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修四庫全書的荒唐事
《四庫全書》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部官修叢書,是清乾隆皇帝詔諭編修的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下面小編給大家講下。
編修四庫全書故事介紹
乾隆帝在位的時候,曾經下令“徵集天下群書”。其實他是感覺“內府藏書不富”,而想滿足自己的私心,當時並沒有考慮到編纂《四庫全書》,也沒有在廣泛徵集圖書後,開館校書的意思。可是安徽學政朱筠的一折奏疏,讓乾隆帝眼前一亮,於是下令讓軍機大臣們議行,並旨派修書大臣將《永樂大典》逐一詳查,認為《永樂大典》的體例不好,決定編修《四庫全書》。 紀曉嵐是乾隆十九年的進士,被乾隆任命為《四庫全書》的總編,他一生的精力基本都傾注在了《四庫全書》的編撰上,他在收集整理古籍、儲存和發揚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在《四庫全書》編纂期間,前後參與的人數多達4300多人,堪稱了中國圖書有史以來的“校勘之最”。可是,即便是這樣,這部歷史鉅作仍然有很多差錯。
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時候,乾隆想知道這部鉅作編纂的如何,便親自閱覽部分抄本,可是卻發現了裡面的很多差錯。於是批諭“進呈各書,朕信手抽閱,即有論舛。其未經指出者,尚不知凡幾?。一書經數人手眼,不謂不詳,何竟漫不經意,一定要等朕遍覽嗎?若朕不加檢閱,就這樣聽其訛誤了?”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於是,參與校勘的官員大多數都受到了處分。此後,校勘考訂上便嚴格把關,總編紀曉嵐更是不敢有絲毫的懈怠。經紀曉嵐覆校的“文津閣”藏本錯誤大大減少,但仍有錯字、漏子的書61部,漏寫《永樂大典》書3部,漏寫遺書8部,繕寫未全者3部,坊本抵換者5部,文字有錯誤的地方約1000處。其實不光“文津閣”版本是這樣,其他六閣的藏書也大致如此。
其實,如此巨大的著作,校勘人數雖然眾多,但水平並不一致,有點錯誤是難免的。可是有些差錯確實人為造成的。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有的官員為了讓乾隆帝高興,故意將書中每頁的第一個字寫成錯字,這樣在乾隆帝御覽的時候,可以顯示出君主的“聖明”,可要是沒有被發現,校勘的人員也部敢糾正,仍被定為“欽定本”。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由紀曉嵐為主編和校勘官員經過8年的辛苦工作和不懈努力下,第一步《四庫全書》終於完成了。為了便於檢閱,全書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將經史子集各部書籍分色裝潢,經部用青色絹、史部用赤色絹、子部用月白色絹、集部用灰黑色絹,用楠木製作函套。同年7月,《四庫全書》七部全部撰寫完畢,全書告成以後,眾位編撰官員歡欣鼓舞,便由紀曉嵐撰寫《表文》上書乾隆帝,皇帝批閱《欽定四庫全書告成恭進表文》後,讚不絕口啊,自己的一大心事終於了成,於是重獎所有參與編撰圖書的所有人員。
《四庫全書》編成以後,一共抄出四部,為了便於乾隆帝隨時隨地翻閱,四部書分別藏在皇家專門的藏書樓中---北京故宮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奉天故宮的文溯閣、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外人是無緣看到此書的。後來,乾隆帝又名人贈抄了三部,儲存於文化發達,文人薈萃的江浙地區,併為此建了三座藏書樓---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杭州西湖聖因寺的文瀾閣。鼓勵文人學子們翻看,抄錄。當時的《四庫全書》極大的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四庫全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甚至世界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
我們現在提到《四庫全書》的時候不得不提紀曉嵐。歷史上記載的紀曉嵐“貌寢短視”,也就是說他相貌醜陋而且還是個近視眼,紀曉嵐還有口吃的毛病。那個老闆不喜歡自己的手下相貌英俊,聰明幹練呢。紀曉嵐才華橫溢,可是卻一直難以得到乾隆帝真正的信任,始終無法參與朝廷的重大決策。無奈的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做個乾隆的“詞臣”。而《四庫全書》的告成也終於成就了紀曉嵐,圖書告成當年,他便被官升至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乾隆帝還特賜紫禁城內騎馬。在他80歲大壽的時候,嘉慶皇帝特派官員前去祝賀,並賜上方珍寶。不久,又授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他81歲去世的時候,嘉慶帝還為他親制碑文,諡號“文達”。
關於父愛的朗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