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幼兒心理的論文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普遍承受存在及潛在的精神壓力。心理疾病已成為了普遍存在的問題。幼兒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幼兒心理安全教育探討
園隱性課程中存在的幼兒心理安全教育隱患
一部分幼兒教師職業品質不高
幼兒教師職業品質包括思想品德品質、基本文化素質、教育技能素質、個性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等等。但有些幼兒教師認為自己面對的是幼兒,因此降低了對自身的素質要求,表現出把幼兒教育事業作為謀生的職業追求;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幼兒教育理論知識的動力不足,自我發展能力弱;缺乏追求教育專業化的意志。由於部分幼兒教師缺乏應有的愛心和責任心,致使幼兒園虐童事件層出不窮,這將不利於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環境創設存在基礎性的方向錯位
目前,幼兒園無論是在班級環境創設上,還是對幼兒園的公共區域環境規劃方面,都存在著基礎性方向錯誤,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物質環境創設過分地以美為價值取向。環境是會說話的教育要素。教師根據幼兒對色彩的認知偏向,通過精心佈置班級環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和興趣,強化其色彩刺激。但是,如果教師不顧及幼兒的年齡特徵,一味地追求視覺上的刺激,在班級內裝飾過於花哨,那麼環境將失去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以成人的觀念為價值取向。環境是需要教師和幼兒共同互動創設的,但在一些幼兒園中,仍存在著一切教育活動以幼兒教師為主導,完全忽視了幼兒主體性作用的現象。在環境創設中,幼兒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完全喪失了環境創設的主人公身份,因此,這樣的環境只會讓幼兒感到疏遠,產生焦慮,不利於其心理安全感的滿足。
三一日活動安排和銜接不合理
幼兒的學習和生活主要是在一日活動中進行的。有些幼兒園盲目地追求小學化,忽視幼兒的心理髮展特點,增加一些小學內容課程,減少幼兒戶外活動時間,給幼兒造成心理上的負擔,不利於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同時,部分幼兒園在制定一日活動安排時,忽視了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和實際情況,這樣往往會使幼兒表現出焦慮不安、恐懼等情緒。
四師幼關係和同伴關係存在不和諧因素
部分幼兒教師由於職業素質不高,容易對某些幼兒形成刻板印象。由於幼兒身心都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不能較好地理解“規則”和“秩序”,這給幼兒教師的管理與教學帶來了難度。此外,部分幼兒園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出現“小學化”趨勢,“成績”“幼升小指標”成為考核幼兒教師的重點,使得那些影響教師教學進度的幼兒就成了教師冷落的物件。這種不和諧的師幼關係嚴重地影響了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幼兒之間形成的同伴關係,能減少不利因素對幼兒社會化發展的影響,它在幼兒人格的形成和情緒情感的培養等諸多方面的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長期的幼兒教育實踐也表明,對於中途轉入到其他班集體的幼兒來說,他們需要一段時間來融入新的集體,無論生活還是學習,他們都處於被接受的階段,不容易從同伴那裡獲得心理滿足感,往往會表現出攻擊他人、保持沉默等情緒特徵。
三、充分發揮幼兒園隱性課程對幼兒心理安全教育作用的策略
一提高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
愛是行為的內在驅動力,幼兒教師只有熱愛幼兒教育事業,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到幼兒教育工作中。同時,幼兒教師對幼兒的熱愛,是推動其無私地為幼兒服務,並能有所作為的內在精神動力。幼兒教師不僅要關注幼兒的生理成長需要,而且還要關注幼兒的心理成長需要。這就要求幼兒教師首先了解幼兒的心理髮展特點,善於運用幼兒教育規律,不斷提高自身專業化水平。
二提供真實的準生活環境和有準備的學習環境
蒙臺梭利認為外部環境對幼兒的心理髮展有很大的影響。在蒙氏教育中,教師的職責是為幼兒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境。一方面,幼兒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儘可能是真實的和可操作的活動材料。這樣既能使幼兒熟悉幼兒園環境,獲得心理安全感,也可以使幼兒通過基本的生活活動與練習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幼兒主動參與到幼兒園環境的創設中,成為環境的主人。在瑞吉歐教育的基點中,環境是重要的教育元素,被稱為“第三位老師”。他們把包含著豐富教育資訊和資源的環境作為教育的“內容”,以更好地促進幼兒學習。無論是幼兒園的物質環境還是精神環境都屬於幼兒園的隱形課程,都對幼兒心理安全教育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合理制定幼兒園一日生活的規章制度
幼兒園一日生活時間不宜劃分過細、過碎,要儘量減短各環節的轉換時間。如,大班幼兒喝牛奶的時間完全可以在自由活動中進行,沒有必要統一進行,這樣既可以避免因個別幼兒拖延而導致過渡環節時間長,也可以培養幼兒的自我紀律和自我管理意識。同時,一日生活安排要相對穩定,這樣有利於增強幼兒的時間觀念、秩序感和計劃性。如果安排過於混亂,容易使幼兒成為時間的“隨從”,迷失自我,容易焦慮,不利於其心理安全的滿足。但是,每個環節的具體時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存在一定的靈活性。
四建立良性的師幼關係
建立良性的師幼關係是幼兒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和諧的師幼關係能極大地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有利於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社會行為的發展。首先這要求教師要掌握豐富的心理學知識,並時時刻刻關注幼兒的心理動向,做幼兒的知心朋友;其次,要真正地愛幼兒,對幼兒要一視同仁,不能區別對待,讓幼兒真正體會到幼兒教師的博愛;另外,教師要合理地分配集體談話和個別談話的時間,既要促進每位幼兒的發展,又要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做幼兒心靈的工程師;最後,老師要善於藉助家庭、社群的資源來建立和諧的師幼關係和幼兒之間的同伴關係。
範文二:幼兒心理健康與早期家庭教育論文
一、早期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家庭教養方式指父母在撫養、教育兒童的活動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徵概括,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的行為風格。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心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幼兒個性的影響,家庭教養方式直接影響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和個性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認為,個性是決定人的獨特行為和思想的個人內部的身心繫統的動力組織。帕金森把家庭看成是“製造人格的工廠,直接影響兒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有必要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策略。
二、早期家庭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策略
為進一步提高早期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在瞭解早期家庭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早期家庭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下文將逐一進行分析:
1.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
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是早期家庭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策略之一。幼兒心理健康狀況關係到幼兒的健康成長,早期家庭教育尤其要重視幼兒心理健康狀況,在瞭解幼兒心理健康狀況的基礎上,遵循幼兒的個體差異,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兒表現為情緒安定、積極向上。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判斷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較多,如充沛的精力、性格開朗、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等,家長根據幼兒的實際表現情況,瞭解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這樣才能客觀、準確地把握幼兒的心理脈絡,對症下藥,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2.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關鍵。早期家庭教育對家長而言,過分溺愛將會阻礙幼兒的正常的心理髮展,應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用科學的教養方式指導幼兒教養行為,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心理。從幼兒的心理髮展方面來看,幼兒由於受自身年齡特點的影響,在心理特徵上往往表現為自信心差、成就感低、自卑怯弱,無法適應,形成緊張焦慮的情緒,養成不良的心理品質。對此,家長應發揮家庭教養的主觀能動性,採取科學的教養方式,幫助幼兒形成健康的心理。
3.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
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對早期家庭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幼兒往往好模仿、易受感染和暗示,早期家庭教育應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使幼兒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進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具體做法上,由於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很容易成為幼兒的模仿物件,父母樂觀、自信,孩子則會變得活潑、開朗;父母暴躁緊張,孩子可能急躁焦慮。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談舉止、情感態度都應對孩子起著示範和指導作用。
4.合理減輕幼兒的心理壓力
合理減輕幼兒的心理壓力是早期家庭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環節。積極、樂觀、向上的情緒是幼兒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的外在表現,壓力過大、過多會損害身體健康。早期家庭教育中,幼兒的心理壓力也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必經之路,首先需要家長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如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可以使幼兒情緒飽滿、愉快。與此同時,幼兒在成長過程中,也會受到一定的心理壓力,面對遭受挫折處在良情緒中的幼兒,家長可用轉移注意的方法讓幼兒忘掉不愉快,以減輕幼兒心理的壓力,獲得心理上的平衡。
5.鼓勵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
習慣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幼兒期是個體性角色形成的關鍵期。早期家庭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還應注重鼓勵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於幼兒精神飽滿,情緒穩定。對幼兒而言,良好習慣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基礎知識,即需要幼兒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生活技能作基礎,如會自己穿衣、吃飯,會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會獨自入睡,知道危險並能躲避危險等。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家長應加強對幼兒的指導,指導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在兒童世界裡身心健康地成長。
三、結語
總之,早期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健康緊密聯絡,利用早期家庭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具有長期性和複雜性。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要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意識,發揮早期家庭教育的作用,必須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氣氛、合理減輕幼兒的心理壓力、鼓勵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積極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關於學習心理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