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樣防澇的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2日

  編者按:其實,古代城市防澇排水的成功例子不惟贛州的“福壽溝”。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南京挖掘出南朝建康宮城遺址,發現當時“建康宮城內有密集的排水溝”。

  防止雨水過多而淹沒莊稼。 陳毅 《訪密雲水庫》詩:“抗旱防澇, 潮白 改觀。”說到防澇,那麼?

  說到底,防澇是個科學技術活。既然古人有這麼好的設計,我們不妨瞭解下古人的排澇之法,看看哪些能夠為今人借鑑。

  贛州排水系統的設計建造者是北宋的劉彝。《宋史》上介紹他:“福州人。幼介特,居鄉以行義稱。從胡瑗學,瑗稱其善治水,凡所立綱紀規式,彝力居多。”北宋熙寧年間,劉彝擔任虔州***即現在的贛州***知州時,組織人員精心規劃並修建了贛州城裡的街道,根據街道的佈局和地形特點,採取了分割槽排水的規制,建成兩個排水乾道系統,因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字,故名“福壽溝”。

  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排水系統的設計思想是“因勢利導”,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低落差,採用自然流向的原理,使城市的雨水、汙水自然排入江中,其精巧的坡度和斷面設計,還能保證排水溝內形成的水流有足夠的自衝力,沖走泥沙,不易堵塞。同時,為防江水倒灌入城,劉彝還根據水力學原理,在“福壽溝”出水口處,“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後閉之,水患頓息”。可謂思考周詳、盡得巧妙!如今,這仍是贛州城裡日常排放汙水的主要通道,不能不讓人歎服!

  《宋史》中還記載了劉彝的另一個功績:“久雨汴漲,議開長城口,彝請但啟楊橋斗門,水即退”——也就是說,他在任虔州知州之前曾經解決了讓京師頭痛的水患。由此可知,劉彝是個工作中肯動腦筋、能做事的官吏,史上對他評價也頗高:***劉彝***治簿書,恤孤寡,作陂池,教種藝,平賦役,抑奸猾,凡所以惠民者無不至。邑人紀其事,目曰“治範”。

  其實,古代城市防澇排水的成功例子不惟贛州的“福壽溝”。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南京挖掘出南朝建康宮城遺址,發現當時“建康宮城內有密集的排水溝”。史載南朝梁代建康“城中28萬餘戶”,加上皇室一應人員與警衛軍隊在內,總人口數當在150萬到200萬之間,這在當時來說,是規模很大的城市了。城市的排汙當然也是一個重點工作,加之地處長江中下游的建康地區多雨水,市政排汙的建設與維護壓力應該說是相當大的,然而檢翻史料,卻沒有發現當時建康宮城發生過大內澇的記載。其數量眾多、設計合理的排水溝應該發揮了很大作用。

  在古代,城裡的所有排水系統,一是依靠排水溝,二是倚賴城中內河。就內河而言,河道的日常疏通維護至關重要。南唐劉崇遠在《金華子雜編》中有明確記載:“鹹通中,金陵秦淮河中有小民棹扁舟業以淘河者。”這應該是挖掘汙泥、清理殘穢的專門保養河道的人,他們以此項工作向衙門換取“薪水”。

  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三《諸色雜賣》中也有記載:“每遇春時,官差人夫監淘在城渠。”可知,宋代市政管理者在夏季雨水來臨之前,就必須按照規定做好疏通河道、以防內澇的準備。另一可以驗證此項工作的證據是,北宋“畫竹名家”文與可在《積雨》一詩中這樣寫:“京師值積雨,浮淖皆滿城。況當淘決時,左右羅深坑。”

  延伸閱讀:

  孟元老,***生卒年待考***,號幽蘭居士,北宋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人,生卒年待考,宋代文學家。據《宋會要輯稿》及蘇轍等人著作,可知他是北宋保和殿大學士孟昌齡的族人孟鉞,曾任開封府儀曹,北宋末葉在東京***今開封***居住二十餘年。金滅北宋,孟元老南渡,常憶東京之繁華,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撰成《東京夢華錄》,自作序。該書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影響,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的一部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獻。

關於錢學森的名言佳句
一帆風順的意思和造句_一帆風順解釋
相關知識
古代是怎樣防澇的
古代是怎樣應對食品安全的
古代是怎樣以貌取人的
立冬古代是怎樣祭祖祭天
古代人是怎樣染髮的
古代人是怎樣染髮的
地震是怎樣發生的以及防震常識
牛字在古代是怎麼寫的
古代是怎麼檢驗工程的
少白頭是怎樣形成的少白頭怎麼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