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鳥的寓言
小鳥總被化成是自由的象徵,在有些寓言故事裡就可以體現。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一
一隻小鳥正在飛往南方過冬的途中。天氣太冷了,小鳥凍僵了,從天上掉下來,跌在一大片農田裡。它躺在田裡的時候,一隻母牛走了過來,而且拉了一泡屎在它身上。凍僵的小鳥躺在牛屎堆裡,發掘牛糞真是太溫暖了。牛糞讓它慢慢緩過勁兒來了!它躺在那兒,又暖和又開心,不久就開始高興地唱起歌來了。一隻路過的貓聽到了小鳥的歌聲,走過來查個究竟。順著聲音,貓發現了躲在牛糞中的小鳥,非常敏捷地將它刨了出來,並將它給吃了!
二
為什麼小鳥總被化成是自由的象徵?還是人們只是羨慕它們自己會飛而已?飛上藍天的一刻是美麗的,可誰知道當它們落下的一刻也仿若世人般疾苦。
我聽過一個傳說,有一種名叫荊棘鳥的鳥一生只歌唱一次,但它們的歌聲卻是世間最美妙的,連夜鶯雲雀都遮羞。它們從離巢的那一刻起便緊閉著嘴巴一刻不停的在尋找屬於自己的那 棵荊棘樹。它們飛過田野村莊和那艱險的懸崖,然後找到最長最利的那枝荊棘,用它刺向自己的胸脯。當鮮血流出的那一刻它便撕心裂肺的高歌,其聲歡快得像找到自己心愛的寶貝一樣,可也像失去自己心愛的寶貝一樣。連躲在雲裡的上帝也在隨著歌聲微笑而傷悲。
我不想對這個故事有什麼評價,我只知道這個故事就已經很滿足了。世間的永恆只有在逝去的那一刻才能出現,就像那隻小鳥一樣。
我還知道一種鳥。因為體型健碩而且特別能吃,並且特別懶惰。由於它們動作靈活飛得特別快,所以常常不勞而獲,經常去搶別的鳥兒們的吃食。於是百鳥都很生氣,告到上帝那兒,於是上帝就讓它不能飛翔,並且越來越笨重。深山裡的原始人們見了,就把它抓過來,拔了拔了給吃了。還給它取了個名字叫雞。
這個故事久告訴我們,今天你吃了嗎?
三
一隻鳥兒飛累了,飛得很低,而且脫離了群體,也許根本上群體無法容納他,雖然飛到了人至中年,可是依然找不到家,哪怕只是樹叉間搭起能夠遮風擋雨的草廬也成,不必說仰望星空和月光,只是讓心靈得到休憩,但這也成為遙不可及的奢望,累了,只能讓空擦擦眼睛,倦了,聽聽風聲的吟唱……
是金子哪兒也能發光,剛從矮牆起飛時,被矚目和讚許的洋洋得意讓他如沐春風,似乎只是眨眼間的事,卻發現找不到了歸宿。風起時,翅膀被摩擦得生疼,到底是自己選擇了放逐,還是無路可走,那些錯過的,失去的,令人們沾沾自喜的隱市、鬧市、”世外桃源“都讓他失望了,深深地失望。
於是,不能停留,哪怕繼續煎熬著飛翔,即使永遠找不到那個家,即使永遠漂泊在空中,最終迷逝於長風嘶嘯的空中。飛吧,飛吧,已經落下,已經傷痕累累,真的不懼剩餘的那一些,一定能夠尋到溫暖的、安身立命、並不豪華但堅不可摧的家園,信念變得更加堅定,可是沒有喝彩,沒有贊成,甚至沒有一句安慰,意料之中,落寞難免。
不合時宜,是一場賭博……
冷嘲熱諷和尖銳的詛咒似乎讓他清醒了過來。驕傲、自我感覺良好一度讓他迷失,失去動力和方向,惰性幾乎將他掩埋,而他的使命本來只是飛翔,展開翅膀,拒絕綁上金子、榮譽、詆譭和虛妄,只是飛吧,快意地飛吧!
羨慕、嫉妒、恨,這些情緒交織著別人,也交織著自己,沒有人能夠掙脫,沒有人可以逃避她的折磨。那本難唸的經誰都要取來,誰都要詮釋與修行。
真的只能飛翔,家永遠就在下一個驛站,家永遠駐紮在心靈裡,放棄了飛翔,放棄了天空,也就失去了家園。
四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翻開《莊子》一書,第一篇是《逍遙遊》,而映入眼簾的第一個故事,則是“鯤化為鵬”的奇談怪論。不過莊子好像非常在意這樣的故事情節,居然在《逍遙遊》中反覆說了三次。若想了解莊子,似乎不能錯過這個寓言。
首先,莊子說:“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鯤。鯤的體型龐大,不知有幾千裡。牠變化為鳥,名字叫鵬。鵬的背部寬闊,不知有幾千裡。它奮起高飛時,雙翅張開有如天邊的雲朵。這隻巨鳥,在海風大作時,就會遷徙到南海去。南海,是一個天然大池。”
這樣的描述讓人過目難忘,“不知其幾千裡也”根本是誇張到胡言亂語的程度。莊子的目的是要迷惑我們的想象力,逼我們擺脫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使我們無法意識清醒地詢問:真有這樣的鯤與鵬嗎?牠們又在何處?魚真的可以變成鳥嗎?
大概是猜到讀者的反映了,莊子隨即引述《齊諧》***古代記載怪異事件的書***。這本書上說:“當大鵬要往南海遷徙時,水面激起三千里波濤,牠拍翅盤旋而上,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它是乘著六月颳起的大風而離開的。”這裡描述了大鳥飛行的時機、方法與情景,好像真有目擊者一般。莊子喜歡夾敘夾議,忍不住在此補充幾句:“野馬似的空中游氣,四處飛揚的塵埃,都是活動的生物被大風吹拂所造成的。天色蒼蒼,那是天空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遙遠得看不出盡頭的結果?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是像這樣的情況吧!”
我們在地面上仰望天空,其色深藍,顯示一種永恆幽靜的趣味。誰不向往“天上宮闕”?莊子卻能逆向運思,憑藉大鵬的眼角餘光,從高空往下看,發現只要從遠距離外觀賞,地面上的一切也是同樣的美妙。美國航天員從月球回眸人類所居住的地球時,不禁脫口贊曰:“地球真美!”那麼,我們這些地球人是否也可以換個角度、調整心態,珍惜我們生活周遭所見的事物呢?
莊子稍加評論之後,接著引述第三個版本。
商湯詢問棘,得到這樣的說法:“在北方草木不生的更北方,有一片廣漠無涯的大海,是個天然大池。那裡出現一條魚,魚身寬達幾千裡,沒有人知道牠有多長。它的名子叫鯤。那裡出現一隻鳥,名字叫鵬,它的背像泰山那麼高,雙翅有如天邊的雲朵。它拍翅盤旋上升,直到九萬里的高空,凌越雲氣,背靠青天,然後飛向南方,準備前往南海。”這裡的描寫比較詳細,但是並未提及魚化為鳥。不過,在同一個地方怎能同時存在兩個巨大無比的東西呢?並且,鳥一出現就不再談魚,可見這依然是魚化為鳥的同一個故事。棘的話還有一小段後續結語,錄之於下:
“水澤邊的麻雀譏笑大鵬說:‘它要飛到哪裡去呢?我一跳躍就飛起來,不到幾丈高就落下,在蓬蒿草叢中翱翔,這也是飛行的絕技啊!它還要飛到哪裡去呢?’”
麻雀代表一般百姓,他們不明白人生的道理。莊子的意思是:魚需要水,限制較大;鳥需要空氣,拘束少多了;鳥若飛到高空,就可以不費力氣而自由飛翔。把這個寓言說實了,就是:人若經由適當的修煉,可以啟動內在的能量,逐步減少外物的干擾,有如“鯤化為鵬”。當然,這裡所強調的“大”字是個關鍵,意思是要敞開心胸,容納萬物。
歷史上註解《莊子》最有名的學者是晉朝的郭象。他的註解說:大鵬與麻雀“小大雖差,各適其性,茍當其分,逍遙一也。”這樣的註解顯然“誤解”了莊子說寓言的用心。如果“小大各適其性”,莊子何必三度引述鯤鵬故事?如果“同樣逍遙”,莊子豈不是庸人自擾,寫下幾萬字的著作?由此可知,我們今天花些時間重溫《莊子》一書,應該是合宜的,也應該會獲得不少啟發。
看過”“的人還看了:
中國童話月亮掉進煙囪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