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如何鑑別
玉器可分為軟玉和硬玉兩種,硬玉又名翡翠。從化學成分來看,軟玉是含鈣、鎂和鐵的矽酸鹽,而硬玉則是含鈉和鋁的矽酸鹽。那麼其鑑別方法有哪些呢?跟著我小了解一下吧。
具體鑑別的方法;
從玉料材質去判斷
1要溫潤,不粗礪,且半透明;2硬度。今天玉的硬度要求是6.5,比如和田玉。不同時期由於制玉工具的不同,對玉器的硬度規定也不同,因為玉器還有一個通俗的定義――“刻不動的石頭”。所以可以這樣說,依據這個定義,“玉雕”這個詞都是不準確的,能“雕”的則是石頭,準確地說應該稱為“琢玉”、“磨玉”。古代玉的硬度是4.5-6,比如分佈於全國各地的蛇紋石,如遼寧一帶的岫巖玉硬度為4.5左右,曾經作為原始時代和青銅時代的玉器材料存在了很久。隨著漢代鐵製工具的誕生,對玉器硬度的要求提高,這個時候就需要硬度在6以上的品種來做玉器的材料,和田玉也因此成為2000多年來長盛不衰的玉種。3比重需要達到3-3.5,感覺墜手。4作為玉,顏色只能有5種,分別是白色、青色、黃色、碧色、墨色等,顏色越純越好。那些透明的、藍色的、紅色的等等都不能稱為玉,即使比重夠了、硬度夠高也不是玉。5玉器的材料必須是天然的礦石。從戰國開始就有用玻璃冒充玉器的歷史,到了今天,經常用價格低廉的國外近似和田玉料產地俄羅斯、韓國、加拿大等或合成材料冒充。從玉器的顏色去辨偽
1玉器自身的顏色前面提到過的5種顏色。2由於地質運動,玉石從山上滾到河裡,經過幾千年甚至幾萬年浸泡後的皮色。和田玉經過滾動剩下的仔玉的玉質是最好的,除了得益於崑崙山對玉溫潤的作用,也得益於河水的長期浸泡。乾隆時就喜歡用保留皮色的仔玉做的小器山料玉往往用來做大器。除了乾隆時期,歷史上,漢代也故意選擇保留一部分皮色來證明是仔玉,其後的遼宋夏金元都選擇保留仔玉的部分皮色,由此可以判定,如果出現其他朝代的仔玉保留有皮色,則有可能是仿的。3四五百年前玉器一般都有浸蝕的顏色,稱為“沁色”。以和田玉為例,自然的綹紋玉中間的雜質裂縫,屬於材料的毛病和刻玉時刻壞或使用中損壞的部分在墓裡就容易變色。4人為原因造成的顏色。分為兩類情況,一類是原始社會個別墓葬採用火燒的儀式也有自然火災的情況,比如良渚文化的玉器就有這樣的情況。另一類是人為通過蒸、炸、煮、烤、澇等手段去仿古玉的沁色。根據文獻記載,甚至有將新玉塞進羊肚,放入地下掩埋幾年,用血長久浸泡後再取出的方式來仿“血玉”的情況。今天還有人採用塗膠後經微波爐低溫慢烤的方式來仿製。人為做舊是可以辨別的,一般顏色都比較濃,容易掉色。比如通過水鹼、硫酸等煮過的玉往往留下小的坑點,用烤、煮的方式則會出現非自然裂紋。
從工藝痕跡去斷代
人們往往用金屬、金剛砂又名解玉砂等工具將玉器穿孔、鏤雕,在古代還使用牛筋等工具。玉上的孔和線條往往留下歷史上製作的痕跡。比如孔,春秋戰國以前由於轉孔工具較軟,所以往往是進口大腹身小的喇叭孔,且時代越早喇叭孔越明顯,這一點,現代仿的與原始工藝的痕跡效果是不一樣的。戰國以後的玉器一般只見直徑相同的垂直孔。至於線條,良渚玉器上面的線條往往是用硬物刮出來的,比較細,溝底有小道;而紅山玉器的線條很可能是用牛筋帶砂去蹭,線條比較粗;夏朝開始,人們採用金屬砣子去磨,線條溝底平滑有弧度,兩端細、淺,中段粗、深,用放大鏡觀察可以發現長線條並不直,中間有用砣銜接的痕跡。這也是鑑別的要點。
通過玉器的造型去斷代
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時代風格,往往我們可以從一件器物的造型特點去判定其年代。不論是青銅器、瓷器、木器還是玉器等等,都是如此。 通過玉器的紋飾去斷代
玉器上面的動物紋飾、植物紋飾以及文字等內容的不同都能反映出不同時代的特徵,尤其以人物紋飾最為複雜,涉及人物的面孔、髮型、服飾、體態等多方面細節特徵。對於“光素無紋”的玉器比如手鐲,鑑別起來很有難度。如果說無款的瓷器還可以通過窯址、胎土、釉色等方面去分析,那麼鑑別素玉則有更多的困難,只能從浸蝕程度的深淺和材料去初步判斷其年代。根據綜合資料去分析
除了上述5個方面的要求,還需要我們結合歷史文獻、考古資料,綜合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去補充自己在玉器鑑別上的認識,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沉澱,不是朝夕而成的。就如同“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一點點地去接近中心並最終獲得真理。一件玉器的最終鑑別,也只有材料、顏色、工藝、造型、紋飾這5個方面的要點統一後才能成立,前提就是掌握綜合的理論和知識。
海蔘挑選的七大祕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