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量力的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7日

  成語故事是我國曆史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春秋時期,在如今河南境內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鄭國,一個是息國。

  公元前712年,息國向鄭國發動了戰爭。

  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小,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軍力也要弱得多。戰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

  事後,一些有見識的人分析出,息國就要滅亡了。他們分析的根據是: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勝,三不同親近的國家疏通好關係,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清楚,五不明辨失敗的罪過和責任是誰。犯了這五條錯誤,還要出師征伐別國,結果遭到失敗,這不是非常自然的嗎?

  果然,不久息國被楚國攻滅。——《左傳·隱公十一年》

  【求解驛站】表示不正確地估計自己的力量,或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

  【活學活用】小海對這個任務很感興趣,有心主動接過來,又怕別人笑他~。

  【妙語點撥】這個故事啟示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量力而行。不自量力,只會事倍功半,甚至失敗到萬劫不復的地步。

  【近義】螳臂當車、蚍蜉撼樹

  【反義】量力而行

  相關人物介紹:

  1、

  鄭國,別名為奠國,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伯爵。

  前806年,鄭國的開國君主鄭桓公建都陝西華縣。第二任君主鄭武公遷都鄭州滎陽的京襄城遺址,第三任君主鄭莊公遷都鄭州新鄭的鄭韓故城遺址,直到滅亡。鄭國立國共計432年,傳位20君,建都鄭州新鄭395年。鄭國主要的版圖位於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鄭國是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的諸侯國。鄭國的第三任君主鄭莊公,雄才大略,一代梟雄,使鄭國稱霸中原,"天下諸侯,莫非鄭黨"。鄭國名相子產治國有方,使得鄭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鄭國以商業發達、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詩樂文化聞名於世。鄭國是中國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鄭國是千乘之國,軍力總體較強,楚國和晉國一直想滅掉鄭國,但一直未能如願。鄭國在內亂和外敵入侵的夾擊下逐漸衰落,最終被韓國所滅。

  雄才大略的鄭莊公,勤政愛民的子產,淡泊名利的列子,是鄭國的代表人物。

  2、

  息國:中國西周至春秋初期的媯姓侯爵諸侯國。 由華夏族所建。

  息國故城位於今河南息縣城西南6公里的青龍寺一帶,春秋初期為楚文王所滅,其地被楚國設定為縣。息氏:亦作鄎,侯爵,媯姓,今蔡州新息縣是。莊十四年,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

不自量力的故事
幼兒長篇寓言故事
相關知識
成語不自量力的故事
不自量力的故事
不自量力的故事
不自量力的歷史故事
形容不自量力的歇後語
不自量力的解釋和造句
不自量力典故
不自量力的造句及意思
不自量力的成語接龍三組
不自量力的成語接龍三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