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發展設計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文化產業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是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兩型社會”下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發展研究 》

  摘要:隨著“兩型社會”建設在我國的開展,其不僅帶動了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還推動了整個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發展。其中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的實施,讓我們看到了“兩型社會”建設的光明前景。本文介紹了“兩型社會”的概念以及在我國的發展現狀,闡述了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其意義和作用,就“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發展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兩型社會;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產業

  0引言

  我國正在向著知識經濟不斷地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崛起。近年來,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作為我國“兩型社會”建設的首次實驗,為我國的“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的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1“兩型社會”的概念

  以及其發展現狀“兩型社會”指的是“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就是指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以節約資源為目標,即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各個領域都採取資源節約的有效措施,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指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不破壞生態環境。“兩型社會”就是結合這兩種發展的特點,實現城鄉統籌、人地協調。在十七大會議之後,“兩型社會”在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作為試點,“兩型社會”建設的開展全面提高了兩大城市圈的整體素質,也加速了他們的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了公民的生活水平。

  2“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和作用

  “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的發展,使我們看到了“兩型社會”對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也保證了城市的發展和經濟上的提升,對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2.1“兩型社會”有助於節約社會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環境質量

  如上述所說,“兩型社會”是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結合,也就是這兩種社會的擴充套件和提升。長株潭作為“兩型社會”建設下的產物,具有優越的區位和交通條件,具備較強的環境承載能力。“兩型社會”建設的開展,使人們加強了節約社會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這種意識越是深入人心,“兩型社會”的建設就會更加順利,從而也就帶動了社會的發展。

  2.2“兩型社會”有助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和保障就是資源和環境,我國正在走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道,所以“兩型社會”的開展,無疑是一大推動力。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那麼離實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就更近了一步。

  2.3“兩型社會”有助於保障國家安全和提高

  我國的綜合國力在“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社會資源的節約,降低了我國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國逐漸走向強盛。從而保證我國的國家安全,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3“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我國對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理解不清,影響了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在我國,雖然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在“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的長株潭得到實行,但文化創意產業至今沒有一個明確並且被廣泛接受的界點。因為沒有認識到創造力在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意義,所以導致了在長株潭的發展無從下手。

  3.2我國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缺乏創新

  文化創意產業的重點在於創意,但是我國出現了一個與之相反的現象,也就是所做的產品和節目越來越相似。我國雖然有巨大的市場和勞動力,但是缺乏創新意識。文化創意產業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創造力的釋放,所以在“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發展應該以人為本,要突破傳統思維的侷限性,轉變發展觀念,使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更加快速地發展。

  3.3我國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支援力度不夠

  政府對“兩型社會”建設表現出了極大的積極性與支援,隨著長株潭的開展,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發展也被提上日程。但是由於政府支援力度不夠,沒有制定合適的政府制度來推動這個產業的發展,缺乏資金和服務方面的支援,使得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發展無法發揮其對長株潭發展的功能。

  3.4人們對“兩型社會”建設的認識不深

  “兩型社會”背景下的文化創意產業還沒有在我國全面實施,導致人們對“兩型社會”建設的認識不深。現在社會上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問題難以解決,我國長株潭地區的經濟發展與資源和環境方面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協調的地方。這個問題使得我們在緩解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由於缺乏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所以在提倡“兩型社會”建設時,人們會覺得我一個人的行為並不能改善這個社會的發展,從而認為此事與自己關係不大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然而如果有一個關於這方面的長效機制的形成,那麼人們就會更好地約束自己,也更加重視“兩型社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4促進“兩型社會”建設以及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發展中問題的解決方案

  4.1科學制定行政決策,遵循社會的發展規律

  “兩型社會”的建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援,當然也需要有針對性和合理性的決策來使其更專業化,更規範化。有了合適的行政決策,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發展就如同有了保障和規定,這樣既得到了政府的支援,又可以引導社會經濟的發展。

  4.2建立和實施“兩型社會”建設的績效考評制度

  績效考評制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就是對“兩型社會”建設進行監督和考察,而且考評指標要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這樣“兩型社會”建設就可以得到更多部門和幹部的重視,從而間接帶動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發展。

  4.3鼓勵科技創新,保障智慧財產權的所有

  “兩型社會”建設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一種社會創新,而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就是需要具有創新的概念。所有政府應該鼓勵科技創新,加大對科技的投入,病要保障智慧財產權的所有,使創新者有動力,提高他們對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4.4健全財政扶持政策“兩型社會”

  建設強調節能環保的理念,但是沒有政府的財政扶持政策,就很難在社會上全面實施。政府對社會的財政扶持有助於對社會投資起到引導的作用,從而也就能夠解決在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發展中政府支援力度不夠的問題。

  4.5加強宣傳教育,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

  使“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的發展順利進行的另一種方法便是配有有創新意識的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可以通過加大媒體的宣傳力度,讓人們認識到文化創意產業的光明前途,從而吸引人才發揮其創造力。而且加大媒體的宣傳力度還有另一個特點,就是對“兩型社會”建設的宣傳,對節能環保觀念的推廣。

  4.6加強公民的節約環保意識

  這裡我們提到的問題不僅僅是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問題。“兩型社會”建設是其發展的前提。所以作為社會發展基礎的公民,要向他們普及節約環保的知識,不能因為公民的環保節約意識薄弱而造成“兩型社會”建設的障礙。加強公民意識可以通過政府過社群的大力宣傳,讓他們認識到節約環保的對“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意義,只有每個公民都從自我做起,才能更好地推動“兩型社會”建設。

  5對“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發展的展望

  “兩型社會”建設對在長株潭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因為長株潭城市群是首批“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所以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發展和其他方面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相信隨著社會的不斷改革,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會更加順利,也會在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中得到借鑑,從而制定一套完整的、系統的創意指數評價指標體系來分析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狀況。另外,為了滿足統籌協調發展的需要,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更加註重提高土地的利用水平以及其利用價值。二是加大支援第三產業發展的力度。三是推進迴圈經濟發展,進一步改善固體廢物回收利用體系。

  6結束語

  “兩型社會”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複雜系統,它包括經濟、環境、資源與社會民生,需要人與自然之間協調推進和和諧相處。文化創意產業是在以人的創造力為核心的社會時代下必定會被大力開發的產業。我們可以通過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在“兩型社會”背景下的發展,並借鑑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一定可以推動“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基金專案:2014年湖南省高校科研專案立項課題“基於生態位理論的湖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14C1206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翔,曹裕.兩型社會視角下的區域協調發展評價研究——基於長株潭城市群的實證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6.

  [2]張京成,沈曉平,張彥軍.中外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3.

  [3]孫紅玲.中國“兩型社會”建設及“兩型產業”發展研究——基於長株潭城市群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9.社科學論

  篇二

  《 文化產業發展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探析 》

  從《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到《十二五規劃綱要》,從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到,無不把文化改革發展作為重要內容,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促進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指明瞭方向,提出了明確要求。

  1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歷史積澱和精神紐帶,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把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的、支柱性的、戰略性的產業加快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1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各項事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2002年到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2.03萬億元增加到47.3萬億元,平均增長10.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均3.9%的增速,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居第二位。”[1]P35但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比較突出,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日益顯露,發展方式粗放、發展效益不高、發展代價過大,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關係國民經濟全域性緊迫而重大的一項戰略任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主要依靠人力資源的投入與開發,具有低碳環保、附加植高等特點,屬於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對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1.2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般說來,當人們物質層面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自然就會產生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以上,社會消費結構開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教育、科技、文化、旅遊等領域的市場需求日趨旺盛。“據統計,2004—2008年間,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速為22%,高於同期GDP的年均增速近5個百分點,高於同期服務業的年均增速近4個百分點。”[2]統計資料表明,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文化是無形的、具有極強的滲透力,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髮展,它必將滲透於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內需的同時,為老百姓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1.3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軟實力”的概念是美國學者小約瑟夫•奈於1990年提出的,他認為: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同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一樣重要,但是在資訊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文化軟實力”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創新力和傳播力以及由此產生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文化與政治經濟的相互交融更加突顯,與科學技術的相互結合更加緊密,放眼全球,誰擁有了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異常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進而佔據發展的制高點並贏得未來。有資料顯示,美國控制了世界75%電視節目和60%以上廣播節目的生產與製作,其文化產業增加值已佔GDP超過10%,而我國2004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創造的增加值才接近3900億元,約佔GDP的2.8%。由此可見,文化產業尤其是文化創意產業,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我國通過發展文化產業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已顯得尤為緊迫而重要。

  2發展文化產業的現實阻礙

  我國文化產業的現狀是規模較小、相對分散、總體實力弱,遠遠不能適應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並使之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是一項重大而艱鉅的任務。我國目前發展文化產業面臨的現實阻礙,主要有:

  2.1文化體制改革方面

  文化體制改革旨在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充分調動文化從業者和投資者的積極性,推動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近年來,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在轉企改制、培育文化市場主體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文化管理體制和市場結構仍存在條塊分割現象,管辦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資不分的傳統文化體制的弊端仍在一定範圍內發揮著作用,傳統的文化資源和產品分配體制難題有待破解。為此,必須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以市場為導向,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改善巨集觀管理,繁榮文化市場,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同時,把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科技創新結合起來,鼓勵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通過實施重大文化產業專案帶動戰略,培育一批文化產業龍頭企業和骨幹企業,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基礎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2.2人才支撐方面

  文化產業可分為兩大型別:一類是文化內容生產,包括影視製作、文藝演出、新聞出版、動漫遊戲等;另一類是文化傳播渠道,包括圖書報刊、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文化產業是一種與新技術、新創意緊密結合的新興戰略性產業,它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能力要求較高,既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又有過人的創新創造力,既要熟悉市場經濟規律,又要懂得經營管理。從我國現有的技術力量和人才儲備來看,文化產業所需的複合型綜合類人才,特別是文化創意、研發、管理的高階人才嚴重不足,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將在很大程度上遭遇人才瓶頸。

  2.3法律和政策環境方面

  我國的文化產業起步較晚,伴隨著文化體制改革而逐漸興起。文化產業要實現健康快速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環境,迫切需要法律的保駕護航和政策的引導扶持。其一,加快文化產業領域的相關立法,包括文化與科技結合領域的立法,以適應文化產業多業態、融合化的發展趨勢。另外,規範文化市場管理和行政執法,杜絕長期以來存在的擾亂市場秩序等問題。其二,制定並完善文化產業配套發展政策。在財政投入方面,可借鑑國際經驗,設立國家文化發展基金,重點對文化內容創新和民族文化傳承給予支援,在此基礎上形成國家財政對文化發展資助的完整體系;在稅收優惠方面,最大限度發揮稅收槓桿的撬動效應,除了對新開辦文化企業給予所得稅減免,還應鼓勵支援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文化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進入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其三,建立多元化、社會化的文化投融資機制與平臺,如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組合投資等。

  3發展文化產業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

  黨的報告指出,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這無疑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3.1把專業設定和建設作為切入點

  文化產業屬於知識密集型產業,具有其他產業所無法比擬的強融合性、滲透性、輻射性的特徵。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文化產業與資訊科技、傳播技術、自動化技術等高新技術密切結合,文化產業還與製造業、旅遊業、建築業、包裝業等眾多相關產業緊密聯結,帶動、改造、提升這些產業。例如,影視製作通過與光電技術、計算機防真技術等相結合而完成,新聞等文化內容已成為資訊業、旅遊業的“血液”,以設計為核心的文化創意正在改造和提升建築、裝飾、包裝等傳統產業。高職院校應根據文化產業的這些特質進行專業設定和課程改革,將專業化與跨學科有機結合起來,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起來,“在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基礎上,加入一些文化產業經營管理類的課程,不能讓學生侷限於一個很狹窄的知識領域。”[3]P19例如,動漫專業的學生除了學習動漫製作,還要了解該領域的整個商業模式、運作流程、經營特點等相關的應用知識。

  3.2把提高學生文化素質作為著力點

  文化素質是文化產業所需人才的核心素質,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題中應有之義。文科專業的學生應當學習一些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理工科專業的學生應當學習一些人文和歷史知識,只有掌握了廣博的基礎知識並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才能產生創造性的思維,進而成長為創造性、複合型的人才。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叔子院士認為,雖然我國開展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至今已有16個年頭,但“不是文理交融而是文理脫節,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分離現象仍然嚴重”。不難看出,高校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知易行難,要想把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將任重而道遠。高職院校應當把文化素質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總體規劃和學期教學大綱,規定學時和學分,提供專項經費,通過專門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以及在專業課程中滲入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道德素質和文化創造力。另外,經常性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利於涵養心靈、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修養品德,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與文化素質。

  3.3把打造學生就業能力作為落腳點

  能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是衡量高校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人力資本的創始人舒爾茨認為,在人力資本投資中,學校教育是關鍵一環,因為“知識是生產中最強大的引擎”。在教育投資理念得到普及的今天,在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理應把培養學生就業能力作為學校改革發展的重要抓手,為培養造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各行各業人才作出積極貢獻。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潛在文化市場,必將催生蓬勃的文化產業及其旺盛的人才需求。為了適應國家發展和社會需要,高職院校必須堅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以市場為導向,千方百計打造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首先,加強職業生涯教育,探索和構建以職業生涯課程學習為基礎、以行業專家講座、企業實習體驗、職業導師指導為輔助的職業生涯教學體系,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職業的發展和變化,科學規劃個人職業生涯的方向和目標。其次,重視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探索和構建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儉學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的育人長效機制,通過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等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和職業素養,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篇三

  《 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簡析 》

  0引言

  西安市樓觀臺景區,是中國最早的道教聖地。它不僅是打造具有道教文化特色的“天宮”景區,也是推動陝西“道教文化旅遊”的聖地,它的宗旨是挖掘陝西旅遊資源的潛力,樹立道教文化資源新理念。樓觀臺不僅融入了陝西地方特色,而且還向人們展示了陝西民俗文化的風貌。樓觀臺森林公園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產業,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魅力所在。樓觀臺不但擁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而且還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在不斷髮展與創造的過程中,已經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與進步,特別是對西安的文化經濟發展起了巨大地推動作用,也為西安經濟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樓觀臺作為道教文化的聖地,不僅傳承了偉大的民間傳統文化,更帶動了本地文化產業的發展,為西安文化的前景提供了不竭動力。

  1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的自然景觀

  1.1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的簡述

  樓觀臺創建於西周,唐朝處於鼎盛期,衰沒於宋金時期,毀於宋末年間,興盛於今。樓觀臺———中國道教最早的重要聖地,因其說經臺猶如竹海松林中浮起的方舟,常稱樓觀臺。樓觀臺森林公園地理位置優越,位於秦嶺北麓周至縣境內,它是由林業部首次批准並建設的園林公園之一。從1982年到1992年,十年之間被晉升為“國家級景區”,從此實行了一套自身獨特的管理體制。樓觀臺無論是從海拔、氣候、森林覆蓋率還是景觀面積都堪稱一絕,都很有自己獨具的特色。公園內有茂密的森林、挺拔的山峰、豐富的物種,繁多的古樹名木以及觸手可及的旅遊景點。整個園林處於一片綠色的海洋中,四季常青的松林竹林為環境優美的樓觀臺增添了生機與活力。近兩年來園內又增添了新的建設———百竹園和珍獸館,不僅增加了遊客的旅遊量,而且使整個樓觀臺擁有自然景觀的優美。因此樓觀臺森林公園已成為娛樂休閒、科研實習、觀光旅遊的最佳場所選擇。

  1.2樓觀臺森林公園的特色

  樓觀臺的特色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闡述:人文景觀、名勝古蹟、道教藝術以及旅遊開發。從樓觀臺站下車,往東北方向就是唐代玉華觀遺址;由此往南行走是佔地18150平方米的宗聖宮遺址;再南行是品種繁多的竹品園以及物種豐富的稀有珍貴動物;一路下來伴隨人們的是一片片竹海綠浪,不斷地湧向山間。樓觀臺森林公園首先會讓人聯想到寺、觀、院、塔,洞、池、石、數等,這些都是森林公園都應具備的自然景觀,最有名的要講說經臺,它是樓觀臺的中心建築群,是樓觀臺的標識性建築物;迎陽洞據說離講經臺不遠,傳說是呂洞賓修煉的地方;大櫸樹、皁角樹的樹齡約有500餘年的歷史,這些人文景觀的價值意義令人深省。樓觀臺的道教藝術也是頗具意義,不論是從詩、書、畫碑還是歷代碑碣、雕鑄器都是道教藝術的典型代表。1993年在旅遊開發方面,陝西省也是將樓觀臺命名為“樓觀臺風景名勝區”,促進了當地旅遊產業的發展。

  2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開發建設中存在的不足

  2.1建設資金不足,影響發展速度

  樓觀臺森林公園是上世紀80年代建園的,公園長時間沒有及時開發地熱能源,增加娛樂設施建設,錯過了最佳時機,在激烈競爭的旅遊業迅猛發展的形勢下,失去了部分市場。1991年,雖然通過多種途徑籌措資金,提高了森林公園建設的速度,不斷開發地熱水,大力修建浴池,整理修建百竹園及珍獸館,保障了基礎設施的基本建設要求,但因投資不足,持續時間不夠,只能開發很小的範圍,與當前飛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和供不應求的社會現狀不相符合。

  2.2旅遊淡旺季顯著

  每年的3-5月份是遊客集中的時期,夏季和秋季佔到了人數的一半,冬季幾乎沒有遊客。作為自然景觀優美的樓觀臺,夏季應該是旺盛季節,但是因為開發商沒有預測到更深地發展前景,所以失去了這部分寶貴的客源。同時開發商應該將樓觀臺景區的人文文化、宗教精神發揚,將自己的景區同其他的景區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斷擴大旅遊的包容量,極力加強同其他景區的合作發展,提高樓觀臺道教旅遊文化開發對策。

  2.3管理水平不夠

  第一,樓觀臺是國家級的自然風景區,每年的遊客人數都要突破幾十萬,但是遊客的停留率卻一直很低,這與當地的旅遊管理有很大關係,特別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很大原因。因此要加強遊客停留的時間。第二,園區內的管理有待提高,各種標牌的排放位置要醒目,標語既要讓人接受又要能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2.4服務質量水平低下

  評價一所公園的形象,以及是否能夠抓住遊客的興趣,給遊客留下美好的印象,最主要的就是服務質量的高低。在景區管理方面,應加強對專業人才的訓練與培養,建立景區人員管理體系,同時也要加強對進入人員的管理及各個景點的管理。在面對遊客提出的基礎問題時,不能或者含糊地回答;在面對突發狀況時,不能迅速地做出反應;在面對質疑時,不能果敢自信的承認錯誤等問題比較嚴重,不能把樓觀臺竹林的生態美、文化美資訊多方位、多角度、有特色的傳遞給遊客。因此要對講解人員加強專業的培訓,不斷地普及知識,加強對自然地理學、生態文明學、生物學、管理學、雲園林藝術設計、甚至是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學習,使他們成為專業化的一流的講解人員學。不管面對任何問題,都能熟練地處理解決,做到能力與知識協調發展。

  3樓觀臺森林公園持續發展的策略

  樓觀臺景區雖然具有較強的旅遊吸引力,但景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對外宣傳力度也不夠。為了進一步提高景區園林的吸引力,最主要是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改進,具體的建議如下:

  3.1加大資金投入,提高發展速度

  每一個自然風景區的持續發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援,因此加大資金的投入開發新產品,保障園林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於樓觀臺的長久發展是很有必要的。樓觀臺的持續發展必須以旅遊產品做奠基,特別對名貴藥材、木製雕刻工藝品、竹林產品等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與趨勢,不僅可以推動當地經濟的穩步提升,還可以為園林的旅遊產業提供有力的保障。當地政府進行的資金投入既要用到自然風景區的建設上,同時還要加強園林的法制管理與監控,隨著森林公園的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各種不法行為也日益顯著,人們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假貨、假產品的研製甚至是天價的產品逐漸湧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所以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旅遊管理體制,尊重現實的需要,依靠當地政府的力量,才能消除不法行為,保障旅遊景區的安逸與舒適;保證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3.2合理利用森林資源,開發新能源

  樓觀臺景區享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為遊客提供愜意、舒心的旅遊景點,不斷吸引遊客前來娛樂休閒,享受自然的秀麗獨景,充分利用森林資源等都是景區管理員的主要職責。樓觀臺為道教聖地,應該彰顯出道教文化,可以開展不同的並且以宗教為主題的各種廟會集遊、文化交流等活動,在努力打造良好的文化形象的同時不斷吸引國內外遊客。推廣新能源是當前我國旅遊開發產業所要關注的問題,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僅可以帶動當地環境的改觀,也可以減少環境汙染緩解環境壓力。我國每年在旅遊服務上的投資巨大,一方面推動本產業的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進步與完善,隨著每年遊客人數的劇增,個體需求的差異性,對產業發展的要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嚴格。因此開發新能源,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是旅遊產業經常面臨的問題。

  3.3加強旅遊專案的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也就是所謂基本的娛樂棲息地,是每個自然景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體現了該景區的人性化服務,考慮到遊客的內心需求與期望,不斷建設與改造的基本設施。“樓觀•道溫泉”專案就是一項滿足消費者的內心需求的建設。在開發地熱能源的基礎上並且經過當地政府的批准,旅遊局的同意,於2006年8月開工建設。因此,任何旅遊專案的開發必須具備以下幾點要求: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及消費水平;②能夠帶動經濟效益的提升;③得到當地政府的批准與許可;④符合當地自然景區的地理環境;⑤遵循市場競爭的潛在規則。因此,加強旅遊專案的基礎設施也是樓觀臺景區順利發展的關鍵部分。

  3.4加強服務管理

  旅遊產業作為第三產業,也是服務業的一種,因此服務質量的高低是衡量服務產業的標準。由於樓觀臺景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景區的管理制度存在很多漏洞,因此加強景區服務管理刻不容緩。主要從以下幾點:①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培訓,並定期稽核,提高他們的服務水平;②增強當地的法律建設,為合理有效的建設管理提供依據;③大力宣傳景區的規章制度,減少違法亂紀現象;④深入瞭解遊客內心的需求,滿足他們的服務標準;⑤樹立高品質的旅遊形象,彰顯旅遊景區的特色文化。這些都能更好地推動景區發展。

  4結束與展望

  樓觀臺森林公園具有良好的交通區位,不管是從管理方面還是景點建設方面還有很多的不足與提升的空間,作為新興產業的初起,在近幾年來已經有了可喜的進步與改觀。在文化、生活、社會、教育、經濟、政治等方面都極其的顯著,為新興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價值性的參考,也為當地政府能夠提供大力的資金支援與幫助奠定了基礎。只要社會與公民能夠繼續維護文化產業的權益,保障旅遊景區合理有效地持續發展,促進旅遊活動中各種要素之間的和諧有序,生態旅遊開發的前景將不容小覷,樓觀臺森林公園的價值作用將會大大提升。

有關推薦:

公共行政研究論文
淺談用換土墊層處理軟弱土地基
相關知識
文化產業發展設計論文範文
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
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專業學位教育與文化產業發展對話活動在京舉行
茶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文章
文化產業發展要緊抓新興業態
文化產業發展要緊抓新興業態
石化企業發展戰略規劃範文
農產品企業發展戰略規劃範文
茶文化產品造型設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