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典故_三國演義舌戰群儒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5日

  在三國演義中,關於諸葛亮的典故有很多,你知道的有多少呢?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典故,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典故:舌戰群儒

  魯肅回報孫權,孫權安排第二天召集文武於帳下,請臥龍先生來,升堂議事。  第二天,魯肅到驛館接孔明同往孫權大帳中。孔明只見張昭、顧雍等一班二十多位文武官員,峨冠博帶,整衣端坐。孔明一一見禮,之後在客位上落坐。  張昭等人看到諸葛孔明丰神飄灑,器宇軒昂,料他一定是來遊說的。張昭便率先開口試問孔明道:“我張昭乃是江東的小人物,早就聽說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仲、樂毅,有這樣的事嗎?”  孔明回答道:“這只不過是亮平生的一個小可之比。”  張昭道:“新近聽說劉備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因而欲想席捲荊襄。如今荊襄卻一下歸屬了曹操,不知你們是何用意啊?”  孔明暗想:張昭乃是孫權手下的第一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服得了孫權?於是答道:“在我看來,我主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備謙卑仁義,不忍去奪同宗兄弟的基業,因此將荊州推讓掉了。劉琮是個小孩子,聽任佞言,私自投降,致使曹操很猖獗。如今我主屯兵江夏,是另有良圖,這可不是等閒之輩所能理解的。”  張昭道:“如果是這樣,先生可就自相矛盾了。  先生自比管仲、樂毅,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一統天下;樂毅扶持微弱的燕國,拿下齊國七十多個城池。  這兩個人,可都是濟世之才啊!而先生只會在草廬之中笑傲風月、抱膝危坐。如今既然事從劉備,就該為百姓牟利益,除害滅賊。然而劉備在未得先生之時,尚能夠縱橫天下,割據城地;如今得了先生,人們更加仰望,就連三歲的幼童都說劉備是如虎添翼,不久漢室興旺,曹操可滅了。朝野上下無不拭目以待,對先生抱著極大希望。可為何自從先生跟了劉備,曹兵一來,你們就丟盔卸甲,望風而竄,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如此辜負了劉表遺願,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那劉豫州自從有了先生,為何反倒不如當初了呢?管仲、樂毅難道就是這樣的嗎?  ——我的話愚魯直率,請先生不要見怪!”  孔明聽罷,無聲地笑了笑,說道:“大鵬展翅飛萬里,它的志向難道是那些小燕雀能認識的嗎?比如一個人得了多年的痼疾,應當先給他喝點稀粥,同藥一起服下。等到他肺腹調和、形體慢慢養得安穩些了,再用肉食補養,加上效力強的藥治療,這樣病根才能除盡,人得以全面康復。如果不等病人氣脈緩和,就給他吃烈藥和味道厚重的食物,想要求得平安,實在就難了。我主劉備,以前兵敗於汝南,寄靠在劉表門下,兵不到一千,將只關、張、趙雲,正像是到了病重危急的時刻。新野小縣地僻人稀糧又少,他不過是暫時藉以安身,怎可能長久坐守在那裡呢?但就是在這樣的處境條件下,卻能夠火燒博望,水淹曹軍,令夏侯惇等心驚膽寒。依我看來,就是管仲、樂毅用兵,也不過如此吧。至於劉琮投降曹操,豫州當時根本不知,且又不忍心乘亂奪取同宗之業;當陽之敗,豫州不忍丟下百姓,幾十萬人扶老攜幼相隨渡江,每日與民一同顛簸十餘里路而放棄去取江陵,真是大仁大義啊!寡不敵眾,勝負乃是兵家常事。昔日漢高祖劉邦多次敗給項羽,然而垓下一戰卻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難道不是因為韓信為他出了良謀嗎?可韓信扶佐劉邦那麼久,也沒得幾次勝利啊。因此說,國家大事,天下安危,要靠謀劃。那些誇誇其談、善於巧辯之徒,靠虛榮之氣壓人;儘管能夠坐著議論、站著高談,可是到了關鍵時刻應付各種形勢變化,卻什麼都不行了。 ——這才真正是叫天下恥笑的呀!”孔明一番話,說得張昭沒有一句可以對答。

  這時座中一人忽然高聲問道:“如今曹公屯兵百萬,列將千名,虎視眈眈要踏平、吞食江夏,先生認為該怎麼辦呢?”  孔明望去,乃是虞翻。孔明道:“曹操收並了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然百萬之軍,也沒什麼可怕。”  虞翻一聽冷笑道:“你們軍敗於當陽,計窮於夏口,區區求救於人,還說‘不怕’, 這可真是大言不慚啊!”孔明道:“劉備不是隻靠幾千仁義之師,就能抵抗百萬殘暴之眾的嗎?退守夏口是為了等待更好的時機。而如今,你們江東兵精糧足,且憑藉有長江之天險,有的人卻還想要主公孫權屈膝投降曹賊,而竟不顧天下人的恥笑。——從這一點來看,劉備難道是怕曹操的嗎?”虞翻被說得啞口無言了。

  座中又一人發問道:“孔明先生難道想效法張儀和蘇秦來遊說我們東吳嗎?”孔明一看,是步騭,回敬道:“步子山先生以為張儀、蘇秦是辯士,卻大概還不知道他二人也是豪傑吧;蘇秦佩掛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為秦國宰相,都是匡扶國家的謀士,可不是那些畏強欺弱、怕刀怕槍的人所能比的。君等只聽曹操虛發的假詐之詞,就嚇得想去投降,還竟好意思在這裡笑話蘇秦和張儀嗎?”  步騭也被問得說不出話了。

  忽然,又有人問道:“孔明認為曹操是個什麼人呢?”  孔明看那人, 乃是薛綜,答道:“ 曹操乃是漢賊,這還用問嗎?”  薛綜道:“先生說得不對。漢朝歷代至今,天數眼看就要完了。如今曹公擁有三分之二天下,人都歸心與他。劉備不識天時,強要與之分爭,正是好比以卵擊石,怎能不敗呢?”  孔明這時厲聲說道:“薛敬文怎麼能出此沒有君臣父子、沒有高低倫理之言呢?人生在天地之間,應以忠孝作為立身之本。薛公既然是漢臣,卻有不臣之心,應當打消這些思想,才是為臣的正道。曹操的祖宗食漢祿,卻不思報孝漢室,反懷有篡權叛逆之心,讓天下人憎忿,薛公卻說天數歸之曹操,真是無父無君、沒有綱常的人呀!我沒有必要同你講話,請不必多言了!”薛綜滿面羞慚,無話對答。

  座上又有一人應聲問道:“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可畢竟也是相國曹參的後代。劉備雖自說是所謂中山靖王的苗裔,卻沒有考證,人們親眼所見的,他只不過是一個編草蓆賣草鞋的俗夫罷了,有什麼資格來和曹操抗衡呢!”  孔明看去,原來是陸績。孔明笑起來,道:“曹操既然是曹相國的後代,就更證明他世代都為漢臣,而如今他卻手握王權,肆意橫行,欺君妄上,不僅是目無君主,而且是蔑視祖宗,不僅是漢室之亂臣,而且是曹氏之賊子。劉備是堂堂正正的漢室之胄,當今皇帝依據世宗祖譜賜與他官爵,你憑什麼說‘無可查考’呢?況且高祖就是從區區亭長開始建業起身的,織蓆賣鞋又有什麼可以為恥辱的呢?我看你真是小兒之見,怎能和高士一起理論!”陸績不禁閉口塞舌。

  席中又一人說道:“孔明所言,都是強詞奪理,全不是正經之談,不必再說了。只請問孔明著有什麼經典之論嗎?”  孔明看他,是嚴峻,說道:“尋章摘句,是世上那些迂腐儒士的所為,哪能夠依此興國立事。古時候躬耕的莘伊尹,垂釣於渭水的姜子牙,還有張良、鄧禹等名士高人都沒見他們有什麼經典論著。——難道說你整天就光只是效仿那些酸腐的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嗎?”嚴峻垂頭喪氣地無以作答。

  忽然一個人大聲說道:“諸葛公好說大話,未必有真才實學,恐怕到時恰恰要被文人學者所笑呢。”  孔明看那人,乃是程德樞,便回答道:“文人學者有君子與小人之分。作為君子的文人,忠君愛國,堅守正義,憎惡邪佞,盡力為時代做出自己的貢獻,美名傳於後世。而作為小人的學者,只鑽營雕蟲小技,用心於文墨,年輕時作賦,人老了把經都念完。筆下即便有千言,胸中卻沒有一點實實在在的計策。就像楊雄那樣,雖然以文章著稱於世,卻屈身於草莽強盜之手, 走投無路最後跳樓而死。這就是所謂的小人之儒。即使他每天吟詩作賦上萬言, 可又有什麼用呢!”程德樞也不能應對了。

  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全都已驚慌失色。  此時座中還有人想要問難孔明,忽然有個人從外面走進來,厲聲說道:“孔明乃是當世奇才,諸位以脣舌相難,可不是敬客之禮。曹操大軍壓境,你們不商討退兵之策,光在這裡鬥嘴!”眾人一看,是督糧官黃蓋黃公覆。黃蓋對孔明道:“先生何不將金石之論對我主說去?”  孔明道:“諸君不識時務,互相問難,容不得我不答。”

  於是黃蓋和魯肅帶孔明進入中門,正巧遇到諸葛瑾,孔明給他兄長施禮。諸葛瑾說:“賢弟既然已來到江東,為何不來見我呢?”  孔明說:“弟已輔佐劉備,理當先公後私。公事沒辦完,不敢旁及私事。請哥哥見諒。”  諸葛瑾道:“ 賢弟拜見過吳侯, 就到我那裡敘話。”說完便走了。

  魯肅對孔明囑咐道:“今天見到我家主公,千萬別說曹操兵多。”孔明笑說:“亮自會隨機應變。”  他們來到大堂之上,孫權下階而迎,厚禮相侍,請孔明坐,眾文武分列兩旁,魯肅站在孔明邊上。孔明見孫權碧眼紫發,儀表堂堂,暗想,此人相貌不一般, 只能用話激他,不能光講道理。於是, 等孫權問起曹操現有多少兵馬時,孔明說有一百多萬。孫權道:“怕不是在詐我們吧?”孔明便將曹操原有的兵力,加上從袁紹、中原和荊州那裡新增的兵力算在一起,不下一百五十多萬。他方才說一百萬,是怕嚇著江東之士;且曹操手下戰將謀士都不下一二千。魯肅在旁一聽,驚慌失色,連忙向孔明使眼色不讓他再說了,孔明卻只裝作沒有看見。這時孫權又問:“曹操平了荊楚之地,還有其他圖謀嗎?”孔明道:“他如今已沿江邊安營紮寨,準備戰船,不圖你們江東,又是想取哪裡呢?”  孫權道:“若他真有吞併之意,請先生替我想想該怎麼辦。”  孔明道:“亮有一句話,只怕不肯聽從。如今曹操勢力極大,威震海內,即便是英雄,也無用武之地,奈他不可。要量力而行,若有能力與曹抗衡,不如趁早消滅他;若沒有能力對抗,不如聽從眾謀士的建議,投降曹操算了。如今,嘴上說要降曹,心裡又不想降曹,形勢危急,卻總是拿不定主意,大禍可就要臨頭了!”  孫權道:“若像先生說的這樣,劉備為什麼不投降曹操呢?”孔明道:“過去, 像齊國的田橫那樣的壯士都能堅守大義, 不容屈辱, 何況劉備是漢室宗親——事之不成乃是天意,怎麼能自己就先屈服於他人之下呢!”  孫權聽了孔明這番話,不覺臉色頓變,站起身來拂袖而去,眾人一見,也都一笑而散了。魯肅責怪孔明道:“先生為何說出這樣的話來?  幸虧我們主公寬洪大度,沒有當面責怪你,你的話過於藐視他了。”孔明仰面笑道:“何必這樣不能容人呢!我自有破曹之計,他不問我,我怎敢說呢?”  魯肅忙道:“原來先生是有良策的,我這就去請主公來向你求教。”  孔明說:“我看曹操的百萬大軍,不過是一群小螞蟻罷了,只要我一抬手,它們就都成了粉末。”  魯肅經這麼一說,便立即到後堂去見孫權。孫權一聽,轉怒為喜,道:“原來他是用話在激我。”於是又出來與孔明互致歉意,討教良策。

  孔明說:“劉備雖新敗,但關雲長仍帶有精兵萬人;劉琦在江夏也有萬人。曹兵雖多,卻是遠道而來,征戰疲憊, 正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並且北方人不習慣於水戰。荊州之民依附於曹操,是迫於當時的形勢,而並不是出於本心所願。如果現在能誠心誠意地和劉備結成聯盟,破曹之事必成。曹軍敗了,自然退回北方,那麼荊州和東吳的勢力也就加強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得以成形。成敗的關鍵即在眼下,就看怎樣決斷了。”

  舌戰群儒的主人公是誰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東漢末期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青年時耕讀於南陽郡,地方上稱其臥龍、伏龍。後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促成孫劉聯盟和建立蜀漢政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舌戰群儒的啟示

  不能根據一時的成敗來推斷一個人能力的大小,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之中,如果我們靜止地、孤立地、片面地去看待人和事,就難免會做出類似於刻舟求劍的蠢事。
 

呂布之死的經過精彩內容解析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典故_三國演義舌戰群儒故事
相關知識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典故_三國演義舌戰群儒故事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典故_三國演義舌戰群儒故事
三國謀士諸葛亮的身世之謎
關於三國謀士諸葛亮的故事
關於諸葛亮的歇後語_關於諸葛亮的典故
三國演義諸葛亮之死是多少集
關於諸葛亮的評價
關於諸葛亮的俗語
有關諸葛亮的經典諺語精選
諸葛亮的經典諺語歇後語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