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技擊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8日

  技擊是太極拳學習的重要階段,孫式太極拳對技擊有不同的掌握技巧。太極拳教程對技擊的分類有詳細的描述,太極拳的基本功是練好技擊的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孫式太極拳技擊

  孫式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中內家拳,其起源於陳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技擊也是在眾多學術總結的基礎上形成。

  技擊本無法,若使有法御以無法,則惟在氣質、本能上下功夫。

  就習孫氏太極拳推手者而言,若未練出內勁或無不意而發之經驗,則最好於技擊一道駐步,否則將對習者之身心健康無益。

  技擊是太極拳的檢驗階段,即使習者已練成內勁,在技擊中不要好勇鬥狠,否則難以修成。

  欲修孫氏太極拳之技擊,需在套路練習和推手練習中熟習八法,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並能混而用之,既能一式出八法,又能數式皆一法。

  有此基礎後,尚需知三機、體三能、混融八法為一,多經實戰練習,由實戰中檢驗不順之處,再從盤架、推手中求之。如此迴圈往復,不計較一時之勝負,全在乎用心求理,則可漸精技擊之術矣。

  學習技擊的目的是為了更深入的領悟太極拳的要領,其目的是為了養生,但習者若不擺放好心態是很難學成的。

  何為三機

  變勢之機,變動之機,發勁之機。當對搏時,在雙方尚未接觸的情況下,我能預知彼之運作變化,並使自身先於對方抱得有利態勢,此謂"變勢之機先於彼"。

  故雙方未接觸時為變勢之機。當雙方接觸的瞬間,我若能先於對手發勁於彼之重心上,則謂"發勁之機先於彼"。故雙方接觸之瞬為發勁之機。當雙方兩勁接定後,此時我若能變勁彼先,使彼勁走空,則謂"變勁之機先於彼"。

  故雙方接觸中為變動之機。此上為三機之要。三能,是指對彼之作用的感應之能,對己之神、氣、形的瞬間協同之能,對彼之作用的洽合之能。

  此三能均以神氣相合為基礎,神氣不和三能則一能不能。所謂混融八法為一,是指出手即是太極,當用何種勁將因彼而變,是一個勁,還是幾種勁混合而出,也將因勢利導。

  總之,技擊之要不外乎“意在彼先”及不拘泥於成法,總以隨機應變,感而遂通為至妙。

  孫式太極拳的三大技擊技巧

  轉體收拳

  在練收拳的時候,身體的上半部分要稍微向左邊轉一點。

  隨之左手轉貼腹部向下、向左劃弧捋於腹左下方,指尖向前。右拳向左、向上劃弧於左膝外側,同膝高。目視左前方。

  兩手臂纏繞,右手在體前形成一個小圓。兩臂配合要協調,動作要連貫。轉體收拳時採用吸氣。

  如果對方用雙手拿我雙腕,我右手向右上引採,左拳向左下引化,同時發力擊其腹部。

  起身提拳

  上半身向右邊旋轉,然後將身體的重心移向右腿。

  同時左手屈腕上提以拇指側虎口輕貼腹部向前旋轉於腹前。

  右拳繼續向左並內旋,右臂屈肘向上掤與肩同高時,右拳繼續內旋向上、向右劃弧經額前向右、向下、向左劃弧於右腰側,拳心向上。目視右手。

  右臂在體前做一個大圈,左拳在腹前纏一個小圈,右拳繞至腰間。起身提拳時採用吸氣。

  如果對方化解我左手,並向一側引化,我順勢身體左轉,右拳向其下頦處打擊,使對方仰出。

  提膝抄拳

  身體左轉***胸向東***,重心全部移至左腿並微屈.右腿屈膝提起,膝同腹高,腳尖自然下垂。同時左手外旋變拳向下、向左劃弧收於左腰側,拳心向上。

  右拳經腰側向前、向上劃弧打出於右肩前.右臂屈肘,拳稍高於肩,拳心向後上方。目視右拳。

  在身體重心全部移到左腿時,右拳與右腿同時做動作,右手像拉一條繩一樣,將右膝拉起,這樣就協調一致了。提膝抄拳時採用呼氣。

  當對方右手握住我左腕,我左手逆纏,向左前下方轉出,隨之提起右腳向右前方上步;右拳逆纏屈臂順纏向對方下頦擊出。同時右腿向前屈膝提起,擊對方襠部。

  孫式太極拳之特點

  三拳合一

  孫式太極拳是綜合了孫式三拳——太極、形意、八卦的精華而成的,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本來是孫式拳的特點和優點,是應該好好理解和繼承發揚的,但是卻被人有意地淡化,似乎一提三拳合一就是破壞了太極拳的統一性與完整性,就是要把太極拳練得忽剛忽柔、忽快忽慢、忽高忽低,就是破壞了太極拳的恬淡虛無、純以神行的優良風格。這實在是一種誤解。不僅是對孫氏太極拳的誤解,也是對形意拳和八卦掌的誤解。

  首先,孫式太極拳的三拳合一是融合而非混合,這是先祖師在創拳時已經解決的問題,就像水和牛奶的交融,無分彼此。三種拳術能夠合一,一定是有合一的基礎,若從本質上不能合,勉強合起來也只能是湊合。那麼孫式太極拳、孫式形意拳、孫式八卦掌三者之間都有那些共同之處呢?

  一、三者對身體基本形態的要求是一致的,即有“九要”之說,對身體從頭到腳都做了細緻的規定。一般要求的如含胸拔背,塌腰鬆胯,氣沉丹田等,自不待說。而立軸中正,一軸到底的要求,不僅是孫式三拳共有的特點,也是孫式拳和別家的重要區別。別家太極拳都是兩根軸,而孫式是一根軸,架子高,步幅小,沒有大馬步或大弓箭步,以單重三。式為基礎,萬變不離三體式。

  二、三者都要求用意不用力,純以神行,順其自然,反對拙氣拙力,即使是以陽剛著稱的形意拳也同樣如此,是“武術中之文雅事也”***孫祿堂語***。

  三、三者的理論基礎都是太極陰陽之說,陰陽相生相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極而陽,陽極而陰,互為依存,互為消長。所以練起拳來都是順中有逆,逆中有順,動中求靜,靜中有動,吞吐和化,收放伸縮,都是綿綿不絕,生生不已。

  四、三者在搏擊方面都講究以柔克剛,意在人先,捨己從人,借力打力,牽動四兩撥千斤,而拒絕硬碰硬式的蠻纏死打。形意拳是最有剛勁的***主要在明勁階段***,它的打法是直打直進,但絕不是硬打硬進,這從它的動作設計上可以得到證明,它所有的動作都有手臂的鑽滾裹翻,用來化掉對方的力,而不是硬架硬抗。形意拳在練到暗勁階段後就與太極拳毫無二致了。

  五、三者都具有養身、祛病、技擊的功能,不論老弱婦孺均可練習,是武術從專業化走入尋常百姓家的良好途徑,清末民初以後,文人習武日漸增多,蔚成風氣,就是因為,這三者開始

  基於以上五點,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三拳合一是順理成章的,是早晚的事,這個大任就歷史地落到了孫祿堂先生的肩上。在所有的太極拳中,孫式是創立得最晚的,它就應該為太極拳事業的發展多做出貢獻,這是歷史所賦予的責任。一般來講,先行者負開拓之艱,基礎之重,而後來者則集其大成,提升完善。自孫式太極拳創始之後,形意拳、八卦掌與太極拳不再分家,習拳者多三拳兼會,從事實上認可了三拳合一。

  其次,孫氏太極拳中的三拳合一併非只是把形意拳和八卦掌的“意思”拿到太極拳裡,而是實實在在地把大量精華動作移植進來。這從以下幾方面可以證明。

  一、基本身形和樁步是以形意拳三體式為藍本,前三後七,斜45度面向前方。在孫式太極拳裡基本沒有弓箭步和馬步。

  二、前進後退的步法,完全是形意拳的:前進時,前腳踩,後腳蹬,有進必跟,重心不過前腳掌;後退時,前腳蹬,後腳抽,有退必隨,重心不過後腳跟。只是在太極拳中虛的腳更減少一些比重,更虛些。

  三、許多動作就是形意拳和八卦掌的動作稍加變化,這在講分解動作時已經講得很多了,需要說明的是,孫式太極拳中的許多名稱和其他太極拳是相同的,但招式卻差別很大,如三通臂、懶扎衣、野馬分鬃、玉女穿梭等等。即使是雲手,手的路線雖相同,但手掌外翻又和其他不同,就是因為使用了八卦掌的手法。

  四、走轉,完全合乎八卦掌法則,如玉女穿梭,進步指襠捶,進步搬攔捶等式中進步,轉步,扣步,擺步。孫式太極拳以活步為主要特徵,就是融合了八卦的步法,整套拳腳下如行雲流水,綿綿不絕,所以,練好了孫式太極拳即使不練八卦,走起來也會很自然很輕靈,不必另做練習。

  開合貫穿

  開合的動作為孫式太極拳所獨有,不僅在別家的太極拳中找不到,就是在形意拳和八卦掌中也找不到相應的動作,這可以說是這套太極拳的突出特點,是孫式太極拳的標誌性動作。孫式太極拳又被稱為“開合活步太極拳”,在整個套路中,每逢動作轉換之時,多以“開手”和“合手”作為連線的關鍵,在全套97式動作***包括起式和收式***中,開合的動作有13處之多,計26式,約佔27%,比例之大居所有動作之冠。

  為什麼孫祿堂祖師在創編這套太極拳時要設計如此多的開合動作而不厭其煩地讓學習者反覆習練呢?他的道理何在?作為傳習孫式太極拳者不可不探究。

  首先,開合體現了太極拳最本質的內容。從廣義的太極拳名稱來看,“太極”是什麼?至大者為“太”,至廣者為“極”,天下至大至廣者,“氣”也。“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故太極拳也就可以稱為“氣拳”,這不是牽強附會,而恰恰說明太極拳是以“氣”為模擬物件的拳術,是一種象形拳術,這和我們的象形文字,和八卦取象於自然,和許多武術取象於動物是同出一轍的。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極拳乃法於氣。既如此,氣的最基本性質是什麼呢?我們暫且拋開哲學意義上的“氣”不談,只看物理意義上的,作為物質之一種的“氣體”,它沒有固定形態,可流動,可以膨脹和壓縮。太極拳與之相對照,氣無形態,是最柔和的,所以太極拳內外相合,順其自然,尚意不尚力,用柔不用剛;氣益流動,則太極拳要如行雲流水,綿綿不絕;氣有脹縮,所以太極拳有開合。氣是無形無象的,這恰恰給了它開合伸縮收放的自由,所謂“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就是形象地描述了氣之開合的自由程度。所以,拳中的開合也是基於對氣的模仿,是對於氣的功能與狀態的嚮往和追求,或者說是由於對氣的本質有了深刻理解後,將氣設計於拳路中的動作。實際上人們在練習太極拳時應該追求的就是在各個方面去體會氣的感覺,它的柔和,它的流動,它的伸縮。有了這三點,太極拳的體用皆備矣。柔和,則外力無法傷我,“抽刀斷水水更流”,何況氣乎?流動,則得機得勢,“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而伸縮***也就是開合***,則是最關鍵的,是氣之用,氣的做功,全在伸縮之間,世間的一切爆炸都是源於氣體的迅速膨脹,其威力盡人皆知,那麼太極拳的用也是模仿於此。拳之用在於將對手放出,放就是開,就是吐,就是伸,就是發力;要放,須先化,先調整自己,使得機得勢,就是收,就是吞,就是縮,就是蓄力。所以,太極拳中不論有多少動作,其實都是肢體伸縮開合的演繹、變化罷了。從這一點來看,說“開合是太極拳的本質”,“太極即開合”,“開合即太極”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是從廣義上來認識開合。

  其次,從狹義上看,開合動作的設計也是獨具匠心的。從動作外形上看,它與佛教雙手合十或氣功中的某些姿勢接近;從內中體會上看,它絕對是調理氣息的,在一開一合,一呼一吸之間,起到靜心理氣的作用;從動作技擊上看,它在開合間帶動了全身的脹與縮,並隱含了太極拳大部分的手法,如開手有棚、捋、採、捌、掛、肘之用,合手則有擠、按之用。

  把開合作為拳中套路動作的轉折連線,也是非常合理的。我們在做動作時都有體會,一式做完往往精神會有瞬間的鬆懈,力與力之間,氣與氣之間,意與意之間產生間斷,這是極不利於一氣流行的鍛鍊效果的,而用開合作為轉折,可以從心理、體能和氣息上加以調理,有虧損處加以補充,有滯澀處加以柔滑,有虛浮處加以沉穩,有軟弱處加以強固,總之,在開閤中做一階段性的調整,使得神氣無虧,總處在飽滿鼓盪,動作無虧,總處在舒服自如,氣息無虧,總處在勻細深長。開合所以能起到這樣的作用,是因為它的動作設計裡沒有進攻性,非常平和,即使練習者做的不到位、不標準,也能起到調理氣機的作用,當然,做好了還可以長功夫。

  進退活步

  步法靈活是孫式太極拳的另一大特點,有進必跟,有退必隨,整套拳中沒有弓箭步和馬步,儘管手上可以很舒展,但腳下從來都是很嚴謹,沒有大的跨步,進退都是形意拳的步子,走轉都是八卦掌的步子,要求以前進後退不費力為準。

  毫無疑問,弓箭步和馬步都是很穩當的步法,跨度大,底盤低,穩定性好。但穩不是絕對的,曾有前輩說過,即使把你的兩腳捆在木樁上,可算穩了吧?但你腰以上的功夫不行,還是可以把你打倒,腿不倒,腰倒。這也就是說,穩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它和活是一對矛盾,過於穩就不活,過於活就不穩,都不可取。活和穩是要互相付出代價的,要穩就要犧牲一部分活,同樣,要活,就要犧牲一部分穩,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所以,要穩中求活,活中有穩,方不失守中之意。過去有走極端者,在八仙桌下練太極拳,一套拳少說半小時,多則一小時,腿部的負擔太重了,不利於氣血的執行,年輕時可能無所謂,中年以後,則多不良於行。期盼快出功夫是好事,但要按規律辦事。孫式太極拳設計為活步,強調在運動中尋找機會,並非不要穩定性,而是要練習者更習慣於在動中求穩,以運動求穩,這樣更接近於實戰要求。基於此,孫式太極拳不要求式子太矮,比平時走路略矮一些就行,大小腿間最佳角度是135度,最低不能讓膝蓋處有小於90度的死彎子,以利於運動的靈活和氣血的執行。

  剛柔相濟

  孫式太極拳雖不像陳式那樣剛柔轉換明顯,但仍然是有剛有柔,剛柔相濟的。柔不必說,剛表現在哪裡呢?

  首先,它的剛是內含在柔中的,是柔中寓剛之剛,也就是暗剛,不是顯露於外的明剛。孫式拳的剛在骨子裡,這和它的以形意為骨架是分不開的。它的許多動作設計都直接來源於形意、八卦,動作小而緊湊,有稜角,弧形運動大多是靠手臂的鑽滾翻來完成的,帶有明顯的進攻性,而不像其他一些太極拳的動作更柔化、更舒展。比如,三通背一式,就包含了形意拳的炮拳、劈拳和八卦掌的大蟒翻身,無論從外形還是從用法上都和別的太極拳有明顯的差別。再比如雙撞捶,在別家稱雙峰貫耳,是兩手握拳擺動一個很大的弧形向對方頭部打去,而孫式卻不擺動成大圓弧,而是直接從胸前外翻著***也就是擰著勁,有如馬形***向前撞去。

  其次,孫式太極拳為活步,這使得在練習時動作的節奏緊湊,比一般的太極拳敏捷,比如進步搬攔捶,踐步打捶,野馬分鬃等動作,都用的是形意拳的剪子股式的步型,巧妙地利用了擺步和身形的轉換,把弧形運動化成直線前進,走最短路徑,直取中門。而進步指襠捶,更要如鳥之束翅俯衝,疾速前行,絕不可慢吞吞的。這都是剛勁的表現。
 

武式摺疊之術
楊式太極拳的七個階段
相關知識
孫式太極拳技擊介紹
孫式太極拳技擊中的快
孫式太極拳技擊中的硬
孫式太極拳技擊中的勁
孫式太極拳技擊
和式太極拳技擊訓練步驟及修煉技巧
襠在楊式太極拳技擊中的作用
什麼是陳式太極拳之晃介紹
陳式太極拳小架介紹
孫式太極拳推手和技擊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