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6日

  電影是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電影的生產製作是一個嚴密的技術實施與豐富的藝術想象力深度交融的複雜過程。下文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能幫到大家,歡迎閱讀參考!

  篇1

  淺析電影《秋喜》中的符號學運用

  一、符號學及電影符號學

  簡單地說,符號學就是研究一個符號所代表的是什麼內容,或是它反映、表現了什麼事物。用符號學的專業術語來講,就是它對於事物的能指語言文字的聲音、形象和所指是指物體也是客體,是所指要表達的意義本身,所指和能指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任意性的,沒有必然關聯。

  電影符號學是指將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符號系統和表意現象進行研究的一種學科,主要運用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來表述電影的結構過程。它主張精細化的科學主義批評,建立電影的“元理論”,按照語言學模式建立不同的分析系統。麥茨為分析影片的敘事結構,提出了八大組合段synt agmat ique概念:非時序性組合段、順時序性組合段、平行組合段、插入組合段、描述組合段、敘事組合段、交替敘事組合段、線性敘事組合段。

  二、電影《秋喜》中的符號學運用

  電影《秋喜》講述的是1949年的廣州,共產黨員晏海清潛伏到國民黨內部獲取情報,並與敵人鬥智鬥勇,展開殊死鬥爭,女僕秋喜一直照顧守護晏海清,對他不離不棄的戰爭年代故事。影片中的符號意義與電影藝術結合,從題材、人物、場景、色彩、道具、音樂等方面給予充分展現,而正是這些符號因素的存在,使得影片在票房上獲得了成功。

  影片中的部分場景,擁有其特殊的符號化意義。“秋喜”作為影片的名字,本身就有其特殊的含義,並不僅僅指劇中人物秋喜本人。影片中的秋喜這一角色,導演想要將之與影片名稱聯絡在一起,但她與片中的敘事並無太多牽連,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秋喜這一角色更多是影像層面上的看點,並非敘事意義上的不可或缺。

  除此之外,影片中使用的道具如菊花等也別有用心。秋喜的父親被國民黨帶走,秋喜向晏海清詢問她的父親的生死時,晏海清並沒有直接回答秋喜,而是在一番內心掙扎後摘了一朵菊花插在秋喜髮髻間,秋喜頓時撕心般的痛哭起來。菊花寓意著對逝去的親人的思念,觀眾在觀看此場景時,也明白了秋喜父親已經被殺死的事實,雖然沒有用語言直接表達,但是在片中導演用菊花的“所指”也即電影符號中的意指向觀眾傳達了要敘述的事實。

  《秋喜》作為一部諜戰片,其敘事方式,主要是以順序性組合段貫穿全篇,也就是按照事情發展順序來對故事進行描述。整部影片可分為四個章節,符合事情發展的起承轉合。所以,順序性組合段在該影片中存在最多,當然在大部分影片中都會以順序性組合段進行敘事。

  影片中有三處插入組合段,都運用閃回手法回憶當時的情景。夏惠民和晏海清共同回憶在茶館時特務與地下黨的槍戰,晏海清指出當時有人對著夏惠民開槍,此時夏惠民感到後怕並相信晏海清。第二處為老陶被捕,夏惠民要求晏海清開槍殺死老陶,晏海清回憶與老陶在河邊的談話,決定開槍打死自己,卻不料是空槍。最後一處是晏海清看著死去的秋喜回想她生前的模樣。三處插入組合段為觀眾提供了角色鮮明的內心活動,使情節生動可觀、扣人心絃。

  除此之外,影片結束時展示出另外一條隱藏的線索――解放軍攻佔廣州。之前影片中沒有出現解放軍的畫面,但是從演員的語言和廣播中的語言可以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成立,該線索與晏海清、夏惠民的爭鬥平行,是一個平行組合段。同時,這也是一個描述組合段,秋喜“復活”從現實意義來說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其特殊意義是想表現解放軍勝利這一“秋天的喜悅”,影像中虛構的秋喜復活這一事件補充說明了解放軍佔領廣州的事實。

  三、瞭解和學習電影符號學的意義

  當我們已初步知曉、懂得一點“符號學”的知識後,我們再去看電影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觀賞電影,理解導演的意圖,分析每個鏡頭所帶來的滿足感,並獲得一種參與感;對於專業人士,它可以幫助編劇編寫劇本,幫助導演設計鏡頭,去講好一個故事。

  四、結語

  對影片《秋喜》的解讀,可以運用符號學的基本理論,從電影符號的能指入手,來更好地理解片中的電影符號,接受影片的表意,也可以從麥茨的八大組合段來對影片的敘事進行解構,還可以用艾柯的“十大程式碼理論”進行解讀。總而言之,符號學使得我們對影片有全新的瞭解和把握。符號學為解讀電影提供了廣闊的理論路徑,研究者應繼續嘗試用這一理論方法指導學術研究。

  篇2

  淺議文學改編電影的敘事困境

  《白鹿原》是陳忠實的代表作,以陝西關中平原上素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精緻地描述了白家和鹿家兩大家族幾代人的恩怨糾葛。電影《白鹿原》對原著的改編,由於過度地想達到史詩級的風格和電影所具有的簡潔特點,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使得敘述上陷入了困境。本文將從電影《白鹿原》的改編,分析文學改編電影的敘事困境。

  一、電影《白鹿原》改編的機遇與風險

  著名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是一件風險與機遇並存的行為。好處有三個方面:第一就是按照原著的形式去改寫。原著小說原來就有著很好的敘事結構,能夠給電影帶來最基礎的框架,和原創相比節省了很多腦力思考。第二方面,因為文學作品本身是出名的,所以在價值觀、人生觀或歷史意義上來說,是具有風采的,改編成的影視劇只要依附著原版小說的實質,不偏離中心,就會取得不俗的成果。第三個方面,著名小說的受歡迎率自不多說,因為其名聲在外,所以擁有大量的“粉絲”和追捧者,一旦影視劇製作完成,這些人肯定是第一號的觀眾源,確保了收入。

  同樣壞處也有兩個方面,第一,“理想與現實總是相差甚遠”,名篇的文學魅力是電影所不能取代的,人們在充分地感受到了原著的思想與語言魅力之後,一定會把改編的影視劇與原版小說相比,主要的目的是看改編過的影視劇是否能有原來名著的水平,由於這種先入為主的心理,電影的製作者又不能滿足所有人對名著小說的場景幻想,就很容易受到大眾的批評。第二方面,改編過後的電影能夠達到或者超越原小說的能力,那就要求創作者對小說有著強大的把握能力和深刻的瞭解,創作者對原小說的領悟能力和電影製作過程中的科技水平會反映到影視劇成型後的好壞程度。總之,影視創作者應該有強大的場面控制能力以及造詣很深的文學能力,否則,改編過後的影視劇就會失去其精髓,變得有形無神,落得一個“東施效顰”的下場。

  小說《白鹿原》在很早的時候就被認作核心思想深刻的長篇鉅作。在今天提起《白鹿原》,人們會用深刻二字去形容它,“深刻”意味著需要時間去領悟,不能輕易地去掌握,就是因為如此,電影《白鹿原》的改編一直沒有進行,大多數知名導演雖有想法,但都是知難而退。導演王全安憑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信念,勇敢地把《白鹿原》帶到了電影世界,利用電影中短時間的敘述形式來概括史詩級小說《白鹿原》,期間導演用了刪減、縮寫等手法,一方面他想要保留原著小說的深刻,另一方面,他對原著進行了刪減,製作出了這部150多分鐘的電影。然而從社會各界的輿論來看,大多數的人們並不買賬,他們並沒有從這漫長的150分鐘內體會到深刻,報紙、微博滿篇的指責和批評,影片的收入與電影的成本最終持平,這樣的結果可以用悲慘來形容。

  二、電影《白鹿原》敘事問題

  小說《白鹿原》作為一個史詩級的長篇巨著,這樣的故事都有著一些特點,比如說,結構的錯綜複雜,人物性格多且不同,思想上的深刻,等等。用有限時間和有限條件的電影來詮釋這樣的小說,答案不用說也知道。著名的學者曾經說過:“如果小說的時間跨度非常大,那麼電影創作的難度也就更大。”在劇情與內容重心偏移的狀況下,電影勉為其難地描繪了一個史詩級的長篇小說故事,結果就會讓電影變得索然無味,不能吸引人。描述變得索然無味之後,電影所說的核心思想也就會失去它的魅力所在,只不過是枯燥的教育教導而已,想要把這種長篇小說改編成電影,導演要有一個切實可行的敘事結構,導演必須有著多年的導演經歷,他對這些事情自然懂,所以在改變小說《白鹿原》的時候,他也費了許多心思。

  在電影《白鹿原》當中,一些極其重要的角色,朱舉人、白嘉軒的岳父、中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者等一系類人物都被刪除掉了,白嘉軒、路子霖等一系類角色被保留,一些本應該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劇情,被放在了其他人的身上,比如,認鹿三為乾爹的人本為白嘉軒的女兒卻變成了白嘉軒的兒子,把戰爭擴散的訊息帶到村子裡的人是鹿子霖,而不是冷大夫,從這些方面來看,電影的時間跨度,由清朝滅亡、民國建立到抗日戰爭開始不久的時期,對於小說的後部分發生在新中國成立前的一段時間的事情,統統選擇了刪除,這樣的做法使電影中的人物變少了,結構變得簡單了,電影的敘事比小說要簡化許多,導演王全安不想被複雜的劇情弄得焦頭爛額,他選擇了逃避複雜的內容結構,同時也逃避比較敏感的、新中國成立後期的一段劇情。王全安明白電影《白鹿原》不可能被小說大跨度時間無限拉伸,對原著時間的妥協就會把電影變得既漫長又沒有趣味,讓電影的製作變得既付出了實質性努力又得不到任何好處。

  在網路社會上,人們覺得電影中主要描寫了不算主角的田小娥,他們嘲諷《白鹿原》,說《白鹿原》是為田小娥做的傳記,顯然他們並沒有理解到導演的難處。即便如此,《白鹿原》的改編也不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從根源上去分析,導演沒有能夠克服原著的影響力,由於小說的聲望與名譽讓導演不敢去嘗試,認為必須去按照一定的規則去改編,舉棋不定、躊躇不前的敘述特點反倒不美,刪除也沒有刪得徹底,保留又沒有保留住深刻的內容。

  從故事的結構來分析,電影《白鹿原》講了四個時間段的故事,分別是辛亥革命時期、軍閥混戰時期、北伐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這些大事件影響了《白鹿原》中幾代人的生活環境和歷史人生,文字有著獨特的能力,它能自然而不受限制地刻畫人們的人生命運,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豐富這歷史造成了一種深刻的史詩級的故事,反觀電影在描繪的空間上本身就有著很大的限制,所以想要追求文字表達的效果就顯得有心無力。電影《白鹿原》通過刪除小說中的情境,結果就是很多人變得只是曇花一現,他們的一生是不完整的,人性的刻畫、時光的流逝、事件的表述不清都因為失去了敘述而變成了無從著落,一些細心的人們發現,白嘉軒的兒子參軍之後沒有了後續的情況,鹿兆鵬被國民黨抓捕,失去蹤跡,這些劇情沒頭沒尾,從表面上來說,對這些人物的刻畫看似得心應手,實際上是因為王全安在敘述能力和思想描述上沒有達到標準。

  社會上的大部分人認為,電影《白鹿原》只有對田小娥的刻畫才算有始有終,事實也如此,導演著重描述的角色就是田小娥。導演想以愛情元素贏得影片的賣座,小說《白鹿原》中有兩段讓人印象深刻的愛情,一個是田小娥,另一個是白嘉軒的女兒。導演想要刻畫愛情,他認為更有風情的田小娥顯然要比白嘉軒的女兒更吸引眼球,同時王全安又擔心社會上的人批評他改寫的過程中視野狹窄,所以他在電影《白鹿原》中還講述了另外幾個人物的命運。這種多條線索、複雜結構的特點,結果就是讓敘述的重點發生偏移,因為重點過多反而失去了重點。對於廣大的人民群眾,他們不喜歡老套刻板的人物形象刻畫,這種方式雖然能使人物形象飽滿,有著深刻的意義,但是顯得太過於沉悶,人們不喜歡這樣的電影。電影《白鹿原》雖然達到150分鐘,但是即便如此也沒有給描述、刻畫留有足夠的時間,一些沒有看過小說的人們,不瞭解電影的內容,他們會覺得一個人物沒有表述清楚,鏡頭就又切換到了另一個人物,讓人們覺得不明所以,抓不住頭緒。王全安費盡心思地去改編電影,不僅未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讓觀眾覺得電影接受不了。

  三、民間習俗表現形式帶來的問題

  影片中有很多這樣的鏡頭,大片的麥田彷彿是一件件藝術作品,麥地中燃燒的烈焰漂亮至極,祠堂、戲臺、房屋、關中地帶獨有的衣服,展示了民間習俗的魅力,這些鏡頭並不是《白鹿原》模仿西方的電影來拍攝的。電影是在運用中國第五代導演拿手的民間習俗。第五代導演民間習俗的描寫,在最開始的時候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得到了大眾的讚揚,反而《白鹿原》卻被大家貶低,造成了這樣天差地別的原因是電影與具體時代環境不符合。在民俗習慣取得極大成功那段時期,正是人們追求思想,追求個性,突破傳統的時候。民間習俗在這個時候出現正好符合了時代的要求,正好結合了當代人們的需求。很多的現代價值觀和核心價值仍然受到歡迎,但是已經起不到號召起所有人的能力。《白鹿原》運用民間習俗的表達方式,來描繪一個讓人喘不過來氣的內容,想要讓觀眾“憶苦思甜”,回想起舊社會的罪惡,這樣明顯是沒有抓到重點,沒能抓住現代人的精神需求,所以就號召不起觀眾。

  電影《白鹿原》不能再讓民俗電影大放光彩,重點的原因還是民間習俗暗示能力的衰弱,這種表達形式能夠展現、暗示的作用效果,但是這樣的作用效果不是一成不變的,經常去使用就會失去新意,人們也會對這樣的手法失去興趣。王全安想通過這種表達形式,再一次得到歡迎是不現實的。通過這樣的普遍審美特點,文字要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必須突破原有的侷限性,讓文字有更新的表現手法,電影《白鹿原》民間習俗運用手法都是按照以往舊的東西去生搬硬套,那些暗示手法大家都習以為常,很難不落得一個失敗的下場。

  第五代導演對民間習俗的運用都是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和藝術手法的,不是完全浮於表面的場面描述。張藝謀電影運用民間習俗手法除了通常意義上的渲染環境、營造氛圍等目的,環境的描述與劇情的發展、人物的形象還有著很大的關聯,就是因為這樣,民間習俗電影表現了導演的地位與實力。傑姆遜說:“新時代的文字那些感覺上,僅僅是關於個人的文字總是能反映出深刻的含義。”這不能說明民間習俗電影是想討好外國的觀眾,更應該說他是導演的一種能力,一種在心中蓬勃而發,自然而然的能力。時間過去了很久,電影《白鹿原》在民間習俗的刻畫上又照搬以前已經取得很大成就的電影,但是,王全安是有意為之,導致電影本身僵硬不自然,這種手法也最終失敗。

  電影《白鹿原》中民間習俗的表現手法已經過時了,已經不能再一次引起較大的轟動,這從側面反映出,導演王全安還活在第五代導演的影響之下。從電影中一些場面民間習俗的描繪手法,都能看見第五代導演電影中的影子。電影《白鹿原》更想展示的是對區域性地區人文的宣傳,而不是電影的深度。王全安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電影是由陝西的一家大型單位贊助的,該單位的董事長對王全安有著三方面的要求。第一方面是電影要高質量;第二方面不能投入過多的資金;第三方面還要得到很高的票房。在電影王全安看來,這樣的董事長和那些只追求利益的電影投資人是不同的,這個董事長更加尊敬藝術,也正是這種鼓勵和希望,讓王全安沒有了顧慮,敢於放手一搏,去刻畫他心中的《白鹿原》。但是即使是這樣,王全安的電影依然受到了商業化的限制,就像魯迅曾經說過:“一切的文藝都是宣傳,但是宣傳並不全是文藝。”

  四、結論

  電影《白鹿原》的改編不能算是成功,在劇情上的顧此失彼,導致了敘事的騎虎難下,不能很好地刻畫人物形象和表達完整的小說深度。對於民間習俗的運用又不符合當下的時代和人們精神的要求,兩方面的錯位,導致了電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對於商業化的問題,要能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解決了這些問題,就可以讓電影的藝術表現與商業收入完美結合,達到雙贏的效果。

 
猜你喜歡

電影型別的論文
關於電影的論文電子檔
相關知識
電影的論文範文
電影的論文範文大全
電影的論文優秀範本
電影的論文範文徵集
電影的論文範文免費
電影的論文博士範文
電影的論文參考範例
淺談英雄電影的論文
關於電影的論文電子檔
電影的論文免費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