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的研究課堂反思
《擺的研究》這一課,主要進行的是兩個實驗,一個是擺錘的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另一個是擺繩的長短對擺快慢的影響。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本節課用“控制變數”的方法來設計實驗是教學的重點。在研究擺錘重量是否影響擺動速度的實驗上,我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法,實驗中要控制哪些條件相同,改變哪個條件。因為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對比實驗。在彙報時,學生基本上都能說出要改變擺錘的重量,但是控制哪些條件相同,學生一下子不能說齊,我讓其他的小組進行補充。最後教師整合各組的觀點,完善實驗的方案。在設計擺繩的長度是否會影響擺錘的速度時,由於有了前面充分的討論,因此就順得多了,花的時間也比較的短。
本節課在材料的準備上,我採取了劉海平老師的那套材料,用夾子固定擺繩、 將大頭釘固定在擺繩下端,用3塊不同重量的橡皮代替螺帽。這套材料操作方便,也大大節省了時間。在巡視學生分組做“擺錘的重量是否影響擺動速度”的實驗時,我發現在固定橡皮時,有的組大頭釘固定的深淺、固定的面有所不同,造成了實驗資料的偏差。雖然經過指出學生也進行了改進,但使我意識到實驗前指導還不夠到位。實驗前,教師應該要儘可能的想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並細緻的指導,這樣才能保證實驗有效的開展。
篇2
本節課中學生將就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進行討論與思考,並且去驗證學生自己的一些猜測。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在這一節課上,學生將測量不同重量擺錘的擺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和不同長度擺繩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學生在對測量資料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會發現:影響擺的快慢主要是擺繩的長短。但是,在課文的最後又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即:擺長也是影響擺的快慢的一個因素。
本課的教學是讓學生從問題中來,又帶著問題離開。修訂以後的《擺的研究》這一課,捨去了原教材中影響擺的快***個因素中擺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將這一內容移到了上一課完成,應該說這樣的教材更容易教學。因為,原先的教材,是將三個因素一起在一堂課裡研究,這樣時間難於控制,效果也不理想。不過,由於今天這堂課是公開課,這一課又是第二教時,所以我還是適當地引用了“擺幅大小”這一因素,但不作為研究的重點。
篇3
在環節“擺的快慢與什麼有關”時,我先讓學生總結擺擺動的快慢與什麼有關。接下來,我丟擲一個問題:那是否兩個擺繩一樣長的擺,擺動的速度就一樣呢?並出示了演示器材。學生一下子就懵了,大多數的同學都認為是一樣的。在演示實驗時,前2秒這兩個擺看上去似乎擺動的一樣快,當時還有個學生大聲的說了出來:“擺動的一樣快”。我讓學生再仔細的進行觀察,慢慢得著兩個擺速度就很明顯的區分出來了。利用這個機會,我還對學生進行了教育,觀察要有始有終,要認真仔細,這樣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更精確。
“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有成功也有不足之處,這也是我在進一步改進教學中值得深思的,我將繼續探索研究。
擺的研究反思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