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分析

  中國傳統節日植根於農業社會的土壤中,是農業文明的伴生物,即節日日期的選擇與設定是古人依據天候、物候和氣候的週期性轉換而約定俗成的,都對應著特定的節氣和農時。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步入農業文明的古國之一。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有了“國之大事在農”的觀念,並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認識到:人類要生存、莊稼要收成,就必須觀察和掌握天象***日月星辰的變化***、物象***動植物隨季節而生的變化***和氣象***寒暑雨雪的變化***及其規律,順應天地執行的節奏和氣候變化的秩序,來合理地計劃和安排其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為了準確地反映四季氣溫、降水、物候等諸多方面的變化情況,用以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古人依據太陽在黃道的不同位置,確定出了“二十四節氣”。歲時節令一經確立,一些特別的日期就凸顯出來,它們作為農耕週期中的關節點,備受先民的重視,每當特定的節氣來臨之時,都要舉行與這個節氣相應的儀式和慶典活動,這樣,農耕週期便也成了慶典週期。“‘節’正是對歲時的分節,把歲時的漸變分成像竹節一樣的間距,把兩節氣相交接之日時定為交節,由此轉意為節日。”②

  以自然節氣的規律性變化為依託的中國傳統節日,充分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節律,順應自然時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貫通一氣,追求和昇華“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傳統節日從時序安排上宛如一條由自然節氣生成而貫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鏈”,“四時節慶,紛至沓來”。春天,大地回暖,萬物復甦,春節、元宵節、中和節、清明節等節日接踵而至。人們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闔家團聚、拜年慶賀、舞龍觀燈,盡情歡慶新春的到來;還要祭奠先祖、盡孝尋根、踏青賞春、娛樂健身,在慎終追遠中享受新春的賜福,準備以飽滿的熱情投入農耕播種。炎炎夏日,端午節又如約而至。人們佩艾採藥、驅邪避毒,憑弔屈原、裹粽競渡,鬥草送扇、歸省探親,以期安度酷夏、消除邪惡。時至秋季,秋高氣爽、丹桂飄香,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紛至沓來。沉浸在豐收喜悅中的人們,乞靈巧、放河燈、賞秋月、玩秋菊、登高辭青,以多種方式慶賀豐收、祭奠亡靈、祈福納祥。嚴冬降臨,瑞雪飄飛,臘八節、小年、除夕是對它最好的迎候。人們忘記了寒冷,掃灑除疫、送灶祭祖、社火遊街、歡歡樂樂地團圓守歲,品味著“田增五穀人增歲”的喜悅。四時吉慶的和諧有序、錯落有致,集中體現了人與自然的融洽互動。

  中國傳統節日的設定還體現出了農閒農忙安排有別的特點。從節日在一年四季的分佈上看,農閒的冬春兩季,安排的節日較多,節慶活動內容豐富,且持續的時間也相對長一些;而農忙的夏秋兩季,則安排的節日相對要少,節慶的內容和時間也相對要稍短一些。如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春節,這個一年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活動內容最豐富的年節,即安排在冬春之際的農閒時節。這樣的安排,無疑是農耕社會使然。只有在冬盡春回的農閒之際,辛苦勞作了一年的人們才得以休息娛樂,並有充裕的時間祭神祀祖、闔家團聚。

  四季佳節的娛樂慶典和烹飪飲食,也是適時合令、因時而設、應季而生的。如春節的燃放鞭炮、扭秧歌、跑旱船、耍社火、轉九曲、逛廟會,確能給寒冬裡的人們增添不少激情和歡樂的氣氛;清明節踏青郊遊、盪鞦韆、放風箏,是因為大地回春,萬物復甦,滿目蔥翠,一派生機,正是人們投身大自然、享受明媚春色的好時光;端午節賽龍舟,恰是江南水鄉汛期未到,而氣溫已高,宜於水中嬉戲的良辰吉時;中秋節家人團聚,祭月、拜月、賞月,時及溼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清新,碧空如洗,圓月如盤,可謂“花好月圓人團聚”的最佳時日;重陽節登高望遠、賞菊宴飲,正值晚秋,秋風漸勁,寒意漸濃,霜染枝頭,雲淡山青,適宜人們登高秋遊、活動筋骨、陶冶性情,盡享盎然秋意。此外,烹飪食物的多樣性也體現了春夏秋冬、朝夕晦明等不同特點。夏秋之時,正是各種水果成熟的季節,於是此時的節日,如中秋節、重陽節等,人們的餐桌上,蜜桃、蘋果、石榴、葡萄等各色水果便成了主角;冬春之際,豬羊壯雞鴨肥,於是春節、元宵節等節日裡,各種豐盛的肉食成了人們的最愛;端午時節,粽葉飄香,自然清香誘人的粽子就成了餐桌上的“當家花旦”;中秋時節,“秋風響,蟹腳癢”,於是螃蟹便成了最受青睞的中秋美食。可見,傳統節日的娛樂飲食等諸多節慶民俗,都是與自然保持著一種和諧、協調的關係。

  “如果說,有些民族的節日體系是以宗教紀念日作為核心的話,那麼我們的民族傳統節日和其他某些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很大的區別,我們民族傳統節日的重要特徵在於,這些節日是以協調我們和自然的關係為核心而建立的。”③中國傳統節日表達了我國各族人民應時而作、張弛有度的自然生活節律和獨特的審美心理定勢;反映了先秦以來歷代人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不斷認識和改造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從遠古走來的中國傳統節日,是“感自然節律而成,蘊人文精神而豐”。歲月的推移和中華文明的發展,使傳統節日不斷被多種社會文化因素潤澤滲透,有民間傳說的嵌入,有宗教活動的影響,有歷史人文的大量積澱,有民族智慧、情感、生活習性的融合等,節慶內容不斷得到充實和豐富。如介子推居功不受賞的傳說之於寒食節,愛國詩人屈原、忠臣伍子胥、孝女曹娥的傳說之於端午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愛情傳說之於七夕節等。又如,源於遠古“臘祭”的春節,臘月初八先民用五穀雜糧做臘八粥敬祖祭神,是古代“臘祭”的開始。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各大寺廟紀念釋迦牟尼成道日做臘八粥與古代“臘祭”的行事相融合,形成了民間食臘八粥的習俗。中國傳統節日以博大的包容性,不斷地融匯、積澱、豐富、發展,使之成為蘊含豐厚、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態,成為一面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多稜鏡”,它能折射出中華民族獨特的風俗禮儀、民間信仰、倫理道德、人文訴求、審美情趣、文學藝術、飲食服飾……。由此我們可知,中國傳統節日是源自人們生活中的共同需要而通過積澱形成的,並以傳統禮儀、儀式、遊藝等為重要內容和方式,在特定時空關係中利用相應的物質載體表達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的民眾群體活動的日子。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藝術形態是多元多樣的。若依據傳統節慶的性質和內容對其進行分類,可以將中國傳統節日分為:生產類節日、祭祀類節日、紀念類節日、慶賀類節日、社交娛樂類節日、驅邪祛病類節日等型別。雖然各類節日均是圍繞著特有的主題而展開,但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又不斷滲入新的內容和形式,一個節日中常常包含了多種性質的民俗活動。所以,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大多具有了綜合性,通常由多個節日主題、多項民俗活動所構成,其豐富的內容也使這些節日承載著更為豐厚的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一個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的系統,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層面、行為文化層面和物質文化層面。它們互動作用、彼此依託,構成了中國節慶文化博大精深的獨特魅力。

 

  看了的人還看了:

1.關於傳統節日文化散文

2.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文章

3.中國傳統節日禮儀

4.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探尋暑期活動策劃方案

5.傳統節日手抄報內容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介紹
苗族有什麼宗教習俗
相關知識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介紹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介紹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初中英語作文
三年級中國傳統節日的作文範文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三年級作文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作文
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的高中英語作文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英語作文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