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一年級小孩喜歡數學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5日

  ?開啟一年級的數學教材,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要注重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

  引導學生學會傾聽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它不但要求學生“聽見”,還要求學生對所聽的內容進行欣賞、理解、批判等處理,只有會聽了,才能更好地促進其他各種能力的培養,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善於傾聽”是一種出色的能力和習慣。不僅教師要“善於傾聽”,學生也要學會“善於傾聽”。

  在小學的課堂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喜歡舉手發言,喜歡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關注的大多是自己和老師,不關注其他同學的回答和提出的問題、見解,這樣就難於產生思維的碰撞。沒有思維碰撞的火花,學到的東西就是單一的、沒有創新的。所以傾聽的習慣必須從小培養。記得那次猜數遊戲:我拿一張卡片寫了一個數,這個數我們認識***100以內的數***,誰來猜一猜它可能是幾。學生每猜一次,我都提示性地告訴他大得多***或小得多、大一些、小一些***,學生每次都能根據我提供的資訊很快地猜中我手心裡的那個數。而且興趣極高,猜了一回還想再猜一回,有的同學甚至還要求我這節課一直進行這個遊戲。是啊!如果能根據知識的要求,變著樣來吸引學生,那自然是上策。

  善於表揚與獎勵,喚醒學習需要,使學生獲得成功感

  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類本質裡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的確,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讚揚、獎勵,不希望受到別人的批評和不重視。所以,在教學中,只要老師能善於對學生進行表揚和獎勵,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並能形成一種良好的師生關係。例如:當某個學生能正確地回答老師的問題時,或後進生有了點滴進步時,老師應抓住時機進行表揚和獎勵,可以採用鼓掌表揚,或獎勵一個小紅星、小獎品等形式,讓學生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而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答錯了,老師應以鼓勵為主,以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當他們的需要未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熱切的嚮往之情,進而產生一種不達目標不罷休的情緒。教師應充分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來喚醒他們的學習需要。例如,可制訂一個獎勵制度,讓他們明白想要受到表揚、得到獎品必須要把數學學好,告訴他們:理想、願望與學好數學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只有現在學好了數學,你的願望才可能實現。這樣就可時刻激勵學生要學好數學,避免產生階段性學習,逐漸培養、鞏固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喚醒他們學習數學的慾望。

  2喚醒數學興趣

  喚醒的基礎是教師的“潛心”設計

  要想數學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樂”起來,只靠課堂上的幾個貧乏甚至無聊的笑話,不僅毫無教育的效果,而且不免讓人產生為“樂”而做作的去造“樂”,這樣臨時的毫無準備的爛造“笑料”只會讓學生反感我們的數學課堂。因而創設“樂學”的教育情境就必不可少,也就需要我們能“潛心”去研究每一節課的內容,設計好每一個能調動學生興趣的環節。如在三年級數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一課中,如果我們直接告訴學生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那麼原本抽象的問題在學生心目中的“難”,再加上設計的呆板,無變化,無新意,就會造成大部分學生沒興趣 ,聽不懂。

  如果設計上運用些現代化的手法,比如讓學生動手操作利用學具測量紙片的面積,學生有了興趣,都主動投入、合作探究,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從而輕而易舉地推匯出面積計算公式,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要提供最佳的教學環境和活動場所,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結構,把書本知識生活化,在教法上改變過去單一的“滿堂灌”的注入式教法,把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入課堂,把學生帶入探求新知的樂學情境,只有這樣的“潛心”,才能保證後面課堂學生“樂學”。

  充滿激情的“喚醒”是調動學生“樂學”的催化劑

  一個老師的親和力,影響他的教學效果,如果學生首先厭煩你的教態,厭煩你的單一語調,厭煩你的口頭禪,就會對你無激情的教學也厭煩,那麼我們就是在課前設計了很多精彩的“樂學”活動和教學手段,也不會調動學生的情緒,使他們參與到你的課堂來。

  新課改下的教師角色在轉變,我們不再是那一個拿著粉筆,架著眼鏡,一味的傳授者,我們應該是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評價者;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我們的精神面貌來感染學生,營造一個輕鬆而充滿生機的教學氛圍,這樣的氛圍是促進學生“樂學”的催化劑。

  3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做好學習方法的指導

  對於剛升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大部分已經接受到了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最重要的學習莫過於方法的學習。搞好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對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是有很大的好處的。首先,我認為成功的教學方法除了抓好課堂教學、課後反饋和複習以外,課前的預習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我這學期比較注重學生的預習習慣的養成,平時,常親自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其次,我強調上課專心聽講。再者,重視指導學生一天學習的回顧。如睡前回顧當天所學,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方法多,但要適用,易行,便於操作,還要督促學生堅持,因此,我要求小組長每天檢查同學的上述“工作”情況。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解決問題

  現在的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的練習題具有不性的特點,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養成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剛開始,當我提到還有不同的答案,誰能回答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時教室裡鴉雀無聲,我慢慢提示著,鼓勵大家,積極思考的學生立刻舉起手,有的能答對,有的有點偏離,但明顯看出大家都想積極表現自己,都在努力去思考。我認為表揚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揚個人的效果好,尤其表揚成績差的學生時,大家的積極性會更高。這樣會使孩子以後敢於發言,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問題對於不同分析者來說,都會存在不同的結論,培養學生表達自己分析問題結果的能力,當然說錯的教師也要給予糾正。從而讓學生學會以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充分讓學生意識到解決同一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讓課堂“活”起來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孩子在玩兒,也能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新鮮的事物,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兒中獲得知識呢?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我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例如,在上《9加幾》一課時,我給孩子拿來小棒,以遊戲的形式演示:9加1湊成10,剛好是一捆。這樣,學生既能準確掌握湊十法,又能學會思考,還能親自動手。動起手的孩子們顯得格外積極,也逐步地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4興趣源於生活

  數學問題的生活情景化。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關係,把數學知識和問題還原到生活原型、活動情景和矛盾衝突中,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人數學的學習。現行的新教材注重把例題改變為一個個生活場景、二幅幅畫面,就是以情景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生活背景中學習數學。如教學“簡單的統計”時,教師啟發學生用畫“正”字的方法統計運動著的物體個數。教師先利用媒體展示生活場景:一個熱鬧的交通路口,小汽車、摩托車、卡車、公共汽車等來來往往,川流不息,並提出問題:交警叔叔想知道車流量的情況,你能告訴他嗎?、面對這樣一個真實的情景,學生很陝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他們忙碌地觀察、記錄,雖然第一次有點雜亂無章。第二次也沒有來得及記清,但在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情景的刺激下,學生興致盎然,他們的學習策略由模糊到清晰,思維由淺人深,在不斷的探索中找到了最好的統計方法,在親歷資料蒐集的過程中體會到統計思想方法的價值。

  另外,模擬現實生活場景,化靜為動也是學習數學的好方法。如相遇問題中“相向、相對、相背而行”一些概念不易理解,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上講臺走一走、演一演,讓他們在真實生動的情景中領悟這些概念的內涵。又如“人民幣的認識”一課中,在多數同學已認識人民幣,靜態的“認一認”已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我嘗試設計了動態的購“購物活動”,讓學生輪流做售貨員和顧客,在活動中體驗“元、角、分”的關係,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這樣的情景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意識。

  增加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的內容。

  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它來源於生話並服務於生活;生活使數學變得更生動、更有活力,數學使實際問題解決起來更得法、更科學。如要計算一塊不規則的石頭的體積,可以把它放在盛有水的容器裡,算出水的上升體積。要回答“10月份,明明的爸爸每隔四天休息一天,媽媽每隔兩天休息一天,明明每週六、週日休息,三人要一起去看奶奶,問選哪些日子比較適合”這個充滿親情的家庭問題,只要採用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就可解決了,多麼簡捷!教師的作用就是當學生面臨生活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數學的方法尋求解決的辦法,進而深刻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逐步培養數學意識和數學能力。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增加問題解決的內容,使知識學習與知識應用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如學習了“平均數應用題”後,我設汁了“隱藏的危險”的活動:放暑假了,小紅跟同學學游泳,游泳池的平均深度為1.2米,小紅的身高是1.4米,請問小紅會有危險嗎?學生憑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平均數的理解,認為小紅可能有危險。因為“平均水深1.2米”並不是指每個地方的水深都是1.2米,有的地方水深可超過1.2米,甚至超過1.4米,這時對於不會游泳的小紅來說就會有危險。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本質是一種“數學期望值”,而非某一具體資料的特定情況,從而深化了對“平均數”的認識,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悅和掣習數學的價值。


孩子小學數學差怎麼辦
怎樣讓學生更喜歡數學
相關知識
怎樣讓一年級小孩喜歡數學
一年級小孩不好好學習怎麼辦
家長怎樣一年級小孩評語
一年級小孩應該怎麼學好英語
怎樣寫一年級孩子的評語
一年級小孩不愛學習怎麼辦
五年級小孩不好好學習怎麼辦
怎樣做一年級數學手抄報
家長給一年級小孩的話語
一年級小孩自我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