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致女兒的信知識點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0日

  《致女兒的信》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教育理論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В·А·Сухомлнский,1918-1970年***寫作的文章。《致女兒的信》作為課文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八課***略讀課文***、魯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十課***略讀課文***和長春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四課***略讀課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初三語文

致女兒的信知識點總結,歡迎參考閱讀!

  如下:

  親愛的女兒:

  你的問題使我心情非常激動。

  今天你整整十四歲了。你正跨越一個界限,越過它你就是一名成年女性了。你問我:“爸爸,什麼是愛情?”

  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個幼稚的孩子在說話,我的心就跳的益發歡快。你在跨越這個界限,願你幸福。但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

  千百萬女性,尤其那些十四歲少女,懷著一顆忐忑的心在思考著:什麼是愛情?每個人對他的理解各不相同。每個男青年,當他們已萌發成年男人的氣質時,也都在思考著這個問題。現在,親愛的女兒,我給你的信再不是從前那種信了。我的宿願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稱之為生活的本事傳授給你。但願父輩的每一句話如同一顆小小的種子,從中萌發出你自己的觀點和信念的幼芽。

  從前,這個問題也同樣使我不能平靜。在我少年和進入青年早期的時候,祖母瑪利亞是我最親近的人。她真了不起。我心靈中所獲取的一切美好的、智慧的、誠實的東西應該都歸功於她。她在戰前去世了。是她在我面前打開了童話、祖國語言和人類美德的世界。有一次,在初秋寧靜的夜晚,我和她坐在一棵枝葉繁茂的蘋果樹下,望著向溫帶飛去的鶴群,我問道:“奶奶,什麼是愛情?”

  奶奶善於用童話解釋極其複雜的難題。她那雙烏黑的眼睛顯露出沉思和不安的神情,不知為什麼,她用一種特別的,從未有過的目光看了我一眼。

  “什麼是愛情?……在上帝創造世界時,他就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並且教會他們傳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孫。給男人和女人都分了土地,教給他們如何築造窩棚,又給男人一把鏟子,女人一把穀粒。‘生活下去,繁衍你們的後代吧!’上帝對他們說道:‘我去忙自己的事了。一年以後我再來,看看你們這裡的情形。’

  “剛過一年,上帝帶著大天使加夫里拉就來了。那正是清晨,太陽升起的時候。他看到窩棚旁坐著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他們面前的田地裡是一片成熟的穀物。而在他們旁邊放著一隻搖籃,搖籃裡躺著熟睡的嬰兒。那男人和女人一會兒望望天空,一會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在他們目光接觸的剎那間,上帝從那目光中發現了一種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種從未見過的力量。這種美勝過天空和太陽、大地和麥田――勝過上帝所創造的一切。這種美使上帝迷惑不解,驚慌不已。

  “'這是什麼呀?’他向大天使加夫里拉問道。

  “'這是愛情。’

  “'愛情是什麼意思?’

  “大天使無可奈何地聳聳肩。上帝走到男人和女人面前追問他們,什麼是愛情。可是,他們也無法向他解釋。於是上帝勃然大怒。

  “‘好呀!看我不懲罰你們才怪!從現在起你們就要變老。一生中的每時每刻都將消磨你們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為烏有!五十年後我再來,看看你們眼睛裡還留存著什麼東西,該死的人……’”

  “上帝為什麼要發怒呢?”我問了奶奶一句。

  “是因為沒有經過請示就創造了一種他自己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東西。你還是往下聽吧!五十年後上帝同大天使加夫里拉又來了。這次他看到,原來有窩棚的地方已蓋起一幢圓木造的房子,荒地變成了果園,地裡一片金黃色的麥穗,幾個兒子在耕地,女兒在收麥子,孫子們在草地上嬉戲。老頭兒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時而望望紅豔豔的朝霞,時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上帝在這對男女的眼中看到了無與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還含有一種新東西。

  “‘這是什麼?’他問大天使。

  “‘忠誠。’大天使答道,但還是解釋不清楚。

  上帝怒不可遏。

  “‘你老得還不夠快嗎?該死的人,你活不了多久了。我還要來,看看你的愛情還能變成什麼樣!’

  “三年以後,上帝帶著大天使加夫里拉又來到這裡。一看,有個男人坐在小土丘上。他的一雙眼睛充滿憂鬱悲傷的神情,但目光中卻仍然使人感到一種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種同過去一樣的力量。這已經不僅僅是愛情和忠誠了,還含有別的東西。

  “‘這又是什麼?’他問大天使。

  “‘心靈的追念。’

  “上帝手撫鬍鬚,離開了小土丘上的老頭兒。舉目向麥田、向火紅色的曙光望去:金黃色的麥穗中站著許多青年男女,他們一會兒望望火紅色的天空,一會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後深深地思索著離去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這就是愛情,小孫子。愛情,它高於上帝。這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人們世代交替,我們每個人都不免變成一抔黃土,但愛情卻成為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這就是愛情,親愛的女兒。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同樣,從人本身來說,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為真正的人。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不僅僅是能夠成為人、但尚未成為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

  《致女兒的信》整體賞析

  歌德說過:“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對愛情充滿了好奇和遐想。愛情,可以說是人生命本能的一種活動,一種體驗。作者說“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其意義在於,只有積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實地為愛下一個定義。當然,這種定義是非常個性化的。當作者14歲的女兒詢問“什麼是愛情”的時候,作者給她講述了一個極其動人的故事,給她作為一個父親、作為體驗過愛情的個體,對愛情的界定。

  故事本身並不費解,耐人尋味的是故事背後的寓意。在西方的文化傳統中,宇宙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可是在這個童話裡,為什麼上帝沒有創造、也不能理解人類的“愛情”?上帝惱怒於人類的自我創造,幾次三番地要毀滅人間的“愛情”,為什麼最終無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離去?理解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故事開頭說,上帝創造世界時,“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並且教會他們傳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孫”;結尾說,“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為人、但尚未成為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這些議論,點明瞭全文的主旨:真正的愛情遠遠高於生理需要,愛情中包含的“忠誠”“心靈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輝,正是人之為人而不是動物的根本標誌。故事中,上帝沒有創造愛情,是因為他僅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愛情的無法毀滅和上帝的沉思離去,正說明了人將永遠不會再淪為動物,將成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為“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三次來到人間,在人的眼神裡先後讀到了三種東西:愛情、忠誠和心靈的追念。作者把它們放在一起談論,是別有深意的。人在年輕的時候,異性間很“容易”產生愛慕之心,但歲月和生命是對愛情的最大考驗:只有能經得起時間礪磨的忠誠,能超越死亡的心靈追念,才配得上稱為真正的愛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發現了“美和力量”──人間的摯愛,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體現!

  故事的構思頗具匠心。一、前有暗示,後有點睛。故事開頭說,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並教他們傳宗接代、繁衍子孫;最後說,“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為人、但尚未成為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前後對比,凸顯出人之區別於動物的關鍵。二、層層推進,起伏有致。故事以上帝三次視察人間為敘事框架***這也是民間傳說和童話常用的敘事模式***,對這三次視察的描寫有必要的重複,又有變化和遞進:從人們的目光裡,上帝分別發現了“一種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種從未見過的力量”“無與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種同過去一樣的力量”,故事最後再次強調愛情,“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態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後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上帝態度的前後對比,意味著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佇立凝視”中終於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後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連君臨宇宙的上帝都無可奈何,正說明了“愛情,它高於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致女兒的信重點知識總結

  一、文章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你的問題使我心情非常激動”到“從中萌發出你自己的觀點和信念的萌芽”***交代了寫信目的。

  第二部分:***從“從前,這個問題也同樣使我不平靜”到“但愛情卻成為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借祖母瑪麗婭之口,通過一個故事闡釋了愛情的真諦。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1層:***“從前,這個問題也同樣使我不平靜”到“從未有過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詳細敘述我問祖母“什麼是愛情”的經過。

  第2層:***從“什麼是愛情?……在上帝創造世界時”到“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祖母瑪麗婭講故事。

  第3層:***從“這就是愛情”到“但愛情卻成為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祖母瑪麗婭在故事的基礎上對“愛情”進行的引申與闡釋。

  第三部分:***從“這就是愛情”到文末***作者在祖母瑪麗婭的基礎上進一步生髮,更深刻地闡釋了“愛情”的豐富內涵。

  二、文章有如下鮮明的特點

  1、角度巧妙:

  “什麼是愛情?”這是一個非常複雜而深奧的命題,要想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而且是給十四歲的女兒回答這個問題,的確讓人有些為難。而作者卻巧妙地選取了回答的角度:

  ⑴ 不正面回答,讓祖母瑪麗婭說話,並真誠地袒露:“從前,這個問題也同樣使我不平靜。”我也同樣問過“什麼是愛情”,以過來人親歷的口吻說話,講述故事時也不忘將“過去的我”穿插其中,拉近了與女兒的心理距離。

  ⑵ 不長篇巨集論,用簡單的故事作答。作為一名教育家,作者深知“十四歲”孩子的趣味所在,沒有枯燥的哲學、社會學、倫理學理論,而是選取了孩子感興趣的“童話故事”,看似簡單,實則匠心別具。

  2、構思精彩:

  ⑴ 開頭暗示,結尾點睛:

  故事開頭說,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並教他們傳宗接代、繁衍子孫;最後,“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為人、但尚未成為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前後對比,凸顯出人之區別於動物的關鍵。

  ⑵ 同中有變,起伏有致:

  故事以上帝三次視察人間為敘事框架,對這三次視察的描寫在重複中又有變化和遞進:從人們的目光裡,上帝分別發現了“一種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種從未見過的力量”“無以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種同過去一樣的力量”,故事最後再次強調愛情,“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態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佇立凝望著。隨後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上帝態度的前後對比,意味著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佇立凝視”中終於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後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與屈服。連君臨宇宙的上帝都無可奈何,正說明了“愛情,它高於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寓意深刻:

  文章主體部分的故事並不令人費解,但故事背後的寓意卻耐人尋味。上帝三次來到人間,在人的眼睛裡先後讀到了三種東西:愛情、忠誠和心靈的追念。作者將它們放在一起談論,是別有深意的。人在年輕的時候,異性之間很容易產生愛慕之心,但歲月和生命是對愛情的最大考驗:只有經得起時間磨礪的忠誠、能超越死亡的心靈追念,才配得上稱為真正的愛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發現了“美和力量”,人間的摯愛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體現。故事中,上帝沒有創造愛情,是因為它僅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愛情的無法毀滅和上帝的沉思離去,正說明了人將永遠不會再淪為動物,將成為自己人性的主宰。

  4、描寫細膩:

  上帝三次來到人間,作者每次都進行了細膩的描寫。有個性化的語言:“好呀!看我不懲罰你們才怪!從現在起你們就要變老。一生中的每時每刻都將消磨你們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為烏有!五十年後我再來,看看你們眼睛裡還留存著什麼東西,該死的人……”“你們老得還不夠快嗎?該死的人,你活不多久了。我還要來,看看你的愛情還能變成什麼樣!”有傳神的神態:“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久久凝視”。還有上帝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描寫:“窩棚旁坐坐著一個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他們面前的田地裡是一片成熟的穀物。而在他們旁邊放著一隻搖籃,搖籃裡躺著個熟睡的嬰兒。那男人和女人一會兒望望天空,一會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原來有窩棚的地方已蓋起一幢圓木造的房子,荒地變成了果園,地裡一片金黃色的麥穗,幾個兒子在耕地,女兒在收麥子,孫子們在草地上嬉戲。”不管是語言、神態還是景物描寫,每一次都精細刻畫,給故事增添了感染力。

中考化學複習十大記憶方法
初三語文雨說知識點總結
相關知識
初三語文致女兒的信知識點
初三語文致女兒的信課文教程視訊
初三語文致女兒的信課文教程視訊
九年級語文課文致女兒的信練習題
初中語文一般講哪些知識點
初中人教版致女兒的信教案及反思
初三語文應養成的幾大習慣
致女兒的信教學設計範文3篇
致女兒的信教學設計範文3篇
致女兒的信課文原文及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