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龐德公的歷史趣聞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劉表三顧茅廬為何卻請不出龐德公來當老師?這是怎麼回事?趕緊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關於龐德公的歷史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龐德公是東漢末年襄陽名士,論學識名望,當在許多幕僚之上,但他一生未入仕。不是他沒有做官的機遇,而是他不願做。劉表當時治荊州,治所就在襄陽。由於荊州沒有戰亂,加上土地豐饒,全國有十餘萬人遷入荊州,這中間也有一大批才華出眾的人,如諸葛亮、王粲、徐庶等,或求學、或求仕。這就使得襄陽成為全國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學術交流最為活躍的地方。但劉表不識人才,諸葛亮、徐庶等就在他眼鼻子底下當隱士,而王粲在他麾下當了個小官,則也發揮不了作用。

  劉表統治的荊州,沃野千里,帶甲十餘萬,在全國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劉表雖無統一大志,但他也不願看到自己的勢力被削弱。劉表如荊州後,依靠的是蒯良、蒯越、蔡瑁等襄陽大士族。這些人可同享榮華富貴,但不能安邦定國。劉表採取的是雍容自保,坐觀時變的方針。但當時荊州已經成為各種政治勢力爭奪的焦點。曹操在北方基本平定的情況下,正準備揮師南下,而孫權則虎視江漢,早欲將荊襄據為己有。劉表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他深感無賢人輔佐,於是乎,他把希望寄託雜在名重天下的龐德公。

  劉表多次登門求賢,但一次次的遭到謝絕。有一次劉表對龐德公說:“先生苦居畎畝而不肯官祿,後世何以遺子孫乎?”龐德公回答說:“世人皆遺之以危,今獨遺之以安,雖所遺不同,未為無所遺也。”意思是說,有人出來做官,參加混戰,這不是把危險留給子孫嗎!我不做官,卻把平安留給子孫,雖然遺留的內容不同,但並不是沒有遺留啊!對於龐德公的這種態度,劉表只好嘆息而去。龐德公為了躲避劉表再來找他,乾脆把家搬到鹿門山,以採藥自樂。

  龐德公為何拒絕當官呢?論理,古人讀書就是為了入仕。說大點可以濟世救國,說小點可以光宗耀祖。歷代聖賢莫不如此。儘管龐德公有“遺之以安”之說,那則是對付劉表的託辭。由此,我們只能設想,龐德公並非不想做官,而是未尋著明主。他的學生諸葛亮、侄兒龐統被劉備請去,並沒有聽到他的反對意見,相反,他把諸葛亮稱為“臥龍”,龐統稱為“鳳雛”,為他們的出山造了大量輿論。所以,龐德公拒絕做官,僅僅是拒絕在劉表手下做官。

  龐德公的這個選擇也許是對的。假設他答應了劉表,在劉表手下做個高階幕僚,且不論能否象荀彧那樣在曹操手下發揮作用,恐怕官位未穩,就已經成了劉表的繼承人劉琮降曹的陪伴人了。王粲不就是走的這條路麼?

  龐德公簡介:

  龐德公,字尚長,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名士、隱士。

  龐德公與當時徐庶、司馬徽、諸葛亮、龐統等人交往密切。龐德公曾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被譽為知人。對諸葛亮、龐統等人早年影響較大,並得到諸葛亮的敬重。龐德公最後隱居於鹿門山,採藥而終。

  龐德公,字尚長。襄陽人,居住在峴山南沔水中的魚梁洲上,從來沒有進入過城府。平日在田裡耕作耕作,夫妻相敬如賓。休息時,正襟危坐,以彈琴、讀書作為自己的樂趣,神情嚴肅。

  龐德公與隱居襄陽一帶的名土極為友善,親密無間,過往頗多。曾與司馬徽、龐統等人屋宇隔水相望,常常歡聚,盪舟或涉水相訪,無牽無掛、自得安閒。

  有一天,司馬徽來龐德公家,恰巧德公渡沔水去極少,祭祀先人的墳墓,他竟直入龐德公家的房屋內部,把龐德公妻子兒女叫來,並要求他們快點做黍飯招待自己,並說:"徐庶曾說有客人要來與我和龐德公談論。"龐德公妻子兒女皆羅列食物,拜司馬徽於堂中,奔跑著供設飲食。不久,龐德公回家,和司馬徽見面,朋友之間竟像家人一樣親密無間,沒有主客之分。

  司馬德操小龐德公十歲,把龐德公當兄長,稱龐德公稱為"龐公"。"龐公"之名由此而來。

關於隋煬帝的野史趣聞
張飛撤退長阪坡歇後語
相關知識
關於龐德公的歷史趣聞
關於唐宣宗的歷史趣聞
關於陳君佐的歷史趣聞
關於份子錢的歷史趣聞
關於份子錢的歷史趣聞
關於坤寧宮的歷史趣事
關於十常侍的歷史趣談
關於秦昭王的野史趣聞
關於諸葛亮的祕史趣聞
齊景公的歷史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