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惇精美書法作品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黃惇先生是我國當代非常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中有著什麼樣的書法藝術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黃惇個人概述

  黃惇,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47年生於江蘇太倉,祖籍揚州。1982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 術系,師從陳大羽教授攻讀碩士學位。1985年6月獲文學碩士,畢業後留校。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藝術委員會委員、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評審委員、全國篆刻藝術展評委、江蘇省美術館藝術鑑定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等。

  黃惇教授注重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並重,篆刻作品1983年曾獲《全國篆刻徵稿評比》一等獎,書法作品1993年曾獲《第五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獎"。其作品曾參加歷屆《全國書展》、歷屆《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歷屆《全國篆刻藝術展》。並曾多次參加國際展覽,如《日本海外總合書展》、《韓國第十一屆國 際藝術展》等。作品曾為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及海內外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十多年來,他曾撰寫書法、篆刻史論學術論文六十餘篇,刊登於《書法研究》、《中國書法》、《中國篆刻》等多種專業刊物上。曾多次出席國際書法研討會,如“國際書法史研討會”、“韓國漢陽大學96國際學術會議”、“香港中文大學97中國書法國際學術會議”等。並應邀講學於中央學院、山東工藝美院、香港中文大學等國內外高等院校。著有《中國書法全集--董其昌卷》、《董其昌書論注》、《中國古代印論史》、《中國書法全集--金農、鄭燮卷》***與周積寅教授合作***、《中國書法通史--元明卷》等。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黃惇主編的《書法篆刻》教材,至今已重印逾十萬冊。他所著的《中國古代印論史》,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秦漢魏晉南北朝書法史》96年被定為文化部藝術院校重點教材之一。

  敦煌硬筆書法改寫中國書法發展史

  莫高窟出土兩萬多張硬筆書寫經卷

  敦煌學專家李正宇教授從長期的研究中發現,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經卷和在敦煌莫高窟及周邊地區發現的多種古代民族文字的紙帛文書和題壁文字中,除了絕大部分為毛筆寫本外,還發現了一些特殊的經卷,這些卷子上的字跡怎麼看都像現代人寫的鋼筆字,這就是敦煌古代的硬筆書法寫本。

  專家們將這些特殊的經卷經過對比以後發現,這些字跡和毛筆書法大不相同,而和現在的鋼筆或者圓珠筆書寫的字型頗為相似。這些類似鋼筆字的文書有儒家典籍、治病藥方、寺院賬冊、官府文牒、借貸契據、學童習字等,各種文體洋洋大觀,很多是失傳的傳統文獻。據考證,這些字都是用改良過的木筆、竹錐筆、葦管筆、骨筆、紅柳木筆蘸墨寫成,和近現代從西方引進的蘸筆十分接近。

  李正宇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在敦煌的一個西夏時期的遺址裡,發現了一個不長的細竹管,這個竹管一頭削成一個尖尖,中間還開了一個縫,就可以沾上墨汁寫字了,可以說是中國鋼筆的老祖宗。這就是從西漢一直到元代在敦煌地區普遍流行的硬筆書法。現已發現的敦煌古代硬筆寫本的存量大約有兩萬頁,這在我國書法史上是一宗了不起的發現。在此之前,人們只零零星星見到過少許在磚瓦、石片、玉器或木版上用刀刻寫的文字,不曾見到過大量寫在紙、帛上又數百年連續出現的硬筆寫本。大量的敦煌古代硬筆寫本的發現,突然打開了久已消失的漢、唐、宋、元硬筆書法存在和流行的歷史視窗。它證明了西漢以來,硬筆書法依然存在和流行於日常書寫應用之中,出人意料地填補了中古時期硬筆書法的空白。

  李正宇認為,中國書法的誕生可以說是從硬筆書法開始的,這個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國最早認定的文字——甲骨文。漢字硬筆書法起源於殷,盛行於商、周、秦代,式微於毛筆出現後的秦漢至民國時期,20世紀後半葉以來再度成為漢字書寫的主要工具。中國書法史不只是毛筆書法的一統天下,還有更加源遠流長的硬筆書法。兩千多年來,漢字硬筆書法從未間斷,它一直以不顯山不露水的方式低調地存在著,而且是貫穿中國五千年書法史全過程的唯一通脈。

  敦煌發現我國最早的古代硬筆實物

  據瞭解,敦煌古代硬筆書法的文字品種有漢文字和多種古代民族文字。敦煌儲存下來的古代硬筆書法寫本中,內容最豐富、門類最廣泛的當數漢文硬筆寫本,它包括儒家典籍、陰陽占卜、治病藥方、詩歌辭贊、佛教經文、寺院賬冊、審計決算、官府文書、百姓啟狀、借貸契據、祭文悼辭、隨手寫記、學童習字等等,各種文體俱全,多有失傳的傳統文獻。這說明,古代的敦煌地區,硬筆書法非常普遍流行,敦煌使用硬筆書寫漢字的人,層面廣泛,有官吏、文士、僧尼、學郎、漢人、少數民族,其普及程度出乎我們的意料。

  李正宇教授披露,在1991年,敦煌發現了一支古代硬筆的實物——一支竹錐筆。這支筆是敦煌市轉渠口鄉硝礦民工李真在敦煌市西北哈喇淖兒東南岸的漢代高望燧遺址掘出的,伴隨出土有漢代墨觚一枚,銅箭鏃二枚及漢代毛筆一枝。考古專家們參照出土文物加以推斷,這支竹錐筆亦為漢代遺物。這支硬筆通長11釐米、寬為0.8釐米、厚0.8釐米器物質料為竹質,人工製成扁平狀,一端刀削平齊,一端刀削為尖狀。罵器物表面打磨光滑。刀削尖狀一端似漆非墨之跡,一面無跡。經專家們考證,這是目前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古代硬筆。此筆可插於髮髻,蓋古代文官常簪筆於髮髻,以備隨時取用。《漢書·趙充國傳》雲張安世“持囊簪筆,事孝武帝數十年”,所簪之筆殆即此等錐筆之類。這支筆的發現,表明西漢時,不僅京城的文官張安世之流在用,就連敦煌的普通官員也同樣使用這種硬筆,進行書寫。

  敦煌硬筆書法改寫中國書法發展史

  敦煌漢字硬筆書體筆畫的特點,基本上保持了甲骨文、大小篆、古隸、秦隸一脈相傳的漢字硬筆書法筆畫的傳統法則,併為近現代漢字硬筆書體、書體筆畫奠定的基本的規範。近現代漢字硬筆書體的筆畫造型,基本上仍未超出敦煌古代硬筆書體筆畫的形制大法,同敦煌古代硬筆書體的筆畫並無二致。

  李正宇認為,敦煌古代硬筆書體的筆畫,由於受其書寫工具***硬筆***效能的制約,在筆畫造型上,不追求面的渲染,一般不見筆畫的面性張縮,因而同毛筆字的筆畫造型異貌別質,區別十分明顯。敦煌古代硬筆書體,無論是點還是線,都保持著線條的基本特徵,不見明顯的面性呈現,至少在視覺上不給人造成面的印象和聯想。嚴格地說,敦煌硬筆書體的點畫,不過是線條的縮短;敦煌古代硬筆書體的線,不過是點的延長或曲折。點和線的區別只是線的長短曲直不同而已。因此,敦煌古代硬筆書法其實都是“線”,點是短線,而橫豎曲折鉤挑捺則是延長及走向變換和曲折不同而已。

  近日,我國著名書法家、中國硬筆書法協會主席張華慶在敦煌考察時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就敦煌硬筆書法的傳承和創新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指出:敦煌不但是硬筆書寫的發源地,而且敦煌硬筆書法將改寫中國書法發展史。

  張華慶說,敦煌硬筆寫經,它是指自東漢到元這段歷史的寫經的硬筆書寫,它彌補了以前存在的空缺。因為人們一直以為毛筆在中國的書法和書寫中佔據著主流的地位。原來最早我們的文字產生的時候,人們是用硬筆來書寫的,後來有段時間,硬筆變化了,毛筆成了主要的書寫工具,根據敦煌硬筆的寫經證明了這段歷史的延續。中國書法、書寫的歷史,硬筆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硬筆書寫、硬筆書法是中華文化傳承的唯一脈軀,這樣一來,就證明我們敦煌硬筆書法寫經在中國硬筆書寫、硬筆書法的發展史上,佔據迄今最重要的地位。

黃惇精美書法作品欣賞
黃惇優秀書法作品欣賞
相關知識
江蘇黃惇精美書法作品
江蘇黃惇精美書法作品
黃惇精美書法作品欣賞
黃惇精美書法作品
黃庭堅精美書法作品賞析
黃軍勝精美書法作品欣賞
家和萬事興精美書法作品欣賞
侯馬盟書精美書法作品欣賞
江鳥精美書法作品
甲骨文精美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