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話俗語精選
北海話是指在廣西北海市通行的方言,北海話屬於粵語方言中的欽廉系,夾雜了合浦廉州話、客家話的語言特色,形成了現在北海話的口音和用語特點。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北海話俗語,歡迎大家閱讀。
北海話俗語【經典篇】
捉水蟹
“捉水蟹”是北海俗語,其來源據說出自餐館酒樓。
相傳,一漁夫某日出海捕魚,網一撤下便大有收穫,一天頂上幾天的勞作。那漁夫笑得合不攏嘴,賣完魚時見時候尚早,喜悅之餘決定不在家做飯,到餐館享受現成的。
傍晚,漁夫在某餐館點了許多道菜,其中一道是“青蟹生地湯”。這道菜具有清熱解毒、滋肝潤肺的食效。這道菜端上來後,漁夫最後品嚐。他才嚐了幾口湯,就憤憤地嚷起來:“這間餐館捉我水蟹!”“怎解?”一旁的服務生問他。
“怎解?你們拿水蟹來燉湯,蟹肉少不說,喝了湯還會拉肚子!”原來,水蟹是青蟹中最劣賤的一種,蟹肚子鼓鼓的,肚子裡滿是海水,喝了用這種蟹燉制的湯就會肚痾。果然,第二天漁夫全家人沒一個不拉稀的。
“捉水蟹”原意為濫竽充數,後引申為短斤少兩,以次充好,佔人便宜,並有敲人竹槓的意思。
北海話俗語【精選篇】
未敲鐘先食飯
“未敲鐘先食飯”是北海的一句俗語,源於上世紀50年代未到60年代初,指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戀愛中的青年男女之間已發生性行為。
那是“大躍進”年代,從農村到城鎮街道,從政府機關到企事業單位都大辦飯堂,人人都要吃大鍋飯。但當時物質匱乏,糧食短缺,農貿市場關閉,人們僅能吃飯堂的“雙蒸飯”和缺少油水的菜飽肚子,平時飢腸轆轆。因而,飯堂還未夠鍾開飯,視窗前即排起長隊。但只有當食堂人員敲響大鐘後,才能開飯。未敲鐘先吃飯的現象是不充許發生的,否則,發飯的秩序就亂。偶爾,也有身懷六甲的婦人來排隊取飯,旁人會開玩笑說:“你是未敲鐘先食飯吧?要不,這麼飽了?“無呀!我每次都系正正規規排隊啦!”旁人一陣鬨笑。後來,這話成了人們背後議論婦女懷孕正當性的話題:看一位婦人“肚大”和以後小孩的出生日期,往往與結婚登記的日程一起衡量。
久而久之,這一俗語也用在基層的計生工作上,作為特定的代名詞。比如,在國企事業單位工作的“未敲鐘先食飯”者,不能享受帶薪產假的待遇,老百姓一聽就知道是什麼意思。
一條俗語承傳著時代的變遷,時下物質豐富了,人們不必為飲食發愁,對“未敲鐘先食飯”者,也不再大驚小怪了。但是,此俗語仍在北海地流行。
北海話俗語【熱門篇】
發市當三年
這是北海的一句俗語,泛指商家的經營狀況,多含貶義。
受種種因素的影響,某些商家生意慘淡,本應好好吸取經驗教訓,但個別商家欺客宰客秉性不改,一但有機遇,便抬高價格或收費,賺取高額的利潤。例如,有市民迫切需要某種商品或服務,或圖個方便,走進一間生意欠佳的店鋪,明知挨“劈”也無可奈何地成交。不過,該商家的信譽受損,顧客會發出一句“三年冇發市 ,發市當三年”的感嘆。
買賣公平,不售劣質冒牌貨,誠實無欺顧客,這是商家起碼的職業道德。個別商家“發市當三年”的短視行為,無疑是“三年不發市”的惡性迴圈。商家若再不警醒,他的店鋪“執笠”是遲早的事。
北海話俗語【最新篇】
食包子
“食包子”是北海的一句俗語,泛指結算時,諸如出納、售貨員之類的人,自已掏錢填補賬目上短缺的金額。
比如,某車間的資料員,從廠裡的材料科領回一筆本車間數十名職工的工資,由於轉發時數點鈔票等環節上出了偏差,致使現金不夠發放到最後一位籤領者,這個責任自然由發放者承擔,並由其掏腰包解決了。
那麼,上述情形為何叫做“食包子”呢?據說,北海舊時的茶樓一般都設有糕點外賣處,夥計每天的營業額,要與賬面上該收的錢大致吻合,才能結數。倘若現金收入明顯偏低,則由其掏現錢墊上應收的數額,則預設為當天自已食過攤內的糕點。為此事,某茶樓的老闆意識到,要經營好以包子為主的糕點生意,除堵死夥計私吃私拿的漏洞外,還須搞好與夥計的關係,不傷害夥計的面子。於是,老闆讓賬房每次結數時,適當少扣夥計的工錢,並把扣此類錢叫做“食包子”錢。這樣,結數時若發現現金不夠數,夥計則感嘆“今日我又食包子了!”
茶樓“食包子”之事傳入市井後,此一形象的叫法,很快被市民尤其生意人所接受。久而久之“食包子”這一俗語,成為當事人掏錢湊數的代名詞,至今仍在上年紀的北海人中間流行。
北風呼嘯雪紛飛打六字俗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