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論文範文參考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教育是幫助個體實現社會化的有效工具。作為培養具備創新精神與良好實踐能力人才的高等院校,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社會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會實踐論文,供大家參考。

  社會實踐論文範文一:概論課社會實踐論文

  一、改進“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構想

  在把握時代特徵、社會生活主題、教學大綱要求和學生期望的基礎上,構建具有時代特色、地域特色、學校特色和學科特色的社會實踐教學模式。具體而言,該模式包括三大板塊的內容,即變動主題實踐教學、恆定主題實踐教學和實踐基地教學。通過互相支援、相互銜接的三大板塊的社會實踐教學活動,既突出社會實踐教學的時代性,又注重獨特性,全面提高社會實踐教學的時效性。

  一變動主題社會實踐教學

  所謂變動主題社會實踐教學,是指根據時代特徵、國家生活主題及“概論”的學科屬性,“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3],確立每年社會實踐教學的主題,然後圍繞該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與時俱進的社會實踐教學主題貼近時代、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能夠推動“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時代化、生活化,調動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年度社會實踐教學主題的選擇必須符合三個原則:其一,與國家生活主題密切相關,也即近期黨和政府倡導、宣傳的,攸關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基礎性、創新性、戰略性思想、路線、政策;其二,與課程內容高度相關,也即緊扣學科屬性和特點,與“概論”課教學的重點內容有機結合,集中反映社會實踐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其三,與學生生活高度相關,也即是不巨集觀、不抽象,讓大學生覺得熟悉、親切,有參與的興趣和期待。“概論”課教師可以根據以上原則,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最終確定本年度的社會實踐主題,然後圍繞該主題確立社會實踐教學的組織形式、操作規範、考核辦法,並在對學生座談訪談的基礎上最終形成社會實踐教學方案。比如,2014年“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主題可以是“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社會實踐教學形式可以是社會調研。圍繞該主題、結合“概論”課教學重點,可以設計一些體現問題意識和現實關切、具有可操作性的調研方向或題目,鼓勵學生以個體或者團隊形式展開調研,並寫作主題明確、著述規範、格式統一的調研報告。鼓勵學生在調研報告中採用視訊、圖片等多種表現形式,豐富社會實踐教學成果形式。最終,通過變動主題的社會調研活動,一方面,深化大學生對課堂理論教學內容的認識,提高自己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各類社會現象;另一方面,用中國夢構築學生的共同思想基礎,激發廣大學子的歷史責任感,增強他們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

  二恆定主題社會實踐教學

  恆定主題社會實踐教學是指根據本校所在區域的人文地理特徵、學校自身的歷史傳統和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學歷層次等,確立相對固定且有特色的社會實踐主題,每年組織學生圍繞該主題開展深入、持久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是一所學校“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具有特色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具有繼承性、連續性和創造性,由專業老師帶隊,由具有創新意識、探索勇氣、合作精神的學生組隊參與。通過組織持續的恆定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在地方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區域生態保護、校園文化營造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品牌和特色的社會實踐教學成果。要發揮恆定主題社會實踐教學的作用,必須注意:其一,主題必須是與國家戰略相關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並且這些問題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意識和責任意識,體現他們自身的特長和價值;其二,角度、內容、方法等必須具有一定創新性,既有對以往工作的繼承,又有新的推進和發展,體現所學有所用並且有所成;其三,成果必須有精品意識,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體現一定的理論深度和學術素養。比如,地處東北的高校,可以老工業基地振興為主題,確立若干調研題目組織學生深入企業、社群和政府管理部門,全面瞭解東北工業發展的歷史、現狀及存在問題,探討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對策。可以根據學校自身的學科特點,調查學科相關行業企業的情況,具體調查物件可以是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業,調查內容可以涵蓋產業結構升級、清潔生產、企業文化建設、社會保障等。可以制定中長期調研計劃,持續多年圍繞該主題進行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研究,力爭全面、深刻地反映調研物件,為地方決策提供服務。再如,有些高校在革命老區,可以以留住活歷史為題,組織學生採訪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重大事件的參與者,通過口述歷史的形式記錄下來,並結集出版。這有利於大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程序及其理論成果的精髓,更加珍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發展的成果,更加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

  三社會實踐教學基地教學

  社會實踐教學基地是保證“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穩定性、可持續性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根據“概論”課教學的內容和要求,聯絡具有代表性和具有教育意義的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以及城市社群、新農村、現代企業等,設立“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基地參觀、學習,可以增進他們的認知、增強他們的認同、昇華他們的認識。社會實踐基地的選擇不能隨意化,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名氣越大越好,而應該是從“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要求出發,堅持三個原則。其一,典型性。企業、社群以及博物館眾多,不可能都掛牌作為社會實踐教學基地,必須從中選擇最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的。其二,相關性。即與課程教學內容、教學要求高度相關,能夠通過對社會實踐基地的參觀、學習,深化對理論的認識。其三,互利性。既要發揮社會實踐基地對教師研究、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也要發揮教師和學生對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的扶持作用。

  二、正確處理三組關係

  發揮“概論”課“三板塊”社會實踐教學模式的作用,還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三組關係。

  一處理好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教學關係

  “概論”課包括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兩部分,二者密切聯絡、互相補充。課堂教學偏重於理論的闡釋和演繹,旨在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論、觀點和方法,是基礎;社會實踐教學是理論的應用和拓展,旨在讓學生深刻理解理論的內涵,並運用其觀察和分析社會現象,是昇華。二者統一於“概論”課教學過程中,推動學生實現知—情—意—行的轉化。將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緊密聯絡起來的是具體問題。指出:“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重大問題、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4]“概論”課體系巨集大、內容豐富,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外交、國防、黨建等諸多內容,教師必須按照詳略得當、主次分明的原則,著力講授一些重點、難點和熱點理論問題,做到“少而精”。“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深化學生對重點問題的認識,還必須在教學中將年度社會實踐主題與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結合起來,圍繞其設計若干社會實踐題目,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切身體驗、深刻領悟,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並由對理論知識的記憶轉變為對之的認同並內化為自己的心理品格、價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外化為行為習慣。比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徵是教師課堂理論教學的重要內容。為了更好地闡釋該問題,教師可以蒐集、整理各種資料,通過橫向比較法描述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差距,揭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內涵和特徵,並通過組織學生課堂討論的形式分析出現差距的原因,讓學生認識到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基本國情,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增強憂患意識。同時,也通過縱向比較法描述建國後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保護等方面取得的進步,讓他們領略到黨領導人民所取得的成就,增強自豪感。與之相配合的是,在社會實踐教學中,圍繞該問題可以設計若干調研題目,指導學生深入農村、企業、社群以及山川、田野等,通過所聽、所看、所問、所想,深刻領會和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深化對課堂理論教學內容的認知。

  二處理好課程社會實踐教學與學生組織

  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關係社會實踐教學是大學生“概論”教學的基本環節,也是提高“概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目前,在高等學校中承擔社會實踐組織和管理工作的還有團委、學生處等學生組織。那麼,二者的關係是什麼呢?首先,二者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包括:第一,在目標上,立德樹人,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瞭解國情,增長才幹、奉獻社會,鍛鍊毅力、培養人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二,在內容上,都面向豐富多彩的現實社會生活,囊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方面,覆蓋農村、城市社群、企業、政府、博物館、展覽館等多個層面;第三,在形式上,都包括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都以調研報告、考察報告、心得體會等形式展現社會實踐成果。然而,作為課程的社會實踐教學和學生組織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還是有不同之處。第一,性質不同。前者是課程教學體系的一部分,後者是學生培養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二者不屬於同一個範疇。第二,側重點不同。前者主要通過開展與課程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增進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側重於增強“三個自信”;後者主要是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增加大學生對國情的瞭解及認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側重於綜合素養的提高。第三,管理方式不同。前者主要由任課老師負責組織,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展開社會實踐活動,後者則主要是以學生自發的形式為主。第四,考核方式不同。前者作為課程教學的一個環節,學生的表現計入成績,後者則是學生培養的一個環節,不以成績計。明確了課程社會實踐教學與學生組織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區別,“概論”課教師應該加強組織和管理,從源頭的方案制定、過程中的協調指導到末端的考核評價,都要時刻注意把握“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基本立足點和預期目標,在課程教學體系內彰顯社會實踐的價值。

  三處理好教學方案設計與具體制度保障的關係

  要保證社會實踐教學的效果,教學方案必須科學、合理,具有操作性,這是前提和基礎。然而,要推動方案的有效實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還必須制定一系列的具體制度,實現社會實踐教學的制度化、規範化,這是根本和核心。通過制度建設,統一老師和學生的思想和行動,達成共識、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制度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指令性制度,明確規定教師和學生的操作規範、操作流程、操作方法,界定各自的職責、任務;第二類,禁令性制度,明確學生和教師不能違反的事項,比如學生直接抄襲他人的成果、教師社會實踐教學過程中指導缺位,等;第三類:獎懲制度,明確針對學生和教師的考核機制,制定獎懲措施,激勵和約束學生和教師的行為。

  社會實踐論文範文二: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探討

  一、影響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開展的原因分析

  影響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開展的原因比較複雜,綜合實際調查情況來看,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缺乏對實踐專案系統化的管理和指導。

  大學生社會實踐一般分為專案策劃申報—專案申請立項—專案計劃編寫—專案實施控制—專案驗收評估等五個階段。每個階段彼此之間承前啟後,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特別在申報前期的可行性分析、目標和方向確定,中期的步驟實施,後期的驗收評估顯得尤為重要。[1]但在調查中發現:46.3%的高校指導教師對社會實踐認識不清,認為社會實踐不是教學活動,沒有必要全過程監控和指導,讓學生自由發揮,簡單把控就足夠了;有62.9%的實踐學生表示指導教師對立項和驗收評估階段指導較多,其餘過程指導較少;18.6%的學生表示實踐過程中遇到阻力,沒有指導教師及時跟進解決;認為缺少對實踐專案全過程的管理和指導會影響實踐專案長效開展的竟然佔到83.8%。總之,缺少了對專案全過程有效管理和指導,對後期預定目標就存在未知,管理出現混亂,從而影響後期專案的持續開展。

  2.缺乏穩定的組織保障體系。

  在大學生社會實踐專案實施過程中,最關鍵的組織保障包括充足的時間和經費、穩定的實踐空間以及合理配置的人員。各個高校在近幾年雖然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投入和關注度有所提高,但與新的實際需求相比,依然存在差距,主要表現為:經費和政策保障不足,實踐基地和指導教師資源匱乏。調查發現,表示經費充足的實踐學生只佔到18.3%,實踐基地由學校提供的佔到23.1%。總之,缺乏完善的組織保障,就等於火箭失去了推動劑,沒有動力更何談長效開展。

  3.缺乏科學的質量評價體系。

  在此次調查中發現,部分高校社會實踐工作評價考核還依然簡單採用定性評價方法,憑藉一張社會實踐登記表來判定考核等級,選用媒體宣傳和獲獎評優來輔助鑑定實踐的質量和效果,學生中會存在弄虛作假、敷衍了事、抄襲拼湊、功利化導向的現象,缺少一個系統、科學的評價反饋機制貫穿於整個社會實踐各階段之中。這種社會實踐評價體系嚴重影響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創造熱情和積極性,更影響實踐專案的長效開展。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改進思路

  針對影響大學生社會實踐專案長效開展的諸多問題,我們研究採取專案化管理技術來解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問題,推動和深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持續和創新發展。

  1.做好長遠的科學規劃。

  專案化管理技術其本質就是計劃和控制工作,在規定週期內達到預定目標。在社會實踐專案的建設中,應堅持科學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做好兩個方面的總體規劃:一方面要站在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高度來認識,應把大學生社會實踐納入教學計劃作長遠規劃,把社會實踐專案化管理作為發展社會實踐工作的努力方向,制定大學生社會實踐專案建設的總體設想,並提出總體目標要求;[3]另一方面是遵循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特點與規律,考慮專業學習、社會服務、創新創業、就業擇業以及年級等不同因素,結合專案化管理理論,採取分類分級確定實踐內容,分別指導和評價,發揮專案化管理的優勢,吸引大學生主動參與。

  2.制定完善的機制體制。

  專案化管理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在確保時間、技術、經費和效能指標的條件下,能高效地完成預定目標。完善的制度建設是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能夠順利執行的有力保障,既有利於社會實踐的穩定開展,又有利於高校進行巨集觀協調,規範管理。[4]主要內容包括:專案立項與申報、質量監控與評價、考核與獎勵、安全與經費保障、基地建設等制度,以及提供標準化的資源庫、專案化管理指導手冊和有效的溝通平臺等幫助,使大學生社會實踐專案長效開展機制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實現執行程式的規範化。如專案化管理的質量評價包含三個方面,即自評、他評、第三方評價,真正實現“公平、公正、公開”,不強調功利,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3.創新豐富的實踐形式。

  大學生社會實踐專案來源於社會並付諸於社會,更應該具有時代特徵和生命力,實踐專案形式應力求靈活多樣,具備時代特徵。在內容上更應注意操作合理可行,能取得社會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援,強化實效性。堅持課內和課外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專業實踐與一般服務相結合,假期實踐與日常實踐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的原則,確保學生都能夠參加社會實踐。

  三、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探索實踐

  近年來,寧波大紅鷹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採取專案化管理技術越加深入,在組織管理、內容形式、評價方式等做了更多探索與實踐,基本建立了以專案化管理技術為核心內容的與學生成長成才相適應的社會實踐長效機制,具體表現為:社會實踐活動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可持續長效開展效果明顯、參與師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強、資源使用和覆蓋更廣泛等特點。

  1.專案課題設計的實踐情況。

  在大學生社會實踐專案化運作實踐中,採取“學院出課題,學校出指南”的辦法,整合全校資源,向大學生提供內容涉及社會服務、企業調研、課題調研、走訪參觀、創新創業、專業訓練等各類專案,出版大學生社會實踐專案指南手冊。2013年,全校累計有1934名學生組建團隊並申報,立項專案322項。2014年在上一年的基礎上,有更多的師生參與,全校累計有2046名學生申報,立項專案330項。

  2.專案運作的實踐情況。

  根據每個不同類別的專案設計各自不同的專案執行機制,均按照社會實踐專案化管理技術嚴格執行,參與學生與實踐組織方簽署專案立項合同,對雙方均有制約影響。在社會服務等具有持續性開展特性專案上,採取“基地+專案,評星+免立項”的辦法,基地和專案同步建設,兩者是共同體不能拆分管理,有專案所屬單位負責維護。其中在基地建設上引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簽署雙方合作共贏框架協議,商議制定合作共贏的機制,定期回訪反饋,確保基地的穩定性。對優秀的基地和專案給予評星,並依據質量評估結果考慮在下次申報是否給予免立項、經費升級、星級升級的獎勵。2013年星級專案佔到所有立項專案的24.8%,2014年星級專案佔到49.1%,2014年與2013年相比免立項、星級升級的專案增加8項,經費投入增加5000多元。在課題研究、專業訓練等一次性的專案上,採取標準化的工作程式,對每個階段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過程性監控考核,注重過程指導,指導有記錄,專案結題情況與申報、經費資助掛鉤。近幾年中,專案結題率一直保持100%,2013年按期結題率保持在82.8%,55個專案申請延期,2014年按期結題率達到92.1%,26個專案申請延期,但沒有出現中斷實施或撤項的現象。

  3.專案評價的實踐情況。

  為了促進實踐專案的長效開展,根據專案類別不同,把“功利化”色彩的評價機制取消或弱化,變以“體驗和參與為主,定性與定量並重”的評價機制。對參與的學生出具社會實踐鑑定來證明學生在校期間的實踐經歷,對社會實踐先進個人及集體只給予適當的表彰。不以社會實踐登記表作為主要評價要素,變成以三方評價的模式。把社會實踐放入教學任務進行綜合評價,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把實踐專案考核與教師的評優評先結合,為評定職稱提供依據,提高指導教師的積極性。最近兩年間,在立項專案團隊的帶動下,非立項專案也出現蓬勃發展,共有超過5500人蔘與非立項專案的申報。

  四、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效果

  1.社會實踐品牌逐步顯現。

  有更多的優秀專案得到了保留、傳承和強有力的執行,加以不斷增加內容和文化,使多數優秀專案提升為品牌專案,吸引更多師生參與其中。

  2.社會實踐效果提升明顯。

  較高的參與積極性帶動高質量、高水平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增加。實踐專案中科創、學科競賽等成績提升明顯,高層次的獎項數量明顯增加。

  3.社會實踐認識感受深刻。

  對社會實踐的意義認識提升,學生變的更加自信。對黨的基本路線、國家政策方針有了明確的認識,在完成實踐專案後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感受深刻,特別是社會服務類的專案。

  4.社會實踐資源有效保障。

  指導師資得到了較大改善,不乏有教授、知名專家加入。基地、物質等實踐資源更有保障,吸納社會贊助和募集活動資金的能力更強。

社會實踐論文的範文
社會實踐論文範例
相關知識
寒假家教社會實踐總結範文
餐廳服務員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寒假家教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關於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範文
關於暑期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大學生暑假醫院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大學生銀行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大一學生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社群服務類社會實踐活動範文
醫學專業學生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