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反思總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8日

  《行路難》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三首七言古詩,選自《李白集校注》,樂府《雜曲歌辭》調名,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本課主要是通過加強朗讀來進行的教學, 其主要突出的主線就是 “讀” 。 讓學生通過讀了瞭解詩人,走進詩人,與詩共呼吸。學生在讀的過程中, 逐步理解了詩歌的思想感情,感悟到了詩人的情懷。為詩人遭遇鳴不平, 為詩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樂觀自信的精神與折服。學生在朗讀時,讀出了 詩人滿懷悲憤,卻又無可奈何,進退失據、茫然無措的強烈痛苦;讀出了 詩人相信自己終會有乘風破浪之時,顯示出對到時候的執著追求和對前途 的充分自信。當堂完成了背誦的任務,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任務。是一堂 比較成功的課。

  不過,仍然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在指導朗讀方面,我自 身的朗讀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學生在體會詩人的情感方面還不透徹, 還需要教師不時的引導和指點,在練筆時,學生的思想還放不開等。這些 都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篇2

  由於我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受學校量化體制的制約,在課堂上仍是講的多,惟恐學生聽不明白,而且,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總是擔心他們回答的不完整, 因此,總是時不時的打斷他們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學生的思路,也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時間分配的不夠合理,課堂上的節奏顯得過快,為了把所有的問題都講完,有些內容挖掘得不夠深;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恰當合理的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如書寫板書耽誤了一些時間,如果使用大螢幕的話,就會既節省時間又非常直觀.節約下來的時間也可以讓同學們有時間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從而加深同學們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儘管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但也有一些收穫: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是主角,是課堂的主人。

  學生的座位擺放和黑板設定是他們自主學習的保證,對面而坐便於小組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這種兵教兵的學習方法很有用。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他們積極參與老師安排的每一項學習任務,沒有不學的,沒有走神的,也沒有在學習上打折扣的,整堂課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發揮,這種學習氛圍確實讓人感動;通過合作學習,創設良好的語言溝通環境,學生間相互交際,在交際中相互學習,在聽說中相互補充、評價、啟發與促進,切實鍛鍊和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課堂上,解放了教師, 只要課下能夠充分備課,在課堂上,在課堂上就可以以點評為主,隨時在教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隨時給學生以指導。因此,此種教學模式的運用,還需要不斷摸索,實驗,方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篇3

  1、教學匯入富於詩意,略有創意。我把個人對李白的理解與解讀作為切入點,製造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嚮往和激情。

  2、教學環節簡明流暢,清晰適用。我用課堂生成提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領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3、運用“聯讀”的方法引導學生讀古詩,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有較大的資訊輸入,先從大體上感知,然後運用在課堂上得到的閱讀經驗去閱讀李白的其他詩歌,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能更深入地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

  4、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於:教師在匯入之後沒有照顧到學生已經具有的閱讀熱情,沒有給機會展示、交流他們在預習時自己獲得的閱讀體驗。在具體的閱讀實踐活動中,教師也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在被任務驅使,為環節所困,過多考慮教學的形式,因而學生的活動甚少,這是新課堂之大忌。總之,“聯讀”是一種嘗試,理論支撐不夠,實踐經驗也缺乏,課堂就顯得力不從心。

  對於引讀環節我原來的設定是繁瑣的講解,結果佔用了學生朗讀和賞析的時間。後來我採用引讀的方式,設定問題匯入想講的詩句,然後採用追問和感情朗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情感。如這首詩的教學中我主要提了如下幾個問題“朋友為李白餞行的酒宴是否豐盛,從哪兩句詩可以看出來?”“面對酒宴,李白有何舉動,從中可看出李白的心情如何?”“苦悶彷徨之餘詩人想起了兩個歷史故事,哪兩句詩引用了這兩個歷史故事?故事中的兩個人物有什麼共同點?李白為什麼引用這兩個故事?”,教師簡潔引讀、“乘勝”追問,學生或脫口而出,或短暫思考,或自行商量,課堂呈現出自然、活潑、節奏明快,我似乎聽到學生的思維在拔節長高。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反思總結
飲酒二十首反思總結
相關知識
行路難反思總結
行道樹反思總結
行道樹反思總結
我家跨上了資訊高速路反思總結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反思總結
草地夜行反思總結
路旁的橡樹反思總結
未選擇的路反思總結
難忘的一課反思總結
大道之行也反思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