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調研報告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扶貧開發,消除貧困,脫貧致富。扶貧工作開展如何,看看調研報告就知道了。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扶貧開發,消除貧困,脫貧致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是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深入推進扶貧開發,促進貧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最終要進行全社會動員,集中全社會的力量,以社會大扶貧打贏新一輪扶貧攻堅戰。

  一、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的目標要求和麵臨的困難

  長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始終堅持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重要工作長抓不懈。特別是在“十一五”期間,扶貧工作取得巨大成就〔1〕:一是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三是扶貧事業教育培訓效果明顯,培訓轉移就業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各項社會事業明顯進步,保障貧困人口義務教育、醫療保險、住房等進一步鞏固。面對新的十年扶貧開發工作,中央和自治區分別制定並出臺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20》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村扶貧開發“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了新一輪扶貧工作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穩步實現扶貧物件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標準調高至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到2015年重點縣的貧困村民年人均收入要達到5000元,最終要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和發展差距。可見,新時期的扶貧開發工作任務更加繁重,使命更加光榮。

  然而,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是在面臨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財力日益強大、社會物質財富日益豐富、扶貧基礎日益牢固等空前的機遇下,也同時面臨諸多的困難:一是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制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農村貧困人口依然多,發展差距依然大;二是貧困人口多處於山區或大石山區,自然條件惡劣,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脆弱,專案建設及生產投入成本相對較高;三是貧困地區勞動力綜合素質較低,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產業化發展滯後,帶動能力差,貧困人口參與產業化專案不易;四是返貧問題突出,鞏固脫貧成果難度大;五是地方扶貧機構有弱化趨勢,部門及社會參與扶貧意識淡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長期滯後,人民生活群困難局面難以改善,有自然生產、生存環境條件因素,人本身自然因素外,還有社會因素,他們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較少,得到社會的支援和關心較少。因此,脫貧工作任重道遠,加快脫貧致富必須找準切入點。

  二、可借鑑的扶貧開發成功典範

  市的扶貧集團〔2〕---社會大扶貧的方式開展扶貧工作可以借鑑。市是中央的直轄市,渝中是經濟發達區,渝東南、渝東北為集中連地貧困地區,面積佔全市2/3,人口占全市的44%,全市有個貧困村處於500-米海拔地區。市的扶貧開發以扶貧集團方式進行,所有市直單位和實力雄厚的企業組成18個扶貧集團對口幫扶18個貧困縣,集團領導由市委市政府領導親自掛帥,具體的做法是:一是市委市政府出臺有關扶貧工作檔案,成立領導機構,組建扶貧集團;二是每個市直成員單位下派幹部指導工作,集團每年開兩次工作會議;三是每個扶貧集團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明確幫扶內容,定點到村、到戶、到人。

  市人大扶貧集團,由市人大會牽頭,有市水利廳、西南大學及民營企業等19個成員單位,對口幫扶忠10縣。扶貧集團下設辦公室,每年召開聯席會議、聯絡員會議,開展各種慰問活動和檢查督促活動等。扶貧集團主要是從發揮資金優勢、物能優勢、科技優勢、智力優勢等,採用九種模式,開展扶貧。九種模式:一是教育扶貧,建立助學金,送書、送電腦、培訓師資等;二是醫療扶貧,幫助鄉鎮、村改善醫療衛生條件院條件,組織市醫院醫生義務診療;三是文化扶貧,送戲、送圖書、送致富脫貧典型進村入戶;四是科技扶貧,發揮大學優勢傳授技術;五是水利扶貧,水利建設專案安排上傾斜,優先人飲、灌溉;六是產業扶貧,引導發展生產,增強造血功能;七是交通扶貧,改善貧困地區的交通設施;八是勞務扶貧,對貧困戶進行建卡,組織勞務輸出創收,每個貧困家庭有1人以上轉移就業;九是旅遊扶貧,引導農民挖掘優勢發展農家樂,市政府出臺政策引導市民、幹部到農家樂旅遊促貧困農民增收。

  同時,市還建立了單位、企業、個人對口貧困村幫扶制度開展扶貧工作。市人大建立了人大代表幫扶活動,市、縣、鄉三級6萬名人大代表聯絡了6萬個貧困戶。市委組織部號召每一個黨員聯絡一個貧困戶,每個黨員每年拿出一個月工資資助貧困戶發展生產。市人大扶貧集團工作成效十分顯著,最近的5年共為忠縣爭取到位扶貧資金4.39億元,年均近億元,是財政專案扶貧資金的近12倍,還引進15個專案。

  市的扶貧集團只是一個具有社會性質,是行善,只做幫扶工作,助推扶貧工作的社會組織。其所從事的只是履行一個扶貧責任的問題。正是這樣一個“集團”有效執行,使社會上的每個單位、每個公民很好履行了一個扶貧濟困責任,人們的良知以此為平臺得到盡情展現。

  重慶扶貧集團模式,能將政府部門的組織和管理優勢、發達地區的優勢、科研院校的科技資訊優勢、工商企業的市場優勢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綜合優勢,同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推動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人才培訓等等,整體發揮了集團的綜合優勢,特別是在資金資源籌集、專案實施方面,充分體現了整體效益和規模效益。

  三、以社會大扶貧打贏扶貧攻堅戰

  一社會扶貧工作具有堅實的基礎

  1.《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20》提出了以專案扶貧、部門扶貧、社會扶貧及國際合作等扶貧方式,推進扶貧開發工作。自治區人民政府的下發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發〔〕24號指出: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推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的發展。倡導:“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事業”。可見,社會扶貧是扶貧開發的組成部分,是扶貧開發的一支力量,同時更是扶貧開發工作的中堅力量,開展社會大扶貧有堅實的政策基礎。

  2.我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工作得到長足發展,開展社會扶貧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

  3.中華民族就有扶貧濟困、樂善如施、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社會扶貧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礎。

  二轉移觀念,建立社會大扶貧的思想意識

  1.扶貧的本質。扶貧不是簡單的給予,而是通過幫扶等各種形式發揮需要幫扶地區物件主觀能動性,將需要幫扶地區物件自身的資源和幫扶的優勢結合,強強聯合使需要幫扶地區物件真真正正脫貧致富,使幫扶事業由輸血型轉變成造血式扶貧,形成良性迴圈。

  2.扶貧方式〔3〕。在扶貧分類上,把政府專職機構扶貧稱為政府扶貧,把政府非專職機構的扶貧行為劃入社會扶貧範疇,把政府非專職機構的扶貧稱為社會扶貧。由此,社會扶貧也就包括政府非專職機構扶貧和非政府組織扶貧如工廠、企業、社會群團、愛心人士扶貧。社會扶貧和政府扶貧行為上,分別是前者做份外之事,後者做份內之事。

  3.扶貧資金的來源。政府專職機構扶貧資金來源於政府財政預算撥款。社會資金來源有三個方面:一是直接來自社會捐贈,如企業、社團和個人捐贈,具有顯著的社會扶貧特徵;二是間接來自社會捐贈,即經濟發達地區政府把管轄區納稅人創造的財政收入捐贈給管轄區外的貧困農民;三是資源使用權的轉移,也就是政府部門將他們使用的專項財政資金配置到扶貧點上。

  可見,政府扶貧資金來源具有很強的侷限性,而社會扶貧資金來源及其廣泛。

  4.新的扶貧理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各式各樣的慈善、愛心捐助都已成為時尚,特別是以社會公益事業為目標的非政府組織得到了發展。非政府組織動員社會資源以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逐漸成為一種力量。在社會扶貧事業成為我們一種責任的情況下,充分引導和利用好這一力量,將有力助推扶貧工作。因此建立起社會大扶貧的理念,就是建立一種扶貧創新理念,建立一種扶貧新模式。

  三營造良好的扶貧環境,廣泛開展社會扶貧

  1.強化宣傳,切實提高全社會做好扶貧工作的認識,營造良好的扶貧範圍。行動源於認識,有什麼樣的認識基礎,就有什麼樣的工作動力。因此,充分發揮我黨宣傳工作的優勢,廣泛宣傳扶貧工作重要性,增強扶貧工作的責任感,使全社會將扶貧作為自己份內的事,人人蔘與、人人出力,營造健康、積極的社會扶貧氛圍。毛主席曾說共產黨人最怕就是怕“認真”兩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證明,共產黨人認定的事,下定決心的要乾的事情,沒有幹不成功的。因此,我們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優勢。

  2.強化領導,人人蔘與,從領導做起,從幹部做起,從黨員做起,從上到下,從領導到廣大幹部群眾,心懷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的疾苦,為貧困人口,為扶貧工作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並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扶貧工作必將取得巨大的成就。

  3.創新扶貧組織機構和扶貧方式方法,扶出真實效。廣泛開展社會扶貧工作,最終就是通過非政府組織與政府非專職扶貧部門的行動有效銜接,實現政府扶貧濟困的功能。因此,必須創新扶貧組織機構和扶貧方式。一是探索建立符合實際,便於操作,群眾認可的扶貧對點識別方法,確保把最需要扶持的貧困物件納入扶貧扶助範圍,並建檔立卡。當前全區正在開展的農村貧困物件的識別及建檔立卡,是新一輪扶貧攻堅戰的基礎性工作,必須切實抓緊抓好,迅速推進,按時完成。二是創新各種扶貧機構,如構建扶貧實體,組建扶貧集團,培育非政府扶貧組織,培育非營利性扶貧企業等等,以此為扶貧載體,紮實開展扶貧工作。三是創新扶貧方法,如建立和完善國家行政事業、企業單位定點扶貧制度。採取結對子幫扶、非公有組織幫扶、扶貧志願者扶貧等方式幫扶。同時可以探索推行領導幹部一對一結對子,黨員、團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一對一結對子幫扶,號召民主黨派人士,社會公民結對子一對一幫扶等。四是廣泛籌集扶貧資金,扶出真實效。當儘可能加大農村扶貧資金預算,加強政府扶貧工作的同時,儘可能採取有效的辦法動員社會力量投入到社會扶貧工作當中。如對政府非專職扶貧部門,通過政府強制性政策措施,調集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扶貧工作之中。通過各種社會扶貧組織機構籌集籌集社會扶貧資金,以多種方式如愛心人士捐贈、社會公益演出等等方式,籌集社會扶貧資金。

  總而言之,堅持“能力有大小,愛心無貴賤,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通過全社會動員,全民行動,有效開展社會大扶貧工作,最終打贏新一輪扶貧攻堅戰!

  篇2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2月4日,我們一行來到區開展走訪慰問,並就扶貧開發工作進行調研,深入到縣鎮街道、村組、農戶,採取聽取彙報、現場檢視、與貧困群眾和基層幹部對話交流、座談等形式,瞭解區近年來扶貧開發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問題和困難,廣泛聽取幹部群眾對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建議和要求,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扶貧開發工作總體情況

  區位於省西南部,國土面積1722平方公里,總人口約85萬人,轄18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278個行政村,28個社群居委會。2016年納入羅霄山連片特困地區,共有27個村被認定為省級貧困村。2016年底,貧困人口10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4.5%。

  2016年,撤市設區後,區大力實施“同城發展、富民強區”發展戰略,銳意改革創新,積極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指標增長率均高於市和全省平均水平。與此同時,緊緊搶抓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和羅霄山片區扶貧攻堅歷史機遇,加大扶貧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各級財政部門撥付的3319.79萬元扶貧資金其中:中央財政2179.79萬元、省級財政1000萬元、市級財政配套資金140萬元,圍繞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移民搬遷和“雨露計劃”等主要工作內容,以“整村推進、連片扶貧開發”為抓手,以“產業扶貧、移民搬遷”為重點,扶貧開發各項工作取得良好成效,2016年全區脫貧2.4萬人。

  一實施整村推進,改善基礎設施。2016年,區繼續將貧困村整村推進與新農村建設工作相結合,加大扶持力度,重點圍繞27個省級貧困村,大力夯實基礎建設,有效地實施了整村推進工程,共完成了包括基礎交通、農村水利在內的村莊整治建設專案51個。特別是較好地完成了41個通組道路交通建設專案,完成農村公路改造311公里、橋樑建設19座。打開了致富枷鎖,讓脫貧致富夢想有路可走。

  二推動產業扶貧,促進農民增收。自我省實施“四個一”組合式扶貧重大舉措以來,區提出“四個堅持,四條路子”的產業扶貧新理念,用好省級產業扶貧專項資金,扶持27個貧困村及其周邊連片村產業發展和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完成了27個產業扶貧專案,新增產業基地道路27.7公里,灌溉水渠、飲用水管道7000米,苗木種植1600畝,安全飲用水水廠1座。這些讓老百姓直接受益的扶持專案,激發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新活力,幫助農民實現穩定增收。

  三實施搬遷扶貧,開闢扶貧新路徑。2016年,該區計劃移民搬遷扶貧2000人,其中以工代賑異地搬遷扶貧移民1000人,進城進園搬遷扶貧移民1000人,上級下達搬遷移民扶貧補助資金1000萬元。該區計劃將其中1528人安置在蓉江街辦橋口村蔬菜水果批發市場,引導貧困群眾進城就業脫貧。目前,移民搬遷的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與此同時,該區積極開展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為水庫移民5808人發放直補資金348.48萬元,安排扶持資金381.48萬元,實施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和生產開發專案27個,並已全部竣工。

  四實施“雨露計劃”,就業技能得到提升。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區結合該區產業結構狀況,以中職學歷職業教育、勞動力轉移培訓、創業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政策業務培訓為內容,積極實施“雨露計劃”,舉辦專項培訓36次,培訓2490人次,使受訓青壯年農民的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有了明顯提升,為他們更好地就業創業、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礎。

  五開展結對幫扶,扶貧效果明顯。今年以來,全區各定點包扶、定點扶貧工作組深入幫扶點402人次。籌集扶助資金1230萬元,舉辦各類培訓班培訓人員8313人次;掛點幹部職工捐款、捐物37萬元;幫扶困難學生604人,幫助引進人才35人次,引進技術64項;結對幫扶貧困戶2620戶,其中計劃生育貧困戶377戶;組織勞務輸出1328人,其中貧困戶勞動力890人。

  二、精準扶貧的主要做法和存在問題

  一實施精準扶貧的主要措施

  根據《中共省委辦公廳、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實施方案》的總體部署,區計劃用五年的時間,到2019年底,使全區27個貧困村全部脫貧,38565戶12.4萬人貧困人口具有比較穩定的收入,實現“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與全區人民同步邁入小康這一目標。為此,區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一核心要求,建立瞄準貧困戶的幫扶機制,給合實際,重點實施四項幫扶舉措,改扶貧“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全面推進精準扶貧到村到戶。主要措施包括:

  1.扶持生產,實現就地致富。針對長期居住在農村,且年齡偏大,有勞動能力和一定生產資料的貧困戶,通過引導幫扶,開展種植、養殖等手段,實行就地脫貧致富。?甜柚種植。以甜柚種植為重點,依託等鄉鎮萬畝甜柚基地建設,以“企業+基地+農戶”的方式,對符合條件的種植面積達5畝的貧困戶進行產業幫扶,採取免費提供苗木、技術培訓,對符合銀行貸款條件的幫助貸款5萬元並提供扶貧貼息等。對區域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能安排貧困人口就業的,政府對其產業實施等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進行扶持。?油茶種植。對北部山區、赤土等鄉鎮的種植油茶達5畝以上的貧困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除享受林業部門的獎勵外,參照甜柚種植標準另行補助。?優質稻種植。對北部山區缺少土地的貧困戶、種植企業,政府幫扶土地流轉,發展優質稻種植,對種植50畝以上的貧困戶進行產業幫扶,採取免費提供苗木、技術培訓,對符合銀行貸款條件的幫助貸款5萬元並提供扶貧貼息等;對幫扶貧困人員就業的種植企業、農業合作社除除享受林業部門的獎勵外,參照甜柚種植標準另行補助。④蔬菜種植。以唐江、龍嶺、鳳崗、朱坊等鄉鎮為中心區域,鼓勵土地集約經營,扶持蔬菜種植100畝以上大戶50戶,帶動10000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以以獎代補的形式進行扶持。⑤花卉苗木種植。帶動5000貧困人口脫貧,對公共事業所需花卉苗木,政府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在貧困戶中購買苗木,解決種植戶的投入和銷售壓力,實現脫貧目標。⑥發展鄉村旅遊業。通過建設“一座南山、十里蓉江、萬畝果園”生態旅遊長廊、以大山腦為核心的生態旅遊休閒區、以傢俱體驗為主題的商貿旅遊、蓮花山旅遊區、赤土畲族民俗旅遊區等五個旅遊點的建設,帶動5000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2.移民搬遷,洗腳上岸進城。針對那些居住偏僻、交通不便、生產資源缺乏、生產開發無門路的偏遠山區和庫區農民,實施移民搬遷進城,通過各工業園區和重點專案區,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同時在重點專案或工業園區附近建設公租房,為貧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確保“洗腳上岸”進城就業的貧困家庭“搬得出、住得下、過得好”,計劃逐步解決1萬戶共3.6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

  3.勞務輸出,轉移剩餘勞力。通過就業、創業技能培訓,使部分農民學得一技之長外出打工或創業,不願外出的則可參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活動,增加貧困家庭收入,解決2.6萬貧困人口脫貧問題。一是針對農村“8090後”有一定文化素質又有進城意願的,定期舉辦勞務就業培訓,轉移就業0.9萬人;二是針對一些長期在外打工,但有一定勞動技能且願意回鄉創業的,組織開展專項培訓,帶動就業0.8萬人;三是兼顧強化特殊崗位職業培訓,針對工業園區用工需求,舉辦起重機動車輛駕駛、電焊、焊工、刺繡、保潔、保安等培訓班,帶動就業0.9萬人。

  4.政府供養,保障基本生活。主要物件為特殊貧困戶含五保戶、重度殘疾人員等。一是加大敬老院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五保物件集中供養條件。加強敬老院硬體建設,擴建增容,將敬老院建設納入各鄉鎮社會發展規劃,與五保物件日益增加集中供養的需求相適應;整合各類民生政策,抓好五保戶、低保戶的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建好村級集中供養點。二是加強供養經費的動態化管理,確保五保物件生活穩定。為確保五保集中供養物件生活穩定,應建立與我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五保經費保障體系,財政轉移支付的五保供養經費每年進行調整,保障其生活水平穩定在農村一般生活水平。三是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支援殘疾人員參與就業。鼓勵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安排殘疾人員就業,政府給予公益性崗位補貼,保障有部分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員正常生活。

  二存在問題

  1.物件識別還不夠精確。儘管從6月底開始,該區按照國家制定的統一扶貧物件識別辦法,以及“一申請二評議三公示四稽核”的識別程式,採取按收入倒排、公示公告的方式,先後開展了貧困人口識別、建檔立卡培訓、登記造冊、初步錄入等環節工作,但從確定的扶貧物件來看,還存在物件識別不夠精確的問題。一是按照整戶識別貧困人口原則,很難把握家庭整體貧困情況,因而出現扶貧物件不精準的情況。二是對農戶收入很難準確統計,存在農戶隱瞞部分收入的情況,特別是家庭成員分散就業,很難掌握家庭成員各自收入的變化情況,導致少數已脫貧的農戶也納入了扶貧物件。

  2.扶貧成效還不夠穩定。一是自身脫貧,致富造血能力較差,會出現一些“扶不起”現象。特別是留守在農村那部分文化素質偏低、年齡偏大、生產能力偏弱的“三偏”貧困人口,思想保守甚至愚昧,“等、靠、要”的依賴思想較為嚴重。二是遭受自然災害或各類事故、重大疾病等返貧情況,致使扶貧變成反覆扶貧。三是收入來源渠道不穩定。貧困人口普遍無一技術之長,發展產業沒有技術支撐,很多投入打了水漂。相當一部分人是靠打臨工、賣苦力謀生,收入很不穩定,隨時都可能返貧。

  3.移民搬遷後續發展存在隱患。實施搬遷扶貧進城的這部分農民,原先大多生活在偏遠山區,無論是思想觀念、生活習慣還是生產方式,進城後都很不適應,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磨合。雖然住得更舒服了,但原先生產方式無用武之地,“洗腳上岸”後不知所措,無固定收入來源。特別是貧困戶本來就沒有積蓄,有的為購房又新欠了一屁股債,不僅沒脫貧還加劇了債務負擔。加上城裡生活成本增加,導致日常生活水平下降,不僅生活保障壓力加大了,在新的環境下與左鄰右舍也會時常出現衝突,帶來新的社會問題。如果社會管理和幫扶政策跟不上,不僅這部分人的生計難以為繼,將會引發新的貧困,甚至會影響當地社會穩定。

  4.動態管理還有待加強。還約有3萬戶10萬貧困人口,貧困人口基數大,貧困人口的動態管理是一項長期性工作,工作複雜難度也大。一是被調查的貧困人數多,加上脫貧戶擔心再得不到扶持而隱瞞真實收入,導致調查資料不真實準確;二是工作量大。各鄉村人手不足,也缺乏工作經費,不可能像建檔立卡時一樣每年都集中大批的專人開展調查摸底公示上報。因此,要確保扶貧物件的精準,必須探索建立切合實際的扶貧物件動態管理工作機制,確保精準扶貧政策執行不走樣。

  5.扶貧資金缺口較大。2016年,各級政府安排全區的扶貧資金達3320萬元,但對於該區的扶貧工作任務來說相距甚遠。儘管區財政每年投入的資金都有所增加,但從扶貧資金的人均佔有量角度來看,扶貧資金依然不足,缺口較大。按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10萬計算,農村貧困人口平均佔有扶貧資金是332元,與人均扶貧資金佔有量的最低標準相差較遠。資金短缺仍然是貧困地區的“瓶頸”因素,且短期內難有大的轉機。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下一階段,在總結經驗、鞏固扶貧成果的基礎上,擬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抓產業扶貧,夯實農民脫貧致富基礎。進一步創新生產扶持方式,用好產業扶貧資金,通過引導幫扶,以發展種植、養殖業為主,幫助農戶就地脫貧致富。一是通過加大產業開發扶貧資金投入,推進貧困村扶貧到戶貸款貼息、扶貧專案貸款貼息等試點,並逐年擴大試點範圍,為貧困戶發展產業提供資金支撐。二是圍繞臍橙甜柚、生豬和蔬菜、花生、油茶、優質稻等“兩主四特”產業發展,引導貧困農戶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推行“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市場+基地+農戶”等各種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逐步構建“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產業發展格局。三是加大扶貧資金對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確保每個貧困村有1個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農戶入社率達到50%以上。充分發揮各級扶貧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貧困農戶作用,帶動更多的農戶脫貧。

  二抓後續扶持,鞏固搬遷扶貧成果。一是抓好進城民工就業。通過各工業園區和重點專案區,吸納部分有條件的貧困人口就業,確保有穩定收入來源。二是抓好公租房建設。在重點專案或工業園區附近建設公租房,為貧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確保“洗腳上岸”進城就業的貧困家庭“居者有其屋”。三是抓好進城進鎮示範點建設。2016年,加快建設3個區級進城進鎮進園示範點,爭取蓉江橋口示範點安置800戶3000人,唐江九駁橋示範點安置100戶400人,傢俱產業園區級示範點安置600戶2400人。四是抓好搬遷後續扶持與管理。整合各方資源,加強部門協作,為進城農民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提供公益崗位,實現穩定就業。同時,加強對移民小區設區管理,為進城農民提供生活幫助、就業指導等方面的諮詢服務,幫助農民加快融入和適應城鎮生活,讓他們在脫貧的基礎上能住得安心、生活愉快。

  三抓技能培訓,拓寬農民就業渠道。要把提高貧困勞動力技術素質和就業創業技能作為扶貧工作的一個重要工作來抓,轉“授其魚”為“授其漁”,實現“培訓一個、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一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樣,既可以委託專業培訓機構,也可以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實地培訓;二是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讓農民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和專業,需要什麼就培訓,培訓內容要多元化;三是要以市場為導向,圍繞市、區周邊地區對產業工人的技術需求,組織訂單培訓,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個;四是創新培訓形式,既要由企業組織培訓,也可由政府有關部門組織培訓,也可以由農民自己選擇培訓機構學習,只要取得培訓合格證書都可予以經費補貼。

  四抓典型示範,深化整村推進工程。在繼續鞏固村、村整村推進成果的基礎上,今年再選擇一個貧困村作為示範點,以優化村莊功能規劃、環境衛生整治、土坯房改造、產業發展、基層組織建設等為主要內容,整合資源,集中資金,重點扶持,在幫助當地農民提高收入、穩定脫貧的基礎上,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的精、氣、神,為當地新農村建設積累經驗、樹立典範。

  四、幾點建議

  一堅持因戶施策,不斷增強扶貧措施的針對性。扶貧工作是否能出成效,關鍵在於是否能做到扶“真”貧、扶“準”貧、“對症下藥”。要在摸清底數、確保貧困物件真實精準的基礎上,根據致貧原因和發展需求,科學劃分“扶貧戶、扶貧低保戶、低保戶、五保戶”四種貧困戶型別。對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願的扶貧物件,即“扶貧戶、扶貧低保戶”,根據不同貧困型別,針對其不同貧困成因,因戶施策、“量身定做”,制定針對性強、組合式的幫扶措施,通過扶貧搬遷、發展產業、技能培訓、轉移就業等方式,助其脫貧;將“低保戶、五保戶”等農村因病因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貧困物件識別情況單列出來,經民政部門確認後,將符合政策條件的全部納入低保,實現兜底保障。

  二整合各個資源,不斷增強扶貧工作合力。要努力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凝聚多方力量,整合各類資金,實現多元扶貧、共同扶貧。一是要深入開展結對幫扶。依託“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工作平臺,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幫扶單位,每戶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做到工作到村、扶持到戶、責任到人。要結合幫扶實際,做到定目標、定物件、定責任、定措施、定政策,做到不脫貧不脫鉤。同時,幫扶單位要發揮行業和職能優勢,從人才、資金、技術、專案、資訊等方面為貧困村、貧困戶提供扶持,保證幫扶措施和任務落實。二是要切實抓好專項扶貧。組織實施好整村推進、扶貧搬遷、產業扶貧、雨露計劃、以工代賑等重點工程,確保專項扶貧政策落實到位,取得實效。三是要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採取有效措施,將貧困戶、貧困村的需求資訊與社會各界的扶貧資源、幫扶意願進行有效對接、互聯互通,實現社會扶貧資源的有效配置。鼓勵引導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通過捐贈救助、發展產業、促進就業等各種形式參與扶貧。對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符合信貸條件的各類企業給予信貸支援,並按有關規定給予財政貼息等政策扶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自主設立扶貧公益基金。四是要充分用好對口支援平臺。要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四個一”組合式扶貧工作政策及中央國家機關、省直機關、有關單位對口支援幫扶政策,發揮對口支援單位職能優勢,搭建好專案對接、產業承接平臺,積極爭取對口支援單位的技術、資訊、人才及改革試點等支援,著力推進一批對口扶貧重點專案建設,解決一批難點節點問題,改善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幫助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生產,脫貧致富。

  三堅持著眼長遠,建立健全扶貧工作機制。一是建立扶貧投入機制。各級財政要在財政預算中專項安排扶貧資金的基礎上,建立扶貧資金增長機制。既要對貧困家庭子女中、高等職業學歷教育要進行財政補貼,確保資金來源。也要加大對貧困村幫扶資金投入力度,扶持發展產業和改善基礎設施。更要突出精準扶貧,安排專項資金,對貧困戶一對一地進行幫扶。二是建立部門協調機制。要按照“統一規劃、各司其職、捆綁使用、用途不變、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整合各部門資源,特別是要充分整合涉農部門的各項強農惠農資金,支援扶貧物件移民搬遷、發展產業、增加收入。財政、民政、教育、衛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水利、交通運輸、規劃建設、電力等職能部門要研究專門制定並落實扶貧特惠政策。三是建立金融扶貧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提高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產業扶貧資金和水庫移民資金使用效益,鼓勵和帶動金融資金加大產業信貸投入,開展金融扶貧。積極拓展扶貧信貸業務,為輻射帶動力強、解決貧困人口就業多、促進貧困戶增收脫貧快的企業提供貸款支援;積極實施小額貸款扶貧政策,支援扶貧物件發展生產,提高收入,實現穩定脫貧。

  篇3

  調研報告講求事實。它通過調查得來的事實材料說明問題,用事實材料闡明觀點,揭示出規律性的東西,引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調研報告的基礎是客觀事實,一切分析研究都必須建立在事實基礎之上,確鑿的事實是調研報告的價值所在。因此,尊重客觀事實,用事實說話,是調研報告的最大特點。寫入調研報告的材料都必須真實無誤,調研報告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事件經過、背景介紹、資料引用等等都要求準確真實。一切材料均出之有據,不能聽通道聽途說。只有用事實說話,才能提供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方法,研究的結論才能有說服力。如果調研報告失去了真實性,也就失去了它賴以存在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下面是應屆畢業生網小編收集整理的調研精準扶貧工作調研報告,歡迎借鑑閱讀。

  為全面貫徹落實省、市、縣委關於紮實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總體部署,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根據xx黨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我對xx村村情進行了實際調研。為了掌握村裡在組織建設、農民思想狀況和文化程度、村集體經濟收入以及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的具體情況,我採取與村幹部座談會、實地考察、走訪農戶等形式,深入開展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村基本情況

  xx村位於xx東部川區,全村共有5社135戶540口人,其中貧困戶44戶,五保戶2戶,貧困人口168人;耕地面積3685.43畝,其中川地1528.62畝,山地2156.83畝,人均耕地6.82畝川地2.83畝、山地3.99畝。該村地處靈新路沿線,距離街道約2公里,位於達溪河川區,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設施滯後,生產生活條件極為不便。

  1、村組織建設情況

  xx村“兩委”班子成員共8人,其中村黨支部書記一人,村委主任1人,村黨支部副書記1人,委員8人,計生專幹1人,平均年齡45歲;文化程度:大學文化1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6人。全村黨員人數共有43人, 其中流動黨員10人,其中困難黨員6人。村的黨組織及村的行政管理組織基本健全,能夠正常開展黨組織活動及村務管理工作。

  2、勞動力資源狀況

  全村共有勞動力184人,其中男103人,女81人。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者居多。今年外出務工者53人,42人從事建築行業,11人從事服務業,年人均收入1.8萬元。留守勞動力基本從事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養殖業效率下滑。

  3、農村經濟發展情況

  全村以種植業、勞務輸出為主導產業,主要種植豆類、小麥、玉麥等作物,飼養牛、生豬、家禽等。近年來,由於黨的政策好,落實到位,加之上級黨委和政府的關懷,該村在基礎設施上有所改善,全村各社都通有有線電視,自來水入戶率達到30%以上,有四社已經通了硬化路面,醫療衛生室1所,村級活動室1所。2014年底,xx村種植業收入佔經濟總收入的54%;養殖業收入佔經濟總收入的19.4%;二三產業收入佔經濟總收入的26.5%。從產業比重看,xx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於種植業。而外出務工人員及從事二、三產業者,養殖業者偏少,經濟收入來源單一,經濟總量偏小,貧困面較大。

  種植業:xx村種植業主要以玉米等經濟作物為主,年均種植玉米2360畝,佔全村耕地總面積的83%。另種植少量小麥、豆類、蔬菜約477畝。

  草畜產業:目前,全村共有牛存欄112頭,戶均0.8頭;羊存欄240只,戶均1.7只;豬存欄30頭。

  4、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全村5個社133戶通電;由於該村自然條件所限,群眾用水均在各社建有飲水池,全村於2014年兩社接通自來水;通訊裝置基本普及,全村現有固定電話12部,移動手機150部;“村村響”工程覆蓋全村;全村尚有純窖洞住戶8戶,21人,22孔;有房有窯洞戶36戶,132人,房屋間數130間,窯洞37孔;純土木結構房屋戶數34戶,130人,194間;純磚混結構房屋戶數15戶,72人,104間;樓房戶數1戶,1人,四間;彩鋼房戶數2戶,6人,4間。

  5、公共服務設施

  村部建築面積七間105平方米;目前村級衛生所、文化廣場等配套設施基本齊全。

  貧困現狀:2014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3826元的貧困戶44戶,涉及人口168人,貧困面居全鄉偏中水平。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農戶有32戶116人,社會保障水平遠不能達到群眾的期望值。全村現有60歲以上老人68名,全部享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每人每年可領取養老金660元。

  6、計劃生育工作情況:全村計生人口500人,共有育齡婦女89人,其中無孩6人,一孩40人,獨生子女戶3戶,二孩44人,二女戶10戶,多孩12人。落實節育措施89人,其中放環31人,結紮58人。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xx村在目前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存在著以下困難和問題:

  一是該村以種植業和養殖業作為主要經濟來源,但由於自然條件所限,山地、臺地、陡坡地居多,機械化程度低,土壤品質差,水土流失嚴重,廣種薄收的現象比較突出,玉米畝產量約500公斤左右,小麥畝產量不超過220公斤,種植業經濟效益微薄。群眾養牛多為耕役用,黃牛品質差,黃牛養殖以散養居多,飼養方式比較粗放,年出欄量偏少,未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及不明顯。

  二是由於該村地處偏僻,全村總戶數僅為133戶,並且人戶分離戶居多,人口稀少,專案建設很少涉及,致使全村基礎設施建設因資金短缺、條件太差而長期停滯不前,目前村社道路全為土路,且溝壑縱橫,溪流蜿蜒曲折,地形複雜,遇陰雨天氣群眾出行困難,全村房屋大部分系80年代土坯房,年久失修,抗災害度較差。

  三是由於該村位於偏僻山區,環境封閉,對外交流機會少,信化工程難以落實,群眾思想保守,安於現狀,脫貧致富的慾望不強,人口文化素質相對較差,青壯年小學文化程度者佔80%;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低,缺乏致富技術,這些問題直接制約著村域經濟的健康向前發展。隨著近年來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深入實施,以及我鄉牛產業發展的進一步推進,少部分農戶已通過發展養牛業自力更生,提高了生產生活水平,實現了脫貧致富。但大部分群眾目前家庭經濟狀況需要進一步改善。水自然災害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障礙,突發性暴雨和洪水給群眾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姚家灣社全社有純山地530畝,全社有5戶25口人全住半山腰,飲水、生產、生活、文化教育、政策落實難以發展,水土流失浪費資源,人口素質越來越差,如不移民,難以發展。

  二發展前景和優勢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本條件,提升牛產業。根據該村實際,重點應抓好溫棚牛舍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達到戶戶養牛,鄉村道路硬化建設、群眾文化活動設施建設,從基本面對群眾生活生產現狀進行加固和提升,從而為脫貧致富打好堅實的基礎。一要提倡和推廣溫棚養牛,真正做到科學養牛,全面提升經濟效益。二要加強村內道路建設,俗話說:“要想富先通路”,要全面提升村內道路建設和外界交通連線建設,促使村內有能力,有資源的農戶大力發展運輸業,拓寬家庭收入來源。三要加強村衛生所、文化書屋建設,通過配備必須的醫療裝置和藥品,選用德才兼併的村醫,配備專業的農業技能書籍、配備全面的資訊傳播裝置,實現小病不出村就能得到有效醫治,知識不出村就能得到深入學習,資訊不出村就能得到全面收集的效果。通過上述措施的落實,真正達到改善該村農戶生存環境,降低生產生活成本的目的。

  2.大力發展養牛業,增加群眾經濟收入,實現脫貧致富。雖然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牛產業在該村農戶經濟收入中已經佔有較大比重。但目前全村實有5社23戶養牛,牛存欄112頭,其中基礎母牛98頭,能繁母牛87頭,依然處於“原始”階段;出售依然單靠上門販子拉運,農戶對周邊市場無掌握。因此,要在省、市、縣、鄉支農惠農政策的引導下,按照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整體思路,精心組織,科學規劃,建立養牛專業合作社,建立完善銷售網路。確保產出、銷好、收益。同時,要充分利用農閒時機組織村內部分群眾外出考察效益養殖學習,解放思想,轉變思路,實現規模養殖。

  3.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戶整體素質,實現小康生活。一要推進基層組織建設,深化“和諧五星”創評活動。將“五星”戶逐步將其培養成入黨的積極分子,進一步壯大村級黨員隊伍。同時加大對村上幹部和農村黨員的培訓,使他們掌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常用的法律法規、致富資訊等知識。要持之以恆的把培訓農戶、提高素質作為治本之策,著力增強農民的致富本領,把簡單的“需輸血”變為“能造血”。二要通過談心、交友等方式,向農戶講解知識的重要性和讀書學習的必要性,使農戶轉變觀念,重視學校教育,從長遠上提高農戶家庭整體素質,為全家生活水平的中長期改善打好基礎。三要加大種植業、養殖業等各行業實用技術知識的培訓,為農戶發展多種增收產業、擴大就業渠道提供智力支撐。

  三、對策及建議

  一因戶制宜,合理採用增收措施

  該村的低收入戶,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可造血型”,另一類是“需輸血型”。 “可造血型”低收入戶是指家庭中有勞動力,有能力通過自身的勞動脫貧。對這類低收入戶,主要考慮從就業、創業方面進行幫扶。幫助就業有兩種可用形式。1、充分利用本村的種養大戶,給予他們更多的優惠政策,增加他們對低收入農戶中的勞動力就業幫扶的積極性,讓低收入農戶中的勞動力能從當地得到穩定收入。這樣即幫助了低收入戶通過自身勞動解決貧困問題,同時又能促使他們掌握一到兩門實用技術,為有條件的低收入戶的創業積累經驗。2、對外勞務輸出,對低收入戶家庭中哪些能外出打工,又找不到途徑的勞動力,把他們組織起來,根據用人單位的需要進行崗前培訓,統一管理、安排就業。“需輸血型”低收入戶是指家庭中沒有勞動力的低收入戶。這類低收入戶多為“五保戶”,還包括部分因“病殘”、“因小孩上學”致貧的低收入戶,他們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無生存的本領,無經濟來源。對這類低收入戶的幫扶,著重從政策方面進行幫扶。第一、政府的民政部門要向他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做到應保盡保,並不斷提高最低標準。第二、政府還要通過財政預算、向社會募捐等方式,為他們建立各類生存保障基金,不斷提高這部分低收入戶的生活待遇和生活質量,讓他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

  二積極引導,大力提倡自主創業

  繼續擴大養殖規模,改進黃牛飼養方式,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品種,不斷提高牛產業經濟效益。村內80%以上的農戶養牛在3頭以上。目前該村存欄基礎母牛98頭,以計劃增購能繁母牛50頭以上,總體達到能繁母牛150頭。按照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整體思路,建立養牛專業合作社,建成養殖示範點2處,溫棚牛舍50棟,完善銷售網路。通國家扶持,出臺一些行之有效的獎補政策,確保溫棚養牛人均年增收3000元。

  從長眼看,低收入戶的脫貧應以自主創業為主。根據目前現狀,幫助低收入戶自主創業的最佳辦法是“政府投入、農戶承包、公司銷售”。對一些能夠自主創業的低收戶家庭,政府要為他們提供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便利的條件,不斷提高他們自主創業的主動性。政府應採用優惠的政策,依託本地區的農業企業、種養大戶,建立一批種植、養殖小區,將本地區的低收入戶集中起來,共同創業,併為他們提供產前的生產資料供應、產中的技術指導、產後的銷售等一條龍的高效、優質服務。

  三積極爭項改善基礎條件

  一是該村3社農田水土流失嚴重,耕作非常困難,致使產量逐年下滑,爭取水保部門分年度列項整修標準化梯田1500畝;二是該村姚家灣社現還居住在山頂,全社7戶實際居住不到4戶,飲水、生產生活都很困難,積極爭取移民搬遷專案。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

  一方面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全面實施外出打工人員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房地產調研報告
相關知識
精準扶貧調研報告範文
扶貧調研報告
幫扶扶貧調研報告範文
對精準扶貧調研報告
精準扶貧調研報告範文***2***
產業化扶貧調研報告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
我縣扶貧工作開展狀況調研報告
扶貧工作調研報告
村扶貧工作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