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的故事有哪些
王鐸明末著名的書法家,“明末三家”之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王鐸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鐸的故事
傳說王鐸18歲中舉,20歲中 進士,21歲入 翰林,22歲放江南主考, 江南人迎接主考 時,見轎前有大旗兩杆。一旗上寫:“十載寒窗讀書苦”,另一旗上寫“奉母命不出難題。”人們向轎內一看,見主考大人卻是位年輕書生,根本不象年高德劭的飽學之士。大家都切切私議,有人說他是膏粱子弟,官家少爺,憑著爺 老子當大官放主考,哪有真才實學!甭說不出難題,實際上是他本人學問不深,恐怕頂多也只是知道個“子曰學而時習之”罷了。王鐸在轎內聽得清清楚楚。果然第一場出的試題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許多人都說果然不出所料,很快交卷。第二場依然是原題,但要求內容不許重複。這下可難住了眾舉子,他們把所學的知識全用光了,才勉強交卷。不料第三場又是同一題目,眾舉子叫苦不迭,難於應付。大部分人搜盡枯腸,還是交了白卷。在發榜之後,眾舉子拜師之際,王鐸哈哈一笑,當眾揮筆,照題一氣寫成七篇詞藻雅麗,文情並茂,議論精當,篇篇各異的奇文。一時才驚四座,聲威並振。當時別家中魁掛匾,文為“江南才子”,唯有王鐸家門首懸匾上書“才壓江南”。
傳說王鐸入閣拜相後,皇帝讓他書寫一幅匾額:天下太平。楷書巨匾掛上後,在一片讚揚聲中,一個太監忽然發現“太”字少了一點,成了天下“大”平。眾人抬頭細審,果然是真。正待發問之時,但見王鐸不慌不忙地手握頹筆,飽蘸濃墨,將筆向匾上擲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點在“大”字左下方,遒勁灑脫的一個“太”字,活靈活現地展示在眾目睽睽之下。當時一片喝彩,齊誇王鐸神功。皇帝驚喜萬狀,脫口稱讚道:“ 王愛卿真乃神筆也。”從此“神筆王鐸”馳名天下。
王鐸的楷書怎樣
王鐸的楷書還是比較方方正正的,但是仔細一看,他的楷書“橫”筆並不平整,他的橫基本往右邊提升,所以往往造成他整個字都有一些傾斜。他的“豎”筆也並不直,有點彎曲,後來網上翻閱資料,原來,這才是楷書的真正寫法,之前我們觀念上的橫平豎直的寫法是錯誤的。
比起他的大氣飛揚的行草書,他的楷書就中規中矩很多了。王鐸善於臨摹,將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的歐體、顏體、柳體、趙體相互融通。王鐸的大楷跟小楷我個人以為展現除了兩張不同的風格,他的大概有些許行草書的影子,大氣偉岸,而他的小楷就顯得質樸醇厚多了。
王鐸楷書的代表作品有《延壽寺碑》,此作也是王鐸學習柳體的代表作之一,但是也是流在世上唯一一幅王鐸學柳的作品了。此作將柳公權的字臨摹的惟妙惟肖,不管是形態還是神韻都展現的淋漓盡致。另外,他的楷書的代表作有《一覺庵銘》、《明肅府本淳化閣帖》等。
王鐸書法特點
王鐸的書法作品無論在當時還是如今,都是被大家視作珍寶的。而且儘管他在仕途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是他依舊沒有放下對書法的熱愛,一直潛心練習,從未鬆懈。這也就是王鐸書法水平愈加高超的原因。
王鐸的傳世墨寶無論是數量,還是類別都是比較多的,像什麼題詞和法帖都是有一直流傳下來的,比如《清史稿》和《擬山園帖》都是很有名氣的在書法歷史上。有一個說法叫做“先王后王”,先王指的是王羲之,而後王則是指的就是王鐸,這是多麼高的歷史評價。
王鐸的楷書之中,他的小楷體現著淳厚又有高古的感覺,而大楷則充滿了強勁剛毅的感覺。字型上嚴肅中卻不失典雅的氣質。每一筆一劃都強勁有力,給人一種強烈的氣勢撲面而來,每一個字之間整體之間雖然聚集的靠近,但是並不顯得雜亂無章,是僅僅有條,讓人賞心悅目。對於行書上,王鐸用筆沉著又痛快,筆觸線條流暢又充滿了跳躍感,文字在他的筆下在紙上疾騁。在用墨的方法上,王鐸用墨可以用大膽來形容,讓人感覺酣暢淋漓,而且文字之間過度很是自然。王鐸草書的書寫的行筆的速度是有節奏的,因為行筆速度快,所以節奏明顯。文字線條的粗細變化隨著節奏呈現一種漸變的方法,沒有其他一絲一毫其他多餘的動作,顯得乾脆利落。
歷史上蔡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