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管理類畢業論文範文
管理類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直接關係到國家未來管理人才的科技創新能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醫學教育管理學學科建設思考 》
【摘要】本文對醫學教育管理學的發展歷程作了簡要回顧,對如何加強醫學教育管理學學科建設提出了建議:一是構建科學系統的學科理論體系;二是加強學科隊伍建設;三是積極開展研究工作,不斷完善學科體系;四是推進學術交流,加強國際合作;五是組織力量,出版專著。
【關鍵詞】教育管理學;醫學教育管理學;學科建設
當前,第三代醫學教育改革正在全球推進。我國創新發展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化,都需要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醫藥衛生人才。為此,必須加強醫學教育管理,深化醫學教育改革,提高醫學教育質量。在此背景下,加強醫學教育管理學學科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醫學教育管理學學科發展的簡要回顧
1.1教育管理學的發展,為醫學教育管理學奠定了基礎
醫學教育管理學是教育管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依託於教育管理學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的。教育管理活動自古有之,但教育管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在世界上也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我國,雖然有不少學者和管理工作者對教育管理進行過總結和研究,但一直沒有形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會成立,在1985年召開的學術研討會上提出“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學”。198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在廈門大學設立首個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授予點,並確立了高等教育管理學的學科方向。此後,關於教育管理學的研究廣泛開展,一批著作相繼出版。1997年,薛天祥主編出版了《高等教育管理學》,標誌著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學由經驗體系、工作體系向理論體系的轉變[1]。
1.2構建醫學教育管理學的學科框架
隨著教育管理學的建立和發展,醫學教育管理學也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從經驗總結到體系研究的發展歷程[1]。在醫學教育不斷髮展的過程中,醫學教育管理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廣大學者和管理工作者的重視,工作總結和理論研究也逐步深入。廣大醫學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熱切期盼醫學教育管理學的誕生。1991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及其下屬的教學管理研究會的成立,標誌著醫學教育管理學的研究進入到規範化、科學化階段;1995年,在原衛生部科教司組織下,由周東海主編出版了《醫學教育管理學》專著;2014年,許勁鬆主編出版了《實用高等醫學教育管理學》;2015年,《醫學教育管理》雜誌問世。至此,醫學教育管理學的學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加強醫學教育管理學的學科建設,成為該學科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
2如何加強醫學教育管理學的學科建設
2.1構建科學、系統的學科理論體系
對於如何構建醫學教育管理學的理論體系,存在著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應從總結歷史上和現實中的醫學教育管理活動的經驗和教訓入手,並按照管理活動的先後環節次序建立學科的內容體系。一種意見認為,應從明確一些基本概念入手,然後提出管理的各種原理原則,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一種意見認為,應首先從明確管理的任務和職責開始,以此為基點,然後展開論述,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結構。一種意見認為,應首先提出一個既合乎客觀邏輯,又符合思維邏輯的基本框架,然後一步步地展開論述,形成一個前後一貫的理論體系。筆者認為,上述幾種意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一定的侷限性。為了科學地確立學科理論體系,應取各家之長,採取綜合的方式研究。一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認真總結歷史上和現實中的醫學教育管理活動的經驗和教訓,對於學科理論體系的確立無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這些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終究只是對管理活動的部分記載,或者侷限於對管理活動個別方面規律進行研究,而缺乏對管理活動一般規律和各個方面規律的綜合研究。因此,單單總結實踐經驗,是遠遠不夠的。任何一門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除了根源於社會對它的需求和給它提供的條件外,還要根源於自身的規律和理論基礎。因此,必須加強理論研究,提出一個既合乎客觀邏輯、又符合思維邏輯的理論框架,既包括它的研究物件、研究任務和研究內容,也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原則,形成一個有序的整體結構。在開展理論研究的同時,也必須認真總結實踐經驗,以使理論更加充實、更加完善。只有理論研究和實踐總結緊密結合,才能找出醫學教育管理的自身規律,形成學科的理論體系。二是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互補。歸納研究的基礎是實踐、實驗和觀察,由於任何階段的實踐、實驗和觀察都有侷限性,歸納的經驗材料可能不準確或不完備,弄不清結論的性質和意義,而歸納本身又不可能發現這些問題。這就要靠演繹來分析和補充還不充分的知識。演繹同樣需要歸納,因為演繹不是先驗的,而是來源於經驗,來源於歸納的結果。歸納和演繹是相互依存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在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研究中,必須互動運用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方法,既重視理論推導,又重視實踐總結,使二者互為補充,互動作用。這樣,才能使理論體系的研究不斷深化,取得成果。三是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運用抽象方法,研究多層次管理活動,從中抽象出管理活動的一般特點和一般規律。運用典型分析方法,剖析典型的管理活動,研究其經驗和方法,從而豐富對管理活動一般特點和一般規律的認識。運用系統方法,研究管理活動各個系統中諸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以及各系統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進一步認清管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逐步建立起學科的理論體系。
2.2加強學科隊伍建設
1要以全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教學管理研究會和《醫學教育管理》雜誌為組織基礎,凝聚一批集各醫學院教學副院長、教務處長和教學管理幹部於一體的醫學教育管理學學科隊伍,遴選有一定的理論功底、豐富的管理經驗並熱衷於醫學教育管理學研究的專家為學科帶頭人,選拔一批有一定管理實踐經驗和一定研究能力的中青年管理工作者為學術骨幹,定期組織活動,開展研究。
2採取多種方式,開展學科隊伍的培訓,提高學科隊伍的整體水平。教學管理研究會和《醫學教育管理》雜誌要定期組織培訓活動,特別要組織關於醫學教育管理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研究方法的培訓,也要組織關於教育學、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學科基本知識的培訓。此外,也可組織醫學院校中有較好基礎的醫學教育研究機構開展培訓活動。
3積極開展醫學教育管理學的研究生教育,培養學科隊伍的新生力量。目前,在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學科中,已有醫學教育管理學方向,不少學校已開展該學科方向的研究生教育。要鼓勵有條件的醫學院校,多培養該學科方向的研究生。這些研究生畢業後,要吸引他們參與到醫學教育管理學學科隊伍中來,並加大培養力度,使他們成為學科隊伍中的後備隊和生力軍。
4組織開展醫學教育管理的相關專案研究,通過立項、研究、成果評審、成果推廣等活動,以任務帶培養,不斷提升醫學教育管理學學科隊伍的水平。
2.3積極開展研究工作,不斷完善學科體系
2.3.1圍繞學科內容,開展科學研究
醫學教育管理包括院校醫學教育、畢業後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3個醫學人才培養階段的教育管理,涉及醫學人才培養的全過程[2]。醫學教育管理學主要研究醫學教育過程中產生的各類管理現象、管理關係和管理問題,探討醫學教育管理的內在規律和特徵[1]。應組織力量,開展對上述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不斷充實和完善醫學教育管理學的學科內容。
2.3.2要以立項研究的方式,推進研究工作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和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每年的立項研究中,應專設醫學教育管理學的研究專案,同時,應向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積極申報有關醫學教育管理學的研究專案,爭取在“十三五”規劃專案中立項。
2.3.3建立研究團隊
當前要儘快組織一個相對固定的研究團隊,開展醫學教育管理學理論體系的研究。
2.4推進學術交流,加強國際合作
2.4.1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和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在每年的年會上,應組織關於醫學教育管理學相關內容的學術交流,同時也可以定期召開關於醫學教育管理學學科建設的專題研討會。此外,兩個學會的下屬組織也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交流活動。
2.4.2圍繞學科內容,組織專題研討
要鼓勵相關學會和醫學院校開展醫學教育管理方面的實踐經驗總結和理論研究。在此基礎上,由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和醫學教育分會有計劃地、分專題的開展系列研討,並將研討結果分析整理,形成資料,供深入研討或編寫專著參考。
2.4.3在醫學教育相關雜誌上開闢專欄,提供研討平臺
建議《中華醫學教育雜誌》、《中國高等醫學教育》、《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誌》等,在雜誌上開闢醫學教育管理專欄,供廣大專家學者和醫學教育管理者就醫學教育管理學學科建設的相關問題開展學術交流、專題探討和學術爭鳴,不斷繁榮醫學教育管理學學科建設的學術環境。
2.4.4加強醫學教育管理的國際合作交流
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國際交流渠道,開展醫學教育管理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和醫學教育分會在同國外相關組織交流中,要有意識開展有關醫學教育管理方面的交流。同時,也要引導和鼓勵有條件的醫學院校開展這方面的合作與交流。要注意收集整理國外有關醫學教育管理方面的資料、書刊和資訊。
2.5組織力量,出版專著
1建議由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和醫學教育分會聯合組織力量,編寫醫學教育管理學專著。編寫團隊應有資深的醫學教育和醫學教育管理專家,也應有目前在醫學教育管理一線工作的專家和少數教師參加。編寫團隊應相對穩定,並採取邊研究邊編撰,研究和編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2建議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和醫學教育分會同人民衛生出版協商,在“十三五”參考書編寫出版計劃中,專門列出關於醫學教育管理專著的選題計劃,並組織相關學會和醫學院校開展編寫。爭取在“十三五”期間能出版一批醫學教育管理的專著。
3開展醫學教育管理學科方向研究生教育的院校,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相關教材,在總結教材編寫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編寫相關的專著。
參考文獻
[1]許勁鬆.實用高等醫學教育管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5-7.
[2]呂兆豐.探尋醫學教育與醫學教育管理學科的學術發展之路[J].醫學教育管理,2015,1.
篇二
《 公共管理學下現代社會分層分析 》
摘要:社會分層現象並不是某一時代的產物,人類存在之初它就誕生了,並且它還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進化。剛開始的社會分層十分簡單的,有著明顯的特質。而如今,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讓社會分層變得越來越複雜。在公共管理學視野下,研究現代社會分層具有特殊的意義,它將幫助人們理解分層的原因以及分層標準。
關鍵詞:公共管理學現代社會分層研究意義變化
前言
社會分層現象並不是在特定的時期形成的,哪裡有人類哪裡就會有社會分層,哪怕是世界上最偏僻、最落後、人數最少的部落內部也存在分層現象。“分層”這個詞最早存在於地質學中,但社會學家發現這個詞語很適合用來形容人類社會的差異現象:因社會資源的分配以及佔有程度,社會成員以及社會群體之間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差異。比如美國和中國。中美兩國的社會體制以及法律制度有著千差萬別,資源佔有也有著很大的差別,因此兩國的層次結構、社會等級秩序等簡直沒有相同點。如今,美國是發達國家,而中國則是發展中國家,這些都體現著社會的不平等,這就是典型的社會分層現象。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把公共管理學和社會現狀結合在一起了,寄希望於用系統科學的理論知識把社會建設的更加美好。
1、社會分層的形成過程
現階段,中國社會的現代社會分層結構已慢慢顯現出來。我國當代的社會分層結構正在向著與現代經濟結構相適應的現代社會階層結構方向靠攏,而且這種結構也已經度過了最容易起伏的階段,逐漸地穩定下來。分析這種機制的形成過程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第一,社會制度和社會文化。社會資源的價值是由社會制度和社會文化來定義的,同一樣的事物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會被賦予不一樣的含義,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同一事物所包含的價值也不相同,比如中西方的不同價值觀;第二,社會資源的分配。社會資源的分配規則是決定社會群體地位的關鍵因素,比如教育資源的分配。在我國,高考分數線的劃分以及錄取工作一直備受關注,很多人口大省如河南、山東考生和北京上海考生做同樣的試題,錄取分數能相差幾十分。有一個笑話曾嘲諷過這個現象:高考成績出來後,北京考生:“老爸,我考了530,比一本分數線高53分!”“兒子真有出息,走去上海旅遊去!”河南考生:“爸,我530,跟一本線差了42分”“真沒出息,別上了,滾去上海打工吧!”上海考生:“爸,我530送我出國吧”“行,去學個工商管理回來幫我吧,今年又從河南招了不少農民工。”雖是笑話,但卻犀利的反映出了資源分配不均所造成的社會不公平現象;第三,社會流動。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會受到社會流動的影響,進而主動或被動的到達社會分配的、高低不同的層級位置上去,這就是所謂的“地位準入”機制。社會結構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只有消除了“地位差異”才有可能實現公平,才有可能消滅社會分層,但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2、研究現代社會分層的意義所在
“存在即合理。”馬克思揭示了階級產生的根源和階級的本質,這才建立了科學的階級和階層分析方法。他認為社會分工是階級產生和演變的基礎,而生產資料和勞動佔有關係則掩蓋了社會分工的原生產基礎地位,共同的生活方式、階級利益和教育程度則成了劃分階級的必要條件。馬克思的階級理論為後輩們的研究提供了有實際意義的參考。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就是受到了馬克思的階級理論的啟發,隨後帕累託就在《普通社會學總論》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經營階級理論。作為社會學分層研究的先驅們,這三人都提到了研究社會分層的意義。研究現代社會分層學的意義就在於:第一,現代社會分層現象的研究涉及到對社會群體分類的根本問題。分層研究首先關注的就是人們社會地位的不同,造成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經濟方面;現代社會分層對於中國社會有著不一樣的意義。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非常講究等級制度的社會,封建制度下的王權大於天,人分三六九等。即使現在,中國人還是非常注意級別順序的。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社會結構也有著非常大的變化,社會處於一個相對不是很穩定的狀態,分層問題幾乎涉及到了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社會分層關係著中國社會的未來發展,因此研究現代社會分層現象對於中國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3、公共管理學視野下的現代社會分層有了不一樣的變化
公共管理學對現代社會的分層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社會分層受到社會管理體制的制約,而社會的管理體制又是公共管理體制的一種,這都屬於公共管理學的一部分。在公共管理學的視野下,社會管理體制在制度、組織和機制層面上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新,具體表現為國人經濟價值觀、教育價值觀等方面的進步:當代國人經濟價值觀的變化。經濟利益是社會分層的根源。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層現象變得越來越嚴重,這引起了國人的重視。為了縮小不同階層之間的差別,人們想方設法地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力圖實現全國經濟均衡發展,而且人們不再“重義輕利”,而是儘量做到“義利統籌發展”。人們的經濟價值觀發生了改變,正視並重視金錢的作用,不再過度的“視金錢為糞土”,勤勞致富成為整個社會共同的經濟價值觀;國人教育觀上的改變。封建時代,人們通過科舉考試來實現自身的飛黃騰達,教育過度地被賦予功利的色彩。現如今,人們開始關注教育的實用功能,開始重視素質教育。雖然教育還是被看做改變命運的方式,希望通過教育來改變自身所處的社會地位,但人們已不再執著於通過教育獲得怎樣怎樣的成功,而是開始從提高個人修養和素質的方面來看待教育。“知識改變命運”的教育理念並不過時,人們認為教育就是一種投資,而且是一種十分划算的投資。受過教育的人和沒有接受教育的人有著很大的差別,個人的談吐和修養都會不一樣。
4、結束語
公共管理學視野下,社會分層結構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本文主要從公共管理學、現代社會分層、研究意義和變化四個方面展開分析,有一定的借鑑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戴潔.現代社會分層理論正規化探析——兼論轉型中中國社會階層分化的啟示[J].江西社會科學.200901
[2]莫勇波.提升地方政府政策執行力的路徑選擇——基於制度創新角度的探析[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506
[3]戴潔.現代社會分層理論正規化探析——兼論轉型中中國社會階層分化的啟示[J].江西社會科學.200901
篇三
《 普通高校管理學教學改革思考 》
摘要:面對國內高校轉型的大背景和進一步落實“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需要,通過對普通本科高校管理學教學過程的研究,指出普通高校管理學教學中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方法過於單一”、“教學模式過於形式化”等問題,提出適宜管理學教學改革與培養社會實踐性人才需要的對策。
關鍵詞:轉型背景;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方法融合
管理學是普通高校經濟管理類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是學生學習後續課程的基礎。該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相交融的綜合性學科,旨在通過對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發展過程和管理職能的學習,使學生們更好的樹立起現代化的管理理念。伴隨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常態,我國普通高校未來的發展將逐漸向“注重自身專業特色的建設和加強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上來,培養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成為高校轉型的重點。
一、轉型發展背景促進管理學教學“再改革”
管理學課程在高校教學設定中的物件是剛剛跨入大學校門的一年級新生,這些學生由於進入大學前的多數時間都是在學校和課堂中度過,鮮少參與社會實踐,很難將社會實踐與理論學習進行結合。教師單純依靠傳統口頭語言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課堂知識,大多數學生都會呈現實踐經歷較少、理性思考能力較差、缺少應變能力等特徵,在對抽象的管理理論學習中容易出現理解不夠全面、概括能力不足、缺乏學習興趣的現象。[1]由於社會、高校與家庭之間關於職業教育長久以來的片面性認識,使得傳統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制度不相協調的問題更加凸顯,我國高等教育存在“人才難得”與“學難致用”的矛盾。教育部相關人士在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第一年就指出:“未來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將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技術技能型人才”。面對國家提出的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戰略,高校管理學教育如何幫助學生從課堂學習者向掌握基本管理知識的初級管理者的轉變,如何將學生從課堂的被動接受轉為自主對知識的探尋,是高校管理學教學“再改革”的主要方向。
二、管理學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進入新千年,“全球資源匱乏”和“人口相對過剩”成為地球千年發展的又一難題,專家學者給管理賦予了“就是生產力”的新內涵。此時,國內普通高校管理學教學仍以理論教學為重點,傳統的“填鴨式”的教育方式並未得到改善,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
一管理學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不適應社會實踐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國內高校使用的管理學教材多是翻譯國外早期管理學的相關著作而來,該類著作大多理論性過強,實用性、操作性較差。部分著作中雖也注重穿插案例等內容,但是書籍整體框架仍然過於理論化、條理化,生動活潑的圖案不多、貼近生活實際的例子偏少。書籍整體版面設計嚴肅有餘、活潑不足,課程章節設定多而冗長,語言過於學術化、不夠通俗易懂,難以吸引學生深入閱讀。在國外,從事管理學相關課程講授的專家學者,大多都有在企業和政府相關部分從業的經歷,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十分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國內大多高校教師基本都是從校門出再到校門進,大學畢業後或是獲得相關學位後就走入了講臺,沒有直接參與企業經營和管理的實踐經驗,許多教師在課堂講授中缺乏實際問題構建、分析和解決的能力。從而導致給予學生啟發的角度比較單一,實踐教學不夠深人、全面,進而影響管理學教學的實際效果。
二管理學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學生的課堂學習動力不足
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中,我們看到人類真正的管理困惑的解決不是通過研究那些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道理”的學術價值來實現,而是如何把這些“大道理”通過現實生活的演繹,最後樸實無華的表達出來。[2]在網路飛速發展的資訊時代,如果繼續沿用舊有的“倉儲式”、“填鴨式”教學方法,過於偏重管理知識的數量性、完整性和繼承性,似乎顯得越來越無實際價值和意義。受國內重點高校普遍擴招和高考生源不足之間的矛盾等因素的影響,眾多普通本科院校所招錄的學生大多存在著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較差、理論學習積極性不高、自學能力不強、學習動力不足、課堂紀律較差、缺乏思辨能力等問題。由此看來,在國內外教學方法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和現代化的趨勢下,我們應該重點闡明管理知識形成的過程以及獲取的思路、方法,把已有的案例式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和塗鴉式教學法等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敢於發言的自信能力、主動思考的良好習慣,吸引學生參與到方法多變的教學過程中,變被動接受為積極主動思考,教授學生“獲取知識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學會學習和思考。[3]
三管理學教學模式過於形式化,教學功能比較單一
高校管理學教學中,現行的教學模式由於過多的強調學科的完整性,沒有把管理實踐放在導向地位來組織教學,課程內容紛繁蕪雜、覆蓋面廣,但沒有突出重點,缺少一定的深度。在實際教學中,管理學的課程設定往往是將課時平均分配,無法有重點地選擇,這就必然出現很多講過的內容學生工作後用不上,而需要的內容又相對不足。許多高校的管理學教學中並沒有設定實訓課,即便是設定了實訓課,實訓課與理論課間的資訊交換不順暢、理論講授和實踐相脫節。實訓課的開設本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但是由於教師對實訓課的內容與教學目的認識不足,實訓課不僅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反而使許多學生認為是增加了負擔。
三、完善管理學教學改革的途徑
伴隨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科技發展,現代社會中教師己經越來越少地以傳遞知識為主,更多地是以激勵思考為主要職責,除了教師自身的正式職能之外,他還將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4]為了更好的踐行這一被譽為當代教育思想發展里程碑著作中的重要理念,我們需要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中使用一些方法和措施,注重教學任務、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適時更新,轉變教師與學生之間曾經的階層關係為民主教育關係。
一注重管理學實踐教學內容的學習
管理學的課堂教學理論仍然是當前教學的重要方面,要增加教材外的教學資訊量,注重更新一些與管理學相關的實事資訊。在精簡理論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加重課堂實踐教學內容的演示,給學生傳達更多實踐教學的內容。課堂之外,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的實踐性,可以和一些企業聯合,加強校企之間的專業合作,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企業的相關崗位實習、實訓以便獲得實際的管理經驗。同時也可邀請企業的管理者,為學生授課或做有關管理學知識方面的講座,把管理者多年管理實踐積累的經驗傳授給學生,而且可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管理實踐作為案例,融入到課堂中,組織學生探討並加以分析,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二加強各種學習方法在管理學教學中的融合作用
以課堂為依託,緊密結合教學內容,開展管理原理方法實驗。以理論直接聯絡實際,帶動學生參與教學的互動過程,以集中其注意力,提高其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運用情景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等參與式教學法,以提高管理類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組織學生討論。給學生布置案例分析作業,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注意發揮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精神,並引入團隊競爭機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還需要根據管理不同章節的需要,選取適合該章節講解過程中教學方法,發揮各章節之間的融合作用。
三注重教學團隊建設,適時更新教學模式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來能夠提高學生更容易、更有效地進行學習的能力,因為他們不僅獲得了知識技能,也掌握了學習過程。幫助學生獲得資訊、思想、技能、價值觀、思維方式及表達方式的同時,我們也在教他們如何學習。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同時又直接面向和指導教學實踐,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樑。[5]面對資訊更新速度的不斷提升,我們應該注重教學模式的動態穩定,適時為其注入有助於管理學教學發展的新鮮能量。同時,還需要注重以精品課程建設要求為基準,進一步梳理課程的教學結構,完善和增補各類教學資料,總結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的經驗,注重管理學教學團隊建設和優秀教師的培養。逐步實現給低年級學生配以導師的目標,導師能夠和學生充分的溝通,及時瞭解學生在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及時滿足學生的相關要求,利用掌握的資訊適時調整我們的教學方法和工作思路。
四、結語
綜上所述,管理學的教學應該在實踐中不斷的提高和完善,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總結經驗,注重理論和實際的結合。學生是我們教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物件,經常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及時補充教學內容。加強與教學管理工作人員的溝通,緊緊抓住本科教學的特點,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不斷開拓進取,在實踐中得到提高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徐萍平,許瑩,等.基於建構主義的應用型本科管理學教學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07.
[2]彼得•德魯克.21世紀的管理挑戰[M].朱雁斌,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9:2.
[3]袁淵,陳戟“.管理學”教學方法創新初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10:37-38.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6:108.
[5][美]喬伊斯.教學模式[M].荊建華,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1.
有關推薦:
論公共文化研究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