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障礙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作為特殊社會群體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優。此外大學生還存在諸多心理障礙問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研究》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障礙;成因;對策

  論文摘要:社會轉型期的大學生存在諸多心理障礙問題,文章從學生自身因素、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影響方面論述了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的成因,從加強思想 政治 教育與心理教育的有機結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創設心理育人環境方面提出了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的對策。

  目前,我國進人了一個由傳統型社會向 現代型社會的轉變和過渡時期,其具體表現是:從 經濟形態看,從 自然經濟社會向以市場為導向的商品經濟社會轉變;從政治形態看,從集權專制型社會向建立在個人自由平等基礎上的民主法治型社會轉變;從社會關係看,從各種以身份為特徵的依賴性關係向以個人獨立自由為基礎的契約性社會關係轉變。在這種多元化觀念並存的轉型時期,人們的價值選擇會變得謹慎務實。這種轉型期的心理特徵也深深影響著高校大學生。高等教育在此大背景下也發生了重大變革,其突出表現是,高校數量和人數急劇擴大,特別是學生上學實行了成本分攤機制,學生就業實行了雙向選擇,用人單位逐步實行了聘任制,。一。高校辦學也逐步由國家投人為主轉向了國家、社會、個人等多元投資辦學模式,市場化的程度逐步增強。“畢業不一定能就業”等大量嚴酷的事實給在校大學生敲響了生存危機的警鐘。在這種社會高校雙重轉型的壓力下,加之大學生自身作為具有較高智力、較高文化和較高自尊的群體,通常有著不同於一般青年的更高的抱負和追求,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因而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與衝突。如果在此轉型期間的種種不適甚至是迷茫困惑不能得到及時化解,則有可能產生心理障礙。高度重視並及時化解社會轉型期的大學生心理障礙,對於教育、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對於保持高校的穩定與 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表現

  心理障礙在臨床上常採用“心理病 理學”的概念,將範圍廣泛的心理異常或行為異常統稱為“心理障礙”,或稱為異常行為。通常所說的心理障礙,指沒有能力按社會認為適宜的方式行動,以致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大學生是心理、思想活動最敏感、最活躍的群體,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沉重的學業負擔、就業的壓力、緊張的人際關係以及經濟上的拮据都刺激著一些學生原本脆弱的心理,進而造成心理上的嚴重失衡,加之青年學生身心皆不成熟,處事能力較弱,因而心理障礙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其他年齡群。由心理問題引發的自殺、犯罪現象呈上升趨勢,“馬加爵案”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表現在很多方面。

  1.學業和就業引起的心理壓力。市場經濟對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為了能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很多大學生未雨綢繆,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又一個“考證”目標: 英語等級證、 計算機等級證、駕駛證、律師證等等,有的同時備戰考研,所有這些都不能耽誤正常的專業學習,很多學生深感學習負擔過重,因精神長期過度緊張,睡眠不足,神經衰弱者屢見不鮮。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競爭機制,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模式既給畢業生擇業帶來了希望,也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加上有的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更顯意志消沉,動力不足,從而產生消極厭學情緒、苦悶不己。

  2.人際關係的心理困擾。大學生多是中學時期的佼佼者,有的進人大學後仍具有較強的優越感,自高自大,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裡,而抱怨別人不理解、不體貼、不關心;有的不願與別人相互協作,甚至不願聽取別人的意見或忠告,長時間造成人際關係緊張;還有部分學生“一心只讀聖賢書”,因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而顯得與人交往力不從心,從而產生緊張心理。

  3.生理和感情上引起的心理煩惱。大學生大都處在18-24歲的年齡階段,生理髮育已基本成熟,性心理也有較快發展。受現代開放社會的影響,性的刺激增,但囿於 法律和社會公德的約束,不得不把性慾望壓抑在心底深處,長期以來而出現了性的煩惱。有些學生因戀愛糾葛等感情問題也往往給精神上帶來莫大痛苦,造成心理失調。

  4.經濟困難帶來的心理困窘。隨著高校招生並軌和收費制度的改革,學生交費上學已成事實,大多數學生大學期間要花費數萬元,很多 農村學生和部分城市學生家庭經濟條件差,無固定收人來源或父母下崗,上學費用靠向親朋好友借款或向銀行貸款維持,平時省吃儉用。儘管如此,有的仍然面臨難以支付學費生活費而中途輟學的危險,從而長期陷人經濟困難的心理窘境。

  5.家庭矛盾的心理糾纏。有的學生因家庭成員不和,父母離異或病故,長期陷人深深的痛苦中而不能自拔,這些事情多屬個人隱私不願向他人訴說以求得幫助和宣洩,只有獨飲苦楚,從而造成心理緊張、抑鬱,情緒低落,意志消沉,甚至產生精神崩潰的危險。

  二、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問題的原因

  1.大學生生理與心理髮展不平衡和心理內部諸因素髮展不平衡的衝突。大學生生理髮育已基本成熟,但心理髮展還沒有達到成年人的正常水平,其心理髮展錯綜複雜,追求成人感、獨立性意向、自尊心等心理目標。但這些目標與現實生活出現了矛盾,他們往往自視清高,難以正確地評價自己,不願讓別人看到自己幼稚和不成熟的一面。

  心理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大因素,並且多而複雜。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自覺控制感和樂觀心態。自覺控制感是指個人相信自己對情境能夠加以控制的主觀感受,而這種主觀體驗不同於個人對情境的實際控制。個人的自覺控制感可以減輕生活壓力威脅,減低抑鬱。遇到壓力和挫折時喪失自控力就可能導致心理障礙。樂觀心態是指具有安全感、滿足感、幸福感、舒適感、愉悅感的心理狀態,有助於心理健康。

  大學生的心理內部諸因素髮展也是不平衡的。青年學生容易以強烈的優越感和自尊心過分地肯定自己;在遇到困難和失敗時,容易產生挫折感,又會過低地估計自己,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對自己產生懷疑、焦慮和不安的情緒體驗。很多大學生就是這樣經常處於既自尊又自卑、既開朗又憂愁、既大膽又怯懦、既獨立又依賴、既合群又孤獨的矛盾衝突之中,經常陷人反思和內省之中,體驗到各種歡樂與痛苦。所有這些既可能成為促進大學生向前發展的心理動力,也可能成為影響其健康發展的心理阻力。在他們周圍,如果沒有可以吐露真情的知心朋友時,則只能把這一切隱於心底。如果周圍的人居高臨下,對他們的訓誡和批評多於同情和幫助,就會增加他們內心的壓力,使他們緊閉心靈之門,加大了與他人的心理距離。

  2.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尚難適應轉型期的社會變革。我國社會正處在變革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衝擊了傳統的價值觀,而新的價值觀體系尚在建設之中,這就要求大學生需要不斷地調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與之相適應,這樣就使大學生心理上固有的穩定結構被打破,而產生種種困惑和紛擾。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愈來愈激烈,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越來越多,從而出現了改革開放的主旋律與不健康的思潮並存的局面。社會上的一些醜惡現象,如拜金主義、貪汙腐敗、以權謀私等,都使一些大學生煩悶、憤怒或悲觀失望,使心理上的困擾、衝突增多,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個別學生由於長期不能自我調節和排解,精神上經常處於自我折磨之中,並在反覆中加重,從而造成惡性迴圈。

  另外,大學生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如親子關係、家庭氣氛、生活壓力、環境變遷等也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如果學習任務、工作性質超出個人的能力水平,或不能達到個人的願望,與個人的抱負興趣不一致,或個人不能左右自己在學習時所面臨的困境時,均可能造成心理壓力而影響心理健康。

  3.學校、家庭的心理 教育環節不到位。長期以來,我國沒有真正地實行素質教育,學校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只注重強化知識的灌輸和智力因素的提高,忽視了從心理上溝通疏導學生,忽視了能力和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因而導致培養出的人才理論與實踐脫節,缺乏適應社會需要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家庭教育的偏差也給部分學生的心理產生了重大影響,現在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從小偏重於智力開發,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沒有多少家長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了孩子的心理 發展與智力開發嚴重失衡,智力開發超前,心理髮展滯後。重智力輕心理的家庭教育,往往會給孩子的心理素質造成嚴重的先天不足。

  三、解決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的對策

  1.加強思想 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的有機結合。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強調了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的培養和訓練,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發展,學生心理問題的日漸增多,這種教育模式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的要求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開闢新渠道,創造新局面,特別是要突出和加強學生的心理教育和引導問題。大學生比較缺乏心理衛生方面的知識,不能夠 科學地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因此,實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的有機結合,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預防和控制心理障礙的有效方法。

  2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已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諮詢與輔導工作已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一些高校已經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或諮詢的專門工作機構,開展了相應的教育教學科研和實踐活動,受到師生的廣泛好評和歡迎。不少高校的保健醫療機構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或諮詢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僅僅是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的職責,而應該成為全體教師共同的責任。學校教師的作用就其任務而言,是通過教育使外部影響與學生已有的心理結構相同化,使受教育者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和新的心理品質。廣大教師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心理疏導和心理教育,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大學學習、生活特點,特別是大學期間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並幫助他們掌握預防和緩解這些心理問題的知識和方法,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將極為有利。

  另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提前開展,當發現學生處於心理劣勢和心理壓抑狀態時,教師應用循循善誘的方法,把他們埋藏在靈魂深處的問題梳理出來,給予正確引導,對症下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要通過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調整思想教育過程中的心理偏差。要在幫助學生預防、控制和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進一步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責任感,在較高層次上對學生加以引導,幫助其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

  3.合力創設心理育人的有利環境。心理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密切配合,全方位合力投人,才能形成濃郁的育人氛圍。第一,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校園文化環境。要充分利用高校廣播、電視、 計算機 網路、校刊、校報、櫥窗、板報等宣傳媒體,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廣大學生的興趣。要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積極、健康、高雅的氛圍,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促進其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第二,實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結合的互動機制。首先,學校在全面推進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應建立包括獨立的心理素質教育目標在內的學生全面發展的考核評估體系,要用心理素質教育的指標引導、規範學校的辦學行為。學校要努力構建和完善大學生心理問題高危人群預警機制。要摸排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做好心理問題高危人群的預防和干預工作,要特別注意防止因嚴重心理障礙引發自殺或傷害他人事件發生,做到心理問題及早發現,及時預防,有效干預,建立從學生骨幹、班主任、輔導員、到院系、部門、學校的快速危機反應機制,建立從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到校 醫院、專業精神衛生機構快速危機干預通道。其次,學校、家庭要聯手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要教育學生認識到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營養,成功與失敗都是財富。要幫助他們正確看待挫折,對於戀愛失敗、 考試失利、就業壓力等泰然面對,不要因挫折而否定自己的能力。要創設環境,讓學生感受挫折,領略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複雜,通過轉移、昇華、補償等方法,幫助他們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陰影,從而鍛鍊培養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再次,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學生進行適應性教育。通過進行諸如國情調查、生產勞動、體能競技、實習設計等有益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見識,調適心理,把自己融人到社會中,培養協作意識,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心態,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吸收大學生主動參與各項工作和活動,如負責組織學生心理健康協會、邀請專家來校講座、組織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進行心理問卷調查等,使學生在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並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不斷適應和改善人際環境。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大學生心理問題探討論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論文
相關知識
大學生心理障礙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論大學生幸福觀培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有關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大學生心理健康
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範文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淺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