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正能量的勵志文章
上班是如此的累,不給點正能量給自己如何堅持下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職場正能量勵志文章:兩個和尚喝水
有兩個和尚住在隔壁,所謂隔壁就是隔壁那座山,他們分別住在相鄰的兩座山上的廟裡。這兩座山之間有一條溪,於是這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溪邊挑水,久而久之他麼變成為了好朋友。
就這樣時間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覺已經過了五年。突然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便不以為意。
哪知道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樣。過了一個星期還是一樣,直到過了一個月右邊那座山的和尚終於受不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過去拜訪他,看看能幫上什麼忙。'
於是他便爬上了左邊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等他到了左邊這座山的廟,看到他的老友之後大吃一驚,因為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太極拳,一點也不像一個月沒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月沒有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嗎?'
左邊這座山的和尚說:'來來來,我帶你去看。'於是他帶著右邊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廟的後院,指著一口井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挖這口井,即使有時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終於讓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時間練我喜歡的太極拳。'
人生感悟:
我們在公司領的薪水再多,那都是挑水。而把握下班後的時間挖一口屬於自己的井,未來當年紀大了,體力拚不過年輕人了,還是有水喝,而且喝得很悠閒。
1、故事告訴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長或者技術核心,挖一口屬於自己的井,培養自己獨特堅實的實力。所謂白天求生存,晚上求發展,昨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收穫,今天的努力就是未來的希望,多年前不分伯仲的同窗好友,如今的境遇可能大不相同。
2、和尚挖井的過程則告訴我們知識需要日積月累,最終達到一個很高的高度。人和人的差別不是在那上班的8個小時,而是看你把業餘時間花在什麼地方。
3、挑水和尚和挖井和尚好比社會中的打工者和創業著,打工者永遠是拿別人的薪水,而創業者是在建立自己的系統,從而獲得源源不斷的收入。
:避免好心被當成驢肝肺
職場上熱心主動卻不被同事欣賞的經歷雖不是人人都有,相似的感受卻很多人都有過——好心被當成驢肝肺。為什麼會這樣?
單從工作場合來看,工作投入、主動性強、眼裡有活兒,都是備受歡迎的良好素質,不過,還有同樣重要的事,小高和朱珠忽略掉了——要把事情做好,只有好的出發點是不夠的,關心事情結果之外,還需要尊重他人,尊重界限。給別人他所需要的,算是幫助;硬塞給別人壓根兒不需要的,那叫干擾。
像小高這樣,不斷叮囑和詳細查問不在她職責範圍內也無需向她彙報的事由,已經過界了,用中國老話說,叫越俎代庖。想象一下,新司機開車的時候,乘客及時提醒注意路況,或許有助於安全行駛。可是,如果你是那個一向車開得很好的老司機,現在上來一新乘客,頻繁叮囑你要看燈、要看路、要看行人、要好好開車,你煩不煩?你會覺得這是在幫忙還是在添亂?小高的故事中,我們沒看出同事們有什麼玩忽職守或不能勝任工作的表現,看到的是小高對別人做事的效率質量不放心而已。對人不放心,或許是她的個人特點,但不必要的叮囑和提醒多了,容易給人一個訊號:我不信任你的做事態度、工作能力。誰會喜歡不被尊重信任呢?說白了,誰願意老被人當成低能兒或傻瓜看待呢?
中國人在表達上比較含蓄,遇到別人越過界或沒有尊重自己,常常不好意思直說不滿。我們不妨看看老外是如何自我維護的。讀過一段經典對話,看樣子發生在國外的化妝品行業:一位副總走過某位調色師的工作臺,看著正在工作的調色師,信口說了句:“你這款口紅的顏色不太好,改一下吧。”調色師當即認真回答:“我希望您瞭解幾點——第一,現在這還只是半成品,不是最後結果,回頭我會給您看最終的樣品;第二,這款口紅是給女顧客用的,而您是一位男性,只要女顧客們喜歡,您覺得顏色不好那沒關係;第三,我是受過專業訓練的調色師,如果您認為我工作做得不好,您可以自己來做。”副總當即道歉,讓調色師繼續工作。
這位副總很有風度,調色師也很專業且善於直言。現在重看這段對話,不由回想起中國一句老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人多有自認為比別人高明的時候,要看清這是不是事實,需要良好的判斷力。即使是事實,如何有效幫助對方改進提升,也還需要真誠的態度和有效的溝通。
從被幫助者的角度想一下,更容易瞭解為何好的出發點沒有好結果。我們都知道“嗟來之食”的故事,有時候,被尊重比生命更重要!不瞭解這一點,不懂得尊重他人,很難真的幫到別人。
大多數人並不喜歡被耳提面命,被指導或告知應該如何如何。來自父母、老師、上司的指導,都不見得能讓人心悅誠服,更何況小高和朱珠面對的,是職位、資歷比他們高的同事?朱珠的處理有好幾處失誤——把同事的報告批得體無完膚,這過頭了。他自己只看見同事的疏漏卻看不見人家的努力和成績,憑什麼要求別人只記他的好呢?如果朱珠是誠懇地先表明正面動機:很關心事情進展,想主動幫忙;繼而肯定和認可報告所達到的水準,而後提出自己的補充建議,再注意另外幾點會有助於更好的活動效果,請公關部參考。相信公關部長的反應會大為不同。此後朱珠迫不及待彙報給領導,並拿這個來壓公關部長,老實說,公關部長的反駁雖然稍顯尖刻,但有理有據有分寸,並且最終公關部也對報告攻略做了相應修改,算得上盡職。如果朱珠不明白這些並且不能加以調整,恐怕會影響他以後帶團隊的效率和個人發展前景。
關注事的同時如果能同時關心尊重人,做事的效果會大有不同,熱心助人的良好用意,也更容易有好結果。聽說過某心理治療師的一句話:“如果有人想要‘幫’你,你趕緊逃!”我相信那是因為:真正的幫助不多。很多打著“幫助”的名義,也自以為熱心助人的行為,只是在以某種自認為的好標準來修正別人而已。分清楚其間的差別,可以省卻無數“好心被當成驢肝肺”的不甘。
:在職場的小圈子裡成就大夢想
為何一入職場,聽到“小圈子”就讓人冷汗一身?恐怕原因有二:一是對自己獲得職場友誼毫無信心,二是對他人的職場情誼心存嫉妒。
我們被告誡了太多遍: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不要妄想和同事交什麼朋友,所謂的小圈子,更要避讓三分。如今,我們也常拿這話告誡新人。卻忘記了辦公室時間佔你我每天的三分之一,“職場圈”好似一個無形的場,人脈、資訊、經驗、祕籍都可分享;你躲避不得,卻有選擇和營建“圈子”的自由,它的大小和質量,關乎你長期的職業曲線。
在路上巧遇一位以前在研究所教過的學生,許久不見,問起工作,他卻一臉愁容:“最近剛換工作,卻發現辦公室裡處處是小圈子,個個都在向我伸手。真不知道這些究竟只是圈子,還是圈套?真是苦惱……”
說實話,在辦公室中出現小圈子是常態,沒有才奇怪!呵呵!這是因為,當組織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團體內的順暢溝通就會變得困難,因此小規模親密交流的小圈子,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組織行為學家Joseph A. Devito提出,一般而言,當公司人數超過12人,每個成員能夠一對一充分和其他人交流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減少。想想看,你我在辦公室能有機會一對一溝通的物件就只有這麼幾位,當然就容易形成感情特別號的小圈子。所以,除非你待的公司人數極少,否則職場的常態是:無組織,不圈子!
而辦公室小圈子的確也有其迷人之處,它可以提供我們重要的社會支援。其中之一被學者們稱為“工具性社會支援”。小圈子中的人彼此熟悉,溝通良好,能互相提供協助,完成工作任務。另一種則被稱為“情感性社會支援”。工作上遇到挫折,小圈子中的夥伴會比家人更容易讀懂你的委屈,往往也更能提供安慰,減輕工作及生活所帶來的壓力。然而,若身為公司新人的你就此認為,既然處處有圈子,就不如快快圈住自己,那就不是明智之舉了。比較聰明的做法是:
第一,先冷靜觀察。
到了新單位後,首先你得耐著性子多觀察,多向他人請教發問,以瞭解公司文化是否支援小圈子的存在,並設法釐清辦公室政治派系的脈絡。在初期,聰明的做法是,對所有的圈子都抱持友好態度,但不要立刻站隊。有位職場新人剛到辦公室,連續幾天答應一個圈子的午餐邀約,不久之後,發現自己被糊里糊塗地貼上標籤而遭到其他圈子的排擠,這讓他感慨不已:“原來飯是不能亂吃的!”所以在一開始應多和各方人馬來往,並主動和不同部門的人互動熟悉,會比一下子太過貼近某個圈子來得好。
第二,考慮圈子性質。
要不要加入圈子,你還得考慮周遭這些圈子的性質。一般而言,辦公室小圈子可分兩類:一類是友誼圈子。同事之間出於志趣相投所形成的小圈子,例如美食圈、運動圈、電影圈等,這些友誼圈子的形成能讓我們在職場中建立深厚的人際情誼而能更樂在工作。我就曾經在企業培訓的現場聽到一位學員說,他被高薪挖角,卻打死不會跳槽。原因是因為,他實在不願意離開這些辦公室好友。另外一類則是利益圈子,這類圈子的形成主要是為了結黨營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辦公室政治”。在這樣的圈子中,比較少人際情感的交流,更多的是權力的維護及運作。若加入這樣的圈子,也就容易捲入辦公室政治鬥爭中,當然不可不慎!
在考慮清楚後,若你決定要加入小圈子,掌握以下的原則就能讓你應對自如。
第一,分享資訊,而不傳遞評論。
即使是興趣圈子,工作同事聚在一塊兒,也不可避免地會聊到公事。這是交流各部門的一些客觀資訊,例如已經確定的人事異動、部門的新工作專案等,有助於大家掌握公司近況。然而千萬別把互動當作真情告白的評論大會。若彼此大吐苦水,甚至聚在一塊兒批評領導,不但會挫傷大家的士氣,更可能會讓你卷水戰中,造成日後的麻煩。
第二,提供支援,而不製造矛盾。
別忘了小圈子的目的是讓大家能夠和睦交流。若就此聚眾排擠外人,就會容易衍生成嚴重的辦公室衝突,結局往往是兩敗俱傷,引起高層重視,從而痛下決心瓦解圈子。
若最後你決定“獨善其身”,那也請提醒自己和各方人保持友好關係,而不是把自己變成遊離在外的職場邊緣人。當然有時候無門無派的做法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當為一個職位兩派爭執不下的時候,沒有鮮明圈子標籤的你往往最後可能變成大家都可接受的人選。
瞭解圈子文化,聰明地運用職場小圈子,那麼圈子會是你樂在工作的起點,而不是讓你日後悔不當初的圈套!
職場正能量勵志哲理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