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觀後感心得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8日

  《鏡子》沒有迴避激烈的言辭,直面各種衝突,長期的貼身跟拍,幾個“問題少年”背後的“問題家庭”的樣本,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篇1

  16歲男孩家明在鏡頭前長達三分鐘流淚宣洩:“再怎麼折騰他們也覺得我是個幼稚的人,根本就不相信我!”;14歲男孩澤清靠在簡陋的教室牆邊微弱地笑:“這裡物質可能沒有外面好,但是精神上比外面要好”;12歲女孩彤彤顯出了超越年齡的成熟和冷漠:“我們小孩子也是人,不是機器人,其實不是中了病毒,是有了自己的感受。”……他們都是因為輟學而被送進武漢一家特殊教育機構的“問題”孩子,需要在這裡接受81天的培訓;而他們的父母,則需要接受6天的課堂教育,來學習如何擺脫為人父母的困惑、無助、痛苦,學習如何與自己的孩子相處。

  這是一部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電影——《鏡子》,由中央電視臺《天網》欄目出品。十年的醞釀與策劃,兩年的拍攝與製作,這部影片把鏡頭對準了親子關係中的傷口,而疼痛帶來了對家庭與社會的深刻思考。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而家庭就是社會的鏡子。”這既是片中心理諮詢師的一句同期聲,也是貫穿全片的主題。18歲的張釗坦言父母在一起就是吵架,家裡三個人在一起就只是在看電視;家明的父親認定了學習才是唯一的出路,直言兒子追求自由的理想不切實際,“需要糾偏”;父母之間的隔閡,澤清能敏感地察覺,並明確地表達出來:“要呆81天的是他們***父母***,我呆6天就夠了,我覺得我為他們付出挺多的吧。”如果父母所營造出的家庭在孩子的眼中呈現出的只是這樣的映象,而父母卻認為是“網路的消極影響”“早戀的原因”或者“不知道什麼原因”,讓他們的孩子變成了這樣,恐怕他們不是合格的父母吧。畫面中可以看到家長和孩子之間交流的缺失,情感的斷裂,溝通的無效。孩子並不是一夜之間成為了“問題少年”,實際上他們像鏡子一樣,真實準確地反射出家庭教育的塑形作用。

  的確,在社會的種種職業中,絕大多數職業都需要“持證上崗”,而“為人父母”則是無需培訓上崗、卻需要用一生時間來履職。片中“校長”直言不諱:“問題孩子的背後肯定是有一個問題家庭……雖然我們招收的是孩子,但是這裡面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是家長。”《鏡子》沒有迴避激烈的言辭,直面各種衝突,長期的貼身跟拍,幾個“問題少年”背後的“問題家庭”的樣本,將中國目前親子關係中的若干問題曝光於社會大眾面前,凸顯放大在銀幕上,如同社會學研究中的“深描”,赤裸著呈現出來。

  這是一部沒有旁白解說的紀錄片,配樂也只是配合情節和氛圍的小段插入,家長、孩子、心理諮詢師們的人物原聲才是構成整部影片的曲調。影片的色調整體偏灰,如同武漢霧濛濛的江景,畫面中明度偏低的部位失去了細節,隱在灰暗之中,體現出一種觀察的冷峻。孩子的反抗掙扎,家長的固執己見,夫妻之間的情緒爆發……真實記錄的視角下,這部影片充滿了飽滿的情緒,擁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鏡子》所營造出的這種真實感,不僅再現了我們熟知的現實形象,而且,還將那些在我們的日常體驗中被隱匿於其中的部分也凸顯了出來。當我們看到銀幕上的“澤清”“家明”時,不僅會閃現出現實中我們熟知的那個“澤清”“家明”,還會訝異於原來現實中的“澤清”“家明”的背後是有一個如此的家庭。日常生活中迷失了的、在被限定了的體驗中捕捉不到的、被隱匿的事物與人的形態,突然呈現在眼前的銀幕上,迫使被習慣埋沒於現實瑣碎生活中的我們剎那間猛醒,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真實形象——這便是紀錄片中的真實帶給我們的魅力與震撼。《鏡子》是一部遵循真實記錄原則的影片,沒有過多的裝飾與炫技,沒有煽情的音樂與解說,然而在紀錄片影像的呈現上,可以看到製作團隊的創作能力,以及對主題的深刻理解。

  作為紀錄片,情節轉折的張力讓觀眾心緒起伏。片中出現的眾多臉部特寫鏡頭,或誇張、或細微表情變化:無論是家長被問到教育理念的尷尬,或是孩子反省流下的淚水,反抗掙扎時血紅的雙眼,拼盡全力的嘶吼等等,放大人物的畫面,帶給觀眾的不只是情緒,還有所有這些畫面背後的思考。作為紀錄片,情節轉折的張力讓觀眾心緒起伏,因為鏡頭記錄的真實,就是生活的真實。

  影片最後,這些家庭的關係並沒有得到本質的改善。一次短期的培訓無法解決永久的問題,每一個家庭都要繼續走下去。《鏡子》不但提出了對於當下中國家庭關係的思考,更提出了在中國經濟飛速前行的列車上,會有多少“問題兒童”“問題家庭”已經或正在被無情地拋下。我們的經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的同時,我們物質生活在極大提高的同時,民眾的精神、情感、心靈是否做好了準備,是否同時得到了迅速提升?“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每一個家庭都承載著物質獲取的壓力”。如果由於這種壓力從獲取物質財富的家長那裡轉嫁給了孩子,作為映象的孩子便會反射給家庭,進而再通過家庭反射給社會,那麼,最終的承擔者終將是這個社會的每一個分子。孩子是家庭的鏡子,家庭是社會的鏡子,我們是彼此的鏡子。

  篇2

  這幾天看了央視紀錄片《鏡子》,看完,沉思良久!

  是的,關於教育,關於這個維度的教育不得不讓人沉思!但是,沉思之後呢?發一牢騷?!

  其實,這些問題無非是在反映一個問題,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改變自己,只有改變自己才能讓自己真正意義上愛孩子!

  這句話說的對,說的也好。

  但這個時候,新的問題就出來了?什麼問題?

  站在一個道德高度把這句話美美的說完事後呢?能不能給出一點建設性的意見?!

  比如說,作為父母應該如何改變?改變什麼?藉助什麼進行改變?作為父母要愛孩子,那該怎麼愛,愛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很多時候,我們很多人都不關心,我們很多人在很多時候只是站在邊上:指指點點,而且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

  我自己經常習慣講一句話:改變,就在一念之間

  這種在觀念上的改變相對還是比較容易的,比如說,因為一件事情的發生,讓你意識到了一些問題,這個時候,你可能在觀念上會有一些認識,再加上週圍人給你的指點,可是,一個人的改變,難道僅僅只是觀念上的改變就夠嗎?不夠!!!

  還需要後續的支援!

  技術上的支援!方法上的支援!等等很多!

  比如,關於在教育的層面上,你可以***公眾號:考試幫,在那裡我們有成系列的關於什麼樣的問題應該怎麼辦?看完你就明白了!

  篇3

  最近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在央視CCTV-12頻道《天網》欄目上映,該紀錄片分三集講述了各種“問題”孩子被強制帶入訓練營的事情,讓人感受頗多。筆者並非心理專家、也非教育相關職業,所以本文僅僅是帶大家瞭解一下這是一部什麼樣的紀錄片,以下內容為業餘觀點。

  看完前兩集,筆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家長本身就存在“問題”?這些“問題”難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個“問題”孩子背後,沒有一個“問題”家庭?究竟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家長的責任真的能推卸掉麼?難道這些孩子不想做一個陽光少年?為什麼我的童年和別人不一樣?本紀錄片都給您帶來詳細解答!

  筆者記得片中有這樣的情節“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讓他跳,你看他敢嗎,他每次說完這句話,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孫子”,這些“狠話”都是出自幾個花季少年的口中,有的孩子甚至才上小學,為什麼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也許,紀錄片《鏡子》能給你帶來更多思考。

  正如片名《鏡子》一樣,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也是整個家庭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問題”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味地強加,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讓他們對家長對學習都產生了較大的牴觸,到最後出現基本無法正常溝通的局面。這個時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進某些機構進行“特訓”。面對圖中的場景,家長心裡肯定也是非常難受,他們也知道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孩子過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齡的孩子更強。當孩子渴望得到家長關心的時候,你們往往表現的是不耐煩?孩子對於家長的表現是最為在意的,你們的一些行為,一些語言都會對成長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

  家長總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誠的去和他去溝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麼。但是這些始終是片面的猜測。

  孩子也認為家長過於意識強加,讓自己在生活中沒有自己的主見。自己買的東西回家就被家長丟掉,自己的想法還沒說完,就被他們否決。

  其實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家長的理解,得到家長的愛,但是家長的錯愛往往造就了這些“問題”孩子。

  孩子的問題反映的是家長的問題,是家庭教育的問題,更應該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鏡子觀後感心得
鏡子紀錄片觀後感範文精選三篇
相關知識
鏡子觀後感心得
鏡子觀後感心得
弟子規觀後感心得體會3篇
永遠在路上第三集踏石留印觀後感心得體會
南粵黨旗紅觀後感心得體會
同上一堂國家安全教育課學生個人觀後感心得5篇
大學消防公開課網路直播觀後感心得感悟精選5篇
最新大學消防公開課網路直播觀後感心得範文5篇
大學消防公開課網路直播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5篇
青年大學習第八季第九期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