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的食俗知識介紹簡短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小滿後十五天,北斗之柄指丙為芒種。這時太陽到達黃經七十五度,可以種植長芒的穀物,過了這一天就錯過了最佳種植時間,所以稱為芒種。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芒種的食俗,希望大家喜歡!

芒種的食俗

芒種時節,氣溫升高同時降水也多,空氣溼度很大,體內的汗液常常無法通暢地排出。人們就會感到四肢睏倦、萎靡不振。俗話說:“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氣候開始炎熱,因而人們要注意補充水分,多喝水。飲食也要清淡,宜多吃能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

做麥食

麥類食品,吃起來好處特別多。大麥性鹹溫,微寒,能消渴除熱,益氣調中,補虛壯血,養顏益色,盈實五臟,並可化食止洩,久食令人豐肌增白,面板嫩滑。大麥麵粉要優於小麥麵粉,無燥熱之氣。大麥煮粥甘滑可口,磨面做醬,則味道香美。小麥性甘微寒,主補心止煩,可除熱止汗,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吐血。滋養強壯,使婦女易於孕育。又因為小麥含有豐富鈣質,而鈣質又是組成骨質的重要物質,因而是最利於少年身體成長的食品。小麥秋天播種夏夭收割,公曆五六月間,新麥已經成熟,已出嫁的女子,可以做各種麥類食品,送給父母嘗新,以此表示探望。陝西富平一帶,將此稱為女看娘,還有諺語說:“麥上場,女看娘。”

黃梅雨

本月東南沿海地區,因季風方向由西北改為東南,寒暖燥溼不同的兩種空氣相遇,水蒸氣多而地面還冷,所以常常溼潤多雨。此時正當梅子成熟,梅子變黃將落,故稱這個時節為黃梅。淫雨霏霏,連日不晴,稱為黃梅雨。《埠雅》有載:“江湘二浙,四五月間,梅欲黃落,則水潤土褥。柱礎皆汗,蒸鬱成雨,謂之梅雨也。”過去也有人寫詩詠道:“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還有“絲絲梅子熟時雨,漠漠辣花開後塞”的詩句。

各處氣候不同,梅雨的時間也各不相同。《歲時纂要》中記載:“閩人以立夏後逢庚為人梅,芒種後逢壬為出梅。”《癸辛雜識》說芒種後壬日人梅;《月令廣義》中記載芒種後逢丙日人梅,小署後逢未日出梅。淮浙一帶都以芒種後為梅雨季節。周處的《風土記》把夏至以前的多雨日子叫作黃梅雨。《皮溪詩話》說,江南五月,梅子熟時,霖雨連旬,叫作黃梅雨。清代顧祿的<清嘉錄·黃梅天》引用項WL東的說法,道:“江南以三月為迎梅雨,五月為送梅雨,遇雷電為斷梅。”至於嶺南一帶,則因為兼跨溫帶和熱帶兩個地帶,三月四月就是雨季,越向南,雨量就越是充沛。雲貴地區有“天無三日晴”的民謠。這都是地勢造成的氣候特點。

吳地習慣於以芒種後逢壬日為入黴,俗語有“芒種逢壬便入黴”的說法。因而人們就根據人黴的日子,來推測黴菌的高下程度。例如芒種這天遇壬日,就是黴高一尺;到第十日遇壬,就是黴高一丈。不用的物品過了一夜,就會生出黴斑,此時稱為黃梅天,福建建寧叫作禁雷天,湖北監利叫作黴旺。

梅雨時節,天氣忽陰忽晴,以多雨為佳,有諺語說“黃梅天,十八變”,又說“大小黃梅三尺三”。農家依靠梅雨潤溼田地,江河因梅雨水量增加,可以藉此防早。人的住所因梅雨而潮溼,衣物等極易生黴斑,甚至腐爛。因此,家中要小心蓋藏,謹慎存放物品。《本草拾遺》中說:“江淮以南,地氣卑溼,五日尤基,過此節後,皆須曝書畫。梅雨沽衣,便腐黑,汗垢如灰汁,有異他水,但以梅葉洗之乃脫。”因此,“梅”也常寫作“黴”,表示物品因潮溼溫熱而腐敗變色。到小署之後,才沒有蒸騰潮溼之患。從徐淮向北的地區,春夏常早,而公曆七八月,反倒陰雨連綿不絕,物品開始發黴,一般也習慣稱之為梅雨。

貯梅水

芒種梅雨天的雨水,性質甘滑,勝於山泉,在甕中儲存起來,水味可以長久不變,喜歡喝茶的人都十分珍愛。飲茶用水比較嚴格,如水質不美,則茶味頓失。《食物本草》中說:“梅雨時,置大缸收水,煎茶甚美,經宿不變色易味。貯瓶中,可經久。”另外,《茶解》中說:“烹茶宜甘泉,次梅水梅雨,如膏萬物,賴以滋養,其味獨甘,梅後便不堪飲。”吳地風俗中,居民在梅雨之初,都在庭院中列好大缸,收存雨水,以供烹茶,稱之為梅水。徐士能的《吳中竹枝詞》道:“陰晴不定是黃梅,暑氣燕燕潤綠苔。瓷甕競裝天雨水,烹茶時候客初來。”梅水除可做飲品外,還有消毒作用,做醬也易熟,只是不可用於釀酒做醋。

釀飲燒酒

燒酒似乎從唐代時便有。白居易《荔枝樓對酒》詩道:“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瓏拍香。欲摘一枝傾一盞,西樓無客共誰當?”雍陶也有詩道:“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人長安。”據《方輿勝覽》記載,古有荔枝樓在南賓郡***今重慶忠縣***西南方向,由白居易修建。雍陶是成都人,可見當時川東川西,釀飲燒酒的風氣已經很是盛行。另外《唐國史補》中記載:“酒則有劍南之燒春。”韋莊詞中寫道:“錦江春水,蜀女燒春。”可見燒酒又叫燒春,而又以成都所釀的燒酒最為著名。

元朝人們稱之為汗酒,還有人稱其為阿刺吉酒,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稱用好酒蒸熬取其蒸餾水,製成阿刺吉。李時珍《本草綱目》則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播米,或梗米,或黍,或林,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味極濃烈,蓋酒露也。”元初用兵西部邊吸,燒酒也可能是參考域外的釀酒方法進行改良而得。樑章拒在《浪跡業談》中就引用了李宗表稱其為阿刺吉酒的說法,並引其“年深始得汗酒法,以一當十味且濃”的詩句。

現在各地都出產燒酒,所用原料有高粱、大麥、玉蜀黍、綠豆等,又以高粱釀製的燒酒最為純正。此外,還有加人花果釀製的燒酒,如玫瑰燒、佛手燒、木瓜燒之類。

燒酒味道辛甘濃烈,能昇陽發散,勝溼祛寒,開鬱結,止瀉瘧冷痛,殺蟲闢瘴。北方人四季飲用燒酒,南方人則只在夏季方飲。

制梅品

梅花開於寒冬,果實熟於炎夏,積貯了春天的全部生氣,食後生津,可治痰涎塞塞。古時用梅調味,《尚書·說命》中說:“若作和龔,爾惟鹽梅。”唐代詩人沈佳期詩云:“鹽梅和鼎食,家聲眾所歸。”詩僧貫休《酬李相公見寄》中則有“鹽梅金鼎美調和”的詩句。芒種時梅已熟透,可以採摘製作各種梅類食品:

烏梅

以竹籃盛青梅,置於煙囪上燻黑,或者去核放人籠中,在籬葉燃燒後所生的煤煙中薰幹,梅色變得烏黑,因而得名。

未經過再加工的薰梅,用以人藥,不作調味食用。性酸溫,平滑,能斂肺滑腸,殺蟲柔肝,有健胃固腸的功效,並可用於止瀉痢,又可發汗解熱,用於舒胃,治療好唾口乾之症。

烏梅以肉厚色黑、貓性大者為佳。如果用稻灰淋汁潤溼後再蒸一次,則肥腆潤澤,不生蛀蟲,也可以在用糖醃後貯藏,或用蜜煎成蜜果。如果將烏梅洗淨,搗爛後放人水中煮沸,再放人紅糖,糖汁便會酸甜相宜,冰鎮之後,在炎夏飲用極為美妙;也可以將其搗爛,加適量蜂蜜,調成湯微煮飲用。

白梅

用青梅與鹽汁加工調製,時間久了會生出一層白色藉粉,故此得名。《居家必要》中說:“取大音梅以鹽演之,日晒夜演,十晝十夜,便成白梅。調鼎和紊,所在任用。”白梅一般都是在梅雨時節採摘醃藏的。

白梅性平,酸鹹,食之可以清熱解毒,醒酒殺蟲,功效與烏梅相同。《本草綱目》說它可治中風、驚痛、喉痺、痰厥、僵仆等症。

梅醬

梅醬,用梅榨汁而成。其製法:用熟梅十斤,蒸爛去核,每一斤梅肉加鹽三錢攪勻,正午晾晒,等晒成紅黑色後收起。用時加白豆落仁、植香、少許怡糖,用涼水調勻飲服,特別解渴。

冰梅丸

冰梅丸可治喉閉。用青梅二十顆。鹽十二兩,先醃五日,然後取出梅汁,拌白芷、羌活、防風、桔梗各二兩,明礬三兩,豬牙皁角三十條,一起研成細末與梅拌在一起,然後用瓷瓶貯存即成。

糖脆梅

取青梅一百個,用刀劃出紋路,再用熟冷醋浸泡一宿,取出控幹,另用熟醋調和砂糖一斤半,使梅浸沒,裝人瓶中,以薯葉扎口,蓋碗藏於地下,深達一二尺,蓋上泥土。待白露節過後取出,換糖醃浸後即成。

鹽梅

取半青半黃的梅果,每個用鹽一兩***鹽少無效***,浸泡一天一夜,取出晒乾,再泡再晾晒、醃演,一直到鹽水完全用盡。每次用育銅錢三枚,夾鹽梅兩個,麻線扎住,裝在瓷罐內封牢,埋在地下。約過百日之後,取出即可食用。埋藏一年後的梅品質方佳,存放時間越久越好。鹽梅性酸平,主治痰涎塞塞,喉便踢痛,吐咽困難。若有類似症狀,把鹽梅含在口裡,咽汁人喉即消。

糖拌梅

先取白糖在鍋中溶解,使之成為濃厚的液體,然後將青梅倒人攪拌,隨即將鍋取下,待涼幹後,糖就全膠附在梅上,青白相映,咬食的口感又酸又甜,清脆可口。

梅子水

用大梅子三五十枚,搗碎放人有嘴的瓶內,加鹽三兩,投人河中,使水沒瓶二指。一日後,取艇燦***俗名鼻涕蟲***投人瓶中,越多越好,常年存放藥效更佳。梅子水性酸鹹,主治各種惡瘡,凡是毒瘡,只要用梅子水擦上就可消除。

生活中的懷念作文
芒種的食俗知識介紹簡短
相關知識
芒種的食俗知識介紹簡短
芒種的食俗知識介紹簡短
芒種養生四大原則小知識介紹簡短
快速記憶中記憶宮殿選取規則知識介紹簡短
快速記憶中記憶宮殿選取規則知識介紹簡短
關於穀雨的傳統習俗知識介紹
芒種的養生知識
高效掌握高中歷史的重點知識介紹
英語中總句型的相關知識介紹
英語中五個基本句的相關知識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