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臣論文言文閱讀原文及答案
《爭臣論》作者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作品又名《諍臣論》。該文采取問答形式,在形成辯論過程中,逐步推出作者的觀點。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爭臣論》文言文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爭臣論》文言文閱讀原文
或問諫議大夫陽城②於愈:“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天子以為諫議大夫,居於位五年矣,視其德如在野,彼豈以富貴移易其心哉?”愈應之曰:“惡得為有道之士乎哉?今陽子在位,不為不久矣;聞天下之得失,不為不熟矣,而未嘗一言及於政。視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
或曰:“夫陽子惡為人臣招其君之過而以為名者。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愈應之曰:“入則諫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也。夫陽子,本以布衣隱於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誼,擢在此位,官以諫為名,誠宜有以奉其職,使四方後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從諫如流之美。陽子之心,將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
或曰:“陽子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變,何子過之深也? ”愈曰:“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故禹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聖才能,豈使自有餘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惡得以自暇逸乎哉? ”
或曰:“若吾子之論,直則直矣,無乃傷於德而費於辭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我將以明道也。《傳》曰:“惟善人能受盡言。”謂其聞而能改之也。今雖不能及已,陽子將不得為善人乎哉?
注:①爭臣:諫官,指能以直言規勸君主的臣子。爭,zhèng,後作“諍”,規勸。②陽城:唐德宗時為諫議大夫。一開始他沒有履行勸諫的職責,所以韓愈寫本文來促進他。三年後,陽城上書指斥裴延齡的罪惡。
《爭臣論》文言文閱讀題目
16.對下列句子中加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 戚:喜悅
B.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骨 鯁:剛正忠直
C.將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 惡:厭惡
D.何子過之深也 過:責備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使人不得而知焉 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B.將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C.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 謹拜表以聞
D.謂其聞而能改之也 買五人之頭而函之
18.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陽城上不勸諫君主,下不關心百姓疾苦,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職責,算不上有道之士,表達了批評指責之意,體現了“在其位,謀其政”的儒家政治思想。
B.作者列舉大禹、孔子、墨子的事例,是為了說明古代聖賢之人並不是只圖自己的清高安逸,而是敬天悲人,救濟天下,體現了博大的政治胸懷。
C.文末作者為自己辯白,表明批評陽城不是惡意譏刺,根本上是為了闡明道,希望陽城能夠改正,成為真正的有道之士,從而表明本文的寫作目的,很具有政論文的現實意義。
D.本文結構獨具一格,採取問答形式,層層設問,步步深入,首尾又能相應,有駁斥也有議論,時而犀利時而緩和,在辯論過程中,鮮明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19.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
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
20.把文中劃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夫陽子,本以布衣隱於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誼,擢在此位,官以諫為名。
***2***若吾子之論,直則直矣,無乃傷於德而費於辭乎?
《爭臣論》文言文閱讀答案
16.A
17.B
18.A
19.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
20.***1***陽城本來憑著平民身份隱居在草野之間,皇上讚賞他的品行道義,提拔他在這個職位,任諫議大夫一職***官職以為諫議大夫為名***。
***2***像您的議論,直率是夠直率的了,恐怕有點損害道德並且浪費口舌了吧?
《爭臣論》文言文閱讀參考譯文
16.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A項,戚:悲傷,難過。
17.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B項,代詞,……的人/主語後面表示停頓;A項,句末語氣詞;C項,連詞,表目的,來;D項,連詞,表示承接關係。
18.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項,“下不關心百姓疾苦”無中生有;“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職責”與原文意思不符,原文句子是“入則諫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也”,文中認為這些都是大臣宰相者之事,不是陽城應該做的。
19.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解答本題要先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理解這句話的大致意思,然後找出句中的動詞——“非有”“閔”“得”“不敢”“必以”,“而”在句中表並列,與後文相連,綜合起來判斷即可。
20.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在翻譯句子的時候,要注意字字落實和直譯為主的原則。句中關鍵點有***1***“以”的意思是“憑藉……身份”;“嘉”的意思是“讚賞”;“擢”的意思是“提升,提拔”。***2***“若”的意思是“像”;“直”的意思是“直率,正直”;“無乃……乎”是固定句式,譯為“恐怕……吧”;“傷”的意思是“損害”。
【備註】【參考譯文】
有人問我:“諫議大夫陽城可以算做有道德的士人嗎?他履行古人的道德準則,皇帝任用他為諫議大夫,他擔任這個職務已經五年了,看他的品德好像與隱居在野時一樣,他難道會因富貴而改變自己的心志嗎?”我回答說:“哪裡算得上有道德的人呢? 現在陽先生擔任職位的時間,不能說不長久了;瞭解國家的政治得失,不能說不熟悉了;然而他從沒有說過一句關係國家政治的話。看待政事的得失,心中一點也沒有喜悅或憂愁。有道德的人,難道是這樣的嗎?”
有人說:“陽城厭惡那些作為臣下卻公開揭發君主的過失而為自己求名的人。所以他雖然有進諫和議論,卻不讓別人知道啊。”我回答說:“在內向君主進諫,在外不使別人知道,這是大臣宰相的事情啊。陽城本來以平民身份隱居在草野之間,皇上讚賞他的品行道義,提拔他在這個職位,任諫議大夫一職***官職以為諫議大夫為名***,他實在應該有所行動來儘自己的職守,使全國各地和子孫後代知道朝廷有直言不諱、剛正忠直的臣子,君主有從諫如流的美名。陽城的心思,恐怕將會使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失吧?”
有人說:“陽城不求任用而君主任用了他,他不得已才出來做官,堅守自己的道德準則而不改變,為什麼您責備他如此苛刻呢?”韓愈說:“自古以來的聖人賢士,都不是追求名望任用的。他們哀憐世道不太平;懂得聖人的道德學說之後,不敢獨自修養身心保持個人的節操,一定要使天下民眾都受到救濟。所以大禹治理洪水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也不進去看一下,孔子周遊列國時連坐席也來不及坐暖就又出門了,而墨翟從不安居一地以至所灶上煙囪不及燻黑就離家了。那兩位聖人和一位賢人,難道不懂得自己過安逸生活的快樂嗎?實在是敬畏上天的旨意、憐憫人民的困窘啊。上天將聖賢的德才和能力授予這些人,哪裡只是讓他們自己有餘就算了,實在是想通過他們來補充別人的不足啊。”
有人說:“像您的議論,直率是夠直率的了,未免有點損害道德並且浪費口舌了吧? ”韓愈說:“君子在官位上,就應準備以身殉職。沒有得到官位,就考慮修飾文辭來闡明聖賢之道。我要做的是闡明道理啊。《國語》上說:“只有善人才能夠毫無保留地接受批評。”這就是說他聽了之後能改正。陽城雖然現在未能達到,難道他將來也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嗎?”
魯雲谷傳文言文閱讀原文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