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黃惇精選書法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0日

  黃惇曾在1983年獲“全國篆刻徵稿評比”一等獎。1993年獲“第五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獎。1999年獲韓國 “99’世界書藝全北雙年展”大獎。是我國當代江蘇著名書法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黃惇個人概述

  黃惇,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47年生於江蘇太倉,祖籍揚州。1982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 術系,師從陳大羽教授攻讀碩士學位。1985年6月獲文學碩士,畢業後留校。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藝術委員會委員、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評審委員、全國篆刻藝術展評委、江蘇省美術館藝術鑑定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等。 黃惇教授注重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並重,篆刻作品1983年曾獲《全國篆刻徵稿評比》一等獎,書法作品1993年曾獲《第五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獎"。

  其作品曾參加歷屆《全國書展》、歷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歷屆《全國篆刻藝術展》。並曾多次參加國際展覽,如《日本海外總合書展》、《韓國第十一屆國 際藝術展》等。作品曾為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及海內外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十多年來,他曾撰寫書法、篆刻史論學術論文六十餘篇,刊登於《書法研究》、《中國書法》、《中國篆刻》等多種專業刊物上。曾多次出席國際書法研討會,如“國際書法史研討會”、“韓國漢陽大學96國際學術會議”、“香港中文大學97中國書法國際學術會議”等。

  並應邀講學於中央學院、山東工藝美院、香港中文大學等國內外高等院校。著有《中國書法全集--董其昌卷》、《董其昌書論注》、《中國古代印論史》、《中國書法全集--金農、鄭燮卷》***與周積寅教授合作***、《中國書法通史--元明卷》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黃惇主編的《書法篆刻》教材,至今已重印逾十萬冊。他所著的《中國古代印論史》,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秦漢魏晉南北朝書法史》96年被定為文化部藝術院校重點教材之一。

  1983年獲“全國篆刻徵稿評比”一等獎。1993年獲“第五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獎。1999年獲韓國 “99’世界書藝全北雙年展”大獎。

  書法中歙硯的歷史沿革

  歙硯因產於安徽歙州而得名。唐五代時,歙州轄歙、休寧、祁門、黟、婺源等地,而以婺源所出為優。歷史上歙石開採雖然斷斷續續,幾經興衰,然而他山之石始終無法與它相媲美。

  歙硯馳名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據宋人洪景伯《歙硯譜》記載,唐開元年間,歙州獵戶葉氏逐獸至長城裡***地名***,見到山溪裡,疊石如城,瑩潔可愛,攜歸成硯,由此歙硯始聞天下。李曄《六硯筆記》雲:端溪末行,婺石稱首。至今唐硯垂世者龍尾也。可知歙硯始於唐代開元年間,是確鑿無疑的。唐元和年間,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硯》一文中已把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列為全國四大名硯。唐鹹通年間,文學家李山甫有贊歙硯詩:“追琢他山石,方圓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虛心。波浪因紋起,塵埃為廢侵,憑君更研究,何帝值千金”。

  歙硯作為御賜品,始於唐末。《清異錄》載:“開平二年”***908***,樑大祖朱溫賜宰相張文蔚、楊涉、薛貽‘寶相枝’各二十,龍鱗月硯各一。‘寶相枝’斑竹筆管也。……鱗石紋似之,月硯形象之,歙產也,南唐後主李煜視歙硯為“天下之冠”。第一次在歙州設定了“硯務”擢硯工李小微為“硯務官”派石工周全之,專門蒐集佳石為宮中造硯。由於國主的重視,歙州一帶的制硯業就更為興旺了,歙硯的身價從此扶搖直上。由帝王設定硯務官督採歙石,算得上是破天荒的盛舉。可以說,這是歙硯最輝煌的時代,也是中國硯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到了宋代,歙硯進入大發展時期。南唐敗亡後,歙石開採停產五十年。宋景佑年間***1034-1038年***,歙州太守錢先芝,查訪到南唐李少微開過的歙硯產坑已被河水淹沒,匯成大溪,便採取措施,把大溪移還故道。這樣歙石才重新開採出來。這次開採,由縣令曹平主持下進行,規模很大。以後,歙州太守王君玉繼續開採歙石。嘉佑年間***1056-1063***,刁廖為縣尉,又開採了一次。這幾次較大規模的開採,使歙硯精品不斷湧現,石色眾多,影響不斷擴大,當時的著名文人、學士、書畫家、對歙硯無不讚美,歙硯石色之多,質地之細,為諸硯之冠。如宋代洪景伯、胡仔、蘇東坡、歐陽修、蔡襄、周必大、黃山谷等都寫了許多讚許歙硯的詩文,指出歙石的各色妙處。南宋***1225-1264年***歙州知府謝暨每年都向理宗進貢“新安四寶”,既“澄心堂紙、李廷窪墨、汪伯立筆、羊頭嶺古坑硯。”其中羊頭嶺,今稱羊鬥嶺,與龍尾山相連,既龍尾古硯。

  元代至元年間,婺源縣令汪月山,為了滿足達官顯貴的貪慾,曾經“發數都之伕力”去挖掘歙石,結果“石盡山頹 ,壓死數人乃己”。舊坑淹沒後,又轉往緊足坑挖掘,經年累月,愈挖愈空,結果到了後至元五年***1339年***。緊足坑又宣告塌陷。關於這一次坑洞塌崩的情景,元代江光啟《送侄濟舟售硯序》一文,記之最詳:“今至五年十月十八日夜,淹聲如驚雷,隔溪房瓦皆震,人驚獸駭;數年前工人告予,緊足石斷鑿已盡,予不之信,至是果然。六十年兩見此事,亦可一慨”!歙石遭此厄運,便長期無人開採。不僅整個明代,甚至到清康熙、雍正年間也都沒有開採過。雖然,在此期間,當地硯工三五成群,不斷在坑口、溪邊、山腳、河灘、覓取佳石,製出一方方石硯,攜至外售,頗能維護歙硯的聲譽。但和端石大規模開採綿連不斷,明、清兩代佳石紛出相比,就顯得一蹶不振了。

  清乾隆年期,歙石最後一次正規開採,應該是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即1777年***,清歙縣著名學者程瑤在《紀硯》一文中說:“乾隆丁酉夏五月,餘從京師歸於歙、時方採龍尾石琢硯,以供方物之貢。”既然是為了“進貢”而採石,看來規模不會太小。這是清代乾隆時歙石正規開採的唯一有記載的一次。在此之前,從未到清初,大約五百年內,再無正規開採歙石。

  1910年左右,安徽軍閥馬聯甲令婺源駐軍為他開採掘硯石,由於不知硯史,又無百姓支援,除掘取一些殘石外,也沒有正規開採。民國初期,歙硯生產瀕絕境。歙縣剩下的一家硯店汪義興***齋名翰寶室***,只是從江西玉山購進石料,生產一些低檔硯臺,徒有歙硯之名,卻已失去歙硯之實。

江蘇黃惇精選書法
江蘇黃惇書法精選
相關知識
江蘇黃惇精選書法
江蘇黃惇精選書法
江蘇黃惇精美書法作品
江蘇黃惇精美書法作品
江蘇黃惇精美書法
江蘇黃惇精美書法
江蘇黃惇優秀書法
江蘇黃惇優秀書法
江蘇黃惇經典書法
江蘇硬筆精選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