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競選成功的演講稿
貝拉克·侯賽因·奧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1],1961年8月4日出生於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美國民主黨籍政治家,第44任美國總統,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總統。以下是小編分享的奧巴馬競選成功時的演講稿,一起來和小編看看吧。
關於奧巴馬競選成功時的演講稿
如果還有人對美國是否凡事都有可能存疑,還有人懷疑美國奠基者的夢想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否依然鮮活,還有人質疑我們的民主制度的力量,那麼今晚,這些問題都有了答案。
這是設在學校和教堂的投票站前排起的前所未見的長隊給出的答案;是等了三四個小時的選民所給出的答案,其中許多人都是有生以來第一次投票,因為他們認定這一次肯定會不一樣,認為自己的聲音會是這次大選有別於以往之所在。
這是所有美國人民共同給出的答案--無論老少貧富,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無論是黑人、白人、拉美裔、亞裔、原住民,是同性戀者還是異性戀者、殘疾人還是健全人--我們從來不是“紅州”和“藍州”的對立陣營,我們是美利堅合眾國這個整體,永遠都是。
長久以來,很多人一再受到告誡,要對我們所能取得的成績極盡諷刺、擔憂和懷疑之能事,但這個答案讓這些人伸出手來把握歷史,再次讓它朝向美好明天的希望延伸。
已經過去了這麼長時間,但今晚,由於我們在今天、在這場大選中、在這個具有決定性的時刻所做的,美國已經迎來了變革。
我剛剛接到了麥凱恩參議員極具風度的致電。他在這場大選中經過了長時間的努力奮鬥,而他為自己所深愛的這個國家奮鬥的時間更長、過程更艱辛。他為美國做出了我們大多數人難以想像的犧牲,我們的生活也因這位勇敢無私的領袖所做出的貢獻而變得更美好。我向他和佩林州長所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我也期待著與他們一起在未來的歲月中為復興這個國家的希望而共同努力。
我要感謝我在這次旅程中的夥伴--已當選美國副總統的拜登。他全心參與競選活動,為普通民眾代言,他們是他在斯克蘭頓從小到大的夥伴,也是在他回特拉華的火車上遇到的男男女女。
如果沒有一個人的堅決支援,我今晚就不會站在這裡,她是我過去16年來最好的朋友、是我們一家人的中堅和我一生的摯愛,更是我們國家的下一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michelle obama。薩莎sasha和瑪麗亞malia,我太愛你們兩個了,你們已經得到了一條新的小狗,它將與我們一起入駐白宮。雖然我的外祖母已經不在了,但我知道她與我的親人肯定都在看著我,因為他們,我才能擁有今天的成就。今晚,我想念他們,我知道自己欠他們的無可計量。
我的競選經理大衛·普勞夫david plouffe、首席策略師大衛·艾克斯羅德david axelrod以及政治史上最好的競選團隊--是你們成就了今天,我永遠感激你們為實現今天的成就所做出的犧牲。
但最重要的是,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場勝利真正的歸屬--它屬於你們。
我從來不是最有希望的候選人。一開始,我們沒有太多資金,也沒有得到太多人的支援。我們的競選活動並非誕生於華盛頓的高門華第之內,而是始於得梅因、康科德、查爾斯頓這些地方的普通民眾家中。
我們的競選活動能有今天的規模,是因為辛勤工作的人們從自己的微薄積蓄中拿出錢來,捐出一筆又一筆5美元、10美元、20美元。而競選活動的聲勢越來越大則是源自那些年輕人,他們拒絕接受認為他們這代人冷漠的荒誕說法;他們離開家、離開親人,從事報酬微薄、極其辛苦的工作;同時也源自那些已經不算年輕的人們,他們冒著嚴寒酷暑,敲開陌生人的家門進行競選宣傳;更源自數百萬的美國民眾,他們自動自發地組織起來,證明了在兩百多年以後,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並未從地球上消失。這是你們的勝利。
我知道你們的所做所為並不只是為了贏得大選,我也知道你們做這一切並不是為了我。你們這樣做是因為你們明白擺在面前的任務有多艱鉅。因為即便我們今晚歡呼慶祝,我們也知道明天將面臨我們一生之中最為艱鉅的挑戰--兩場戰爭、一個面臨危險的星球,還有百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今晚站在此地,我們知道伊拉克的沙漠裡和阿富汗的群山中還有勇敢的美國子弟兵醒來,甘冒生命危險保護著我們。會有在孩子熟睡後仍難以入眠的父母,擔心如何償還月供、付醫藥費或是存夠錢送孩子上大學。我們亟待開發新能源、創造新的工作機會;我們需要修建新學校,還要應對眾多威脅、修復與許多國家的關係。
前方的道路會十分漫長艱辛。我們可能無法在一年甚至一屆任期之內實現上述目標,但我從未像今晚這樣滿懷希望,相信我們會實現。我向你們承諾--我們作為一個整體將會達成目標。
我們會遭遇挫折和不成功的開端。對於我作為總統所做的每項決定和政策,會有許多人持有異議,我們也知道政府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我會向你們坦陳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我會聆聽你們的意見,尤其是在我們意見相左之時。最重要的是,我會請求你們參與重建這個國家,以美國221年來從未改變的唯一方式--一磚一瓦、胼手胝足。
21個月前那個寒冬所開始的一切不應該在今天這個秋夜結束。今天的選舉勝利並不是我們所尋求的改變--這只是我們實現改變的機會。而且如果我們仍然按照舊有方式行事,我們所尋求的改變不可能出現。沒有你們,也不可能有這種改變。
因此,讓我們發揚新的愛國精神,樹立新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感,讓我們每個人下定決心全情投入、更加努力地工作,並彼此關愛。讓我們銘記這場金融危機帶來的教訓:我們不可能在金融以外的領域備受煎熬的同時擁有繁榮興旺的華爾街--在這個國家,我們患難與共。
讓我們抵制重走老路的誘惑,避免重新回到長期荼毒美國政治的黨派紛爭和由此引發的遺憾和不成熟表現。讓我們牢記,正是伊利諾伊州的一名男子首次將共和黨的大旗扛到了白宮。共和黨是建立在自強自立、個人自由以及全民團結的價值觀上,這也是我們所有人都珍視的價值。雖然民主黨今天晚上贏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我們是以謙卑的態度和彌合阻礙我們進步的分歧的決心贏得這場勝利的。林肯在向遠比我們眼下分歧更大的國家發表講話時說,我們不是敵人,而是朋友……雖然激情可能褪去,但是這不會割斷我們感情上的聯絡。對於那些現在並不支援我的美國人,我想說,或許我沒有贏得你們的選票,但是我聽到了你們的聲音,我需要你們的幫助,而且我也將是你們的總統。
那些徹夜關注美國大選的海外人士,從國會到皇宮,以及在這個世界被遺忘的角落裡擠在收音機旁的人們,我們的經歷雖然各有不同,但是我們的命運是相通的,新的美國領袖誕生了。那些想要顛覆這個世界的人們,我們必將擊敗你們。那些追求和平和安全的人們,我們支援你們。那些所有懷疑美國能否繼續照亮世界發展前景的人們,今天晚上我們再次證明,我們國家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我們武器的威力或財富的規模,而是來自我們理想的持久力量:民主、自由、機會和不屈的希望。
這才是美國真正的精華--美國能夠改變。我們的聯邦會日臻完善。我們取得的成就為我們將來能夠取得的以及必須取得的成就增添了希望。
這次大選創造了多項“第一”,也誕生了很多將世代流傳的故事。但是今天晚上令我難忘的卻是在亞特蘭大投票的一名婦女:安·尼克松·庫波爾ann nixon cooper。她和其他數百萬排隊等待投票的選民沒有什麼差別,除了一點:她已是106歲的高齡。
她出生的那個時代奴隸制度剛剛結束;那時路上沒有汽車,天上也沒有飛機;當時像她這樣的人由於兩個原因不能投票--一是她是女性,另一個原因是她的膚色。
今天晚上,我想到了她在美國過去一百年間所經歷的種種:心痛和希望;掙扎和進步;那些我們被告知我們辦不到的世代,以及那些堅信美國信條──是的,我們能做到──的人們。
曾幾何時,婦女沒有發言權,她們的希望化作泡影,但是安·尼克松·庫波爾活了下來,看到婦女們站了起來,看到她們大聲發表自己的見解,看到她們去參加大選投票。是的,我們能做到。
當30年代的沙塵暴和大蕭條引發人們的絕望之情時,她看到一個國家用羅斯福新政、新就業機會以及對新目標的共同追求戰勝恐慌。是的,我們能做到。
當炸彈襲擊了我們的海港、獨裁專制威脅到全世界,她見證了美國一代人的偉大崛起,見證了一個民主國家被拯救。是的,我們能做到。
她看到蒙哥馬利通了公共汽車、伯明翰接上了水管、塞爾馬建了橋,一位來自亞特蘭大的傳教士告訴人們:我們能成功。是的,我們能做到。
人類登上月球、柏林牆倒下,世界因我們的科學和想像被連線在一起。今年,就在這次選舉中,她用手指觸碰螢幕投下自己的選票,因為在美國生活了1XX年之後,經歷了最好的時光和最黑暗的時刻之後,她知道美國如何能夠發生變革。是的,我們能做到。
美國,我們已經走過漫漫長路。我們已經歷了很多。但是我們仍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今夜,讓我們自問--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活到下個世紀;如果我們的女兒有幸活得和安一樣長,他們將會看到怎樣的改變?我們將會取得怎樣的進步?
現在是我們回答這個問題的機會。這是我們的時刻。這是我們的時代--讓我們的人民重新就業,為我們的後代敞開機會的大門;恢復繁榮發展,推進和平事業;讓“美國夢”重新煥發光芒,再次證明這樣一個基本的真理:我們是一家人;一息尚存,我們就有希望;當我們遇到嘲諷和懷疑,當有人說我們辦不到的時候,我們要以這個永恆的信條來回應他們:
是的,我們能做到。感謝你們。願上帝保佑你們,保佑美利堅合眾國。
奧巴馬的榮譽記錄
2014年12月29日,民調機構釋出的一項報告顯示,奧巴馬當選2014年最受美國人欽佩的男性。
2015年2月,在調查機構“YouGov”公佈的調查結果中,奧巴馬當選2014全球最受尊敬的領導人。
2015年10月,美國財經雜誌《彭博市場》Bloomberg Markets公佈第五屆全球金融5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奧巴馬排名第6位。
2015年12月,當選2015年美國人最尊敬的男性。
2016年4月,《時代》雜誌公佈今年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美國黑人總統奧巴馬上榜。
當地時間2016年5月15日,美國新澤西州皮斯卡塔韋,美國總統奧巴馬出席羅格斯大學畢業典禮,並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愛國的勵志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