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交禮儀看國民素養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個人素質有時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的相關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我們都知道,不管是辦世博會,還是辦奧運會,實際上僅僅辦會不是唯一目的,更大的目的是要通過辦會,讓世界人民瞭解今天的中國,把它們當作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視覺展示視窗和平臺。

  我在和其他國家的學者交談時,感覺到他們對我們的瞭解是很有限的。有一部分外賓到中國親眼目睹後,對中國是有一定了解,但相當部分的人不可能親自到中國,這樣就會有很多誤解。

  大前年我和兩位老師帶了九位學生去參加一個國際道德教育師生交流會。會上,居然有外國學者和學生提出了一些很令我吃驚的問題。他們說:“中國男人不是留著大長辮子嗎?怎麼你們頭髮跟我們一樣短呢?”還有人問:“中國農村婦女現在是不是還裹小腳?”弄得我們啼笑皆非,但笑過之後卻值得我們深思。改革開放這些年,國人富裕了,境外旅遊頻繁,留給外國人的印象有好的方面,但也有很多不好的方面。

  今天我就講講這些不好的方面。我從媒體上看到,有外國人說怎麼從東方人中辨認出哪個是中國大陸人呢。你看到隨地吐痰的多半是中國大陸人;隨地扔垃圾的是中國大陸人;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抽菸的是大陸中國人;飛機剛著地就開始打手機的多半是中國大陸人;節假日揹著大包小包旅遊,脖子上掛著相機但是穿著西裝革履的多半也是中國大陸人。

  聽到這樣一些說法,心裡會很不舒服,但實際上也不是一點道理沒有。在國外,我還看到有資料說在一些中國留學生居住的地方,還有一些中國遊客比較多的地方,會在垃圾桶的上方,或者在衛生間的某些地方,有英文提示的旁邊會有中文提示語 “請把雜物投在垃圾桶裡” “便後請沖廁所”。還有一些地方專門用中文赫然寫著:“請不要隨地吐痰。”當你看到這些用中文來做一些底限的提示時,你會怎麼想呢?

  中國這些年發展得很快,舉世矚目,但是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中國人的素質也應該跟著一起得到世界的認可。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人可以犯錯誤,但人不能有一個失禮的舉動。”意思是失禮的行為是非常不應該的。

  禮儀是道德內涵的外在體現

  社交禮儀,不管從哪個角度去講,它實際上是我們的素質能力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現代社會最有利事業發展的工具是什麼?在以往,我們可能會講是資金,而現在的新概念是,最有利的事業發展工具是人際網路,人際溝通的能力,人際合作的能力和人際資源開發的能力。

  我記得有一年在北京開了一個國際研討會,研討在下一個世紀的人才應該是什麼樣的?當時達成了很多共識,其中有一個觀點給我印象非常深,提出了21世紀我們培養的人才不僅能夠掌握相關的技術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用各種語言和人打交道。不是像過去說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現在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一定要培養人際溝通合作的能力,你才可能去開發利用對我們事業發展非常有利的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網路。

  研究表明人的能力發揮只有20%取決於知識智力因素,80%取決於人的非智力因素。20%的智力因素是拉不開多大距離的。兩頭尖的是特別高智商的人和弱智的人。但是80%的非智力因素區別就大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社會交往能力問題。

  我用一個大家比較熟知的比喻來強調社交能力。我們大家經常說一個木桶原理。木桶的容量和大小不是取決於木桶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木桶最短的那塊木板。在這我想說,如果一個人十塊木板九塊都很長了,但是有一塊社會交往能力很短,那麼其它九塊板的優勢就會喪失。

  實際上禮儀教我們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形象。一個缺乏教育的人,缺乏素質的人,一定是被人遠離、被人拋棄的人。人可以缺這缺那就不能缺教養。禮儀實際上是道德內涵外在的體現。禮儀是通過良好的方式去建立一個自己對外人的形象展示。

  注意自己的禮儀形象,也是對自己的事業發展負責。因為有了自己的禮儀素質,你的社交能力,你的整體的“木桶”才能夠得到一個有效的整合。中央電視臺有一句廣告詞“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我非常認可這一點。對禮儀素質也可這麼說。

  儀態與禮儀形象塑造

  儀容形象,最需強調一個清潔感。從我們面容到整個身體、儀表,都有一個清潔感的要求。清潔感是儀容禮儀的第一要義,一個教養有素的人絕對不會允許自己不修邊幅。

  前兩年我們去臺灣訪問,其中有一位上海學者,這位學者年齡蠻大的,很有思想很睿智,但在儀容教養方面稍微有點欠缺。這位老師穿西服的襯衣不是特別清潔,連穿了兩三天都沒有換,也許這是一個習慣問題。和外賓打交道的時候,看見汙垢是很忌諱的,特別要注意這個問題,國際活動中清潔感絕對是第一要義。

  現在我們都知道“愛牙日”,還有這個日那個日的。聯合國相關的衛生組織提出了一個新的健康口號,叫“發要天天洗”,實際上頭髮絕對是表達我們清潔感的重點,雖然頭髮看不見什麼汙垢,但有個兩三天、三四天,就會感覺非常的不清爽了,說明頭髮是我們人不潔感的資訊釋出重點,有時有些人感覺上穿得也很清潔,但總是有一種不清爽的感覺,嚴重點說有種不潔感,很多是頭髮的問題。

  另一個重點區域是襯衣。人應該天天洗澡天天換衣,尤其在國際活動當中要遵從這個習慣。在國外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我的校友寫了一本書叫《體驗美國禮儀》,裡面也提到在很多講究文明的國家,這已經成為一個基本的生活習慣了。在國際交往當中,我就發現我們很多學者包括很多翻譯在這方面不大注意。外國學者就非常注意這一點,有的時候連外衣也時常要換一下。

  第二需強調的是儀表禮儀問題。在不同的場合按照禮儀著裝的要求穿不同的服裝,這就叫著裝得體。著裝得體並不一定是要穿名牌,也不一定要穿得多漂亮和時髦,而是要因時因地因場合而宜,著裝得體是非常重要的禮儀。正式場合要著正裝,正裝的概念分男士和女士,男士的正裝無非是三大類,正式的西裝禮服是一大類,第二大類是中山裝,是漢民族的服裝,可以作為正裝。

  民族服裝可以作為正式場合的禮服,比如開“兩會”的時候,著民族服裝作為正裝。第三大類是夾克裝。這三大類作為正式著裝屬於通用的,但也有區別。在規格比較高,不需要凸現我們民族特色的時候,我們最好著西裝禮服。

  女士的禮服不像男士的禮服那樣容易劃分類別,女士禮服比較寬泛,但也有要領原則。第一是日禮服和晚禮服劃分,以日落為線,通常晚上的活動比較輕鬆愉快,晚禮服的設計可以比較多地袒胸露背,展示女士的性感美,日禮服需要展示女士的認真嚴肅、職業的特色。第二個要領是裙長,不論是西服套裙還是晚禮服,裙子短度不能短於膝蓋。

  第三個要領是女士一定要穿帶跟的皮鞋出席正式場合。如果和便鞋搭配的話就會不和諧。另外,不可以穿涼鞋出席正式場合,香港有位專家說不要穿“空前絕後”的鞋子就是指涼鞋。另外,成熟的職業女性要穿長襪,避免暴露自己的裙鞋之間的那一段面板,增強女性的性感美。襪子在顏色方面,以肉色為宜。

  禮儀無細節

  儀態包括很多東西,有姿態、神態、心態和語態。姿態很好理解,行臥都是姿態。雅典奧運會上有一位志願者,結束後回來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不要把手插在口袋裡”,運動會上志願者並不是每時每刻都有工作可做,累了又空著的時候,他就把手插在口袋裡,悠閒地坐在那裡,這是一種非職業的狀態。

  2005年在北京開了一個奧運的研討會,國際奧委會的一位官員在對中國大學生志願者表示充分肯定的同時,也提出了問題,他認為大學生志願者的熱情雖然很高,但大學生的責任感,職業的盡職盡責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培訓。比如看到喝完飲料的瓶子滾到地上也不撿起來,空閒時候操著手臂或者手插在口袋裡靠著窗臺或者坐在窗臺上等等。這些都是禮儀的細節問題。

  神態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國外的時候,發現外國朋友表現出來的神態一般都是很愉悅和友好的,面帶微笑。這點中國人有所欠缺,也有外國朋友反映說中國人太嚴肅,老是板著面孔。韓國在準備奧運會的時候曾開展了一次全民的微笑運動。

  我說到的這些並不代表社交禮儀的所有知識點,但它代表了社交禮儀中基本的形象,你的形象到位不到位有個自尊的問題,也有個尊人的問題。禮儀都是小節,都是細節。但是禮儀有個約定俗成的名言:禮儀無小節,禮儀無細節。所有的細節都表現我們的素養。

  禮儀教養中把握好分寸是關鍵

  培養禮儀教養習慣重要的不在於掌握多少知識,而是在於掌握分寸。有了知識還要有舉一反三的悟性。比如握手通常應該誰先伸手?通常女士先伸手,長者和年輕人在一起,長者先伸手,地位高的先伸手。一般把握手與否的主動權交給地位比較尊貴的一方。這是理論上的,實際操作起來會有變化。大多數為了表達友好的時候,大家會共同伸出手來。

  我認為,這不是我們需要追究的細節,但有些分寸感需要自己領會,比如握手的力度,握手的方式。有些人握住對方的幾個指尖,輕輕一握,隨即就鬆開了。其實他她的分寸感就把握得不是很好,這會令對方感到你缺乏應有的熱情、誠懇和自信等等。通常職業性的握手應該是握滿整個手掌的。

  有人會問,和女士握手不是握她手指尖的嗎?其實,握女士指尖在傳統的禮儀當中有一個對女士行吻手禮的習慣,但是現在如果你不行吻手禮的話,那麼職業性的握手應該是握滿了並有一定的力度。進電梯時,通常不好意思讓別人代勞按電梯按鈕,但如果電梯裡面已經有很多人了,你是請別人代勞更得體呢,還是穿過在你面前的人的肩膀、手伸得長長的去摁按鈕得體呢?這些都是分寸感的把握問題。

  包括在餐桌上又要吃飽又要吃得有涵養,這都是分寸感。在掌握分寸感的時候,“女士優先”和“長者優先”在某種程度上會出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衝突,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動用禮儀的感悟能力。

  這裡我可以舉個例子。有一次出國,同團的一位老師由於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年紀也大了,所以領導特地派了一位年輕的女同志照顧他。結果下了飛機在出美國機場的時候,女孩把老師的行李一一拿下,放在行李車上然後推著跑在前頭,而那位老師兩手空空輕鬆地走在後面。

  這時候有位機場工作人員在旁邊嘰裡咕嚕地說著,經過翻譯才知道,原來是在說你一位先生甩手走路讓一位小姐推著這麼重的行李不合適吧?這個問題在中國是很能理解的,長者為先。但是西方文化卻是女士優先。長者優先和女士優先在這種情景下撞車了。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去把握它的分寸感。在什麼情況下,對多大年齡的長者,我們需要動用“長者優先”,而在何時動用“女士優先”。 在國際活動中,都要照顧到這些問題。

  培養他人意識和禮讓精神

  要注重他人意識和禮讓精神。我認為,他人意識和禮讓精神是社交禮儀的一個核心。在飛機上我經常會發現有人不徵求後座的意見,按鈕一摁,把座位背向後一倒。自己是舒服了,但卻不考慮後座人是否受到影響。

  一位德國留學生寫下的一篇短文,關於他在德國留學時期鄰里之間相互不干擾的一些好方法。他說,有天他在住處的電梯旁看到一張告示,說週末某晚要開一個party,徵求大家意見是否同意。當然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會給你方便的。結果到了週六深夜12點鐘的時候,聽到樓上有嘀嘀咕咕的聲音和走動的聲音,他就走了出來一眼,有十多個年輕人從房間出來,聚會結束了。他很吃驚,整個晚上就沒聽到樓上有什麼聲音。通過這一件事,他覺得國內有些人我行我素,以我為中心,做得很不好。

  實際上很多人際關係,大家多一點他人意識,多尊重對方一點,我們就會更融洽一點,更人性化一點。

  要養成尊重規則的習慣。很多人習慣把規則放在一邊,視而不見,我行我素。前些日到國外開會,在其中一日遊活動中,有兩位剛到國外的留學生。我們到一個地方參觀,導遊宣佈給大家一個小時自由活動時間,這是此行“一日遊”的規則。因時間較緊,大家或沒來得及買飯,或少看一個景點,但都克服困難,在規定時間內趕了回來,而兩位年輕人遲到了半個多小時。

  他們卻先發制人,一上車先對導遊不依不饒:譴責導遊時間安排得不夠用。規則既然定下來了,你就得遵守。如果因為某些不可克服的原因遲到,上車後應該為自己遲到向全車人致歉,而不是違規了還振振有詞、強詞奪理。這些問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部分人規則意識欠缺。

  許多人不是不知道禮儀知識,而是沒有養成“下意識”的習慣。在討論文明禮儀的相關研討會上,就看到個別禮儀專家也會犯一些常識性錯誤,比如手機鈴聲不斷響起,不斷接聽,旁若無人,這是因為他“下意識”中沒有養成這個文明習慣。

  我看到一篇從雅典奧運會回來的人寫的文章,題目是《不要讓手機鈴聲給中國人丟臉了》。講的是在雅典奧運會擊劍館內的事。顯然這是一個需要安靜的場合,場內響起了“中國人”,“中國人”。作者當時也很氣憤,心想憑什麼說是中國人發出來的!但後來他東張張西望望,發現八成是中國人乾的。其實,這在很多國家已經不會有人犯這樣常識性的錯誤了。其實很多人並不是不知道這樣的常識,而是知而不做,沒養成習慣。僅僅停留在禮儀知識上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應該把視點放在如何養成禮儀教養的習慣上。

影響人際關係的辦公室社交禮儀
社交禮儀之談吐注意事項
相關知識
從社交禮儀看國民素養
如何從社交禮儀看國民素養
美國生活社交禮儀
美國的日常交際社交禮儀
中國女性社交禮儀
美國社交禮儀禁忌
韓國的社交禮儀有哪些
中國男女社交禮儀
國際商務社交禮儀
韓國人社交禮儀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