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見孔子本文講的是_文言文孔子讓路的故事簡介
孔子雖是子路的老師,但兩人卻把彼此當作朋友看待,有次子路見孔子討論文學,接下來發生了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子路見孔子本文講的是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子路見孔子
版本一
子路見孔子,孔子問曰:“何好?”對曰:“好長劍.”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有益哉。”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狂馬者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正,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何學有為?”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問:“你有什麼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只是說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應該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說:“學習能夠增長我們的能力嗎?”孔子說:“好比君王如果沒有敢進諫的大臣,政事就會有錯失;讀書人如果沒有能夠指正自己缺點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對性情狂放的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則不能隨便更換輔正的檠。木材經墨線劃過再加工就直了,人能接受善言規勸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導認真多問,還有什麼學不成的?違背仁德專行惡事的人,隨時要接受國法的制裁。所以說君子不能不學習。”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東西天賦異秉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版本二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德.御狂馬不釋策, 御狂馬者不得釋棰策也操弓不反檠. 弓不反於檠然後可持也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 謗毀仁者憎怒士人必主於刑也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麼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 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只是說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應該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說:“學習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嗎?” 孔子說:“好比君王如果沒有敢進諫的大臣,政事就會有錯失;讀書人如果沒有能夠指正自己缺點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對性情狂放的馬不能放下鞭子,拿弓射箭則不能隨便更換輔正的檠。樹木如果以墨繩來牽引就能長得筆直,人能接受善言規勸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導認真多問,有誰什麼學不成的。違背仁德專行惡事的人,隨時要接受國法的制裁。所以說君子不能不學習。” 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東西天賦異秉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 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後第二次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文言文孔子讓路的故事簡介
故事發生在河南修武縣五里堡村西頭,那裡現在還豎立著一塊石碑,石碑上面刻著孔子問禮碑這五個大字。在兩千多年前,孔子讓路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孔子帶著弟子周遊於列國,傳播他的思想與學說,一天駕車來到了鄭國。駕車過路時發現前方有一個小孩在路中央玩耍,用碎石亂瓦在細細堆砌著。這小孩在路中央擋住了孔子的去路,於是子路就下車對孩子說:孩子,你擋住我們的去路了,快給我們讓路。小孩子沒有理睬子路,還是專心的幹著自己的活。孔子下車後走過去和小孩子說道:我們要趕路,請給我們讓路可以嗎?孔子禮貌有加。但是小孩看了一眼孔子,問孔子道:你看我在建什麼?孔子看了一眼後發現是一座城池,用碎石爛瓦堆砌的城池。孔子看了一眼沒放在心上,依舊說道:這孩子怎麼如此不懂禮節,路是讓人同行的,你在路中央玩耍擋住了車的去路,還不讓路。
孩子還是眨著大眼睛,反問孔子:我哪裡不懂禮節了?我看您老人家閱歷豐富,那麼你說是車給城讓路,還是城給車讓路呢?孔子一時不知如何接話,他細想到,孩子說的確實是實話,在大人看來這個城池是玩耍,但是在孩子看來這就是一個真的城池,怎麼看孩子都沒有錯。車可以隨意移動,但是城就不行了,它是死的,所以只能車為城繞道。孔子嘆道我一生倡導禮義,但是還不如一個小孩來的懂呢。孔子想通後和孩子興平氣和的聊天,原來這個孩子名叫項橐,今年七歲。孔子對其身邊的人讚歎道:三人行,必有我師。並誇讚項橐,雖然年齡小,但是他足以做我老師了。
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