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本科畢業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公共衛生是一項為保障人民健康,由政府主導的,以預防為主、醫療為輔的公共事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公共衛生教育改革措施探討

  一、我校公共衛生教育改革的舉措

  1.改革公共衛生課程體系。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公共衛生的概念和內涵已由過去的環境衛生、個人衛生拓展為現在的社會衛生,課程結構也在傳統的課程基礎上出現了大量跨學科、範圍廣泛的社會醫學課程[2]。課程體系的改革、教學內容的完善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我們在充分考慮臨床醫學生公共衛生教育的特點的基礎上,對預防醫學課程涵蓋的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初級衛生保健和社群衛生服務等教學內容進行提煉,去除與實際工作脫節的內容,並增加和充實與臨床實踐工作有關的預防研究新進展。針對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的實際,單獨開設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必修課程,使必修課程達171學時,高於國內同類醫學院校的平均學時數[3]。為臨床醫學生開設公共衛生類選修課程7門,如健康教育、社會醫學、衛生經濟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等。在基礎和臨床課程教學過程中強化預防醫學意識,使公共衛生教育貫穿臨床醫學生培養過程的始終。

  2.構建公共衛生實踐平臺。制定公共衛生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規劃,按照規劃的要求和目標,新增以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為主,覆蓋衛生防疫、疾病防控、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的9個公共衛生實踐基地。以培養學生的社群衛生服務能力為導向,編寫社群衛生服務實踐指導,在第四學年臨床見習階段安排為期2周的社群醫療實踐必修環節,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親身到實踐中進行體驗,融“教學”於“實踐”,促進了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的融合。這種以現場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深地理解預防醫學的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增強了其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性,為畢業後實施臨床預防和社群衛生服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合理配置師資隊伍。為提高教學效果,在選拔公共衛生師資的過程中,走出校門,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選擇行業接近,既有一定的理論和研究能力,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從事公共衛生教學工作。目前,我校聘請的校外教師涵蓋衛生管理、衛生防疫、疾病控制、律師、醫療保險等多個部門,參與衛生經濟學與衛生事業管理、預防醫學、流行病學、衛生法學、社會醫學等課程的帶教。外聘教師接受我校組織的崗前培訓,參加教研室集體備課,試講通過後,方能正式授課。這樣即豐富了課堂講授內容,拓寬了學生的社會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改革教學方法。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中心,打破過去傳統的封閉式、“填鴨式”教學方法,注重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提供網路教學平臺,積極推進PBL教學,將典型公共衛生問題,如社群慢病管理、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理等,以案例的形式提出,供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自學和討論。通過教學互動,師生討論,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團隊協作精神、交流溝通能力與公共衛生思維能力。

  5.完善評價體系。公共衛生教學評價體系中,加強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估。在必修課的考核中,加大實驗踐成績比例,其中理論成績佔60%,實踐成績佔40%。在學生社群衛生服務實踐中,實踐總成績由學生社群衛生服務實踐鑑定60%及學生調研報告評價40%兩部分組成,鑑定由基地帶教教師根據學生實習情況作出,調研報告評價由預防醫學教研室教師完成。

  二、公共衛生教育改革的舉措評價

  我們於2011年和2012年分別在未實行改革舉措的2006級和已實行改革的2007級隨機各選取3個班共198名學生在畢業前進行問卷調查,以評價我校公共衛生教育改革的效果。結果表明,實施公共衛生教育改革的2007級學生在對公共衛生課程的學習興趣、學習公共衛生課程的必要性、公共衛生課程和師資配置的合理性、瞭解社群衛生服務模式的程度、具備公共衛生服務的基本技能、掌握預防保健的基本知識和流行病學基本調查方法等方面與未實行改革的2006級學生之間有顯著差別見附表。

  三、體會

  當前我國在臨床醫學生的培養模式上,更多的是傳統的純臨床診斷治療的教育,醫學生的社群衛生服務觀念和實踐能力亟待提高。醫療衛生髮展的綜合趨勢要求我們必須轉變思路,加強對預防觀念的認識,從圍繞疾病診治轉移到全面關注生命全過程的健康;從只專注人體本身轉移到系統關注環境、社會、心理與人體的互動作用。通過上述公共衛生教育改革的舉措,使臨床醫學生充分認識到了學習公共衛生知識的重要性,提高了在以後工作中運用臨床流行病學方法進行研究和工作的能力,有助於進一步理解三級預防在疾病防治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體會到新型衛生服務模式下對醫務人員知識、能力、素質的新要求,初步樹立了”大衛生”觀,為畢業後實施臨床預防和參與社群衛生服務奠定了基礎。

  範文二: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執行體系

  1現狀與問題

  現行的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執行機制是上世紀50年代形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科分支越來越多,專業分工越來越細,衛生技術人員的知識面也越來越專科化。這樣發展的結果是:在推動醫學科學技術向更高、更深、更精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1醫防機構缺乏有效的溝通長期以來,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兩個體系各自獨立發展,醫療和防病機構各自按照固有的工作規範開展工作,有限的疾病資訊得不到共享和利用,尤其是在應對傳染病疫情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形不成合力,處置的社會成本比較大,更談不上能做到及時預警,在疫情即將暴發時,提前介入,防患於未然。

  1.2臨床醫生公共衛生知識匱乏,自我防護意識淡漠臨床醫生在受教育階段接觸的公共衛生知識就很少,參加工作後更是注重所從事學科知識的學習,加之現行的繼續教育制度不完善,工作在防治疾病一線的臨床醫生對傳染病的敏感性以及危害性認識不到位。認識上的欠缺導致防護意識的缺失。2003年“非典”疫情的蔓延以及大批醫務人員被感染就是典型的例子。

  1.3重醫輕防的局面仍未改善重醫輕防是一個談論了近40年的話題,但直到今天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非典”之後,國家加大了對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投入:利用國債專案重擴建了辦公場所;利用日元貸款購置了檢測裝置;利用全球基金專案資助開展了艾滋病、結核病專病防治,等等。但由於歷史欠賬太多,後續投入跟不上,加之長期以來困擾疾控機構的專業人員少、待遇低等問題遲遲得不到合理解決,疾控機構目前的狀況只是在工作條件與設施上相比“非典”前得到了改善,而與當前的防病工作要求還相差甚遠。尤其令人擔憂的還是醫療機構的疾病防治工作。近年來,隨著醫療需求的增長,一座座門診、住院大樓拔地而起,幾百萬、上千萬元的大型醫療裝置不斷更換,而醫院機構的工作條件、人員數量和質量與“非典”前沒有明顯的改變。發熱門診、腸道門診以及預檢分診制度形同虛設;醫療汙水不經檢測合格就直接排放、醫療廢棄物混合於生活垃圾一同處理的現象屢屢可見。

  1.4慢性病防治網路尚未形成,防治工作處於起步階段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城鄉居民兩週患病的疾病結構在過去的十年間發生了重大變化,兩週病例中,新發病例的比例由1998年61%下降到2008年的39%,而慢性病持續到兩週內的病例由39%增加到61%,慢病疾病已經成為影響居民健康的主要問題。大多數慢性病與人們的行為、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因此通過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對社群居民進行健康狀況調查,開展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等服務是預防和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慢性病的首要選擇。但是,現有的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幾乎都是由小型廠礦醫院和個人診所轉化來的,他們的觀念還是“治病賺錢”,他們的職能仍舊是“坐等病人”。《城市社群衛生服務機構設定原則》中規定的各項防病職能至今沒有開展,所以說慢性病預防控制的第一道防線就存在問題。當然,這與我國社群衛生服務起步晚,管理跟不上也有一定的關係。

  2建議與對策

  2.1強化政府責任

  《渥太華憲章》中指出:健康促進超越了保健範疇,它把健康問題提到了各個部門、各級領導的議事日程上,使他們瞭解決策對健康後果的影響並承擔健康的責任。健康是政府的行為,保障健康政府必須給予足夠的投入與支援。當前,政府在進一步加強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協調各部門的合作,動員群眾積極參與的同時,應繼續加大對防病機構的投入,並在投入方向上做相應的調整。把投入的重點放在提高對各種疾病,尤其是傳染病的檢測手段和監測預警能力上;放在提高預防保健人員對傳染病疫情的敏感程度上。此外,政府還應創造一種挖掘社會資源的環境,在紅十字會設立傳染病疫情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項基金,隨時接受團體、企業或個人的捐助,並給予捐助者一定的社會榮譽,所捐資金用於補充政府投入的不足以及應對突發的傳染病疫情或公共衛生事件。

  2.2建立健全預警機制

  在應對各種傳染病疫情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應倡導並且做到早期預警,及時介入,事前控制,而不能僅僅是事後處置。早期預警的關鍵環節有三點:1組建由衛生管理、預防醫學以及臨床醫學各學科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每月召開一次工作例會,通報各自崗位上掌握的國際、國內、尤其是當地的疾病資訊,共同探討、分析、預測近期或未來一段時間疾病、特別是傳染病發生髮展的趨勢,做出結論,作為決策者確定當前或今後一段時間衛生工作重點的依據。2疾控、醫療機構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重點傳染病的監測工作,通過監測捕捉疫情資訊。3對醫療機構防保工作實行委派制。人員由疾控機構根據工作需要足額委派,設施以及工作經費由當地財政單列預算給予保障。具體負責傳染病報告與免疫接種工作,負責預檢分診制度的常規化,負責發熱門診、腸道門診和傳染病區隔離措施的建立和規範,負責醫療汙水的定期檢測與合格排放以及醫療廢棄物的特殊處理,負責醫護人員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定期培訓,負責開展對就診人員的健康教育工作。

  2.3完善社群衛生服務功能

  社群衛生服務在早期發現、及時處置傳染病以及改變人們生活方式,有效預防各種慢性病方面的作用是任何醫療機構所不能替代的。在這裡,公共衛生和臨床醫學的功能得到了交叉和整合。防病從這裡開始,健康在這裡體現。當前,國家要在不斷加大對社群衛生服務的投入,逐步改善社群衛生服務機構工作條件和人員待遇的同時,儘快完善社群衛生服務功能。各級政府對社群衛生服務機構要重新定位,“十二五”期間,社群衛生服務機構的性質和人員待遇要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一樣,納入當地財政全額預算管理範疇。為儘快完善和規範社群衛生服務功能,建立起有效的防病網路平臺,在目前人員得不到及時培訓和補充的狀況下,可參照美國健康維持組織HMO的管理方式,在公共衛生和醫療保健機構聘用部分兼職人員,或在政府的倡導下,動員醫學院校的在校學生作為志願者參與社群衛生服務工作。

  2.4改革醫學教育模式

  現行的醫學教育模式強調了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科的獨立發展,忽略了兩大學科的交叉與整合在防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換句話說,目前的醫學教育模式缺少全科醫學人才的培養。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首要的問題應該是儘快在醫學院校增設全科醫學專業,為基層醫療機構培養掌握適宜技術的人才。這只是“權宜之計”。長遠的目標應該是在經過大量調查、反覆論證的基礎上,對現有的醫學教育資源進行重組、整合,建立起一種“階梯醫學教育”模式,全科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各學院獨立設定與發展,臨床醫學和公共衛生學院還可進行更細的分科系,欲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人員,須先進行全科醫學的學習,畢業後,方可進入臨床醫學或公共衛生各學科進行深造。這樣,既可為基層醫療公衛生機構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人才,也能為疾控和醫療機構培養能解決“疑難問題”,能進行科學研究的高、精、尖人才。


公共衛生服務論文
公共管理本科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公共衛生本科畢業論文
公共政策本科畢業論文
公共衛生碩士畢業論文
公共管理本科畢業論文
公共衛生服務畢業論文
淺談公共衛生碩士畢業論文
藝術生本科畢業論文
公共政策類本科畢業論文
公共政策學本科畢業論文
公共關係企業危機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