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要領的成語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不得要領”來表示有些人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看不到問題的關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西漢後元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劉啟死了以後,第二年春天,皇太子劉徹當了皇帝,這就是少年英俊、雄才大略的漢武帝。

  漢武帝初即位的時候,從北方匈奴投降過來的人都說,匈奴打敗了月氏。

  匈奴部落住在中國北方廣袤的蒙古草原上,漢武帝時,中國北方屢遭他們的欺凌和侵擾。經過幾年的擴張混戰,匈奴擊敗了許多遊牧部落,佔有了他們的家園。當時在河西走廊--敦煌一帶,曾經居住著一個強大的部落,叫做月氏。後來,匈奴人用武力征服了這個國家,殘酷地殺害了月氏國王,拿月氏王的頭顱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趕跑,對匈奴懷著強烈的仇恨。月氏人想攻打匈奴報仇,但得不到別國的援助,周圍其他的部落都不敢與匈奴為敵,所以他們無法爭取到任何同盟;即使遠在中亞地區的遊牧民族也無意收留他們。所以月氏人只能向更遠的西方遷徙。

  漢武帝得到這個訊息後,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想派人前去聯絡月氏,以便夾擊匈奴。

  當時,要把結盟的書信送往月氏,意味著3000多公里的漫漫旅途,沿途有重山阻隔,沒有嚮導知道路該怎樣走。更危險的是,要到月氏,就要穿越匈奴人控制的領地,那裡有駕馭著駿馬的敵人圍追堵截。而且在當時,根本沒有人知道月氏部落到底遷到了哪裡。漢武帝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決定下一道招賢榜,募天下的仁人志士出使西域去聯絡月氏人。

  招賢榜一貼出,應徵者寥寥無幾。不過,擔任郎官不久的張騫看到招賢榜後,主動向漢武帝請纓,表示願意與聯絡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張騫帶著100名隨從出發了,同行的還有一個跟了張騫多年的蠻族奴隸,名叫甘父。當接近匈奴領土時,張騫一行沒有膽怯,他們直接向匈奴的防線進發,希望能用最短的時間穿過匈奴的土地。

  不幸的是,張騫一行經過匈奴的時候,被匈奴人抓住,全都做了俘虜,押送到單于那裡。單于把張騫扣留下來,並且對他說:"月氏在我們的西北,你們漢人怎麼能出使到那裡去?如果我們要出使到越國去,你們能讓我們去嗎?"

  這一扣便是十一年。張騫在匈奴娶了一位妻子,生了兒女。張騫等人雖然身在匈奴,但一直沒有忘記漢武帝交給的任務。後來,匈奴人終於放鬆了警惕,他找準機會,和幾個隨從一起逃脫了。

  張騫和甘父逃出後,歷經艱險,經過幾十天的奔波,進入大宛國境地。

  大宛國早就聽說西漢王朝地大物博,繁榮昌盛,想和漢王朝建立聯絡。看到張騫到來,真是喜出望外,就以優禮相待,問他打算到哪裡去。張騫回答說:"我奉漢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鎖了交通,如今從匈奴逃到這裡。希望大王能派人給我帶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裡,將來回到漢朝,漢朝將贈送給你們無數財物。"大宛的國王聽從了張騫的話。休息了幾天以後,大宛國王為他派出嚮導和翻譯,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再由康居到大月氏。

  原來,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擊,國王被殺,大部分人西遷到了這裡,稱為大月氏。國人已立被殺國王的太子為國王,新王帶領自己的人馬往西進攻大夏,佔領了大夏國而定居了下來。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沒有外來的侵略,他們只想太平無事,快樂逍遙,自己又認為離漢朝很遠,根本沒有向匈奴報仇的心意了。

  等張騫來了以後,和他們談起夾擊匈奴的事,他們竟不大感興趣,外交商談也不得要領,始終不能得到月氏對與漢共擊匈奴之事的明確態度。無奈之下,張騫他們起程回國了。在經過匈奴的土地時,張騫再次被扣留,一年後,趕上匈奴國內大亂,他和妻子在甘父的幫助下回到了故鄉。再次拜見漢武帝時,距張騫奉命出行已經過去了12年。

  張騫的這次西行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但是終於打開了西行的途徑,使處在匈奴鐵蹄下的西域各國都知道了強大的漢朝並沒有忘記他們,這對於當時和以後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人們從月氏國對張騫夾擊匈奴不感興趣,說話不把握要點,引申出"不得要領"這句成語。

  後來人們就用“不得要領”來表示有些人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看不到問題的關鍵。要,古“腰”字;領,衣領;要領,比喻關鍵之處。

  相關人物介紹: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故里在漢中城固縣城南2公里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匈奴人甘父做嚮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博望侯。

  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張騫病逝於長安,歸葬漢中故里。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及歐洲等國交往的大門,構建了漢與西方國家友好交往的橋樑,同時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對整個世界的文明與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這在文獻記載中可以得到證明。

  第一、 漢武帝在張騫出使西域後,才開始“復事西南夷”

  張騫一次出使西域回漢後,向漢武帝報告了自己出使過程中所瞭解到的情況,"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而貴漢財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且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澤,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天子欣然,以騫言為然,乃令騫因蜀犍為發間使此載說明漢武帝是在張騫介紹了道可通大夏後才開始命張騫四道並出,向西南方向發展的。

  第二、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後,漢開始與西域諸國友好往來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回漢,帶來了烏孫國的使者,"因令窺漢,知其廣大"後,烏孫國使者歸國後"其國乃益重漢",兩國才開始在平等的基礎上友好交往。

  在以後的一年時間內,張騫在烏孫國所遣持節副使也與西域諸國使者相繼歸漢,此時,漢才與西域諸才有了正式的國與國之間的平等友好的交往。

  張騫死後,匈奴聞烏孫國通漢,欲擊烏孫,烏孫國君恐懼,才希望與漢聯合,於是才"使使獻馬,願得尚漢翁主,為昆弟"漢要求烏孫國納聘後再與烏孫國聯姻,從此,兩國關係才開始日益密切。

  為加強與西域諸國的聯絡,漢開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而"益發使抵安息、奄蔡、黎軒***今羅馬共和國***、條枝***今伊拉克***、身毒國。"其後,"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人所齎操大放博望侯時",漢代與西域諸國的外交活動的第一個高潮才開始到來。

  張騫帶著一種軍人特有的敏銳,在進入匈奴人的控制範圍之後,他就開始留心每一處水源、每一塊草地,並詳細記錄下來。他還告訴漢武帝,在大宛國***今費爾幹納盆地***,他曾經見過一種良馬,這種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驚人,它們有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汗血寶馬”。據說它們快速奔跑之後,流汗似血色,這後來被證實是寄生蟲感染引起的一種症狀。張騫稱賞它們為漢王朝騎兵最好的坐騎,漢武帝本人非常喜歡馬,聽說有這樣的寶馬,自然想得到。漢武帝此時態度也發生了轉變,他認為雖然結盟不成,但通商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儘管此前武帝派出的許多使節商旅都被遊牧部落洗劫一空。

  不久,張騫加入大衛青的軍隊,官職為校尉。因為收集情報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所以張騫主要負責刺探情報和沿途的給養。在北方,衛青率領軍隊與匈奴人展開激烈的廝殺,正是張騫先前收集的水源和牧草分佈資料幫助了漢朝軍隊,他們贏得了一系列勝利,張騫也因此被封為博望侯。

  漢武帝並不急於求成,他決定分別實施兩步策略,以此來贏得這些國家的歸附。首先,他又發動了一次對匈奴的戰爭,並取得了大勝,殺傷匈奴士兵9萬人。然後,在公元前101年,他又攻佔了中亞的大宛國,就是汗血寶馬的故鄉。但其實,奪取這些名馬只是漢武帝的一個藉口。漢武帝曾經數次派使者沿當年張騫的足跡來到大宛,不惜用重金交換汗血馬,但大宛國王一次次地拒絕了他的請求。最後一次,漢武帝派遣使者韓不害帶著一匹用黃金鑄造的金馬和許多貴重禮物交換漢血馬,大宛國王雖然仍不想交出寶馬,但又非常想要漢武帝送來的寶物,他殺死了使者,奪取了寶物。

  漢武帝終於找到了出兵的藉口,他派出的先遣部隊全由國內的刑犯和惡少組成,他們沒有攜帶充足的給養,沿途向別國索要,如果不交出糧食,就被視為大宛的同謀。毫不出人意料,這支部隊失敗了,但也麻痺了大宛國。漢武帝怎能接受這樣的失敗,他隨後調集近20萬大軍在敦煌集結。聽說大宛國的飲水全取自城外,漢武帝特意派遣幾位水利專家隨軍同行。漢軍切斷了大宛都城隱蔽的引水系統,很快征服了整個部落。

  取得大勝的漢朝軍隊凱旋而歸,沿途中亞各國聽說漢軍征服了大宛國,無不大受震動。各國王公貴族紛紛派遣子侄跟隨漢軍回到中原,他們為漢武帝呈上貢品,並留在漢朝作為人質,表示對漢武帝的效忠。至此,張騫定下的用外交手段和貿易來擴張漢王朝在中亞影響力的策略取得了成功。

  這個外交策略最偉大的實施者無疑是漢武帝,但張騫作為提出者和實踐者,更值得人們尊重。可惜的是,張騫沒有等到他的巨集願實現的一天,從烏孫國返回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金元四大醫家之朱丹溪
身邊的變化作文
相關知識
不得要領的成語故事
不得要領的成語典故是什麼
不得要領的成語典故
關於三寸不爛之舌的成語故事
不由自主的成語故事
不求甚解的成語故事
不甚了了的成語故事
不知所云的成語故事
不識時務的成語故事
不名一錢的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