典故是怎樣來的
鶴立雞群的典故是怎樣來的
懸樑刺股的典故是怎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