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騎樓老街的歷史是怎樣的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曆史。2009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海口騎樓老街歷史介紹

  海口的騎樓建築群初步形成於19世紀20-40年代,距今有100多年曆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600多年曆史。20個世紀30年代,海口已有35個行業572家商鋪,如“樑安記”、“雲旭記”、“遠東公司”和“廣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綜合性娛樂場所有“五層樓”、“大亞旅店”、“泰昌隆”等等。許多大商號都在老街的騎樓裡,展開不見硝煙的經營大戰。

  1931年,得勝沙街上的“海口大廈”***俗稱“五層樓”***建成,那是建國前海口市最高的樓房。“騎樓林立,商賈絡繹,煙火稠密”,是當時海口興盛景象的真實寫照。

  騎樓的歷史與海口早期的對外開放息息相關。晚清時期,《天津條約》簽訂,海口是當時全國十大對外開放的口岸,是全島對外開放的視窗,在南洋謀生的人開始回家鄉投資建設。1849年,最早的騎樓在水巷口、博愛北路一帶的四牌樓街區建成,這裡之所以叫水巷口,是過去水域比現在寬,能把船直接開進來,整片騎樓街區就是從這裡延伸開來,形成了規模。

  儘管已過去了百餘年,走在老街上,仍能欣賞到街邊建築的美。騎樓沿街道兩側臨街而建,下層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過道,用以避雨、遮陽、通行,樓層部

  分跨建在人行過道之上,每棟高二至四層,進深二三開間,在建築美學上,樓的寬和高符合審美比例。騎樓的窗楣、柱子、牆面造型、腰線、陽臺、欄杆、雕飾等體現了獨特的風韻,牆體上的彩瓷花卉圖案、女兒牆、騎樓、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風格,具有歐亞混合文化特徵;人字形的屋頂覆蓋青瓦,上面安放著吉祥物。建築結構上,有中國古代傳統式、西方建築模式,還有南洋的建築及裝飾風格,並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築的影響;騎樓下的長廊貫通成排,行人逛街時可躲避風雨烈日,一邊悠閒散步,一邊從容地看貨購物。

  “這些騎樓本身就體現了海口人兼收幷蓄、海納百川的精神。”市文物局局長張昆榮說,騎樓建築歷史文化街區是海口的特色,集中分佈在龍華區和美蘭區的中山路、得勝沙路、新華路、解放東路、博愛路、長堤路、新民路、振東街、大興街等。柱廊相連,騎樓相依的建築群佔地面積約2 5000平方米,騎樓式建築達200餘座,中山路沿街兩旁保留的騎樓樣式最多,約有39座。

  名人古蹟

  騎樓老街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積澱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蹟,歷史人文色彩豐富多樣,歷史上有十三個國家在這裡開設了領事館、教堂、郵局、銀行、商會;中國共產黨瓊崖一大會址、中山紀念堂;西天廟、天后宮、武勝廟和冼太夫人廟,還有當時衣錦還鄉的華僑富商為家鄉建起的家族式連排騎樓,如邱氏祖屋、饒園等。

  當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樓——“五層樓”,如今在得勝沙路還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時任越南西貢市匯理銀行董事長的文昌籍鄉親吳乾椿,用從南洋運回來的石料、木材修建起來的。作為當時海口最大最豪華的旅館,它一度是海口的標誌性建築,並經營過大劇院、放電影等。

  相關人物:

  冼太夫人***又稱冼夫人、嶺南聖母***,名英,公元522年出生於廣東高涼郡山兜丁村。一個世代為南越首領的家庭,公元602年於海南巡視途中辭世,按家鄉風俗***俚俗風俗***歸葬於故里孃家的山兜之原。

  冼太夫人“幼賢明,多籌略”,且“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還經常規勸親族為善,以解仇息兵,因而在鄉里很有威信,深得百姓擁護愛戴,以至海南一千多洞黎族人都來歸附她。北燕王裔羅州刺史“聞其志行”聘為其子高涼太守馮寶婦,冼夫人婚後,為了幫助因為是“他鄉羈旅”而在本地“號令不行”的夫家推行政令,便“誡約本宗”以服從政令,又常協助丈夫斷決案件,秉公無私,從此使到“政令有序,人莫敢違。”

古代人是怎樣染髮的
農樂舞是怎麼來的
相關知識
海口騎樓老街的歷史是怎樣的
造紙術發明的歷史是怎樣的
北美洲的歷史是怎樣的
拳擊運動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超級計算機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德芙巧克力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城市信用社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安徽蚌埠歷史是怎樣的
悅詩風吟的品牌歷史是怎樣的
印表機的發明歷史是怎樣的印表機的發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