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藥的禁忌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西醫解決不了的疑難雜症,中醫可以很輕鬆的解決,所以靠中醫治病的人越來越多,下面小編帶你瞭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1、中午為何不能喝中藥
現代中醫學認為,原則上,服藥應該避開進食的時間,從飯前半小時到飯後1個小時都不要服中藥,以防食物影響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
有三類藥物通常嚴格要求空腹服用:首先,治療胃潰瘍、胃黏膜糜爛時,常用海螵蛸、白芨等中藥,來抑制胃酸的分泌,並在胃內壁產生一層保護膜,這類藥物應儘可能選在飯前空腹服用。其次,一些瀉下的藥物,如治療便祕的大黃等,也應該空腹服用。最後,滋補類藥物也多建議空腹時服用。
2、中藥在飯後什麼時候服用
不同型別的中藥湯劑,服用的時間是不同的。
但在實際用藥時,醫生會根據就診者的身體變化隨證調整用藥,用藥的方子不會侷限於某一類藥。再加上患者長期服藥,“是藥三分毒”,難免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所以我們建議需要長期喝中藥湯劑的人,應該在飯後30—60分鐘內服藥,以減輕藥物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3、喝中藥不能吃生冷的食物
吃中藥期間對各種生冷食物也因該儘量避免食用,我國中醫指出,生冷食物性多寒涼,食用後非常難以消化。而且生冷類食物在食用後還具有刺激腸胃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馬上吃中藥的話將會嚴重刺激胃腸道,從而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因此要特別注意,在治療“寒症”服中藥如溫經通絡、祛寒逐溼藥時要避免吃生冷類的食物。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群,就算沒有在吃健脾暖胃方面的中藥,在平時生活中也不能吃生冷的食物,否則的話將會導致病症更加嚴重。
中藥一定要喝熱的嗎
雖然許多中藥都要求溫服,但並非都是如此,有不少湯藥是要放涼了再喝的。
傳統的中醫理論對口服湯劑的溫度是非常講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種,具體到藥水溫度就有三種:溫服、熱服和涼服。
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後再服用。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後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 30℃~37℃時再喝;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
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見於寒證用熱藥,宜熱服,如發散風寒的中藥,應該“熱服”,並且可在服後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藥力。
冷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常用於解毒、清熱的藥,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藥,“冷服”效果更好。嘔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藥均宜冷服。在我國南方,夏天經常服用的一些“涼茶”,實際上也屬於中藥的一種。顧名思義,很多涼茶都是晾涼了喝,清涼解暑效果才更好。但是,對於不應冷服的湯劑,在冷服後會引起胃腸刺激,出現腹痛腹瀉或嘔吐。
長期喝中藥的危害有哪些
長期吃中藥有副作用,不但對胃有影響,更主要的是對肝腎的損壞,因為大部分的藥物代謝都是通過這兩個主要的臟器進行代謝。
胃的吸收功能會影響藥物的吸收,而肝腎的代謝功能直接影響療效甚至危及生命在服用重要期間注意自己的身體情況,及時進行全方位的條理在飲食上一般忌辛辣刺激性的,海鮮類的,過分油膩的也不要吃,生冷的也要忌,忌綠豆湯。
還有許多忌口要注意:如:藥中有人蔘,則不能吃蘿蔔,即使沒有人蔘,最好也不要吃蘿蔔,因為蘿蔔洩氣一般禁忌:冰、西瓜、白蘿蔔、空心菜、南瓜、竹筍、糯米、辣椒、鴨肉、酸菜 特別禁忌:服食西藥或茶與服食中藥須間隔二小時。
服用清內熱的中藥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的食物;在治療“寒證”服用中藥時,應禁食生冷食物。服用這些藥物時,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療效就不理想甚至起相反作用。 喝中藥請在飯後30-60分鐘服用為宜,可以避免中藥成分對胃粘膜的刺激。
可以補血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