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金融的本質是價值流通。金融產品的種類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一起來看看吧!

  篇1

  近期世界經濟與金融形勢

  【摘 要】近兩年美國經濟將持續復甦,歐盟和日本陷入衰退,受經濟低迷影響,發達國家維持極低利率的寬鬆貨幣政策不變;受國際市場需求減少影響,“金磚國家”經濟增速放緩;“迷霧四國”在新興市場中嶄露頭角,但是世界經濟仍陷入低速增長期。本文將從兩方面來介紹各類經濟體在經濟與金融市場發展方面的形勢。

  【關鍵詞】國際經濟;國際金融;衰退;復甦

  一、國際經濟形勢

  1歐美日篇。美歐日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經濟復甦步履蹣跚,世界經濟增長放緩。2013年美國經濟保持復甦勢頭,經濟增速顯示了美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實力。歐盟因受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困擾,主要成員國因削減赤字需要而實施緊縮財政政策,受此影響,歐盟經濟2012年再度陷入衰退,全年經濟增速-0.5%,發展前景黯淡。日本經濟震盪下行,受海外經濟減速引發的外需不振和以汽車銷量為中心的內需疲軟影響,2012年同比增長0.5%。2013年日本大力推行“安倍經濟學”,積極的財政政策致使資金大都流入到虛擬經濟領域,實體經濟發展沒有多大起色。世界銀行等機構預測2013年世界經濟增速為3.4%,低於近14年來的平均增速3.6%。從經濟先行指標PMI來看,美國經濟將持續復甦,歐盟和日本將陷入衰退。資料顯示,美國2012年12月的PMI為50.7,全年共有8個月份PMI在50這一經濟榮枯的分界線之上,表明美國經濟仍將保持復甦之勢。日本2012年12月PMI為45,連續7個月低於50,表明日本經濟面臨收縮風險。歐盟2012年12月PMI為46.10,已連續17個月低於50,預計歐盟經濟2013年仍將保持下滑之勢,衰退已無法逆轉。2金磚國家篇。受國際市場需求減少影響,世界經濟增長引擎“金磚國家”經濟增速放緩。儘管各國在金融危機中經濟實現“V型”反轉,但自2010年以來,“金磚國家”經濟增速持續下滑。中國在2013年第一季度GDP增速為7.7%,低於預期的8%。印度由2012年一季度的12.6%降至四季度的2.81%,巴西經濟增速從9.34%降至0.87%,降幅最大。俄羅斯和南非經濟增速相對平穩,保持在3%左右。與2006年至2008年“金磚四國”經濟平價增長率10.7%相比,“金磚國家”經濟增速下滑已相當嚴重。資料顯示,“金磚國家”的經濟先行指標PMI仍表現較好,中國2013年四、五月製造業PMI分別為50.2和47.6,雖然有所下降,卻仍保持在50左右。俄羅斯、巴西、印度2012年12月的製造業PMI分別為50、51.1和54.7,南非2012年11月的製造業PMI為55.4,且近3個月以來均在50這一經濟收縮與擴張的分水嶺之上,表明未來“金磚國家”經濟仍將保持增長之勢,增速下滑之勢有望扭轉。3“迷霧四國”篇。憑藉人口結構優勢,“迷霧四國”墨西哥、印尼、韓國與土耳其在過去十年中經濟規模增長了一倍多,2011年四國GDP規模為3.9萬億美元,超過德國。“迷霧四國”中的印尼經濟增速表現出極強的穩定性,在金融危機中也保持了5%左右的增長。土耳其經濟表現出較大的波動性,2011年一季度曾創下12.59%的高速增長,今年6月土國內政治形勢再起,持續的罷工造成經濟形勢不是很樂觀。韓國與其他三國嚴格來看並“不在一個層次”,其更接近發達國家,但由於受朝鮮核政策影響,安全形勢勢必影響經濟發展。“迷霧四國”的優勢還在於人口結構總體上比歐美年輕且有更高的出生率,這使它們在發展製造業方面更具成本優勢。4經濟形勢小結。2013年世界經濟將溫和增長,歐債危機和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將拖累經濟增長,但美國經濟的復甦及新興市場經濟體保持較快增長,使整體世界經濟免於陷入衰退,並預計將實現3%左右的增長。“迷霧四國”由於其特殊的政治、社會、宗教問題,發展前景不明,難以發揮全球經濟復甦火車頭的作用。金磚國家增速放緩既定,各國主要在力促各自國內的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轉移,其經濟形勢整體來說不樂觀。

  二、國際金融形勢

  1歐美日篇。為刺激經濟復甦,美歐日發達經濟體實施極度寬鬆貨幣政策。自2008年12月以來,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0~0.25%的歷史最低水平,並聲稱中期維持低利率政策不變。歐洲央行出於抑制通脹需要,2011年兩次加息,將基準利率由1%上調至1.5%,但歐債危機的加劇及經濟的下行迫使歐洲央行連續降息,將基準利率降至0.75%這一歐元誕生以來的最低水平。日本是最早陷入“流動性陷阱”的發達國家,自

  1998年以來,央行基準利率一直維持在0~0.5%,2010年10月更是直接將基準利率降至零,並持續至目前。美聯儲連續推出

  QE3和QE4兩輪量化寬鬆政策,對實體經濟作用有限。其量化寬鬆政策增加了基礎貨幣的供給,為銀行業和金融市場注入了充足的流動性,卻並未流入實體經濟,美國經濟復甦緩慢,失業率仍處於較高水平。美國暫時避開財政懸崖,經濟復甦有望緩解財政壓力。世界不需要為美國財政懸崖過分擔心。歐元制度缺陷有所彌補,歐元短期無崩潰之憂。歐元區機制缺陷在2012年有所彌補,但統一貨幣與獨立財政間的根本性矛盾仍無法解決。在債務危機壓力下,“歐洲穩定機制”ESM提前執行,“財政契約”生效,並就歐洲銀行業統一監管達成一致,但這仍不足以使歐元區擺脫危機。儘管歐元區採取了緊縮財政措施,但幾乎所有國家債務比例仍呈上升趨勢,尚未迎來下滑“拐點”,這意味著歐洲的債務負擔將越來越重。日本今年前兩個季度實行以寬鬆的貨幣政策為主要內容的“安倍經濟學”,貨幣匯率大幅下挫,但是由於其資金大都流入虛擬經濟領域,未能實際的推動實體經濟的進步。日本政府債務餘額與GDP的比例在2012財年末高達236%,扣除金融資產後的淨債務餘額與GDP的比例也高達135%,均位居發達國家之首。這種高債務率之所以還沒有引發更為嚴重的危機,是因為日本政府債務迴圈得到了來自於本國央行最大限度的支援,且政府債務大部分由國內投資者所持有,這使得日債不易受到外部因素的衝擊,持續的經濟低迷使日本的通脹壓力很低,這為日本央行長期維持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從長遠來看這種政策是不可行的,一方面容易引起本國內的通脹;二是在全球經濟中引發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戰。2金磚國家篇。金磚國家第五次峰會2013年3月26、27日在南非德班召開,討論成立開發銀行、工商理事會等此次峰會的重點議題,金磚國家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中國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分別與巴西財政部和巴西中央銀行簽署了財經合作諒解備忘錄和雙邊本幣互換協議。金磚國家之間的金融合作將促進五國在經貿方面的合作,為提高五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發言權提供影響,也不可避免的挑戰西方國家經濟體在金融領域的主導地位。3金融形勢小結。總之,在歐債危機未徹底化解前,國際金融市場仍存在動盪風險。受避險情緒影響,美元資產仍將受到追捧,美國股市依然會有較佳表現。日本經濟短期內增速明顯,後續發展不足。金磚國家等新興經濟體努力加強金融合作成立開發銀行,不僅對自身金融安全發展有利,對世界金融更合理發展也是有利的,但其成立還處在初步談判階段,逐步完善還有一段重要的路要走。

  三、中國經濟前景展望

  歐美分別是我國的第一大、第二大貿易伙伴,但近來中歐、中美之間經濟貿易摩擦不斷。歐美不斷展開對中國產商品以及工業製成品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通過設定種種的貿易壁壘,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在當今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的形勢下,對整個世界的穩定發展是不利的。不過也有令人欣喜的地方。2013年7月正式成立的中瑞自貿區必將帶動中歐經濟交流的熱潮,這種帶動作用對雙方來說無疑是雙贏的。中國重視金磚國家組織的作用,積極支援建設金磚國家組織的內部體系,打造有利於自身經濟發展進步的金融體系;重視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關係,努力開拓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市場,上任伊始首次出訪就來到非洲,6月初出訪中美洲三國墨西哥為迷霧國家,體現中國經濟發展海外市場的新思路。外貿市場的擴大對由於歐美國家消費需求不足而導致我國外需不足的窘境也為我國企業提供了新的利潤增長點,不僅有利於各出口企業的生存,也為整個社會的國內需求提供動力。

  2013年,世界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各國將為各自的經濟發展目標努力。在大背景之下,中國經濟放緩下行也不可避免,但其維持7%~8%的經濟增長率的發展目標仍是可以實現的。中國的強勁增長不僅對維持本國社會穩定有利,對整個世界經濟的復甦、發展也會起到火車頭的帶動作用。

  篇2

  試析金融危機後的世界經濟格局

  摘要:本文分析了當前世界經濟格局,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和發展程序,提出了美國金融危機發展的兩階段論,對世界主要經濟體未來幾年的經濟變化從比較中性的角度做了預測: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將延續到2011年,在危機後的2012年世界經濟的基本格局並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並在此基礎上,就危機應對和長期戰略部署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世界經濟格局;美國金融危機;經濟發展;經濟危機

  中圖分類號:F1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801200901-0046-06

  2008年9月開始,折磨美國經濟已近兩年的美國次貸危機終於演變成全面的金融危機,並進而影響世界其他國家和經濟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那麼這場危機將如何影響世界經濟格局呢?

  一、當前的世界經濟格局

  雖然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已數月,對世界經濟已經形成了全面的衝擊,但是,這一切對世界經濟格局變化的影響並不大,當前的世界經濟格局與一年前一樣,仍然是: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在總量、科技實力通過人均GDP水平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反應和國際經濟關係三方面佔據著主導地位:其後是發展中大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中國無論是人口和國土面積還是增長潛力和以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總量都顯示著在世界經濟中的特殊性:印度則以人口和發展速度引人注目:而俄羅斯和巴西佔有人均資源量的優勢。其他的經濟體或者由於人口或者由於面積、經濟總量與前述各國相比還有一定距離。

  如表1所示,以匯率法計算的人均GDP中,墨西哥2008年的人均GDP是美國的22.8%,俄羅斯是美國的26.7%,這與2007年的21.2%、19.8%並無質的區別。GDP最高的中國佔美國GDP的百分比分別是2008年29.5%和2007年的23.8%,同樣沒有質的變化。因此,在2008年發展中大國在世界經濟中仍主要扮演跟隨者或追趕者角色。

  考慮到在金融危機發生後,出現了非常強烈的重建國際經濟秩序的聲音,也可以說,美國對國際經濟關係的主導作用削弱了,但考察2008年最後一個季度世界應對金融危機的做法和國際經濟調整的方向,我們看到美國對國際經濟仍然有著無可爭議的主導地位。主要原因在於:跟隨者在跟隨的過程中既沒有意願改變自己快速追趕的身份因為這個身份在目前看來仍然是改善自己境況成本較低的一種,也沒有能力為自己爭得更大的利益因為實力不夠。歐盟諸國雖然有意願想弄一個更有利於自己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但作為一個國家聯盟而非單一國家,其行動的一致性顯然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且歐盟自身的問題比美國更多,同樣沒有實力真正去改變國際經濟秩序。比之歐盟,日本的整體實力就更差一些。再加上在經濟全球化高度發展的今天,誰也迴避不了金融危機的衝擊,只是程度不同,而越是融入程度高的國家,如歐盟和日本所感受到的衝擊力也就會越接近危機的起源國。

  二、對美國金融危機衝擊世界經濟的幾點判斷

  只有對世界經濟美國金融危機的衝擊有個基本的判斷,才能分析其對不同經濟體衝擊的力量和延續的時間,進而討論各大經濟體在世界經濟迴歸穩定發展前所受的不同影響。

  一對美國金融危機的幾點基本判斷

  1.危機的成因。一般認為,美國金融危機的形成主要是因為美聯儲運用貨幣工具不當、監管缺失,再加上人們對金融衍生工具認識不足、心中無數導致的。由於貨幣供給政策運用不當。導致了市場長期處於流動性過剩的狀態,於是過剩的流動性盲目尋求增值,積累了巨大的風險。由於監管不足,導致了“三無”人員無固定收入來源,無固定資產,無良好的信用記錄也能得到大筆的貸款,於是禍根深埋。由於監管不足再加對金融衍生工具認識不足,導致了次貸也能通過金融衍生工具變成優質資產,而且這些資產誰也不知道有多少,由誰持有,於是信用喪失。這樣,當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時,問題便演變成了危機。

  這只是表面或直接的原因,根本的原因應該是主觀價值量對客觀價值量偏離帶來的能量積累已經達到能夠引發危機的程度了。一方面,美國需要消耗而且這種消耗速度還在不斷增加大量的財富在國內和國際上完成其客觀和主觀都有需要的目標。在國際上,美國要打贏反恐戰爭,要完成單邊主義賦予的一切內容都需要大量的開支;在國內,美國也需要滿足美國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要求,比如住更大的房子,擁有更好的遊戲軟體等。另一方面,美國卻無法增加創造財富的速度。從勞動力、資源、技術發展等方面看,美國在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之前財富的創造速度只能保持低速。兩方面疊加的結果必然是客觀價值量的不斷減少。於是為了維持大國的裡子和麵子,美國只好通過制度創新的辦法,通過眼花繚亂的金融手段向別國、向未來去借。其結果是每一單位的客觀價值所對應的主觀價值越來越大。當這種偏離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危機的能量從它所能找到的最薄弱的環節宣洩出來,形成了危機。

  2.危機的發展。基於對前述危機形成原因的分析,筆者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由於美元的世界貨幣功能和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特殊重要地位,美國金融危機也是世界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既是美國的也是世界的。可以把危機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虛擬經濟領域爆發並禍及實體經濟領域。第二個階段是虛擬經濟領域實現穩定但實體經濟的危機繼續發展。前者主要通過消滅主觀價值量來實現其向客觀價值的迴歸。後者則主要通過破壞客觀價值包括對應的主觀價值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客觀價值載體的重新配置。

  在危機的第一個階段。首先是美國虛擬經濟領域的大混亂,然後是與美國經濟聯絡緊密的其他國家虛擬經濟領域受到衝擊,或者遭遇震撼,或者也跟著混亂甚至崩潰,同時與美國虛擬經濟聯絡最緊密的那些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實體經濟部門也受到衝擊,原來比較健康的企業感受困難,原來不太健康的企業處境艱難甚至開始倒閉。在這個階段中,首先是美國,其次是世界其他國家都會基於危機表面原因而推出大量的貨幣和財政政策,試圖理清混亂了的虛擬市場,阻止其向實體經濟的蔓延。這些政策有的會有一些效果,更多的不過是干擾了危機發展的程序而已。

  在危機的第二階段,由於第一階段發展的結果先是美國然後是其他大國新的主觀價值和客觀價值建立起來了,於是虛擬經濟開始穩定下來。但是,由於前一階段的破壞帶來的企業破產、大量失業,使得實體經濟也已經混亂不堪。重新理順實體經濟的過程將是一個更多企業破產,更多人失業直至新的穩定的過程。

  要完成這兩個階段。世界經濟重新迴歸正常發展大約要到2012年。

  二美國金融危機對各大經濟體的影響

  表2所示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08年初對各主要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所做的預測。對比

  本文作者在2007年所作的相關研究,這個預期一方面低估了美國受次貸危機衝擊的程度,另一方面是把危機侷限在美國範圍之內做出的。所以可以將其作為在沒有危機衝擊情況下,各主要經濟體的正常發展預期。在危機全面發生後,IMF於2008年11月份對2008和2009年的預期做了全面修正。這個修正反映在表3中,其對2008年的評估應該是比較準確的,但對2009年的評估筆者有自己的看法,並且基於前面對危機發展的總體判斷,結合後面對各國實際的分析,表4給出了直至2012年,對各主要經濟體的發展預期。

  1.美國。美國是這次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確定其經濟發展的變化軌跡尤為重要。根據美國全國經濟研究局的統計,“二戰”以來,美國曾經10次陷入經濟衰退。過去10次衰退的平均持續時間為10個月,其中最嚴重的兩次衰退分別發生在1973至1975年以及1981到1982年,這兩次衰退分別延續了16個月。同時根據該局的研究。美國經濟自2007年12月就已經進入衰退。似乎美國經濟頂多到2009年3月就能進入復甦。但是,我認為,直到目前美國金融市場中爆發出的問題還主要是源於房貸的金融衍生產品,隨著經濟的下滑和失業的增加,基於信用卡、車貸、學生信貸等的金融衍生產品也可能出現問題,還會對金融市場形成新一波衝擊。無論這個衝擊是大還是小,只要沒有過去,信用的重建就難以實現,危機的第一階段就不會結束。綜合各種資訊,這個期限大致應該在2009年的夏天。只有第一階段結束了,再經歷10個月左右的衰退,復甦才會到來,而且復甦的速度不會太快。如果這個估計成立的話,美國經濟的復甦會是在2010年的第二季度。據此,表4預期了美國2008~2011年的經濟增長。

  2.歐盟和日本。歐盟的長期經濟基本面甚至不如美國。我們看到,其老齡化發展迅速,勞動力質和量的增長基本停滯;由於科技發展水平低於美國而難以獲得技術領先的壟斷利潤:以福利制度為代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對創新的抑制導致創新匱乏。同時,歐洲的資產泡沫和監管缺乏一點不亞於美國,歐美的長期同盟關係和全球化的發展已經把歐洲和美國的金融牢牢地綁在了一起。所以,歐洲所受的衝擊不僅有來自於美國的,而且還有自身被美國金融危機帶出來的大量問題。歐盟已經在美國之後陷入全面的衰退,而且復甦的時間將在美國之後,它的衰退至少要持續到2010年的第三季度,之後的復甦速度也會略慢於美國。因此,歐盟2010年全年的經濟增長不會是正的,2011年的經濟增長也不會太快。

  同歐盟一樣,日本經濟長期發展的基本面也不如美國,其老齡化問題甚至比歐盟更嚴重。勞動力的總量在下降,勞動力素質的改善不可能很快,雖然技術創新能力強於歐盟,但科技發展速度和水平同樣無法超越美國。但同歐盟不同的是,日本由於泡沫經濟崩潰的教訓,在金融領域的問題比之歐美要小一些:日本地處當代世界經濟最活躍的東亞區,如果這個區域復甦比較快的話日本也會得近水之利。因此,日本經濟的衰退會是發達國家中最輕的,並且會和美國同步復甦,但復甦期的增速則會低於美國。

  3.巴西、印度、俄羅斯、墨西哥。對於巴西來說,發達經濟的衰退帶來的效應是兩方面,有利的方面是發達經濟為了應對危機大舉降息,這極大降低了巴西的債務成本:不利的是流動性的急劇下降不利於其借新債。而世界經濟增速大幅度下降引起的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下降對巴西的影響則是單方面的,即嚴重影響了巴西經濟的擴張。更嚴重的是,如果巴西的經濟增速下降的幅度足夠大的話還有可能導致社會緊張,甚至干擾經濟秩序,加深危機的程度。因此,2009年巴西經濟會隨世界經濟增速的放緩而放緩,2010年如果不惡化的話,則會是新一輪增長的起點和本輪下降的底部。

  與巴西不同,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對大宗商品價格的打擊對印度是利大於弊。雖然印度也出口大量礦產品,但進口金額更大的能源和原材料。金融危機和發達經濟衰退對印度經濟則是弊大於利,首先是外需不振了,其次是資本外流。因此,印度經濟的減速成為必然。糟糕之處在於,世界經濟的問題加劇了世界各種矛盾的深化,而印度在國內國際本來就有許多處於爆發邊緣的矛盾,在當前的情況下更是隨時可能爆發。任何一個矛盾的爆發所引起的事件都可能使人們對印度進一步失去信心。而加深外部衝擊的影響。孟買恐怖襲擊就是一個典型,估計至少使2009年印度經濟成長速度降低1個百分點。當然,印度經濟的基本面總體上較好,因此恢復起來也會比較快。印度會在2010年上半年重新開始加速。但由於歐盟經濟還在繼續衰退中,這種加速會比較緩慢。2011起則會隨著世界經濟的全面復甦,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正常化。

  國際原油價格在2008年下半年的暴跌對俄羅斯2008年經濟增長的衝擊是巨大的。由於預期2009年原油的均價將比2008年大幅下跌。因此2009年對俄羅斯將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一方面資本專案可能因為資本對油價下跌後俄羅斯經濟發展前景的懷疑而出現鉅額逆差,另一方面油價下跌將極大影響俄羅斯經常性專案的盈餘,甚至於也出現巨大逆差。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的話,2009年俄羅斯經濟增長速度將會大幅度下降。我們估計資源價格會在2010年實現對2009年的相對穩定,不會有向上的突破,但俄羅斯經濟已經適應資源價格的不振。經濟增速不會再大幅度下降。到了2011年,資源價格會由於世界經濟開始重入正軌而穩定上升,俄經濟開始較好上升。

  由於墨西哥是美國的近鄰又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因此其經濟變化與美國比較同步。這次危機對墨西哥主要的影響在於全面打擊了美國經濟而間接影響了墨西哥出口、資金匯入和旅遊業。

  4.中國。在各大經濟體中,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是最好的。首先,就人力資源看,中國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會維持到2020年左右,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則將維持到2035年以後。其次,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2007年人均GDP才2500美元,這意味著科技發展、經濟增長的餘地還非常大。再次,從制度創新方面看,中國也還有很大的餘地,進一步的開放和改革將繼續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動力。因此,由於本次金融危機首先擠爆了金融泡沫,進而加速了資源類商品泡沫的崩潰,對中國的長期發展實際上是有好處的。但是,短期內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衝擊也是顯見的。雖然中國的直接損失與其經濟規模比起來確實不大,然而中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很大,發達經濟體衰退和世界經濟減速帶來的外需增長失速對中國的影響是很大的。好在中國過去數年積累了大量的盈餘,如果這些盈餘使用得當的話,足以通過擴大內需彌補未來外需增長的不足。僅中國中央政府推出的4萬億投資就足以彌補明後年外需增速從兩位數下降到個位數甚至為零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減速。只要成功實施中國在2008年12月15日之前已經計劃的刺激措施就足以保證中國經濟2009年8%以上的經濟增 長。如果中國地方政府進一步介入的話,經濟增長速度還會進一步提高。中國經濟本輪週期的底不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就在2009年的第一季度的某個月份。當然由於發達國家經濟將繼續下行。中國經濟觸底後的上升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隨著美國經濟和日本經濟在2010年開始復甦,中國這一年度的經濟增長會略高於2009年。到了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則會隨著整個世界經濟的復甦,回升到2008年的增長速度,開始新一輪高漲。

  三、金融危機之後的世界經濟格局

  根據表4對世界各主要經濟體未來幾年增長狀況的預測,以表1中列出的當前2008年各主要經濟體的GDP為基數,算出表6第4行,以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各主要經濟體的GDP。根據表5確定的2012年偏離率算出表6的第2行,2012年各主要經濟體的GDP。再根據除歐盟以外當時各國的人口,可以得出表5的第3和第5行,當時各國的人均數。根據表6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從總量上看,世界經濟的格局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選取的這些經濟體中,中、印、巴、墨、俄構成的發展中集體與美、歐、日構成的發達國家集體GDP的比值,2008年是26%,2012年是34%。這確實意味著發展中大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了。甚至2012年中國以匯率法計算的GDP也超越了日本,第一次由發展中國家進入了世界經濟三強。但中國的經濟總量還不過是歐盟或美國總量的約40%。

  從人均上看,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仍然不會有太大的發言權。中國的人均GDP仍然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只有日本的約九分之一,美國的十分之一。就是與除印度外的其他大經濟體比較,也大約只有這些經濟體人均數的三分之一到一半。這意味著,雖然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發言權會增大,但仍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內向型政策。

  在發達國家內部,力量對比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由於危機把歐盟經濟發展的長期基本面不好這一劣勢進一步暴露出來,歐盟的相對經濟地位只會進一步下降。所以,其試圖重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努力並不會成功。以日本在危機後的經濟地位,它在世界經濟中也不可能發揮比現在更大的作用。

  因此。按照比較樂觀的估計,本次危機後發展中大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會進一步提升,但即使到危機的衝擊力消失、世界經濟發展回覆到正常軌道上來的2012年,世界經濟的基本格局仍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四、幾點政策建議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當前最重要的是先度過危機期。當然在應對危機的同時也應該考慮長遠,多做有利於長期發展的戰略部署。

  一關於危機應對

  第一,要尊重客觀規律。經濟週期的存在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一種客觀的經濟規律。危機對中國的衝擊和中國經濟增速的下降不是巨集觀管理者能夠改變的。因此,不要試圖為了逆轉經濟走向而過度使用巨集觀經濟管理工具。巨集觀經濟管理者所能做的是緩和危機的衝擊,儘可能減少危機對本國經濟和人民的不可恢復的傷害。

  第二,該堅持的要繼續堅持。不能因為應對危機就把本來要做和應該做的工作停頓下來。比如,與其為了保出口提高補貼還不如把這部分錢平均分給中國老百姓,以內需彌補外需。又比如本來應該推出的制度創新,一些因為這些年經濟環境較好而忽略了的,要撿起來堅持做下去;一些已經在做併為實踐證明是有益的,不要因為出現了外部衝擊就放棄了。

  第三,該放棄的要堅決放棄。有些做法從理論上看是合理的,但經過實踐發現是不合時宜的要先擱置起來。有些做法本來就不合理,因為種種原因做了,應該乘此危機關頭將其拋棄。

  二關於長期戰略部署

  第一,要繼續堅持韜光養晦的國際戰略。避免承擔超越自己能力的國際義務,更要防止把發展中大國的國際義務規則化的傾向。

  第二,要抓住機會走出去。我國要實現長期發展,除非把人口占世界的比重減少到美國現在的水平以下,否則的話只能依靠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危機給了我們全面佈局世界資源、進一步融入世界市場的機會,我們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堅決抓住。這個資源主要包括能源油氣、煤、核、礦產、重大裝備及技術和技術精英。對於虛擬資產及其操作人才的引進。則由於我們的認識水平和發展程度的限制要慎重對待。

  第三。要抓緊調整經濟結構。由於危機的衝擊會有一大批企業被擊垮,一大批人需要重新就業。我國應該乘機進行結構調整,讓那些環保不達標、質量有問題、盈利能力弱的企業自然消亡,而對那些將作為我國下一發展階段經濟增長主力的產業則應多加扶持,助其更多更好地從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吸取能量,積蓄力量。並由國家出面對失業者進行相關的培訓,為其在新的產業就業做準備。

  第四,要設法重構研究體制。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之一在於官商學合流導致了濫用國力和監管的缺失。我國現在雖然還沒因此發生大問題,但不能不防患於未然。因此,重構研究制度,在制度上分離官學,分離商學,對學術水平的提高,對防止當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出現類似的問題是有戰略意義的。

有關金融論文
實證金融論文
相關知識
世界金融論文
有關電大金融論文
中國金融論文
有關金融論文
實證金融論文
農業金融論文
美國金融論文
經典金融論文
金融論文指導
金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