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投資學結課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1日

  證券投資學是國家教委規定的高等院校財經類核心課程,也是金融專業中與證券市場聯絡最緊密的課程。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現狀與問題

  一、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現狀

  1.證券公司資產管理產品規模持續擴張

  證券全行業資產管理業務受託管理資金總額則從2012年度的1.89萬億元增長至2013年度的5.20萬億元,環比增幅達到 1.75 倍。其中,集合資管和定向資管規模快速增長,而專項資產管理規模增長較為緩慢。根據Wind的統計資料,截至2013年底,券商集合理財規模不斷擴張,從09年的978億元提升到了2013年底的5652億元,僅僅用了4年的時間,就提高了478%。特別是近兩年,增長逐漸增速。增速從2010年的2%和2011年的36%,提高到2012年的50.3%以及去年2013年的環比增長176%。規模增速成倍增長,反映了我國券商集合理財市場日益壯大,也反映出投資者參與度和熱情越來越高。

  在資產管理業務規模中主要為定向資產管理業務,而其中主要為被動管理型的通道業務產品。2013年度上市券商中,中信證券的定向資產管理業務規模達到4690億,佔到管理資產總規模的93%。巨集源證券、華泰證券、光大證券和廣發證券的定向資產管理業務規模也在1000億以上.2013年度上市券商各類資產管理業務規模,也仍以定向資產管理計劃為主,同比增速最快。

  可見,券商還是以通道型的被動管理型產品為主,整個市場依然是靠著通道業務做大規模。真正有券商作為投資管理人的主動型產品市場佔比並不大。

  2.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新產品發行情況

  2011年以前券商集合理財還處在萌芽期,每年的發行產品量均未超過100只,進入2011年券商理財的產品只數首次突破了100大關,隨後2012年迎來了繁榮的一年,新發數量環比2011年增長了100%。在政策的紅利下2013年的新發產品數量又第一次接近2000產品,可以說是“火箭式”上升。伴隨著新發產品數量的提升,發行份額也是一路上揚,在經歷2011年份額稍許下跌之後,2012年和2013年產品份額展現出了市場對於券商理財產品的肯定。2012年產品份額為984.09億,2013年這個數字超過了2000億。在發行數量飛速增長的同時,所伴隨著的也是發行份額的火箭式增長,據統計,2013年2005億份額的券商理財產品發行,環比2012年981億份,環比增加103.76%。

  在這1941只產品、規模為5652億的市場中,發行數量最多的為債券型產品,共有919只產品發行,排名發行量第二的是混合型產品,發行量為661只,FOF產品發行量超過了貨幣市場型、股票型和QDII型產品,後三種類別的集合產品數量發行只數相對較少。從份額角度來看,排名有些許變化,貨幣市場型產品的份額超過FOF產品,排在第三。排名第一第二的依然是債券型和混合型產品,份額分別為2352億份和992億份。

  從數量佔比來看,債券和混合型券商理財產品發行數量佔到了總髮行只數的75%,另外像貨幣型、FOF、股票型和QDII總共佔到了發行只數的1/3數量。從份額上看,債券型和混合型產品的差距比數量上更大,在數量上兩者相差12.26%,份額上債券型產品高出混合型產品33.5個百分點。2012年債券型和混合型產品的髮型數量佔比為38%和35%;發行份額佔比為43%和32%,今年債券型產品份額一躍超過50%。

  證券公司託管規模在增長的同時平均發行份額在大幅下降,2013年全年將近2000只的總數量,是最近幾年所有資管產品總和的數倍。然而在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單隻產品的規模最近幾年卻在持續萎縮。根據Wind 資料顯示,2007年開始券商資管新成立產品數量在逐年增加,但每隻平均發行份額在逐年減少,2007年產品發行的平均份額為21.3億份,從2010年開始每隻產品平均發行份額則降低到10億份以下, 2011年大幅降低到5.96億份,2012年則降低到4.64億份,2013年更是大幅下降到1.75 億份。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產生的原因

  1.資產管理業務收入貢獻度較低

  2013年度,證券全行業的資產管理業務收入為 70.3 億元,較2012年度的26.76億元增長了1.63倍,而相比於國際頂尖投行或西方成熟市場的證券行業,中國證券行業的資產管理業務在收入貢獻度上依然處在比較尷尬的地位。

  儘管從發展趨勢上來看,證券行業的資產管理業務在過去的一年間增長幅度較大,但由於基數過低,2013年度資管業務對全行業收入的貢獻比例仍然僅有 4%左右,遠遠落後於其他三大傳統業務在資產管理業務規模中主要為定向資產管理業務,而其中主要為被動管理型的通道業務產品。而證券公司在資產管理管通道類業務中處於從屬地位,議價能力較低。目前券商通道類業務收費約0.5‰到1‰,而主動管理型業務收費可達到1‰到1%。由於通道業務管理費率僅為主動管理業務的10%左右,意味著通道業務模式必須採取以量補價的策略,導致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增長很快,而伴隨的收入不能同比例的增長。

  主動性管理產品受制於證券公司資產管理的投研能力不足,市場行情等方面的影響,在證券公司資產管理產品中佔比很小。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對產品投資管理能力的表現,影響著其今後業務的展開和規模的擴充。
  2.證券公司公司選擇通道業務的原因

  在目前的銀信、證信合作通道業務中,資金、專案都來自銀行,為了規避監管,銀行不得不走其他金融機構的通道。常規的銀行信貸融資增長受到規模和貸存比約束的同時,以銀行表外理財、信託等形式的“影子銀行”融資規模出現爆發增長。2010年,銀監會叫停了銀行使用信託作為表外通道方式後,證券公司資產管理通道成為了銀行將表內信貸類資產轉移至表外的主要通道。以票據通道業務為例,券商通過發行資產管理產品募集資金,用於買斷銀行的票據資產或信用證,從而銀行可以實現票據資產轉移到表外的目的選擇通道業務既是證券公司無奈的選擇也是主動選擇的結果,以規模的擴張也證明了證券公司選擇的正確性和巨大市場需求。

  1選擇通道業務是券商無奈的選擇。2012 年之前,包括資產管理業務在內券商所有業務禁錮在資本市場上,證券資產管理業務創新面臨的是投資功能和融資功能嚴重缺失的資本市場環境。面對“以圈錢為己任,以下跌為核心”的股票市場,發行股票融資難度越來越大。在此背景下,資產管理業務進行創新,券商只能選擇門檻低、投入少的非標準場外通道類業務作為起點。另外新《基金法》規定,證券公司申請公募資格需滿足管理資產規模不低於200億元、證券公司申請公募資格,短期內實現規模的壯大也只能通過通道業務實現規模的迅速擴張。

  2選擇通道業務也是券商主動選擇的結果。由於證券公司在場外非標準業務上的人才、客戶、制度儲備幾乎為零,很難與信託公司、商業銀行在企業綜合融資服務上進行直面競爭,證券公司只有通過場外通道業務先向商業銀行等學習。同時,證券公司選擇通道類業務是在深刻比較了銀行、信託、基金不同金融業態發展路徑以後的慎重選擇,可以說,選擇通道業務是券商拓展場外非標準業務的必經之路,也是先易後難和曲徑通幽方法的有機結合。

  3通道類業務為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積累了客戶、建立了渠道、培養了人才、熟悉了業務,這對一個幾乎一無所有的行業而言意義是深遠的,正如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之初,通過來料加工的模式引進了技術,培養了人才,併成功轉型發展為進口替代以及後來自主創新。

  三、結論

  國內外資產管理行業發展實踐表明,企業和居民資產保值增值需求是巨大的,特別是綜合性金融服務已經成為行業趨勢,需求是推動行業發展的第一動力,誰能滿足這些需求誰就能做大做強。

  篇2

  淺析證券行業內幕交易形成機理

  內幕交易的發生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掌握內幕訊息的內幕人,希望將內幕訊息轉化為自身的收益。內幕人利用自己自由的優勢獲取非公開的重大實質性資訊,有違證券市場公開性原則;相對於其他市場的投資者來說,有違公平性原則;監督體系的缺失,導致內幕人肆意妄為地進行內幕交易,有違公正性原則。顯而易見,內幕交易的發生嚴重破壞了證券市場的秩序,更不用說利用市場自身的功能進行例行調節。倘若置之不理,任由內幕交易行為不斷髮生,證券市場自然而然地會趨向畸形發展。一旦把控不好,極有可能引發社會矛盾,進一步誘發社會問題。雖然現在世界各國證券監督管理部門對內幕交易行為進行嚴厲的懲罰,但是內幕交易行為仍然難以根除。

  我國的證券市場具有與其他國家市場不一樣的屬性。其一,相比國外證券市場,我國證券市場具有新興證券市場屬性;其二,我國證券市場正處於轉軌期。不論是市場功能配套設施還是市場資訊流通機制以及國家政策法律、監管都還算不上成熟,再加上我國上市公司的綜合管理水平還欠成熟等等原因,致使我國證券市場上的內幕交易行為屢禁不止。

  綜上,為了更好地分析內幕交易行為的影響因素,以下將對內幕交易行為的形成機理進行分析闡述。

  一、前提條件

  研究內幕交易行為的過程中,本文認為首先應該探討的是內幕交易行為發生的前提所在。證券市場中的資訊不對稱體現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市場中投資者之間掌握的資訊質量存在著明顯差異;另一方面,這種資訊的不對稱局面並不會隨著證券交易的過程而變化。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內幕交易行為才有了滋生的土壤。

  從巨集觀角度來看,對於整個證券市場的整體風險而言,投資者之間所掌握的資訊存在著較明顯差異。主要表現為證券市場中的一部分主體利用自身的優勢事先能夠得知經濟動向、政策要求等巨集觀調控上的一些舉措,這一部分主體利用重大資訊公佈的時間差較早地在證券市場中進行操作,涉及內幕交易,轉移風險。從微觀上來講,個體投資者之間也面臨資訊不對稱帶來的個人整體風險。主要表現為證券發行者掌握大量與公司經營情況、財務狀況以及公司前景等資訊,投資者卻僅能夠掌握由證券發行者選擇性公開報道的一些資料來了解公司的運營狀況。這兩者之間資訊的嚴重失衡是誘發內幕交易的一個重要前提。除此之外,在證券市場中,不同投資者之間也存在著資訊的不對稱。對於大型投資者來說,他們花費的成本較多,瞭解資訊的途徑也較為廣泛,對於公司的一些重大決策能夠較早把握,相比一般投資者而言他們對於資訊的處理能力也更為出色,能夠及時過濾出影響市場走向的重要資訊。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不論是瞭解渠道還是資訊處理方面都很難與大型投資者相對稱。

  證券市場中的這種資訊不對稱是客觀存在的,根據自我優勢提前搶佔內幕資訊的內幕人對資訊的操作加劇這種不對稱現象。內幕人既可以選擇藏匿真實資訊也可以選擇散佈虛假資訊,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內幕資訊公佈的時差進行內幕交易,轉嫁風險賺取利潤。

  總體來說,證券市場中的資訊不對稱是內幕交易行為發生的前提條件。

  二、激勵動機

  眾所周知,在證券市場中,投資者個體所做的相關決策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前提的。證券市場中的基本規律也正是每個投資者不斷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內幕人作為證券市場中重要的投資主體之一,更符合“經紀人”的特性。內幕人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會利用自身的優勢,根據掌握的內幕資訊,將個人的損失降到最小或者將利益賺取到最大。在這一過程中,市場中的其他投資者毫無疑問地成為了這一過程中的損失方。同樣受到這一過程影響的還有證券市場的執行效率。

  在學者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內幕交易行為的激勵動機來源於超額收益率的獲取。在國外的研究中發現,在內幕交易發生的月份周圍,與大量買進相一致的是大量的正收益。相反,與大量賣出相對應的是大量的負收益的存在。還有學者發現收益的變化與董事對短期市場實際的把握是對應的。國內學者在研究中發現,通過事件研究的方法,選取股改中的不同試點公司為樣本,對市場中的超常收益率進行分析,發現我國證券市場中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內幕交易獲取超額利益的行為。

  國內外研究表明,內幕交易主體通過掌握的內幕資訊在進行買進或者賣出操作的同時會產生超額收益或者避免損失,而這也成為了內幕交易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三、巨集微觀環境分析

  我國證券市場具有“新興+轉軌”雙重屬性,內幕交易現象在國內頻發與我國證券市場的環境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黃光裕案”、“天威視訊”等一系列案件表,我國在證券市場的巨集觀環境和微觀環境之間都存在著利於內幕交易發生的諸多弊端。因此,本文認為只有釐清了證券市場的巨集微觀環境,才能在內幕交易的治理過程中做到舉一反三。

  1.巨集觀環境與內幕交易

  伴隨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我國相應的立法也在不斷完善。在2005年和2009年我國對《刑法》、《證券法》等法律的修訂過程中,對內幕交易的有關條款進行了補充和修訂。雖然我國立法方面已經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但是由於內幕交易行為的隱蔽性強等種種原因,致使我國的內幕交易治理過程依然困難重重。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證券市場執法難的問題。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通常將對違法行為的處理作為一種手段來調節股市,這恰恰暴露了我國證券市場的弊端,即日常的監督過程中的重點並不在於市場秩序的維護以及違法交易的查處。

  根據市場的冷熱程度,選擇時機地查處案件而不是持之以恆地去監管市場。這種“人管”而非市場自我調整的方式,滋生了大量的違法行為的發生,這其中數量最多、最為主要的就是內幕交易。更為直白的是,證券市場能夠對市場中的非理性抉擇進行自我的理性調整,而不能對市場中的違規亂矩者進行及時清除。這種現象的存在,一方面破壞了證券市場自由的調節機制以及執行效率,另一方面也嚴重損害了正常遵守市場秩序的投資者的利益。根據我國統計顯示,證監會查處並處罰的內幕交易案件與實際發生的內幕交易案件相比不足20%。

  綜上,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中,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措施不管是在制定還是執行過程中都存在諸多弊端,嚴重降低了法律處罰的威懾作用。對於內幕交易者來說,減少了風險,降低了成本,從另一個層面來說,無形中縱容了這種行為的發生。

  2.微觀環境與內幕交易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內幕交易,首先需要討論的就是公司治理結構的問題。公司管理人員也具有市場中“經紀人”的特徵,做出的決定也是為了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個人利益最大化和股東利益最大化之間往往出現不一致情況。當下學術界關於代理問題的研究,既在於如何正確激勵管理人員最大程度地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也在於均衡不同股東間的利益分配問題。在這一理論前提下,內幕人在面對委託代理的情形下,必然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風險。很明顯,從本質上來看,內幕交易正式委託代理機制下的表現形式,必然與公司治理結構息息相關。

  公司治理的目標是均衡公司內部的利益關係,保證公司的科學決策,保護股東的主體利益,其手段則是公司制度的制定。優秀的公司治理結構對內幕交易者的約束及制約是潛移默化的。通常情況下,優秀的公司治理結構必然孕育了良好的公司文化環境,公司職員受到公司文化的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協調了自身利益和公司利益的矛盾,更容易達成一致性。此外,在較為成熟的公司治理結構中,股東利益必然被放在較高的位置。相對應的,公司必然有一套完善的股東利益保護體制,這一點對於內幕交易的產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也免去了股東的後顧之憂。系統來看,優秀的公司治理結構,看重的是日常的公司制度的落實以及公司文化制度的完善,從職員內部降低了內幕交易動機產生的可能性。

  反觀我國國內上市公司治理結構,雖然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但仍有很多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組織架構以及公司文化構建,公司制度制定與落實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與理想中的公司治理結構更是相差甚遠,無法通過公司管理機制去真正實現制約內幕交易的行為。所以,儘快提升我國上市公司的綜合治理水平,對於內幕交易行為的抑制和防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發生契機

  在內幕交易的主體、客體以及行為方式三者之間,內幕資訊客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內幕交易行為的前提所在。上市公司重大事件的發生是內幕資訊的根源,伴隨重大事件釋出的是股價的“溢位效應”。與日常經營管理業務相比較,重大事件的發生或者釋出通常孕育著上市公司的股東、主營業務或者債權債務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動,甚至是公司的重大轉型。重大事件的釋出過程,倘若投資者能夠較早地進行證券交易,很容易獲得高額的資本利得。

  作為衡量一個市場有效性水平的重要方面便是上市公司發生重大事件之後的資訊傳遞效率。根據有效市場理論劃分的三類不同市場,我國的證券市場尚未達到半強半弱勢有效,更不用提強勢有效市場。重大事件的內幕資訊如果不能及時地傳播並反映到證券價格中,必然會為內幕交易的“資訊交換”增添籌碼,也為內幕交易贏得了更多的時間差。重大事件發生後,投資者通過分析判斷對公司的業績前景進行估計,進而影響股價的變動,而內幕交易人在這之前已經提前交易。這種時間差正是為內幕交易人提供了更多的超額收益。況且上市公司重大事件的披露本身就十分敏感,再加上證券市場所特有的種種屬性,加劇了這種資訊披露方面違規行為的發生。

  五、結論

  本文通過對內幕交易形成機理展開分析,分別就內幕交易行為的前提條件、激勵動機、存在環境以及發生契機四個方面進行了闡釋,得出以下結論:

  首先,內幕交易發生的前提在於內幕資訊的產生。在前提條件上,根本阻斷內幕交易是不現實的,但是對於內幕訊息的保護,防止洩露方面確是較為關鍵的一個環節。特別是對於重大事件負責人蔘與者的家人、朋友的監督尤為重要。

  其次,內幕交易的激勵動機就是超額收益率的獲取。這是內幕交易人在掌握內幕資訊後,進行下一步證券交易的最主要的激勵動機。假如沒有超額收益率的獲取,內幕交易行為可能就不會發生。瞭解了內幕交易人的行為動機之後,為監督及防範內幕交易爭取了更廣闊的空間。

  第三,我國證券市場內幕交易案頻發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證券市場的巨集觀環境以及公司治理結構等微觀環境的雙重影響。一方面,在巨集觀體制配套上,我國的法律制度與市場發展存在明顯的滯後;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結構上,傳統的公司治理思想對新時期的公司發展影響較大。這兩方面的雙重結合,給內幕交易行為的發生創造了滋生環境。因此,對於大環境的改善以及公司治理結構的優化是杜絕內幕交易行為的良策。

  最後,經過研究發現內幕交易行為的發生時間點必然存在著某類股票的大量買進或者賣出。更有甚者,剛剛開設賬戶,就投入大量資金,滿倉持有某一類股票,出現異常操作行為。因此,從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對股票市場操作的及時監督,彌補之前監督的漏洞。相信,經過源頭的防範,過程的抑制,環境的優化以及最後的監督補漏,我國的內幕交易行為治理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證券投資學免費參考論文
證券投資學論文參考範文
相關知識
證券投資學結課論文
證券投資學碩士論文代發表
證券投資學碩士論文範文
證券投資學學科論文
證券投資學學術論文
證券投資學免費參考論文
證券投資學論文參考範文
證券投資學論文範例
高職層次證券投資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學習證券投資學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