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誠信論文
企業誠信問題不但成為國內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而且同樣成為發達國家社會問題的焦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稅收政策對企業創新的作用分析
由於中國目前還沒有出臺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而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稅收政策體系的構建與優化要以稅收政策作用於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的方式和規律為重要依據,當前對於稅收政策如何促進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的機理性研究相對缺乏,僅有少數學者從產業視角提出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思路與措施,還難以為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需求下稅收政策體系的系統優化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援。
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特徵及其稅收政策導向
1.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的耗散結構特徵。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的要素及活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複雜開放系統,受到系統內部構成和外部環境的綜合影響,其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在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內部,存在創新要素子系統和創新活動子系統,其中創新要素子系統包括技術子系統、人才子系統、資金子系統和裝置子系統等,創新活動子系統包括研發子系統、中試子系統和產業化子系統;由於創新要素的投入,使得創新活動得以持續進行,而創新活動的開展又不斷地積累創新要素。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活動及績效不但取決於系統自身的結構與功能,更重要的是,還受到外部環境條件的深刻影響,是系統內外部因素綜合互動作用的結果。耗散結構理論認為,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與能量,能夠形成並維持一個有序結構,即耗散結構。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尤其是在外部環境稅收政策、科技政策等的作用下,具備耗散結構的特徵。
2.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導向。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的執行,需要投入大量的創新要素和持續開展創新活動,該系統需要藉助於外部力量,形成並維持一個耗散結構。由於戰略性新興企業需要持續投入大量創新資金,且往往缺乏配套的高階科技人才,就企業自身力量及其創新需求相比,其創新要素相對不足;同時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需要不斷取得新興技術突破,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與應用及市場開發缺乏前期基礎和可借鑑的經驗,存在較高的創新風險和不確定性。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了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因此,要形成和維持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的耗散結構及其良性迴圈,就必須使稅收政策導向能夠改善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執行的環境,以解決其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了引導和激勵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稅收政策的導向性應體現在:第一,從激勵創新活動來看,稅收政策應注重創新過程的上、中、下游的全面激勵和協調,其中重點是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以消除技術突破和市場開發風險引發的創新意願和動力不足。第二,從啟用創新要素來看,稅收政策一方面引導企業加大創新要素的投入和累積,提高創新要素的貢獻率;另一方面引導社會資金、人才等資源流向戰略性新興企業,彌補資源不足。第三,稅收政策不但能促進戰略性新興企業自身的發展,還能加強企業與產業鏈條上其他主體的合作,並加快企業技術擴散,充分發揮對其他主體和其他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
稅收政策促進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的機理
從結果來看,稅收政策有助於向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引入負熵,促使系統總熵不斷減少並形成耗散結構的有序狀態,提高了企業自主創新成熟度及績效;從過程來看,稅收政策為自主創新系統創造了開放性、非平衡、非線性和漲落等耗散結構條件,從而使戰略性新興企業具備持續創新的條件,促進了自主創新過程中的要素整合與活動協同。
1.稅收政策向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引入負熵。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在與外界的互動作用中,系統總熵S不斷髮生變化,系統總熵的變化ds包括兩部分:系統內部活動產生的熵dsi和系統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引起的熵流dse,如式1所示。ds=dsi+dse1其中,dsi單調遞增,且大於等於0;dse大於、小於或等於0。稅收政策能夠通過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向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引入負熵,從而使系統熵增為負,且始終保持一種低熵狀態。
1稅收政策下的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熵變原理。在稅收政策作用下,能夠促使戰鬥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形成並維持耗散結構,如圖2所示。稅收政策體系的合理性及其有效實施有利於向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引入負熵,加速其形成和維持耗散結構。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活動尤其是在企業發展初期具有戰略性創新資源需求大、新興技術開發強度大、新興市場開拓難度高等特點,不但使企業面臨極高的技術風險,而且對企業引導和創造市場需求的“主導設計”要求較高,使企業研發、產業化和贏利的前景在短期內不明朗,抑制了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見,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創新要素不足、創新資源配置不合理未能將關鍵資源配置到關鍵創新環節、創新活動協同性差、創新擴散的緩慢過程或技術流失等因素使戰略性新興企業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產生熵,影響其創新的效果。為了加速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稅收政策需要向企業自主創新系統引入足夠的負熵,使系統處於良好的發展狀態。戰略性新興企業在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稅收政策稅種重點是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增值稅、關稅,優惠方式主要是減徵、免徵、抵免、扣除、退稅以及低稅率通過向自主創新系統引入負熵,抵消系統內部產生的熵,使系統在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總熵減少,形成耗散結構,實現持續創新。
第一,降低企業創新成本,直接引入負熵。為了使企業能夠降低創新成本,稅收政策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向企業自主創新系統直接引入負熵,從而抵消企業創新主動性不強、創新要素不足、資源配置不合理等產生的熵:通過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創新風險準備金稅前扣除等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可以引導和激勵企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並降低企業的相對研發成本;另外,鑑於企業需要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且其成本較高,針對企業引進創新人才發生費用稅前計入成本等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創新人才的使用成本;此外,企業用於技術升級換代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用途的增值稅和關稅等優惠政策,能夠改善和提升企業的創新基礎條件,提高創新效率和節約創新成本。
第二,提高創新要素貢獻,直接引入負熵。為了使企業創新要素貢獻率得到提升,稅收政策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向企業自主創新系統直接引入負熵,從而抵消企業及其創新人才創新主動性不強、創新要素不足等產生的熵:通過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或按比例扣除稅金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可以提高用於研發和生產等先進固定資產的使用率和貢獻率;通過創新人才、個人智慧財產權轉讓收入、科研獎勵等個人所得稅優惠,以及人才教育與培訓費、福利費等稅前扣除的企業所得稅收優惠,可以提高人才素質與能力,激勵人才在企業中發揮其創新的主動性,為企業創新作出積極的貢獻。
第三,鼓勵企業對外合作,直接引入負熵。為了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稅收政策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向企業自主創新系統直接引入負熵,抵消創新要素不足產生的熵:通過對外投資合作業務境外所得稅抵免、外部研發支出所得稅加計扣除、出口退稅、進出口關稅優惠等稅收政策,鼓勵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出口與合作業務,加快引進先進的技術、裝置和工藝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或技術升級。
第四,加速企業創新擴散,直接和間接引入負熵。為了加快企業向外擴散創新成果,稅收政策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向企業自主創新系統直接和間接引入負熵,抵消企業創新主動性不強和創新擴散產生的熵:通過實施技術轉讓的所得稅優惠政策,新產品或高新技術產品增值稅減免、出口退稅、關稅優惠等稅收政策,一方面向企業直接引入負熵,使企業得到直接的經濟補償;另一方面,有利於加快企業創新擴散速度、擴大創新擴散範圍和提高創新擴散效果,使更多的社會資金加快流向企業,向企業間接引入負熵,此時創新擴散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可為企業新一輪的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五,引導社會資源流向,間接引入負熵。為了引導全社會資源流向戰略性新興企業,稅收政策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向企業自主創新系統間接引入負熵,抵消企業創新要素不足產生的熵:通過針對高層次人才的個人所得稅優惠,引導優秀人才和團隊流向戰略性新興企業從事創新創業活動,間接向自主創新系統引入負熵;通過鼓勵風險投資的企業所得稅優惠,間接影響社會風險資金投向戰略性新興企業,拓寬企業資金渠道,加速研發與產業化。
2稅收政策下的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演化規律。稅收政策可以使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演化過程呈現無序到有序、低階有序到高階有序的規律,從而使企業自主創新成熟度不斷提高。第一,系統由無序向有序轉變。稅收政策直接或間接地向系統引入負熵,當使得dse<0且滿足|dse|>dsi時,ds<0,即系統熵增為負,系統總熵S減少,系統由無序向有序轉變,此時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由不成熟向日漸成熟轉變。第二,系統由低階有序向高階有序轉變。隨著稅收政策支援力度的不斷加強,以及戰略性新興企業對稅收政策利用程度的提高,稅收政策一方面向系統引入越來越多的負熵,使得dse<0且|dse|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還促進了系統內部創新要素之間、創新活動之間以及要素與活動之間的良性互動,使系統內部產生的熵dsi減少,從而不但滿足|dse|>dsi,而且使|dse|-dsi不斷增大,使系統趨向低熵狀態,由低階有序向高階有序轉變,此時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成熟度達到理想的狀態,自主創新水平高。在稅收政策的作用下,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的不斷增加,技術與市場不斷成熟,進而推進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成熟度越來越高,該過程是系統有序度逐漸提高的演化過程。稅收政策作用下的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有序度演化模型如圖3所示。圖中A→B→C代表著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的一般演化方向,即自主創新成熟度由低技術和市場都不成熟向高技術和市場都成熟的轉化過程,在該過程中,系統由無序向有序、由低階有序向高階有序演化。對於處於不同自主創新系統有序狀態的戰略性新興企業,稅收政策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推進作用各有側重,但最終體現為促進自主創新系統有序度的持續提高。例如,對於技術先行D狀態,即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和領先,但是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自主創新系統有序度較低,此時稅收政策的重點應是加速技術轉化,促進創新產出;當技術和市場成熟度較高C,即自主創新系統有序度已經較高時,稅收政策的重點應在於加快創新擴散和新一代技術研發,促進系統向高階有序轉化;對於市場先行E狀態,稅收政策的重點應是激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鼓勵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合作研發以及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提升技術水平;當技術和市場成熟度較低時A,此時自主創新系統處於無序狀態,稅收政策應全方位地引導企業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和產業化,加快企業成長。
2.稅收政策為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創造耗散結構條件。稅收政策能夠為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提供形成耗散結構的必要條件,即開放性、非平衡性、非線性以及漲落。
1稅收政策提高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的開放性。雖然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是一個不斷與外界互動作用的開放系統,但是,要使該系統形成並維持一個耗散結構,必須使系統外部引入的熵流為負且足以抵消系統內部活動產生的正熵,才能逐漸降低系統的總熵並向耗散結構的有序狀態轉變,可見,開放性是耗散結構形成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在稅收政策的直接支援和間接引導下,不但為戰略性新興企業投入創新資金、加強對外合作創新和加速創新擴散提供了激勵和保障,直接引入負熵,還促使全社會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先進的技術和裝置以及創新創業資金流向戰略性新興企業,間接引入負熵,進而使企業利用外部資源的能力加強,源源不斷地與外界進行輸入與輸出活動,系統的開放性日益增強,能夠保證向系統引入足夠的負熵。稅收政策的上述作用使得“開放性增強+引入足夠的負熵”成為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形成並維持耗散結構的充分必要條件。
2稅收政策促進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的非線性作用。稅收政策能夠促進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內部各要素和各子系統的非線性作用,從而使系統具備形成耗散結構的內在動力和必備條件,使系統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斷出現新的更加有序的耗散結構狀態。例如,激勵企業創新人才和團隊的稅收政策,能夠使創新人才具備競爭與合作的意識,在創新過程中既相互競爭、又通力合作,形成一種複雜的非線性作用關係;另外,稅收政策是從研發到產業化的整個創新過程出發來引導和支援企業自主創新的,既可以避免戰略性新興企業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也可以引導企業將重要創新資源投向自主創新的關鍵環節,此時,在稅收政策的作用下,研發、產業化等各子系統之間不是簡單的分割並形成獨立個體的線性疊加效應,而是形成一種互惠共生、互為反饋的非線性關係,各子系統之間產生耦合作用並協同發展,實現倍增效應。
3稅收政策改變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的漲落並維持系統的非平衡性。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受到系統內外部多方面、多層次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例如,市場需求的變化、新技術的出現、產業政策的調整、創新人才的流動等,這些因素往往是創新系統不可能完全正確預測或掌控的,當這些因素髮生作用時,會引發企業自主創新系統的漲落。稅收政策能夠放大積極性漲落、降低破壞性漲落,有助於使系統躍遷到一個新的穩定的有序狀態。例如,稅收政策能夠通過激勵創新人才進而減少企業人才流失的破壞性漲落作用,使這種消極漲落得以衰減,進而消除漲落的破壞性干擾,避免系統向低階狀態演變;另外,稅收政策通過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和加強人才培訓,優化創新環境、提高人才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企業能夠根據環境變化不斷快速開發出新技術或新產品,放大微漲落為巨漲落,不斷取得技術突破,及時滿足市場需求,不斷達到新的動態平衡。
結論
本文運用耗散結構理論,分析了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的特徵,提出其稅收政策導向,揭示了稅收政策促進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的機理,即向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系統引入負熵,為系統創造開放性、非平衡、非線性和漲落等耗散結構條件。揭示稅收政策促進戰略性新興企業自主創新的機理,可為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中國稅收政策體系優化提供科學的依據。未來應進一步加強以下研究:一是明確中國現行稅收政策在促進企業自主創新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其優化方向和重點,二是構建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體系,三是設計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自主創新稅收政策實施的配套管理方法和保障措施。
範文二:農業科技型企業創新抉擇
一、文獻回顧及概念界定
一中道思維蘊含的決策思想
“中道”在東方文化中有明確記載和論述,有適度、合理、和諧的意思。中道強調考察矛盾的兩個極端,倡導凡事要適可而止,努力追求整個系統的協調均衡、機動靈活和統一一致,強調要在堅守中正協同之道時注重權變,亦即要“執經達權”,採用靈活多變但又有延續性的策略,使之實行最新的形式變化。受中道思想的影響,決策者在決策過程中會以其作為決策的原則和標準。因此,可以在戰略決策和方案選擇的過程中得到較好體現。技術創新及其管理模式得到高層管理的關注,這正是本文以技術創新管理模式選擇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的主要原因。中道思維是東方文化中個人與他人在互動過程中表現最為突出的一種思維方式,它不僅隱含了個人的自我感受,也隱含了他人所給予的外在要求,最重要的是此思維特質還包括了人際互動的情境網路。[1]準確的說,它是在動態複雜的情境中,個體通過挖掘自身和外部需求,綜合內外部環境各項因素如相關利益者的感受等,力求找到措施方法來調和內外部落差,追求協調平衡狀態的思維過程。中道思維以“保合太和”作為決策的終極目標,以“權變管理、人為為人、剛柔相濟”為決策原則。大陸學者蘇東水和臺灣學者曾仕強對中道思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將其引入管理學領域。本文借鑑他們的研究成果,將中道思維定義為企業高層管理者在企業的戰略決策過程中,為達到“保合太和”的目標,依據“權變管理、人為為人、剛柔相濟”的原則,整合企業所在的外在條件與其內在的各項需求,所採取的適當行為和方案的思維方式。
二農業科技型企業的技術創新管理模式研究
技術能力演化軌跡模式是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該模式從本質上闡明瞭企業技術能力成長的基本過程。在農業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模式的選擇上,不僅受到外部環境及企業內部因素的影響,還受到高層管理者決策思考思維的影響。中道思維的提出,不僅充實了決策理論,也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基於中道思維的技術創新管理決策是一種以技能為基礎的決策模式,是基於經驗及心理活動規律與認知的結果。在農業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模式的研究上,揭筱紋和徐彬通過對全國各地農業科技企業的研究,結合地域、行業及企業特徵,對農業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提出了三個維度:外源協同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勾勒出了技術創新能力的基本結構。基於技術創新能力的三種組合弱能力組合、型別能力組合及綜合能力組合,結合農業科技企業的特徵和運作機制,提出了基礎型、類能力組合型、戰略規劃型三種技術創新管理模式,如圖1所示。弱能力組合對應基礎型技術創新管理模式;型別能力組合對應類能力組合型技術創新管理模式;而綜合能力組合對應戰略規劃型技術創新管理模式。基礎型技術創新管理模式:企業內部重點考慮制定相關的制度,以制度為指導,規範完成企業的各項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企業外部依靠政府的正確引導,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管理服務體系,使中介服務機構參與提供農業科技企業的支撐性服務。該模式的特徵為:自主創新能力弱,外源協同能力弱,成果轉化能力弱。技術突破型管理模式:本身的技術能力強,需要藉助其他的企業來合作開拓市場。該模式的特徵為:自主創新能力強,外源協同能力弱,成果轉化能力強。市場引導型管理模式:藉助外源科研院所和大學提高自身的技術創新與資源的高效利用。該模式的特徵為:自主創新能力弱,外源協同能力強,成果轉化能力強。戰略規劃型技術創新管理模式:產品技術逐步進入成熟化,農業科技企業的產品以相同或相似的資源技術優勢逐步進入市場,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以戰略調整、戰略的重新定位作為實施管理的主導方向。該模式的特徵為:自主創新能力強,外源協同強,成果轉化強。
二、中道思維下的決策模式分析
2004年,lisaSayegh,WilliamP.AnthonyandPamelaL,Perrwe在《危機下管理決策:情感在知覺決策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受制於可供決策時間及資訊量的多收,決策者在這類資源相對稀少的情況下,更加傾向於依靠個人經驗與習慣思維進行思考決斷,而不是依靠傳統的理性決策。[3]本文借鑑其理論研究成果,提煉了中道思維下的管理決策模型如圖2所示,並對其中的決策過程進行延伸,分析了其決策過程。中道思維通過作用於決策者的經驗包括二手經驗和直接經驗,改變了其顯性知識及認知模式,並影響決策效力和情感記憶能力,進而通過隱性知識作用資訊收集與決策過程,情感反饋作用決策過程,顯性知識與決策環境一起作用於資訊收集的方式影響決策結果的達成。系統科學的決策過程,通常包括以下四個階段:
一建立決策框架
建立相對系統的決策框架至少具有兩方面的意義:有利於全面完整的把握決策方向並管控實施,進而實現既定目標;制訂科學的決策框架,對於避免上述弊端也不可或缺。根據西蒙的現代決策理論,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決策團隊其認識和能力對於所面對的決策問題也存在一定的有限性。
二採集與分析資訊
採集、分析與應用新興的能力是現代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決策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標。這一步驟主要包括如下幾個環節:選擇資訊的採集渠道與方式、獲取並核實資訊、對資訊進行預處理、分析與檢驗資訊。資訊的充分、準確和實時是進行正確決策的前提與保證。其中資訊的採集和分析方法的選擇,以及與此相關的專門人才和技術處理系統的匹配與應用是這一步驟的關鍵要素。
三擬定並選擇方案
可供選擇方案的數量及方案的設計質量往往決定了決策方案的最優化程度。因而如何最大化的獲取較多數目且質量較高的方案是高層管理者必須重點思考的問題之一,如充分交流和激發成員的創造性思維,依據某種評估準則從其可行性、可接受性與可靠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篩選。
四反饋與改進
一般情況下,高層管理者的決策通常是一次性的。但對方案的實施執行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和驗收評估,可以極大地促進決策過程的優化,進而提升決策質量。特別是對於一些較為繁瑣複雜的問題,通常要採取漸進式決策方式“反饋-改進-反饋”的過程,從而形成更加有效和滿意的最終方案。[4]
三、中道思維對管理者決策過程的作用機制研究
一決策框架
通過對中道思維的決策模型及程式等研究總結,在對現有決策模式和戰略決策過程分析比較的基礎上,本文對基於中道思維的戰略決策過程和模式進行提煉,提出了中道思維在技術創新管理模式中的選擇框架。中道思維下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模式選擇框架主要有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是以對決策結果與績效的影響程度進行劃分的。第一個層次是模式的基本決策過程,即圖4中的最下一層。這個層次是中道思維決策的基礎,象徵“地”。第二個層次是高層領導團隊,處於中間位置,是模式的核心和關鍵,對整個決策過程起關鍵作用。高層領導團隊的決策是以第一層次的決策過程為基礎,並受到更高層次的制約,象徵“人”。第三個層次是保合太和,是中道思維決策的最高原則和最高決策目標,象徵“天”。根據中道思想,農業科技企業要實現決策的最高目標“保合太和”,必須充分發揮“人”頂天立地的作用,通過人的不斷努力,來確保戰略決策過程的順利進行。“保合太和”是一個理想目標,它的實現需要人的不斷努力,一方面,決策者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決策素質,另一方面應該遵循科學決策程式的基本規律。同時,與圖1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模式框架圖結合,找到適合自己的技術創新管理模式。決策過程是一個主觀反映客觀的動態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階段都互相影響著,並時常產生反饋。[5]因此,在上述中道思維下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模式選擇框架中,決策過程的每一步驟都是相互聯絡、交錯重疊的,在決策的時候,不能將決策的各個步驟截然分開,而且每一步都不可缺少。中道思維下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模式選擇框架的決策過程,依舊沿用傳統的決策程式,因此其決策過程與傳統的戰略決策模式沒有很大區別。它的創新之處在於將中道思維的管理內涵做為戰略決策的原則並以保合太和做為最高決策原則和最高管理目標,將中道思維的管理精髓運用到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模式選擇的決策管理之中,即分析問題、制定決策和執行決策三個過程以中道思維的管理內涵為決策原則。歸根結底,中道思維下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模式選擇框架是從人性角度完善了傳統的科學決策程式,將人性因素加入到企業的戰略決策之中,因此其決策不單純是理性和知識性的,也是智慧性和整體性的。
二決策程式
雖然眾多學者對決策程式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觀點,然而這些不同的觀點背後也有相似的地方。中道思維下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模式選擇框架保留了傳統決策模式的決策流程,吸收其簡潔、易於決策主體理解和使用的優點,也肯定了原決策流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因此,中道思維下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模式選擇的決策要做到準確、及時、有效,同樣必須遵循科學的決策程式。
第一階段:發現問題,分析歸納。問題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是主客觀矛盾的外在表現,決策問題是人們能清楚表達的問題。決策者素質的高低、決策思維的內容及其遵循的決策原則直接決定了能否及時準確的發現客觀存在的問題並加以理解認識、表達梳理。首先表現在對問題的認識上,同樣的問題,決策素質高的人會發現,決策素質低的可能不會發現。同樣,不同的決策思維方式也會造成對同一問題不同的認知結果。發現、分析、歸納、研究問題,開發出問題的實質,把它變為明確清晰能夠表達的決策問題。在決策問題提出以後,還需提煉概括問題的本質,按照決策原則來制定決策目標。
第二階段:綜合研究,擬定方案。首先,評估可行性,即通過對人力、物力、資金、技術水平等因素的評估,全面深入的分析決策目標的約束因素,以此來判定檢查目標是否現實、合理並能夠實現。其次,評估必要性,亦即依據目標論證和評估有無擬定方案的必要性,明確可供選擇的方案數目兩個及兩個以上。在方案能夠達成目標的前提下,還需繼續考證其是否具有替代條件,技術上是否可行,經濟上是否合理,與企業是否相宜,與環境是否協調,是否還具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再次,進行方案設計,對於相對簡單的決策,方案設計通過大腦想象或經驗判斷即可當場做出決策;對於繁瑣複雜的決策,則要按照科學的決策程式逐步完成決策。最後,擇優改進,亦即要對最優方案中的各項關係進行分析比較,實現方案的內部優化,使該方案在約束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能夠取得相對滿意的結果,有效達成既定目標。應該說明的是,對基於中道思維的戰略決策方案形成,首先,保合太和是需要考慮的核心約束條件;其次,要以保合太和為核心,在企業資訊、高層領導團隊和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整合優化,以制定符合中道思維要求的戰略決策方案。
第三階段:審校方案,擇優執行。中道思維下,決策者對方案的審校和擇優就成了關鍵的步驟。它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點:要點一,嚴格檢驗已有方案是否符合科學和諧的準則,有無客觀依據以及依據是否充分合理,篩選剔除不合科學原理和客觀實際的方案。要點二,重新審定方案設計時的決策原則,再次檢查確認,以免出現源頭的錯誤,併為擇優提供依據。要點三,重新審定目標,明確既定目標的可行性、現實性和必要性,並將其納入方案抉擇的考慮要素。要點四,綜合考慮各項方案,比較利弊,做出決策決定。如有必要,還要進一步進行方案的小樣本試驗實證。但是,在考慮社會績效、人性因素後,決策目標和決策的原則都有了新的變化,方案擇優是相當複雜的,僅僅依靠現有的現代決策技術和決策理論是難以實現的,它還依賴於決策者的綜合素質,對客觀條件和組織條件的準確把握,有時還需要強調決策者的非理性因素。第四階段:實施反饋,修正決策。當方案一旦被決策,就進入了執行實施階段。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應及時科學的進行考評管控,並根據最新的資訊,及時採取應變措施修正決策,儘可能的預先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果新的問題超出了應變措施的範圍,則要進入新一輪決策,或者為重新決策,或者為追蹤決策。
結束語
本文在對中道思維概念及其管理內涵的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將中道思維追求的目標“保合太和”及三大決策原則引入技術創新管理模式選擇的決策過程。分析了中道思維對農業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模式的選擇的影響機制,為技術創新管理模式選擇的決策過程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路和方法。中道思維及其管理思想在企業實踐特別是農業科技企業中的運用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真正將中道思維思想的精髓運用到企業實踐中的屬鳳毛麟角,因此本文基於中道思維的戰略決策模式是屬於前瞻性的研究。本文對中道思維在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模式選擇中決策作用機制研究視角尚不夠開闊,從比較單一的視角進行挖掘,因而,該框架體系的應用性驗證案例研究根基尚不夠牢固。如何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中道思維在技術創新模式選擇特別是在決策程式中的作用機制,將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企業成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