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學生創業現狀比較調研報告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內容摘要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隨著大學生人數增多,高校畢業生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而一些國家通過鼓勵學生自主創業,使這一問題得到較好地解決。本文通過比較國內外大學生的創業環境,發現決定學生是否選擇創業和創業是否成功的因素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環境和創業制度。當這些因素髮揮積極作用時,中國大學生創業者將會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一個又一個驚喜。
關鍵詞
大學生創業 國際比較
一、研究的背景與概況
創業即創業者通過發現和識別商業機會,成立活動組織,利用各種資源,提供產品和服務,以創造價值的過程。創業是就業的另一種模式,所不同的是創業者不是被動地等待他人給自己“飯碗”,而是主動地為自己或他人創造“飯碗”。創業具有較高的風險,但也有較高的回報。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知識經濟的迅猛到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入到創業的浪潮中,並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
本課題的研究物件是國內外大學生。針對國內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對於國外大學生,主要採用文獻研究的方式;在此基礎上,課題組進行了比較研究。
二、研究的內容與結論
1、家庭影響
在大學生是否選擇自主創業這個問題上,學生的家庭情況會有相當大的影響。調查顯示,參加過創業活動的學生中,82.16%認為家庭對他們創業產生過影響。這一影響又可分成物質和非物質兩類。物質影響包括初期資本積累和資訊、人脈資源等;非物質影響包括家庭教育和榜樣效應。在各種家庭因素中,家庭經濟條件和家庭教育是最主要的兩種影響因素。
①家庭經濟條件。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大學生在創業遇到困難時會更加自主,敢於冒更大的風險;而家庭條件較差的創業者會更加在乎創業的成敗,考慮創業將會給家庭帶來的影響。有的家庭主要成員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或影響,使創業者早期便能結識一些有利於將來從事創業活動的關鍵人物。也有的家庭是繼承並不斷擴大家庭傳統的創業專案,多年的經營為創業者提供了大量的經營經驗和經營專案,使創業者在創業活動中往往容易成功。調查顯示,在參加過創業活動的學生中,12.27%表示家庭為自己提供了最初的人脈,7.24%表示家庭為他們提供了啟動資金。在家庭經濟條件方面,中外家庭均有貧富,因此對大學生創業而言,中外沒有太大差別。
②家庭教育。家庭是創業者早期接受啟蒙教育和健康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是向下一代傳授“生存能力”的教育。生存能力包含知識、技能、習慣、人品等。如果能獲得創業意識的培養,無論家庭條件好壞,對創業者來說都有可能成為有利因素。當前我國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不足,許多孩子對父母的依賴過於強烈,從而使當代大學生在創業問題上不夠自主。調查顯示,在參加過創業活動的學生中,5.24%表示家庭給自己的創業提供最初指導,7.79%表示家庭教育使自己形成獨立進取的精神。總的來看,在自立能力、堅強意志、獨立人格、理財意識的培養方面,中外差距尤其明顯。
2、學校影響
學校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它對學生影響也是最大的。大學生是否會選擇進行自主創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校園中的創業氛圍、校方給予創業者的制度和資金支援。
為促進大學生創業,許多高校採取了開設創業培訓課程、成立創業指導中心和高科技創業園區等做法,取得了積極效果。如北京大學創立了包括融資服務(MONEY)、營銷服務(MARKET)與管理服務(MENTOR)於一體的3M創業模式,有效促進了大學生創業。但調查發現,國內高校在對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的宣傳上做的不夠,不足以吸引潛在創業者。在沒有參加過創業活動的學生中,對於政府、學校出臺的扶助大學生創業的政策,60.12%“聽說過,但不太清楚”,28.37%“表示完全不知道”。鼓勵大學畢業生開展自主創業,除了轉變他們的就業觀念外,更重要的是要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創業指導。高校應該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的培養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調查顯示,僅18.01%的學生反映學校有過創業指導,7.27%表示學校提供過創業資金支援。在這一點上,我們與國外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如近年來興起的創業大賽,由於起步晚,影響力度仍不夠大。
在美國,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德克薩斯大學的奧斯汀分校就舉行了創業大賽。之後創業大賽在麻省理工大學、斯坦福大學等高校陸續展開。從1990 年開始,美國每年都有幾家新企業從大賽中誕生,並有相當數量的創新計劃以高價轉讓給一些高新技術企業。在由創新計劃直接孵化出來的企業中,有的短短几年即成為營額數十億美元的大公司。而我國很少有創業大賽的成果轉化為企業利潤的,從創業大賽中獲得啟動資金的創業者也只佔極少部分。
我們認為,國內高校應該採取更為積極的措施指導和支援大學生進行創業。對於有效提高創業能力的途徑,52.33%的學生希望進行與創業有關的社會實踐,25.09%希望參加創業比賽,33.84%希望與創業成功人士接觸,27.92%希望注重創業相關理論教育。上述需求很大程度上還需要學校來提供。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高校中逐漸出現一些指導創業的機構,如創業協會,一方面在學校中開展各種討論和交流活動,定期聯絡部分業內人士在校內舉行講座,為學生進行創業指導,另一方面搭建學校資源和社會資源的互動橋樑,為學生創造更多的鍛鍊機會。
3、社會影響
社會影響主要是指社會輿論對於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態度。現在,社會漸漸開始形成有利於大學生創業的公眾輿論環境,形成利於創業的良好氛圍,為大學生創業奠定了良好的環境基礎。
在訪談中一位交大同學談到,“全社會都在推崇一種創業的精神,大家都在積極創業,我希望能夠讓大家能分享這一點,創業是一種人生態度、過程,創業目的不是為了財富,而是為了一種成就感、一種幸福感、一種滿足感。如果這種幸福感和滿足感跟自己的理想、責任完全相符的話,創業的過程就達到了一種完美狀態。我想這就是我創業的動機吧,追求人生的一種完美狀態。”
韋伯在對西方的資本主義發展進行研究後指出,西方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就,正是因為新教倫理中內含的追求財富的企業家精神。這種精神一旦在整個社會中發揮其作用,不僅會創造出巨大的財富,更將為整個社會帶來活力。Yahoo、Excite、Netscape等公司就是在這種創業氛圍中誕生的。麻省理工學院的“五萬美金商業計劃競賽”已有10餘年的歷史,影響非常之大。從1990年到現在每年都有五六家新的企業誕生,並且有相當數量的“計劃”被附近的高新技術企業以上百萬美元的價格買走。風險投資家們蜂擁而入大學校園,尋找未來的技術領袖。
(二)大學生自主創業過程中面臨幾大問題
1、個人素質方面
創業者的個人素質往往對創業成功起著決定性作用。調查中,受訪學生無論是否進行過創業活動,都表示“企業家精神”十分重要。對於大學生創業者最應具備哪些素質與能力,14.85%選擇較好的組織能力,15.08%選擇專業的背景知識,20.90%選擇較好的溝通能力,16.03%選擇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
①知識理論往往與實踐脫軌。我國教育更偏重於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所擁有的實踐的機會相對較少。大學生所學的都是書本知識,有的甚至還是無法直接用於市場實踐的純理念,要通過獨自考察來選擇一個有投資創業前途的專案,實在很難。經驗不足將會帶來投資高風險,也使他們自主創業的意願冷卻,最終選擇放棄。在西方學校非常注意引導學生把知識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例如法國學生在大學期間,實習課程非常多,大多數人的實習期一般為4-6個月,多的甚至有9個月,實習期間,大學生們與各企業進行多層雙向交流,充分運用所學知識。
②對政策瞭解利用不足。創業初期如果能搭上政策的“順風車”,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對行業的選擇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許多大學生只是模模糊糊地瞭解政府和學校的優惠政策,更別提有效利用了。調查中發現,大多數走上創業道路的學生都是基於專案或技術,而少有人是基於某行業的優惠政策。外國的學生則通過諮詢機構將各類資源都很好地利用起來,也包括政策資源。
③缺乏必要的經濟方面知識。經濟和管理相關專業的大學生,要進行自主創業,相對於其它專業的畢業生來說有一定優勢。而非經濟管理專業類的畢業生,對經濟市場比較陌生,儘管他們一走出校門就有獨立創業的願望與熱情,但真正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局面,還會因自身底氣不足而卻步。
2、外部環境方面
①資金難求。14.56%的學生認為,難以獲得資金是大學生創業道路上始終存在的最大難題。在有過創業經歷的學生的融資過程中存在這樣一些問題。一是優惠政策難落到實處。儘管政策規定學生可以從銀行獲得創業貸款,但我國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金融信用體系,大學生實際上很難以自身的信用獲得資金。而在美國,政府幾乎沒有給大學生創業提供特殊優惠,但由於信用體系的完善,學生往往也能借助信用系統獲得資金。二是獲取資金方式單一。國內大學生的創業資金來源主要是家庭、銀行借貸、風險投資。由於家庭條件限制和信用體系不完善,許多學生創業者都把希望寄託在風險投資這一融資方法上,試圖通過參加創業大賽和其他一些競賽來獲得風險投資。但實際上這個渠道遠不能滿足創業者對資金的渴求;即使爭取到風險投資,也可能在融資時過分出讓自己的股權和利益,甚至導致核心技術產權的流失。而在美國,有成熟的資本市場,中小企業在起家時可融資的手段很多,如政府的各種特殊撥款專案、信用貸款、天使投資等,風險投資的資金充足,因而美國大學生的創業計劃容易得到資金,公司發展快。三是幾乎沒有專門針對學生的小額貸款機構。據有關媒體調查顯示,大學生創辦的企業中超過九成是民間借貸起家的,有些機構專門為下崗失業人員創業設立了小額創業貸款,手續簡便,門檻低,但專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小額貸款的機構基本沒有。
②缺乏專業的創業指導服務機構。大學生創業除了解決資金難題以外,還要單獨面對缺乏人脈、不熟悉行業、缺乏資訊等問題。一個專業的創業服務機構能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市場的分析、調查、策劃等服務,可以使創業者少走彎路。而我國高校和社會上現有的大學生創業諮詢大多為非專業的,缺乏針對性和連貫性。在美國,創業指導和服務是一套完善的系統,服務團隊有卓越超前的市場觀、強有力的市場策劃能力、豐富的經營和創業經驗、強大的市場調查服務和網路。在韓國,政府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開通了網上和電話諮詢系統,專門為“微型企業”提供市場分析和各種資訊等,同時也提供創業培訓課程。
③高校未能充分發揮其作用。一是缺乏系統的創業教育課程。高校現有的創業教育還僅限於創業大賽或專題講座等形式,基本沒有開設創業方面的專門課程。這使得創業教育的普及面明顯不足。相對而言,國外許多高校有系統的創業教育課程,供學生自由選修,這些課程還提供學生在企業實習的機會。二是高校間缺少合作互動。國內各高校在服務大學生創業方面缺乏主動的聯絡與合作,不利於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也不利於大學生創業者的交流。而國外高校之間創業機構聯絡緊密,有的創業組織甚至在多所高校中都有自己的機構,這樣能夠有效分享資源、組織起較大規模的研究和交流活動。三是學校與社會組織聯絡不足。學校應作為社會與大學生創業者的橋樑,為創業者提供更多的社會資源,也幫助社會組織瞭解學生的創業需求,但國內高校在這方面舉措很少。國外高校非常注重與社會組織的聯絡,從各種基金和非營利組織處獲得創業教育的贊助,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四是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援不如西方國家。美國有“合作計劃”,是指高校與公司、非營利組織、政府部門合作,讓大學生定期到上述機構參加一定階段的工作實踐。該計劃已在美國700多所院校展開,約有25萬大學生參加,鍛鍊了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併為日後創業打下了基礎。
④學業事業平衡難。大學生創業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許多進行過創業的學生都反映自己在學業與事業兩頭奔波,相當辛苦,他們中許多人不得已選擇學業而放棄事業。其中除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學生以學業為重”的觀念外,也與我國大學的封閉式教育和現行的學分制度有相關。而西方一些國家的學生,由於大學實行寬鬆的學分制和“開放式”的教育制度,他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在哪一個時期進行創業,在哪一個時期完成學業。
⑤缺乏社會組織的支援。大學生的創業活動和創業教育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和支援,只依靠政府和學校的努力無法長久維持。但是現有的社會組織數量和規模都很有限。在美國和英國,有不少社會組織為學生創業活動提供支援,比如美國的Coleman Foundation grant和Kauffman Foundation都是獨立的社會組織,由一些成功的企業家設立,每年都撥出大筆的款項用於支援各大學的創業教育專案或相關研究,同時它們還為創業者提供一些融資平臺。
三、相關的對策與建議
(一)基本原則
我們認為,促進大學生創業需要政府、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所有的支援手段只有符合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即符合其心理的、社會性的因素,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二是以解決創業資金為重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學生創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資金。剛剛跨出校門的學生創業者,還沒有資金積累。
三是引導大學生確定合理的創業目標。政策的導向作用很大,有什麼樣的創業政策就會有什麼樣的創業目標。創業政策要引導大學生確立合理的創業目標,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
四是儘量減少限制性條件。創業政策應該儘量減少限制、降低門檻、簡化程式、方便快捷,用良好的創業政策鼓勵、支援大學生創業。
(二)具體建議
1、政府可以提供資金、制度及政策保障
資金方面,政府可以在金融市場逐漸完善的情況下鼓勵銀行仿照美國的模式,為大學生建立個人信用檔案,並將這一檔案作為發放小額貸款的重要考察指標。這種模式的建立將有利於在零售或服務行業進行創業的大學生獲取小額度資金。同時也有助於銀行與創業者的良性互動,使貸款系統進入良性迴圈。更重要的是,它將在學生創業者心中建立起良好的信用意識,形成良好的商業信用體系。
制度方面,建議政府適當降低大學生創業者註冊企業的門檻。現有的企業註冊資金10萬元的門檻(企業註冊在美國只需1美元),使許多創業者卻步。無法註冊成為企業會給創業者在法律和資金等諸多方面帶來不便,將極大地限制創業者事業的進一步拓展。這樣的政策結果是,少有學生創業者涉足創新型的技術產業。對學生創業者降低註冊門檻無疑是對創新人才的鼓勵。
政策方面,政府應當鼓勵相關社會機構的建立和發展。正如我們在分析中指出的,我國在大學生創業者接受的創業教育上還很不夠,缺乏固定的學生創業者交流互助平臺,而這正是社會組織可以承擔的功能。政府的支援包括:指導這類組織的建立、為其活動提供較優惠條件甚至給予一定的補助等。
總的來說,穩定的資金獲取渠道、較低的進入門坎和政府支援下的創業服務,將極大地吸引潛在創業者,留住現有的創業者。
2、學校可以提供創業環境、創業教育方面的支援
在創業環境方面,學校除了為學生創業者提供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如特殊情況下的緩考等,在學生的課程選擇上也應適當放開限制,使潛在的創業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相應課程,獲得更全面的知識。比如,一個非金融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金融、會計等課程來獲取學分,這無疑將為其今後的創業活動提供有力的支援。
創業教育方面,學校不僅可以舉辦創業講座和設立專門的創業課程,還應加強與其它學校和社會上的創業組織之間的聯絡。前者為學生提供創業教育的資源,而後者則保證創業教育有效開展,並形成一定的規模和社會影響。這樣既減少了學校的成本,也增進了資源的共享。
(樊娟、田昊罡、張丹、吳美豔 楊玉婧 )
多種用工制度青年員工的現狀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