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歌簡譜
《越人歌》和楚國的其他民間詩歌一起成為《楚辭》的藝術源頭,是中國最早的翻譯作品,體現了不同民族人民和諧共處的狀況,表達了對跨越階級的愛情的抒歌。其古越語發音在漢代劉向《說苑》中有記載。
中國第一首譯詩《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2017-12-08 21:12
在青翰舟中,越女初遇鄂君,芳心向春,暗生傾慕。心中輕颺漣漪,如何抒情?唯有向這青山綠水高歌一曲,以表我心。雖然語言不通,但鄂君聽聞此曲清嘉柔亮、甜而不膩,又見越女滿面紅暈、嬌羞嫵媚。頓感好奇,便請來翻譯將唱詞譯為了楚歌:...詳情
內容來自
作品名稱 越人歌 創作年代春秋 作品出處 《說苑》 文學體裁 民歌 作 者 佚名 收集者劉向 歷史地位 中國第一首譯詩,楚辭源頭之一 源 頭 《楚辭》
作品原文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
流①,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②。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③。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④。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①搴qiān千:拔。搴舟,猶言盪舟。洲:當從《北堂書鈔》卷一O六所引作“舟”。
②被pi:同“披”,覆蓋。訾zǐ:說壞話。詬gòu恥:恥辱。
③幾jī:同“機”。王子:此處指公子黑肱?-前529年,字子皙,春秋時期楚國的王子,父親楚共王。
④說yuè悅:同“悅”。
白話譯文
今晚是怎樣的晚上啊河中漫遊,
今天是什麼日子啊與王子同舟。
深蒙錯愛啊不以我鄙陋為恥,
心緒紛亂不止啊能結識王子。
山上有樹木啊樹木有丫枝,
心中喜歡你啊你卻不知此事。
創作背景
背景概述
按《史記·楚世家》,楚靈王十二年 公元前529 年,子比趁其兄靈王在外,殺了留守的太子,自立為王,其弟子哲當了令尹;但政變僅十餘日即失敗。所以子哲泛舟新波破不像是在當令尹之時,而應該是在此之前。比照襄成君的情形來看,子哲還可能是在初至封地鄂之時舉行舟遊。而榜越人則以認識新來的領主併為之效勞為榮。在盛會上,越人歌手對鄂君擁楫而歌。一位懂得楚語的越人給子皙翻譯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子皙被這真誠的歌聲所感動,按照楚人的禮節,雙手扶了扶越人的雙肩,又莊重地把一幅繡滿美麗花紋的綢緞被面披在他身上。
地理背景
鄂君子皙是楚人,榜枻越人是越人,二人屬於不同的民族。楚,是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第一大國,越,是先秦時期中國南方一個龐大的族系。楚,一般認為是江漢民族,但其實它不是江漢土著,真正的江漢土著是揚越粵人,即榜枻越人的族屬。西周春秋之世,江漢之間的鄂國世為揚越人所居,他們是先於楚人生活於古江漢地區的土著。
政治背景
《左傳》魯昭公十二年記載,西周初年,得周成王賜封子爵的楚先人熊繹,“仍僻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萊,跋涉山水,以事天子。唯是挑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過著極其艱苦的生活。周成王時,王室式微,中原諸侯紛爭,終於讓楚人等到了另圖發展的機會。向何處發展?向北、向東,那裡群雄林立,楚量其力不能與之抗禮,向南,一則可避開周王室的箝制,中原群雄的干預;二則江河滔滔,沃野千里,居住其地的異於中原的人群社會尚未充分發展,邑落林立,內聚力小,這是再理想不過的了。楚人選準了主攻方向,施展外交手腕,擴大政治影響,這就是《史記》所說的“熊渠深得江漢間民和”。其時,荊山之西是庸國,勢不大卻可後院放火、因此,楚從荊山南下掠取江漢揚越和鄂地之先,首行伐庸,以解除後顧之憂;取得揚越和鄂地之後,迅速以其三子分封其處,鞏固獲得的成果。《史記·楚世家》說:“當週夷王之時前887 - 858年,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揚越,至於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楚熊渠興兵伐揚粵“至於鄂”,並立其中子紅為鄂王來加以管制。“至於鄂”,就是說攻打到了揚越人控制的鄂地。接著,熊渠立中子紅為鄂王,在這裡建立了一個統治者是楚人的地方政權,被統治者主要是世代居住在鄂國的揚越人。揚越粵,世多謂“百越”之一。《呂氏春秋·恃君覽》載:“揚漢之南,百越之際,敝凱諸、夫風、餘靡之地,縛婁、陽禺、歡兜之國,多無君。”揚越似即居處於揚水、漢水之南的百越。其實,揚越不止是百越之一,而是先秦時期百越之別稱。揚越即百越。
熊渠破鄂是在楚莊王三年前611,隨即在鄂國的廢墟上封其次子為鄂王。然而揚越人卻沒有被消滅或驅逐出鄂境。這或許與楚人對於被其征服的族眾採取羈縻安撫、和睦相處的政策有關。熊渠未伐庸取楊越之前“甚得江漢間民和”的“民”,當是居住在江漢一帶的揚越人。他們支援了楚人,因此在楚人佔楊越之地以後,揚越人可以繼續在鄂東故地休養生息,並保留原有的組織、習俗、自由之身和人格自尊,怡然操著自己的語言——越語,自在地橫楫逐波或從事其它行業。
夜來香簡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