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的鑑定相關知識
古代陶瓷的鑑定需要有一點技巧。關於古代陶瓷的鑑定,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古代陶瓷鑑定工作
鑑定古陶瓷主要我們在開展工作中必須區別材料的真假。博物館舉辦歷史展覽,則展品必須真實。可見鑒定工作是我們做好文物博物館工作、研究工作的基礎。在博物館藏品中,以陶瓷品的比重最大,而在遺址、墓葬出土的文物中,陶瓷器的比重也最大,所出做好古陶瓷器的鑑定工作是很有意義的。
對古陶瓷的鑑定,在我國陶瓷鑑定的領域中,同鑑定書畫一樣,處於青黃不接的局面,這由於過去我國對鑑定陶瓷重視不夠,大家都認為這是古董商人的事,而古董商思想保守,並不願意傳授自己的知識,他們認為僅是一些經驗之談,難以做為一門科學。
陶瓷之斷代,可以解決一些沒有時代、沒有款式的墓葬年代。多數墓葬沒有紀年,所以對陶瓷研究很重要。有一些墓葬、遺址出土陶瓷器有的定在底部,有一些家藏款,如博古齋、白玉齋等,據陶瓷鑑定者認為是晚明的,即明末崇禎前後,由此可以解決相對的年代。當然同一窖藏中出土物,也有可能有早、晚之分。
為了保護社會上有價值的文物,必須要進行鑑定,要搞鑑定,一定要研究實物,讓實物說話。可見學習古陶瓷鑑定是一門有用的科學,而不是雕蟲小技,同時必須掌握其演變的規律。
怎樣鑑定
怎樣鑑定古瓷這門綜合性科學在目前即需要又重要,目前還沒有一種科學儀器可以幫助我們鑑定真偽斷代。考古學上,碳14主要用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50——100年誤差太大,適用於有機物,如木頭、骨頭等,熱釋光也有其侷限性,對陶瓷和唐三彩比較適用。據說國外收藏家收藏唐三彩幾乎大多是假的。熱釋光測時有損壞器物,所以我們目前只能先靠我們的肉眼經驗來斷代。目測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它是幾百年來實際工作經驗之總結,歸納起來,經驗的取得有以下幾個依據。
1、掌握標準器
一為紀年器皿,一為紀年墓藏瓷器上帶有款識的為紀年器皿無論任何時期的造瓷工藝,必須把該器物從造型到製作工藝的特徵都記下來如釉較滋潤,較厚有一種玉的感覺等等,如明代青花料進口的蘇泥渤青料,有回青料和採用平等青料,給人以淡雅之感,畫風秀氣,花葉呈鋸齒狀,花紋外留有細微的白邊,所書款識較小而緊湊,由於過去非機械生產故同一窯址的瓷器也有差異,這同燒造位置不同有關。帶有干支年號的款識,這對我們鑑定更有用,範圍更小了,為我們提供了絕對年代。
姊妹藝術的影響斷代和鑑別真偽時,觀察比較同時期或與相近朝代其它工藝圖案,處理手法等特徵也很重要,如:石刻、織錦、繪畫、竹術、漆、牙雕、玉、銅、金銀器等工藝品的裝飾,互有影響,陶瓷為工藝品之一,即有時代共性特徵,也有它的個陛特徵,所以我們搞鑑定工作,知識面要廣,這樣鑑定工作者才能更好的瞭解瓷器的文物斷代。
2、古瓷鑑定要求
古瓷鑑定的關鍵在於準確,文物有考古品和傳世品,對流傳民間的文物,鑑定會比較困難,鑑定古瓷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辯偽新舊瓷器的差別:新瓷有光澤,稱燥光,耀眼,舊瓷器光澤穩定。還有舊瓷新款,明瓷在民國初年加燒款。如有二次燒成,底款後加燒成。有的明代後期瓷器,還有加燒成明前期洪武、宣德年造款,以假亂真,二次燒底釉和釉面不同。
***2***、斷代偽託款與做假不同。如:宣德瓷在明代正德時有仿製。明末初較多,應該予以區別,我們斷代,要採取縮圈子辦法,如唐代瓷碗,餅形實足底是早期,玉壁底是唐中期,玉環底是唐後期,直到五代北宋初。明清瓷器,有的可區分為元末明初再縮小為明初,再縮小範圍,可斷為洪武。明瓷又可分早中期等。
***3***、窯口各個窯口胎質不同,燒造工藝也不同王要是根據胎質不同。如安徽壽州窯胎粗,質重。窯胎細,質輕。哥窯是黑胎青瓷,是龍泉仿官窯,弟窖才是龍泉窯,到了宋代圭要是景德鎮青花瓷,但窯口較多,如:福建德化、浙江龍泉、河北定窯等窯口。
***4***、評價要從歷史、科學、藝術、經濟方面來評級評價。如北京、上海、南京幾大博物館收藏來看,都要通過鑑定,官窯銘文,皇統元年燒造,是世界上唯一紀年地點的瓷器,要從經濟、藝術價值而言,實粗糙,破殘,不值一提,但從有的東西仍定它為一級品,如揚州出土的唐代青花瓷片,要從歷史科學價值來評定的。
古瓷鑑定的方法
1、造型 各代瓷器的造型,是鑑別真偽的重要依據。因為各類器型,多能確切表現本時代的生活習峨,審美標準,風俗面貌和技術條件。時代不同,從整體或區域性看都有變化。如各時代瓷枕,時代愈早愈愈小,愈晚愈大。唐代較小,有腰圓形式長方體形,五代時稍長。到宋代造型多樣化,元代不僅器形加妊,還有鏤孔。如壺,唐代矮胖、圓渾、嘴短有六角形。五代到宋代,秀氣流長,圓咀,說明工藝上有了進步,如碗,從碗足變化看,從六朝到庸代初,是實心餅形足,發展成壁形足,五環足,但餅形足元代後叉興起,所以不能單純地認為,餅形足有隋唐時代才有。
2、胎釉
就瓷而論,胎為骨,釉為衣。細緻觀察胎體和釉面,也是斷代和鑑別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在胎釉的成份和燒造王藝上都有比較顯著的差別,可瓷器代表當時的時代風格,窯不同釉雖同,但胎也不同。中國最早對瓷器分窯是唐代陸羽的《茶經》,如;唐代壽州窯粗糙,胎重,茶黃包釉,其實不是青釉是窯變,但屬青釉系統。越窯青色胎骨細膩。邢窯細膩非常潔白,河南鞏縣窯則白中泛黃。如宋代,黑釉有福建陽窯,色黑,胎硬,質重,飾兔毫紋。江西吉州窯,米黃色,胎軟,質輕,鵬鴣斑,玳瑁斑,北方系統有河南的及山東淄博的色灰白、硬度在福建與江西之問。同樣龍泉窯系,宋代龍泉窯胎薄,色青,好的有梅於青,翠青,元代龍泉窯胎厚重,青釉且發黃。鈞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十分名貴,宋鉤窯傳世品不多。宋鈞胎骨輕巧,包月白、玫瑰紫.帶經斑紫為最佳,邑調多樣。元鈞:胎骨厚重,顏色單同,帶紅斑似貼上去的不自然,宋鈞釉面平整,無棕眼,釉中有蚯蚓走泥紋。即使青花瓷器,不同的窯口,其胎釉,青花呈色以及裝飾紋樣亦是不一的。
古代陶瓷的鑑定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