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創業養殖事業致富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5日

  對所有創業者來說,每天要面對的是困難和失敗,而不是成功。看看那些回鄉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殘疾人創業辦養殖場年賺60萬

  陳世華在他的養殖場前

  他的右手在一次創業中致殘,只剩下一半手掌、一個指頭,然而他並沒有因此停止追逐致富夢;在兩次創業血本無歸後,他挺起脊樑繼續創業,利用村組閒置的山地水庫開辦養殖場,混養鴨、羊、豬和魚等。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他創辦的這個養殖場年可獲利60萬元,他就是陽新世華養殖場董事長陳世華。

  學徒三年練就優秀品質

  1980年,剛滿16歲的陳世華初中畢業,在父親的要求下,他跟著遠房一個表叔,當起了為期三年的木工學徒。

  學木工最難的除掌握技術外就是讀懂圖紙。勤奮又聰明的陳世華很快掌握了木工技術,但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就是不能獨立對照圖紙做好木工活,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讀不懂英文符號,看不懂圖樣結構,需要別人解釋才能做。如何才能使自己儘快讀懂圖紙?陳世華就此多次問師父,得到的總是一個回答:熟能生巧。

  於是,白天,陳世華就拿著圖紙慢慢做,虛心向師兄弟們請教;晚上,他就拿不同圖紙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異同點。這樣,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不管什麼字母,不管什麼圖紙,陳世華都能讀出來,讀得懂。在師父眼中,陳世華在學徒期間已有很多方面“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他所有徒弟中的“唯一”。

  兩次創業傷身又蝕財

  1999年,細心的陳世華髮現,農村很多山場被人承包,木材加工將是不錯的行業。於是,2000年,他說服家人,毅然放棄用了20年的斧頭,拿出全部積蓄購置了電鋸等裝置,專門為加工戶提供裁鋸服務。

  隨後十年的忙碌生意和豐厚收入,證明了陳世華當初決策的正確性和可行性。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就在他計劃擴大規模準備大展巨集圖時,2010年6月的一次工作中,他右手四指被電鋸無情奪去,手掌也被削去一半。

  躺在病床上的陳世華,一想到自己的大好事業就要終止,不由得長長哀嘆,黯然神傷;一想到作為家裡的頂樑柱,不得不為一家人今後生活著想,他又憂心忡忡。但這些壓力更是激發了陳世華重拾生活的信心和重新創業的決心。

  傷口癒合後,陳世華和家人商議決定,利用水田種養蓮子。2011年,陳世華在家鄉承包40畝水田,種植了蓮子。在陳世華悉心的培植下,蓮子產量豐收,但因市場價格不穩定,蓮子由原15元/斤的價格跌至7元/斤。結果,他不但血本無歸,而且還多出3萬元的債務。

  永不服輸終於創業成功

  失敗是成功之母。在面對多次創業的失敗,陳世華沒有灰心氣餒,而是認真總結經驗,並計劃總投資30萬元,利用村組閒置的山地水庫混養鴨、羊、豬和魚等。但養殖場地和啟動資金是第一道難題。

  2012年12月,當地政府得知陳世華的情況後,主動組織鎮村幹部多次與當地群眾協商,徵求多方意見,最終把泉口村丁壠水庫地帶計200畝山地水域面積租賃給他,為他找到了合適的養殖場地;陽新縣人社局瞭解陳世華主動上門為他辦理了5萬元的小額擔保免息貸款,為他解決了資金難題,還讓他參加免費的養殖技能培訓,減輕他養殖的技術風險。

  這樣,陳世華很快走出失敗的陰影,迎來了屬於自己創業的“春天”:2013年底,該養殖場年純收入60多萬元。“目前養殖場正處發展階段,規模還需擴大。下一步,我計劃投資20萬元,建立可養殖萬羽雞的養雞圈,充分利用水庫的生態資源,逐步擴大鴨、豬、羊、魚、雞等複合式養殖基地,爭取到年底純收入突破百萬大關!”談起養殖場的前景,陳世華信心百倍。

  二

  養鴨30年守成“鴨司令”年收900萬

  30年前,舉家從孝感來到江夏,靠借債買來種鴨。從小養鴨戶到帶動周邊16家養殖戶抱團發展,目前每年迴圈養鴨規模達到56萬多隻,年收900餘萬元。

  其間,2003年非典、兩次禽流感,這個曾經的獸醫都一一經歷。“養鴨,守得住的才有出路。”這是“鴨司令”韓全安對他30年養殖事業從小做到大的經驗總結。

  本地鴨子飛往香港

  在江夏五里界唐塗村附近,分佈著上十個水塘、水庫。無一例外地,每片水域上及岸邊,一群群鴨子“嘎嘎”歡叫著拍打著翅膀。

  今年55歲的韓全安,是這些養殖基地的總帶頭人。

  韓全安是孝感人,養鴨之前是一名鄉村獸醫。但是,年輕的他,總覺得這份工作滿足不了他一顆想做事業的野心。

  然而,做什麼?他又一直沒想好。

  直到1984年的一天,他因偶然機會來到江夏五里界。看到當時還稱為武昌縣的這片土地上,水面寬闊,生態良好,職業敏感告訴他:這是個搞養殖的好地方。

  當時,儘管改革開放的春風已起,但江夏本地居民大多還停留在靠種水稻等莊稼以及靠手藝吃飯的思維,搞養殖的沒有一家。

  趁熱打鐵,興奮不已的韓全安跟當地相關部門談好,回老家捲起鋪蓋便來到了江夏。這一來,就是30年。

  啟動資金不足,他向親戚朋友借債買來幾百只蛋鴨種苗,甚至還向銀行貸款完善硬體設施。看到鴨子一天天長大,他的心裡也充滿了期待。

  由於本身是獸醫出身,技術上沒有問題。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鴨子長大了往哪銷?當時,本地居民對鴨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及,沒有預想到的情況讓韓全安傻了眼。

  正在他著急之時,在當時的武昌縣外貿局溝通下,深圳一家外貿公司要下了所有的鴨子。

  韓全安的鴨子在家門口市場有限,在外貿公司的運作下,竟飛往香港等地。

  沒了銷售之憂,他放開手腳擴大規模,一年出口鴨子10萬隻左右,他一年便成為了萬元戶。

  帶動16家養殖戶抱團致富

  隨著市場慢慢培育,當地居民對鴨肉的消費需求也開始增長。“武漢這麼多人口,攤到每家一個月一隻鴨子,也是不小的數字。”看準這一點,自1987年,韓全安調整思路開始做內銷。

  發了財的韓全安,開始琢磨更好的發展方式。“我一個人,畢竟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如把大家組織到一起,抱團發展。”此時,跟隨效仿他養鴨的養殖戶越來越多,但各家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技術、銷路、原材料成本控制都是一門學問。

  於是,他帶動當地16家養殖戶成立了唐塗養鴨協會,在養殖技術方面提供幫助,在銷售上全面負責,甚至連飼料他都負責調運。擔負起五里界乃至周邊梁子湖新華農莊養鴨大戶的加工與銷售業務。如今,養鴨協會養殖基地年迴圈養鴨規模達到56萬多隻。其中肉鴨46萬隻,蛋鴨近10萬隻?,收入達到900多萬元。在協會成員單位中,養殖規模在10萬隻以上有2家,最高年收入達到30多萬元,最少的也有10萬多元。成為湖南、江西等省份批發市場及加工企業的主要供應商,他也被人譽為“鴨司令”。

  其實,在辦養殖場的這些年裡,韓全安也遇到過不少挫折。2003年的非典,人們談禽色變。2008年和去年的禽流感,讓人們更是對禽類唯恐避之不及。很多養殖戶看到市場行情不好,陸續退出,但他卻咬牙堅持下來了。“養鴨,守得住的才有出路。”韓全安淡淡說道。

回鄉創業養殖發家故事
回鄉創業艱難成功的經歷
相關知識
農業養殖發家致富創業故事
創業養殖帶頭致富事例
創業養殖帶頭致富事例
年輕人創業白手起家致富故事
回鄉農民養殖創業事蹟
回鄉創業養殖致富故事
回鄉創業養殖致富故事
回鄉創業養殖事業致富故事
回鄉農村養殖創業典型事蹟材料
回鄉農村養殖創業事例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