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區域地理的複習方法
高三地理的複習正進入基礎知識的紮實、準確、熟練階段,我們要把握好每一個知識點。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對區域地理的複習,並不是機械地重複一遍已學過的初中課本,而應該重視對舊知識的加工、整理、重組和聯絡,並鞏固在影象或圖表上,還要注意與高中系統地理知識的有機聯絡。
一、掌握內容結構
區域地理的知識系統一般都是從總論到分論。總論從巨集觀上了解自然條件,如位置、地形、氣候、河湖、生物、資源等;還有人類活動如農業、工業、商業、旅遊業、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論按分割槽論述不同地區的自然特徵、發展狀況、人文景觀、人地協調發展等,以及地域之間的差異。掌握知識的層次、脈絡及相互關係,繪出知識系統圖或列出系統聯絡表,是複習的重要環節。
結構是區域性知識的組成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的概括。複習時一般先要了解其組成要素,然後再考慮其相互關係,繪出結構式或關係式。如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地形包括地勢、地形型別及分佈、地形特徵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氣候包括氣候因素、氣候要素、氣候特徵、氣候型別、氣候分佈、氣候資源、氣象災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況、水文特徵、各段劃分、利用與改造等;湖泊包括型別、特徵、演變、利用等;工業包括部門、佈局、產品與市場、原料與能源、資金與技術等;農業包括型別、分佈、作物或產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型別、路線、作用或意義、樞紐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職能、規模、位置特點、發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間的關係主要有因果關係、主次關係、並列關係、包含關係等。繪製圖表時可把組成要素列在方框內,然後根據它們的關係分別用箭頭、大括號、破折號等聯絡起來。
二、重視空間分佈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及變化,都需要依存於一定的空間位置,在此基礎上才有空間聯絡、空間結構,以及空間思維、空間想像的出現。這一切要密切結合有關影象,以具體的地理事物空間分佈為憑藉,展開想像,拓寬思路,建立聯絡線索,使知識多方聯絡,形成網路,便於提取應用。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從名稱、位置、輪廓進行讀圖記憶,再瞭解界線及相互關係,最後還要從圖上掌握通過該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經緯線,或通過其中部的經緯線,以作為參照。
在掌握某項地理事物空間位置的基礎上,即可進一步聯絡記憶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聯絡線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塊分佈——全球火山地震帶一年輕的褶皺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佈。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佈——洋流的分佈——氣候型別分佈——世界自然帶分佈。並由此可聯絡植被型別的分佈——農作物的分佈——農業型別分佈——土地利用型別等。
再如:把城市、交通線、區域三者聯絡起來,按點、線、面結合,點連線,線穿點,點線帶面,來思考點的分佈規律、線的延伸方向、面的區域特徵。這都需要以影象上的地理事物分佈為基礎,才能分析聯絡、總結規律、綜合特徵、類比差異、瞭解發展變化,使地理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便於記憶、理解和應用。
三、掌握影象
地理影象是地理資訊的重要載體,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間概念和發展形象思維都需要以影象作為主要媒介。運用地理影象是地理學習的特色和優勢,也是複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學具。地理影象型別很多,如各種地理事物分佈圖可分綜合圖與專題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景觀圖單項或綜合、自然或人文、各種等值線圖、各種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模式圖成因、過程、分佈、系統聯絡框圖等。它們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佈位置,或說明了地理現象的形成原因、變化過程,或展現了地理事物的具體情況,或以資料圖表的形式反映它們的數量特徵,或從多個側面顯示它們的內部狀況、成因剖析、階段特徵、分佈規律、結構關係等,以直觀形象的手段幫助我們理解、記憶、分析、比較,因此在複習過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影象的組成要素、繪圖要領,並進而熟悉判讀技能。
在眾多影象的判讀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線圖的判讀。以等高線圖的判讀為例,先要閱讀等高線圖中的等高距資料,然後看高度遞增或遞減的方向,最關鍵的是觀察線間點和線上點高度的差異,如線間點高於線上點,則線間點的連線為分水線,地形為山脊;反之,如線間點低於線上點,則線間點的連線為集水線,地形為山谷。
由以上判讀要領可遷移到其他等值線的判讀上。如等高線圖中的分水線地形為山脊,可相當於等壓線圖中的脊線,因而可判斷為高壓脊;在等溫線圖上即表示氣溫比同緯度地區高;在等水溫線圖上則表示有暖流經過。同理,等高線圖中的集水線地形為山谷可相當於等壓線圖中的槽線,因而可判斷為低壓槽;在等溫線圖上即表示氣溫比同緯度地區低;在等水溫線圖上則表示有寒流經過。
此外,兩條等值線之間如有一閉合曲線,其數值的判定要領是:如閉合曲線上數值與低值相同,則表示其內部比周圍數值低;反之,如閉合曲線上數值與高值相同,則表示其內部比周圍數值高。據此可以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或說明該項等值線所顯示的特徵。
對於各種統計圖表的判讀,要掌握繪圖的要領,知道縱橫座標的含義,瞭解不同形式的圖表所表現的內容和意義如柱狀、折線、曲線、餅狀、扇狀、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經過判讀,可說明特徵、比較差異、分析原因、預測趨勢、根據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結論。
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柱狀圖也是常用來分析氣候特徵或判斷氣候型別的圖表。要注意先根據氣溫曲線的走勢來判斷所在半球,波峰式為北半球7月氣溫高,波谷式為南半球1月氣溫高;再看月平均氣溫數值高低來判斷所在溫度帶,同時計算年較差來分析氣溫變化;根據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長短和遲早,還可大致計算一下年降水總量;最後把氣溫和降水二者結合起來分析,得出氣候特徵如終年高溫多雨、雨熱同季、夏幹冬雨、溫涼溼潤、降水均勻、炎熱幹早等,從而判斷氣候型別。
四、綜合
區域地理是多項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機組合。複習區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區域特徵,瞭解區域差異,並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對中國區域地理不要侷限於教材中的四大分割槽,還要外延至: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秦嶺一淮河以北與秦嶺一淮河以南、外流區與內流區、中國地勢的三級階梯、經濟發展的三個地帶,以及工業區、農業區、旅遊區、高新技術產業區、經濟特區等。世界地理也不要侷限於教材中出現的13個分割槽和8個國家,也應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氣候區、全球地形分佈、自然帶、工業區、農業區等。
區域特徵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區域內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體現。在一定空間範圍內,由於所處的位置、所具備的條件、影響的因素有別於其他地區,因此形成該地區所獨有的特徵。區域差異是不同地區因自然條件、歷史沿革、經濟發展、文化景觀、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差異。瞭解認識並綜合區域特徵。分析比較區域差異,以便“因地制宜”地確定發展方向,制定國土開發整治或改造措施,並進而認識和理解我國地理國情、基本國策及有關政策法規。這是複習中國地理應該注意的。世界地理則應注意各大洲自然環境的差異性與整體性,並瞭解資源分佈與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對當前世界中的地緣政治敏感區、民族矛盾尖銳區、自然災害多發區、經濟持續增長區、高科技產業集中區、戰略資源豐富區、海陸交通樞紐區、生態環境脆弱區等,應掌握一二案例進行分析。目的在於學會方法,切忌堆砌大量所謂熱點焦點,進行猜題押寶,那是與“以能力立意”的命題思想背道而馳的。
高考生物複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