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應對地震災害地震逃生自救的方法
地震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突發事件,屬於天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我們可以採取防禦措施。當我們掌握了一定的急救知識,在地震到來時就可以自我救助、自我保護,與地震危害相比,無知才是最大的災難。怎樣應對地震災害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怎樣應對地震災害,歡迎閱讀。
怎樣應對地震災害
震前預防措施
1.準備3日份的飲水、藥品、乾糧、手電筒、收音機、鐵錐或斧頭收納在救急袋內,但須隨時留意食物與電池的期限,放置在全家人便於取用位置,以防不時之需。
2.準備消防裝置,以面對地震後可能發生的火災;留意滅火器的有效期限。
3.熟悉住家環境,清楚那裡是最好避難場所,預先想好逃生路線。
4.家人問應互相約定地震後應該如何聯絡及安全後之會合地點。
5.應經常舉行避難演習,建立自衛編組,以防地震時驚慌失措。
6.建築勿任意違法加蓋,或拆除牆、柱、樑、板,以免破壞房屋結構。
7.較重物品應放置低處,並予固定,以防地震時掉落造成傷害。
8.定期檢查瓦斯、電線管路,瓦斯桶應予固定。全家人均應清楚總開關位置及關閉方法。
9.地震時,應躲在堅固傢俱下,浴室也是安全的地方。
10.應定期檢查房子,如發現大裂縫應請專業人員加以檢視或維修。
11.需記憶自家附近之醫院、警察局、救火隊電話。
地震來臨時
1.避免附帶的災害,尤其是火災,所以應緊急關閉所有的火源,包括電源和瓦斯。
2.順手將門窗開啟,避免因地震變形而無法逃生。
3.就地尋找安全庇護處:千萬不可慌張奔跑。若在室內,立即遠離架子和櫃子,背對窗戶,躲入堅固的桌下。不可搭乘電梯。
4.若在郊外,則找空曠的地點,遠離崖邊、水邊、車子。
5.若在街上,迅速躲到騎樓支柱旁,遠離玻璃、加油站、建築工地和天橋,並注意保護頭部。
6.徒步避難:若有避難需要,例如餘震頻繁時,一定要用徒步的方式前往避難場所,千萬不可開車,免得造成阻礙了緊急救援。
7.相互救助:地震容易引發火災,若發現任何災害,要緊急求援,並量力而為幫助救援。
但千萬不可在旁觀看熱鬧,而妨礙了救援活動。
8.若不幸受困,千萬要保持清醒及冷靜,以敲打器物代替喊叫,絕對不要放棄求生意志。
地震逃生自救的9種方法
1.選擇夾角避震
地震發生時,立即選擇炕沿下、床前、桌下蹲身抱頭,這些地方可形成遮蔽塌落物體的生存空間,以躲避房蓋、牆磚等物體的打擊。要注意切勿鑽到床底下,床和桌子要堅固,衣櫃不能是板式的,也不要太高,太高可能傾倒。
2.選擇廚房、廁所避震
如果住的是水泥現澆板或水泥預製板屋頂的房子,地震發生時,應立即進入廚房、廁所等處。這些地方開間小,有上下水管道連線,既能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又能找到維持生存的水和食物,能減少傷亡,其弊端是迴旋餘地小、人體缺少遮擋物。
3.首先保護自己
要儘可能多地儲存有生力量。地震發生在一瞬間,不容多考慮,應當機立斷,先保護好自己,有機會再保護別人。要記住只有儲存了自己,才有可能去搶救他人。還要注意自己脫險後,先救人,原則是先救易救的、再救困難的,以爭取時間,在最短的時間內救更多的人。
4.護住頭、口、鼻
如果自己已經被埋在了廢墟下面,千萬不要驚慌,保持冷靜,先用手保護好頭部、鼻子、和嘴,以免受傷和讓灰土進入呼吸道。在手能動的情況下,先用手扒掉擠壓身體的土石磚塊,增大活動空間;如果四肢或上肢被壓住不能動彈,就要注意儲存體力。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千萬不能絕望,要堅定自己能活下去的決心,以頑強的意志等待救援。面對危險,哭是沒有用的,唯有自救互救才有活下來的可能。
5.不要大聲呼喊
需要注意的是地震時被砸在裡面後,要立足於自救,千萬不要大聲呼喊,儘量減少體力消耗,你堅持的時間越長,獲救的可能性越大。須知被壓在裡面的人聽外面的聲音清楚,裡面發出的聲音外面卻不易聽見。要積蓄體力,聽到外面有人時再大聲呼救。
6.積蓄水源節省使用
水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地震後受困在封閉空間時,要盡一切辦法找水。沒有水要找容器儲存自己的尿液飲用,沒有尿要找溼土吮吸。作長時間打算,液體只能潤脣、小飲而絕不可大喝。如果困在裡面時間過長,就要找一切可吃的東西充飢。
7.鞏固生存空間
被埋在廢墟里,首要的是保護好自己,儘快用磚塊將頭上身上的天花板頂住,防止在餘震中把自己砸傷;要想方設法用棍子捅出一個出氣孔,防止窒息。
8.創造逃生條件
地震受困後,只要能動,就要想方設法鑽出去,尋找可以挖掘的工具,如刀子、鐵棍、鐵片等挖掘廢墟。要憑眼睛和耳朵、感覺找準逃生方向,哪裡可以看到光線就說明距離短、哪裡可以聽到聲音就說明距離近、哪個方向感覺風大就說明距離近等等。
9.堅持就能勝利
需要強調的是,被埋在廢墟里的人,只要堅持,生存概率是很高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市區約有86%的人被埋壓,在極震區約有90%以上的人被埋壓,以數字計算,在近70萬市民中,約有63萬人被埋壓,但其中因埋壓死亡的人數為近10萬人,約佔被埋壓人數的16%。
火災發生時遇濃煙如何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