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古蹟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0日

  甘肅歷史跨越八千餘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中醫藥學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河嶽根源、羲軒桑梓”。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

  篇1

  馬家窟遺址因首先發現於臨洮馬家窯而得名,距今約5000--4500年。它包括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和較晚期的齊家文化,還有更晚期的“寺窪文化”。下部迭壓著廟底溝型別文化層。房屋有方形,圓形,多為地下穴式,房址旁有公共墓地。隨葬彩陶較多,底色以橙紅為主,主要是黑彩個別有百彩花紋。石器有石鏟,石刀,石鐮,石磨等,也有盤狀器,鏟形器,磨製較細。此外,1975年在馬家窯出土了一件鋼刀,經堅定為青銅器。

  馬家窯型別號的彩陶製造業,從地域上講,不斷擴大規模,使其範圍焉到河西歐國家走廊,南到青海東北和四川北部,北至寧夏南部,東面包括整個甘肅東部。1923年8月至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甘肅、青海調查馬家窯遺址,最早發現並標定於甘肅臨洮縣洮河西歐國家岸上的馬家窯鎮壓,故而得葉,測定距今約5800年。20世紀50年代初,馬家窯遺址被甘肅省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出版的《新中國考古收穫》一書中,首次使用馬家窯文化這一名稱。1975年後,甘肅省政府多次組織專家調查研究。1988年1月13日,臨洮馬家窯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馬家窯彩陶可分為早、中、晚3個時期,早期型別的典型遺址有永登蔣家坪、東鄉林家。主要器形以盆、缽、碗為主。中期限型別的典型遺址有東鄉林家、蘭州雁兒灣、臨洮馬家窯、民和核桃莊等。器形的種類和圖案紋飾都有了較大的革新與發展,出現了斂口罐、帶流缽、折腹寬平脣盆、大口淺腹罐、盤口罐和鈴等。晚期型別的典型遺址有東鄉林家、蘭州西坡塵窪、青海大通上孫家寨、樂都腦莊、永登杜家臺、榆中麻家寺等。主要以橙黃陶為主,器形主要有壺、瓶、盆、缽、甕等。

  馬家窯彩陶孕育了馬家窯文化節。就馬家窯文化這個大的涵蓋面講,除了馬家窯型別的彩陶外,還包括半山型別的彩陶和馬廠型別的彩陶。半山型別因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昔對比約4500年;馬廠型別的彩陶因最早發現於青海民和縣馬廠塬而得名,距今約4350年至4050年。這3大型別的彩陶支撐起一段長達5000多年風雨歷史的早期文化,

  馬家窯型彩陶因發現於甘肅臨洮馬家窯而得名,晚於廟底溝型別。馬家窯型彩陶採用泥條盤築法制作,造型有侈口長頸雙耳瓶、卷緣鼓腹盆、斂口深口甕、侈口有肩尖底瓶等。彩陶底以飛橙黃為主,常繪黑彩,也有黑白兩色和黑繪中加繪紅彩的。仿生花紋仍多鳥紋及鳥紋變形紋,波紋線很多,螺旋線最為出色,具有柔和均勻,流利生動,結構巧妙和強烈的動感。另外,有不少彩陶的通體畫滿花紋,又有內彩,內彩即在廣口的器皿裡面飾彩。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因最先發現於甘肅臨洮馬家窯而得名。馬家窯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至公元前2050年。馬家窯人在日常生活中,製作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彩陶的成就尤為突出。馬家窯遺址出土的陪葬陶器中,彩陶達到80%。

  馬家窯人居住的地方緊靠著洮河和大夏河,洶湧的河水奔騰著注入黃河,旋轉的浪花也跳到了馬家窯的彩陶上,演化出絢麗多彩的圖案。旋渦紋,正是馬家窯型別彩陶最有代表性的紋飾。

  旋紋彩陶尖底瓶

  馬家窯遺址發現了規模很大的製陶作坊,生產的器物有碗、缽、盆、瓶、尖底瓶、壺、罐、甕、帶嘴鍋等等。彩繪分佈在瓶、壺、罐、甕的外壁,碗、缽、盆的外沿和器內。最常見的旋渦紋往往以點著圓心的圓圈或同心圓為中心,向左右或四周發散出波狀的線條,連綴成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圖案。旋紋彩陶尖底瓶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尖底瓶是新石器時代特有的汲水用具,整個器身近似紡錘形,流線型的尖底大大地減小了對水的阻力,繫繩的兩耳裝在腹部的二分之一以下,讓瓶子入水後容易傾倒,灌滿水後提起繩子又是直立的,力學原理考慮得十分周到。這種本來就是水具的器皿,又讓馬家窯人著意地畫上水渦的紋飾,以縱向排列的三個圓圈為中心,向四方發散出成束的S形波線,構成連綿不斷佈滿器身的四方連續圖案;而較細的瓶頸則畫著一週一週的橫線紋。整體看來,像是平靜的水面下潛藏著洶湧的波濤。

  畫在盆、碗裡面的旋渦紋又是另一種格局。有的以同心圓為骨架,中間或邊緣的某一層產生一些變化,比如將線條拉直,變成等邊三角形,夾在同心圓的旋渦中間;有的如同上述尖底瓶的紋飾佈局,從圓心發散開去。發散的方向有兩向的,如同S形;有三向的,即把圓形分成三等份,這種佈局最多;還有分成四等份的,如果用直線條,就是十字形,如果旋轉起來,就演變成卍字形。圖案法則在馬家窯彩陶的繪畫中,被運用得出神入化。

  篇2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市,是萬里長城最西邊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關城附近已建成一座中等工業城市,城區街道敞整潔,城區西北是著名的嘉峪關長城,西南是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城外四周則是廣漠無邊的戈壁灘。嘉峪關風光壯美,從嘉峪關到酒泉,中間只有20多公里。

  嘉峪關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南為祁連山,雪峰綿亙千里;北為龍首山、馬鬃山,與祁連山對峙,雄居河西。

  嘉峪關的神氣之處就在於一個“關”字。整個關城分為外城、甕城和內稱三層,結構巧妙,可以說固若金湯了。

  關城外面還在繼續建造新的長城,這些人造景觀多了,讓後人也無從分辨誰真誰假,不知道是福是禍。而一旁的長城博物館值得一看,裡面很多文物和介紹令人耳目一新。

  嘉峪關城保留得非常完好,關城建築非常雄渾。

  嘉峪關市區有兩條較繁華的美食街,一條是振興市場,一條是鏡鐵市場,各色麵食居多。

  嘉峪關旅遊資源以嘉峪關關城、魏晉壁畫墓、萬里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長城博物館、黑山岩畫等最為著名。嘉峪關位於古絲綢之路的中段,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她南依祁連山,北望馬鬃山,長城連線兩山,使嘉峪關雄居東西咽喉要道,成為天下雄關。嘉峪關周圍古蹟眾多,名勝林立,敦煌莫高窟、嘉峪關城樓、懸壁長城、七一冰川、魏晉墓等馳名中外,加之當地的夜光杯、大板瓜子、駝絨等土特工藝產品,使嘉峪關又成為重要的旅遊勝地。

  篇3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巨集大,儲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

  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

  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巨集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猜您感興趣:

甘肅古蹟旅遊導遊詞
嘉峪關的導遊詞
相關知識
甘肅古蹟導遊詞
甘肅名勝古蹟導遊詞
甘肅古蹟旅遊導遊詞
香港古蹟導遊詞
甘肅最新導遊詞開場白
甘肅景點導遊詞
重慶名勝古蹟導遊詞
重慶古蹟導遊詞
香港名勝古蹟導遊詞
甘肅蘭州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