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聞傳播學畢業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31日

  新聞傳播調控是社會管理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其基本職能是指導協調新聞媒體正確有效地開展工作,引導社會輿論,平衡人們心態,理順群眾情緒,激發工作活力,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新媒體下社會問題新聞傳播策略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大眾越來越追求傳播模式的多元化和個性化,越來越渴求資訊傳播的公開、平等、透明。基於數字虛擬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的新媒體開創的雙向、立體的傳播模式恰好滿足了大眾的這一需求。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帶來了社會問題新聞傳播方式的嬗變。面對新的形勢,主流大眾傳媒必須採取主動的措施積極應對這種新變化,加強資訊傳播過程中的輿論引導和監督。

  關鍵詞:新媒體;雙向傳播;立體傳播;輿論引導

  科技的發展和隨著廣大民眾對資訊傳播與接收的新需求,使新媒體得到迅速發展。新媒體帶來了新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也在重構著新的輿論環境。在新媒體面前,傳者和受者的界限模糊了,媒體之間的邊界日益消弭,受眾從被動的資訊接受者逐漸成為主動的資訊傳播者,全新的以受眾為中心的複合傳播模式正在挑戰傳統的以傳者為中心的單向傳播模式。在這種新環境下,社會問題新聞作為一個敏感的存在始終挑動著社會最脆弱的神經。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使得社會問題的公開度和透明度越來越強,傳統媒體對輿論的控制與選擇性報道在新的媒體環境中變得越來越艱難,甚至成為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大眾傳媒不得不轉變自己的角色,轉換自己的傳播方式,在社會問題新聞的報道和傳播中把握主動,在最大化的追求真實與公正的同時,也要承擔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的使命。

  一、社會問題新聞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社會問題新聞因其關注領域及報道內容的特殊性,一直是大眾傳播媒介需要權衡後所報道的新聞類別。但是在新的傳播方式下,大眾傳媒的“把關人”角色越來越難以扮演。雙向立體傳播網路的形成重構著社會問題新聞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

  1.雙向傳播弱化了“把關人”效應。最早提出“把關人”概念的是美國傳播學者庫爾特•盧因。他認為資訊的傳播不是隨意的,只有符合群體利益和“把關人”價值規範的資訊才能進入主流傳播渠道為公眾所知。在新聞傳播過程中,通過對所有新聞素材有目的、有標準的選取和加工,傳播媒介成為了資訊傳播的“把關人”。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下,雙向傳播取代了單向傳播模式,自上而下的傳播鏈條被無限迴圈的傳播網路所取代。傳播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每一個擁有資訊資源的人都可以成為資訊傳遞的起點。基於新媒體的數字虛擬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資訊呈現出超文字和海量化的特徵,對資訊的篩選和加工已經成為不可能,傳播媒體的“把關”也失去了意義。“把關人”效應的弱化以及傳播媒體優勢地位的顛覆一定程度上表明瞭在資訊資源共享方面社會的公開、透明和平等。但是另一方面,失去了“把關人”的過濾和疏導,迅速和海量傳播的資訊既包括了對公眾有價值的資訊,也包括垃圾資訊,甚至還包括了謠言。新媒體時代,技術的高度發達使得資訊的傳播呈現出即時性和同步化的特徵。而在諸多資訊中,社會問題新聞又是公眾關注度最高、最為敏感的新聞資訊。因為新媒體傳播的匿名性特徵,資訊源的真實與否、資訊在二次傳播過程中是否會被扭曲、誇大,這都成為“把關人”難以控制與掌握的變數。新媒體便捷的傳播環境很有可能成為謠言和虛假資訊滋生的溫床。即便新聞資訊完全真實可靠,新媒體背景下社會問題新聞資訊也會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大範圍內傳播開來,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造成社會影響。一旦公眾對社會問題產生意見聚集,引起恐慌、不安、憤怒的情緒,都會使政府以及主流傳播媒體陷入被動。

  2.立體傳播易形成公眾意見的聚集,消解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縱觀近年來在新媒體上引起圍觀、轉發、討論和爭辯的社會問題新聞幾乎都是公共話題或事關公共利益的事件。利益的相關性是聚叢集眾意見最重要的因素。隨著公民自我意識的提高,以及對他們生活環境的更高要求,社會問題新聞受關注的程度會越來越高,群眾意見聚集的可能性和聚集的頻率也會極大地增加。除了利益關切之外,新媒體所提供的立體式的互動傳播網路也為各種意見的匯聚和碰撞提供了可能。新媒體為公眾提供了一個非常便捷的交流資訊、溝通意見的平臺。公眾通過網路論壇、微信、微博、部落格、手機簡訊、聊天工具等手段,公開發表自己的看法,傳遞自認為重要的資訊。而當一條資訊或新聞關乎大多數人的利益時,便會迅速形成圍觀和轉發,在不斷地轉發和留言中,公眾會逐漸形成一個漸趨一致的意見,當持該意見的人數呈幾何級數不斷增長時,群眾的意見聚集就形成了。這種意見的集中可能是理性和節制的,也可能是衝動和感性的。意見的集中很可能伴隨著極端情緒的出現,因而極易導致群眾事件和群眾運動,如“廈門PX事件”。這種意見的集中給政府和主流媒體的輿論控制和疏導提出了挑戰。“社會公眾利用網路平臺陳述事實或發表意見,以其自身的顯著性通過各種不同的傳播渠道引起大眾傳媒的關注,使之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議題。這就是網路公眾的自我議程設定。”在這個雙向、立體傳播的時代,公眾有機會也有能力通過自我議程設定來消解政府和主流傳播媒體的輿論引導。

  二、社會問題新聞在新形勢下的傳播策略

  社會問題新聞分佈範圍廣,種類龐雜,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極其敏感,極易引起社會公眾的注意,一直以來都是傳播媒體在新聞報道中謹慎應對的新聞型別。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快速發展,廣大公眾介入資訊傳播鏈條,尤其是他們對社會問題新聞的執著關注,這一切都給大眾傳媒帶來極大挑戰。即便如此,媒體也好,政府也好,都無法阻擋社會進步和公眾自我意識的覺醒。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大眾傳媒和政府都要清醒地認清目前形勢,採取積極的態度,制定合理的舉措,在保障公民的各項權益的同時,切實做好輿論的引導和監督工作。

  1.建立資訊公開制度,保持資訊暢通。新媒體時代,對資訊的壟斷已經成為不可能,因而政府機關和大眾傳媒要轉變工作思路,建立資訊公開制度,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尤其是一些負面新聞和社會問題新聞,受眾關注的點也恰恰集中在這兩類新聞上,因此更要保持資訊傳播的暢通。當某些資訊在傳播的過程中曖昧不明,而權威的資訊資源掌握者——政府和媒體又集體“失語”,在這種情況下極易形成權威話語的真空,這種真空狀態通常會成為資訊誇大和扭曲的溫床,同時也是滋生謠言的溫床。要杜絕這種狀況就要從源頭抓起,落實資訊公開機制。資訊源明確了,資訊傳遞的渠道暢通了,公眾的恐慌、猜疑情緒自然也就消失了。資訊公開是新媒體時代政府和大眾傳媒重新奪回主動權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必然不會一帆風順。資訊公開並非僅僅關乎新聞報道和傳播環節,事實上中央政府近幾年一直強調資訊公開,可見其重要性和複雜性。資訊不僅僅是意義傳達的載體,在其背後還牽扯著很多的利益、偏見和誤解。因此要真正做到資訊公開除了建立相關的傳播機制和法規之外,政府和大眾傳媒還要不斷地完善自身。如果一切遮掩都沒有必要,資訊公開自然也就徹徹底底落到實處了。

  2.建立輿情監測和預警機制,變被動為主動。“媒體輿論的社會預警功能是指媒體輿論根據已有的經驗認識對即將發生的社會變動的預先警示功能,並用它指導人們對社會變動做出科學、理性的判斷和應對。”大眾傳媒要有行業敏感,政府機關要有危機預警意識,對相關的輿情動向密切關注,及時把握和分析,才能變被動為主動,快速反應,及時做好輿論的疏導和引導。大眾傳媒和政府機關可以成立或委託專門的輿情監測機構,對輿情的各種波動和新動向做專業的監測和分析,發現異常動向及時作出應急反應,在事件發生的源頭就將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社會問題新聞的監測過程中,掌握話語的先機,重新獲得權威資訊釋出和傳播的強勢地位,將社會問題和危機傳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種隱患消弭於無形。

  3.拓展傳統媒體在新媒體領域的話語空間,加強輿論引導。當前的大眾更加強調個性的解放和自由意志的彰顯,新媒體的出現恰好滿足了大眾的這一需求。新媒體以其立體式以及高度互動的資訊傳播與溝通方式恰如其分地滿足著大眾對新生活的渴望。在應對廣大受眾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上,傳統媒體相對於新媒體而言,存在著天然的劣勢。但是這種自身結構上的缺陷,以及新媒體來勢洶洶的挑戰,都不能成為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和輿論引導方面無所作為的藉口。事實上,傳統媒體還有很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在對新媒體的輿論監督和資訊把關方面,傳統媒體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給傳統媒體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媒體之間跨行業、跨區域的聯合與合作,正是在新媒體的壓力下傳統媒體預見到了危機的存在,於是不斷壯大和完善自身的結果。當前的新媒體發展迅猛,潛力巨大,但是也存在諸多問題。由於新媒體領域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傳播主體的匿名性和複雜性,導致新媒體空間各種虛假資訊和垃圾資訊肆意氾濫。這種無節制的傳播行為輕者會浪費受眾的時間,增加有價值資訊搜尋的成本和難度,嚴重的話可能引發公眾的恐慌,造成群眾事件,最終損害大眾的公共利益。因此新媒體在倡導自由、透明、公開的同時還需要把關和引導。在這方面,傳統媒體的經驗和優勢就凸現出來了。在新媒體領域完全可以嘗試給傳統媒體提供更多的話語空間,藉助傳統媒體的權威和經驗,加強對新媒體資訊傳播的輿論引導和監督。新舊媒體間的聯合與合作也為傳統媒體的把關與監督提供了可操作性。傳統媒體要充分認清自己的潛力空間,在錯綜複雜的新形勢下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拓展在新媒體領域的話語空間,加強對新媒體資訊傳播的輿論引導和監督才能夠在新的傳播環境中實現資源的整合及不同媒體間的優勢互補,實現公眾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陶丹.新媒介與網路廣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2][荷]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崔保國,李琨,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範文二:網路自媒體對社會新聞傳播的解構

  摘要: 綜上所述,自媒體新聞傳播方式的出現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是挑戰、更是機遇,藉助於自媒體廣闊的平臺,有利於實現傳統新聞與自媒體新聞的良好融合與互補,通過傳統新聞傳播模式的解構,重塑出更符合新時代下公眾需求的新聞傳播方法,實現新聞事業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網路自媒體;社會新聞傳播

  科技的發展帶來了人類傳播方式的進一步變革,近些年部落格、微博、播客、SNS等“自媒體”日益風靡,傳統新聞傳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與影響。在整個自媒體大環境下,新舊媒體均在尋求自我改變與未來發展方向。

  1自媒體及其新聞傳播特點分析

  自媒體,也稱為公民媒體,其指的是具有傳統媒體功能但不具備其執行機構的一種個人網路行為。當前,我國自媒體的主要表達渠道包括論壇、部落格、微博、微信以及新興的視訊網站等等,其傳播渠道廣泛、速度快、形式豐富,例如:文字、圖片、視訊等均可成為自媒體新聞的內容[1]。自媒體新聞傳播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1能夠及時捕捉突發事件,例如“:5•12汶川地震”,“7•15烏魯木齊事件”,最早都是由自媒體釋出,形成公民新聞。

  2具有開放性特點,在自媒體平臺中,只要不違法國家法律,任何話題都可以成為自媒體新聞傳播的內容。

  3直接表達民意。自媒體新聞傳播內容多數是人們身邊發生的事,直接反應民眾的意願。我國自媒體公民新聞產生的原因如下:

  1技術因素:自媒體平臺的出現為公眾提供了新的傳播方式,如:2002年部落格誕生以來,越來越多的公眾成為新聞的傳播者;自媒體傳播工具獲得容易、操作簡單,傳播主體也逐漸向平民化發展。

  2理論因素:新聞自由理論的不斷髮展,促使更多的公民開始維護自己自由表達意願的權力,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新聞傳播中;新聞自由理論發展,激勵著公民通過自媒體進行泛化的新聞傳播。

  3社會因素:當前我國社會民主政治得以發展,為公民自由表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公民政治參與意識的提高也促使其不斷利用各種媒介表達自己的意願。

  2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解構

  當前,基於行政與市場的壓力,傳統媒體在進行一些新聞事件的報道時往往顧慮眾多、畏首畏尾,直接影響到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等權力的實現。但是,自媒體新聞傳播掙脫了傳統媒體所受到的各種束縛,每一個公民都可以成為新聞事件的傳播者,直接從傳播者、傳播路徑、議程設定三方面,實現對傳統新聞傳播的解構。

  2.1從傳播者的角度解構傳統新聞傳播過程

  傳統的新聞傳播的主體就是專業的新聞機構,一個新聞事件必須通過一系列的採集、編輯、釋出流程後,方能夠傳送至受眾處,受眾僅僅是資訊的被動接受者,缺乏自主權。而自媒體新聞傳播,使得每一名會使用“自媒體”平臺的公眾都成為了新聞的釋出者,其通過自主的選擇、判斷,釋出自認為價值的新聞,直接打破了專業新聞機構壟斷新聞的局面,實現了不同聲音的表述。

  2.2從傳播路徑的角度解構傳統新聞傳播過程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過程中,資訊的傳播路徑是單向的、一對多的,信源對獲得的新聞進行加工處理,然後通過媒介傳輸至信宿,由信宿對其進行解讀。而對於自媒體新聞而言,其實現了資訊的多對多網狀傳播,這就使得資訊傳播速度大大提升,涉及範圍也有所擴大,一些有價值的新聞甚至可以在短短的幾個小時之內形成網路輿論的漩渦。

  3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重塑

  自媒體新聞傳播是當前網路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其也充分向人們展示諸多優勢。但是網路資訊的駁雜,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自媒體新聞傳播過程,例如,在自媒體傳播中,無意義資訊、廣告、自我推銷、對話等資訊所佔比例十分大,如何在海量的資訊中篩選出有價值、有意義的新聞,成為自媒體新聞傳播重塑的一大重點。

  3.1利用傳統媒體提取新媒體中真正有價值的新聞

  自媒體新聞傳播的性質,決定了每一名公眾都有成為新聞釋出者的可能,如此之低的門卡必然會導致使用者群體過於龐大,資訊駁雜。以微博為例,每一名使用者都能夠在微博的平臺上釋出身邊正在發生事件,或是自己的某個觀點,甚至是與他人進行對話,因此,大量的非新聞類資訊存在於自媒體平臺上。對於真正想要獲取新聞資訊的使用者而言,其往往會被海量的、冗雜的資訊所淹沒,為了真正獲取精確的新聞資訊,必須求助於傳統媒體。通過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匯、互補,能夠實現眾多資訊的有效整合,向受眾提供完整的、精確的新聞事實。

  3.2利用傳統媒體把關新媒體新聞真實性

  自媒體准入門檻低,還會導致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無法保證個人道德和新聞素質。尤其是近些年,網路水軍發展勢頭不容小覷,其是自媒體傳播中的一個龐大隊伍,通過釋出一些虛假資訊,獲得利益,不僅影響到人們真實資訊的獲取,更是大大破壞了網路秩序,影響極為惡劣。總的來說,自媒體與傳統媒體應通力合作,充分發揮自媒體時效性強、傳播範圍廣,傳統媒體公信力強、真實性有保證的優勢,最終達到雙贏的目的。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自媒體新聞傳播方式的出現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是挑戰、更是機遇,藉助於自媒體廣闊的平臺,有利於實現傳統新聞與自媒體新聞的良好融合與互補,通過傳統新聞傳播模式的解構,重塑出更符合新時代下公眾需求的新聞傳播方法,實現新聞事業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外知名新聞傳播教育學者專訪系列之二 美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界限模糊——專訪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會長喬·福特鍾新國際新聞界2002-12-20

  2、論架構分析在新聞傳播學研究中的應用萬小廣;國際新聞界2010-09-23

關於新聞傳播學論文範文
新聞傳播學本科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新聞傳播學畢業論文
關於新聞傳播學畢業論文範文
新聞傳播學畢業論文
新聞傳播學畢業論文範文
有關新聞傳播系畢業論文
淺談新聞傳播系畢業論文
新聞傳播系畢業論文
新聞傳播系畢業論文範文
關於新聞傳播學論文範本
關於新聞傳播學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