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衡把欄杆拍遍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把欄杆拍遍》是我國當代著名散文作家、新聞理論家樑衡所寫的一篇人物評傳性質的散文,塑造了一個叱吒風雲而又命運多舛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形象。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關於吧!

   篇【1】

  在散文寫作鋪天蓋地的年代,在散文寫作沒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寫作變成了許多作家與寫手的文字狂歡與夢囈的時代?樑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誠寫作,給散文創作帶來了別樣的文字,也為我們帶來了堪為“範本”的“工巧散文”。這就不難理解,樑衡先生為何會成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選語文課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說,閱讀是一種對話,是讀者與作者的交流。要實現這樣的對話,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開心扉。不願亮出真性情的人,無法與讀者以心換心,也就無法讓讀者用心去體味,進而感動。正如餘華所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因而,“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裡行間所注入的無限深情。

  在讀過《把欄杆拍遍》這部散文集後,我認為其中的一些語句讓我感受頗多:“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刀和劍是在戰場上向前拼殺的工具,勢必會帶著血雨腥風的記憶,是為殺氣;與此同時,也會帶著金戈鐵馬的奔騰,是為磅礴;別人寫詞用筆,力量也是隻到紙背,辛棄疾寫詞也用筆,卻是刀和劍的真實寫照,在距離戰爭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歷史的記憶裡面去。“你看‘艱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內俱焚。世上許多甜美之事,順達之志,怎麼總輪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閒置,

  要不就是走馬燈似地被調動”,良藥苦口利於病,“辛棄疾”這個名字,對於這個國家又何嘗不是一劑良藥?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喜歡苦澀的滋味,辛棄疾的一腔抱負在現實面前處處碰壁,苦口的良藥沒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變成了咽迴心中的苦水,獨自承受。“對國家民族他有一顆放不下、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他有一身早練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勁。他不計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讒言傾盆”,用的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達格式,令人想到了關漢卿的義無反顧。

  我自從讀過散文後,我便開始喜歡它,喜歡它優美的語句和特殊的內容,但當我讀過了《把欄杆拍遍》這部散文集後,我對散文有了別樣的感受。

  或許,在一些人看來,樑衡的散文因過於求工而影響它的自由心性,限制了它的自由發揮,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喜愛,因為我們中學生的寫作是須先有規範而後才有可能真正走向自由的。

   篇【2】

  閱讀這本書,不再是簡單的查閱資料,補充知識,而是與作者的一種對話,與辛棄疾的一種交流。有種走進作者,走進人物,走進那個時代的感覺。

  下面說說本書的主人公——辛棄疾。辛棄疾是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第一人。這也註定了他的詞及他這個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資料裡,辛棄疾至少是快刀利劍地殺過幾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從小苦修劍法。他又生於金宋亂世,不滿金人的侵略蹂躪,22歲時他就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義軍,後又與耿京為首的義軍合併,併兼任書記長,掌管印信。一次義軍中出了叛徒,將印信偷走,準備投金。辛棄疾手提利劍單人獨馬追賊兩日,第三天提回一顆人頭。為了光復大業,他又說服耿京南歸,南下臨安親自聯絡。不想就這幾天之內又變生肘腋,當他完成任務返回時,部將叛變,耿京被殺。辛大怒,躍馬橫刀,只率數騎突入敵營生擒叛將,又奔突千里,將其押解至臨安正法,並率萬人南下歸宋。說來,他幹這場壯舉時還只是一個英雄少年,正血氣方剛,欲為朝廷痛殺賊寇,收復失地。

  但世上的事並不能心想事成。南歸之後,他手裡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應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刀和劍是在戰場上向前拼殺的工具,勢必會帶著血雨腥風的記憶,是為殺氣;與此同時,也會帶著金戈鐵馬的奔騰,是為磅礴;別人寫詞用筆,力量也是隻到紙背,辛棄疾寫詞也用筆,卻是刀和劍的真實寫照,在距離戰爭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歷史的記憶裡面去。

  以前讀散文,總覺得有點太“散”,抓不住重心,但是我自從讀了這篇散文後,我對散文有了別樣的感受。我準備把辛棄疾通過這本書介紹給同學們,不是給他們介紹一本書,而是介紹一個愛國詞人的多舛的命運,以及濃濃的愛國情懷。

   篇【3】

  五一假期,有幸讀了樑衡先生的散文《把欄杆拍遍》。想來,讀樑衡先生的文章不算早,先生以“一年一篇”的虔誠寫作,給散文創作帶來別樣的文字,也為很多朋友帶來了堪為“範本”的“工巧散文”。《把欄杆拍遍》使我沉醉,不能釋手,通過此文我才真正瞭解辛棄疾充滿豪情與蒼涼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辛棄疾《水龍吟》

  雖很早就知道辛棄疾,但對他的認識僅止於一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內心卻不曾為他激盪過。而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詞,重新感受了一次辛棄疾,從而真正認識了悲壯得讓人蕩氣迴腸,執著得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在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著“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為君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熱血,然則現實卻將這一切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後,手裡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感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塗抹而成的。“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能重新徵戰沙場,報效國家的機會。“可誰又能懂他這個遊子,實際上有著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本想以身許國,淚灑大漠,如今卻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無處使。唯有登上危樓,痛拍欄杆。江水悠悠,似詞人長嘆,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詞中跨越歷史去體會當年稼軒的心境,這是我所不曾體驗過的。畢竟,歷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樑衡先生用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為我開啟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個“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盪,才產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歷史上具有“獨特地位” 把欄杆拍遍的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辛棄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淵博的學識,深邃博大的思想,樑衡先生怎能從中發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欄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筆下所繪的稼軒一顰一笑若隱若現。於是,在樑衡先生字裡行間所注入的無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對詞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軒在世,也會有當年白樂天那種“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的感慨。當然,更有知音為何在千年之後出生的餘恨。而我在閱讀此文時,時而為其絕妙的一筆而讚歎,時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偷影子的人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讀道德經心得體會範文
相關知識
樑衡把欄杆拍遍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樑衡把欄杆拍遍讀書心得筆記
高效課堂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關於孩子愛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關於教師假期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親子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怎麼寫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初中學生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優秀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