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方面論文範例
正確認識金融巨集觀調控和金融改革等方面的問題,總結箇中規律,對推動金融改革,確保經濟金融平穩較快發展,更好地發揮央行職能作用意義重大。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探討
摘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發展更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援。農村金融體制更是整個國民經濟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為實現國家各個時期的總任務、實現農業現代化服務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在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從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出發,在對現有農村金融體制中存在問題討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路徑。
關鍵詞: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路徑選擇
前言
農村金融體系的構造,不僅牽涉到甚至決定我國整個金融體制的改革效能,決定著金融體系功能是否健全、金融整體改革的成敗,也制約著農村市場經濟乃至全國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因此,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至關重要。
一、農村金融體制概述及發展現狀
農村金融體制經重新定位後,其結構出現了重大調整,同時隨著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退出以及對非正規金融的整頓,農村信用社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農村金融本身是一個獨立系統,是由若干要素所組成的有機體。農村金融體制的最大特徵是具有整體性,能夠實現一定的功能。此外,農村金融體制中各部分也均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而這進一步確定了農村金融體制的形態。
當前,中國的農村金融環境正處在變革和調整時期。我國農村金融供不應求的矛盾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和鞏固農村社會穩定和諧的瓶頸。對此,成為理論界研究的熱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村金融業在數量上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其數量在迅速擴張的同時,農村經濟增長沒有出現與之相協調的景象。第二種觀點認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對農村信貸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仍未改變。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金融資金的支援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快農村金融發展,必須建立一個能滿足“三農”發展需要的金融體系。目前農村已形成了以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以及主要負責儲蓄業務的農村郵政儲蓄等正規金融機構為主的金融體制安排。可儘管如此,還是存在著金融抑制的現象。就目前我國農村金融體制現狀而言,其存在的問題令人十分擔憂。
二、現有農村金融體制中存在的問題
在進行新的改革之前,必須首先弄清楚現有農村金融體制中存在的弊端和缺陷,換而言之,就是要弄清楚哪些方面已不適應現在形勢發展的需要,甚至妨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妨礙農村金融工作的正常開展。現有金融體系在為農村服務中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農村金融服務功能不健全
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長期以來在農村服務的各金融機構只辦理單純的存款和貸款業務。然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對農村金融的服務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在城市廣泛開展的一些業務在農村還幾乎是一片空白。農村金融服務產品的單一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第二,農信社作為農村金融的核心力量,目前主要通過發放“小額貸款”和“聯保貸款”服務發展農村經濟。“小額貸款”和“聯保貸款”已成為農信社支農的重要渠道之一。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此業務急需進一步改進。信貸額度較小,就不能滿足農民發展規模化種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需要;貸款期限太短,更不利於農戶從長遠角度安排農業生產經營活動。
二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
我國農村信貸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這與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不相適應的,最關鍵的是還導致了廣大農村存在嚴重的資金外流現象。農村資金外流的渠道主要是各金融機構在農村吸收儲蓄存款,再轉投向農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從上世紀末以來,我國農戶存款餘額就大於貸款,並且存貸差逐年擴大。此外,農村郵政儲蓄更是農村資金外流的一個重要渠道。可郵政儲蓄在農村只存不貸,吸收的存款全部存入人民銀行。各金融機構在農村吸收的存款明顯多於貸款,從而導致農村資金大量外流。
三農村金融市場缺乏競爭主體和競爭機制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雖然存在著多種形式的金融組織,但這些金融組織之間並沒有形成有效的競爭機制。尤其是農業發展銀行不僅資金來源不穩定,而且資金運用效益低下,業務範圍狹窄,僅在農產品收購方面發揮著政策性金融組織的作用。農業銀行業務範圍已與其他國有商業銀行無異,從農村轉向城市,從農業轉向工商業;而郵政儲蓄只存不貸。因此,農村信用社成了農村金融市場上惟一的正規金融組織。可目前農村信用社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它是在政府隱性擔保下運作;第二,治理結構不完善,民主管理流於形式,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制度形同虛設;第三,農村信用社不良資產十分嚴重。
四非正規金融組織存在較大風險
在我國實際生產生活中,各種形式的非正規金融組織活躍在農村金融市場上。這可以增加農戶的投資,對農業生產有利,對解決農戶融資難的問題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可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第一,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遊離於央行和銀監會的監管之外,具有較大金融風險;第二,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的高利貸運營可能會加劇經濟落後地區的貧困;第三,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缺乏法人主體,組織制度不規範,在責任承擔上難以保證。
五農村民間借貸缺乏政策及法律的支援和監督
據調查統計,民間借貸的規模和作用非常大。即使在資金短缺而銀行信貸無法滿足的情況下,民間借貸仍有著重要作用。民間信用和融資方式實際上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擔保抵押借貸、民間票據貼現、各種呈會以及互助會等,但同時民間金融活動也有相當的風險;且民間借款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高利貸,會出現詐騙和惡意逃廢債務的行為,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
三、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路徑探討
迅速發展的農村經濟形勢對農村金融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農村金融工作在貸款原則、機構設定及資金管理等方面仍是老式的一套,已不能適應現如今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必須儘早探討出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路徑,針對農村金融需求的特點,加快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和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體系。且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積極而又穩妥的進行。
一建立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組織服務體系
1.加強中國農業銀行對“三農”的服務力度
要加強中國農業銀行對“三農”的服務力度,就需要我國農業銀行在現有結合股份制改革工作中明確農業銀行服務“三農”的基本方向和市場定位,通過體制的轉換,充分發揮農業銀行作為大型商業銀行的系統優勢,並利用在縣域的資金、網路和專業等方面的傳統優勢,切實提高對農業產業化、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城鎮化建設的信貸支援。此外,還應應適當放寬農業發展銀行的職能範圍,將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收購資金納入農業發展銀行的支援範圍。
2.加強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合作金融功能
首先,應當清楚知道農村信用社的產權結構,增強其獨立自主和自負盈虧的能力,調動內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經營較好、更適合商業化運作的農村信用社,最好轉變為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在適合合作金融發展的地區,應該建立充分體現社員權利和義務的真正的合作金融組織,同時原有的國有股本也可以逐步出售給社員。經營政策性貸款的農村信用社可以歸入國有或地方的政策性銀行,通過政府注資、人民銀行再貸款支援來解決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貸款問題。
3.完善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功能
要改變目前農業發展銀行只負責國家糧、棉和油收購貸款的格局,擴大其業務範圍,需要做到以下三點:1重新對農業發展銀行進行市場定位,進一步調整農業發展銀行信貸結構,同時農業發展銀行要在現有基礎上調整充實業務範圍,積極開辦糧油產業化經營貸款,逐步將支援重點由農產品流通領域轉向農業生產領域;2逐步開辦扶貧開發專案貸款、農業綜合開發貸款、農村基本建設以及技術改造貸款業務;3改變目前農業政策性金融資金來源渠道過於狹窄、資金來源不穩定的現狀,通過發行農業金融債券和建立農業發展基金,拓寬籌資渠道。
4.完善郵政儲蓄制度,建立有效的農村資金迴流機制
針對郵政儲蓄只存不貸的現狀,必須對現有郵政儲蓄制度進行改革。首先,將縣以下郵政儲蓄吸收的存款,通過人民銀行全額用於增加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再貸款,並將此作為一項制度穩定下來;其次,降低郵政儲蓄新增存款轉存中央銀行利率,大力推進郵政儲蓄銀行的建立,並設立專門的農村金融服務部門,面向“三農”開展業務,這樣效果會更佳;最後,還可以通過與農村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合作,建立規範化的中央銀行對農村信用社的再貸款支援制度,進一步加大郵儲資金支農力度, 藉此緩解農村資金外流,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滿足度。
5.適度放寬農村金融的市場準入條件,加快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
根據對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表明,大量的農村金融服務需要農村非正規金融機構或民間金融來滿足,我國也不例外。大量非正規金融組織的存在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援,但由於其遊離於央行監管之外,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很大風險,所以應當採取必要的疏導政策。這就要求做到以下三點:1對現已存在的民間金融組織加大金融執法力度,對其進行規範和改造,使其向合作性金融發展;2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的准入門檻,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的多元化發展;3通過建立存款保險體系,逐步防範和控制風險。
總而言之,應當積極發展各種民間金融組織,吸收社會資本和民間資金,拓寬農村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項資金需求。
二建立和完善政策性農村保險制度
這就要求由國家組建專業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貫徹國家農業保護政策,經營管理國家農業風險基金,為農業信貸機構提供風險保障,監督和管理眾多農業保險基層機構。在險種設定上,要注意針對農民不同層次的保險需求,不斷開發適合農民需要的險種;要提高保險服務質量,尤其要改善理賠狀況。而在農業保險實施方式上,應採取強制保險和自願保險相結合的方式, 對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農作物保險實施強制保險,以降低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也這樣才能提升保險在農民心中的形象,加快農村保險業的發展。
三建立和完善貸款擔保制度
為解決農戶貸款擔保難題,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積極採取各種扶持措施,探索建立為農戶融資作擔保的信貸擔保機構,並制定相關的制度來規範和保護其執行。首先,在當前縣域財政比較困難、民營資本有限的情況下,可適當調整社保資金、房改資金使用範圍,將部分資金注入擔保公司,由擔保公司按照一定的分紅比例返還給社保部門,達到社保資金及房改資金增值、保值和有效解決擔保公司資金不足的問題。其次,要明確擔保公司市場定位。農戶信用擔保業務風險很高,且風險與收益並不對稱,不適合商業化運作,要保證這項業務順利開展,就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援,因而保本贏利應該是其經營的主導方面。最後,應針對農戶和農村各中小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實施動產抵押、倉單抵押和權益質押等多種擔保形式。
四加強政府的金融監管
農村金融市場化改革是一個逐漸減少政府對金融業干預,以提高金融效率的過程。金融監管的不力和缺乏只會加大金融市場化改革的風險,給金融乃至經濟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因此,應當用有效的金融制約手段,通過政府和市場的共同供給,改善當前的金融抑制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保持好放鬆金融管制和加強金融監管的一致性,金融市場化改革不是放棄政府對銀行和其他重要金融機構的監督和檢查,而是要強化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這就要求政府管理者必須轉變角色,由干預者轉變為監督管理者。
結語
一個健康、完善的金融體系對於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是不可缺少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更是一項涉及廣泛的系統又複雜的工程,必須從多方面加以推進,並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這樣才能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村金融體制,進而在促進農村經濟繁榮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彥飛.我國農村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0.
[2] 胡方勇.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研究[J].金融與經濟,2009,09.
[3] 常亮.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若干建議[J].消費導刊,2009,21.
[4] 周娜 賈美霞.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及其實施路徑選擇[J].特區經濟,2009,02.
[5] 錢水土.中國農村金融體制三十年改革的回顧與評價[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9,02.
[6] 呂世辰 申秋紅.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探析[J].經濟問題,2006,09.
篇2
淺談金融改革回顧及展望
摘要:通過對我國金融業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歷程的回顧,總結了我國金融業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經過改革金融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核心產業,有力地支援了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改革,適應了經濟高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要。但在改革的過程中法人治理結構、經營風險、金融創新、市場層次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結合當前世界經濟形勢,提出了我國下一階段金融改革與發展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金融改革;經營風險;金融創新
一、改革開放30年我國金融改革的歷程
改革開放前,我國金融業的存在機構單一,業務範圍狹窄,行政主導等特徵,在國民經濟中地位不高,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1978年開始的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就是針對改變這種單一的金融制度而開始的。
一加快發展各類金融機構
大體上為1978―1984年,我國的金融體系結構進入了一種制度調整的發生階段。在這一階段,金融體系和結構出現了變化,最主要地表現在實行金融機構多元化,打破傳統制度一統天下的組織結構,建立了二級銀行制度的框架。
二實現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的分離
1985―1996年,金融基本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為金融市場建立了初步框架。實現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的分離,推動國有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的轉型。在管理制度上放權讓利,引入競爭機制和市場機制,實行銀行間的業務交叉,通過業務交叉開展競爭。在管理機制上引入風險、利潤、成本範疇,實行商業銀行和政策金融分離。
三推動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
從1997年開始至今,實行以調整和充實為主要內容的制度演變。在推動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時,使金融組織體系朝著國際規範的結構發展。我國金融體系變革進入市場金融體系框架的調整和充實階段。在這個階段實施了金融不良資產剝離,建立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啟動了資產證券化,資本市場的擴容以跨歷史性的速度發展。加速了國有銀行商業化的改革程序,股份制改革逐步實施。擴大了金融服務領域,啟動了消費信貸市場。銀行、保險、證券業領域出現了大面積合作,混業經營正在悄然成為潮流。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
一金融機構的多元化改善了市場競爭環境
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執行需要以金融行業的正常運轉為基礎。目前我國的金融機構主要由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金融租賃、財務公司等機構組成,而銀行業是我國金融業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已基本建立了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多層次的金融機構體系。
二金融機構的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有效提高
由於金融體制機制和監管環境的不斷完善,金融機構的產品創新能力得到增強,創新產品層出不窮。金融業務由原先僅有的存、貸、結算擴充套件到現在複雜的業務結構體系,資產證券化試點、電子銀行、銀行卡、個人理財和衍生品交易業務逐漸成為銀行業務最活躍的領域。在證券領域,證券承銷、資產證券化、集合理財等新型業務收入的比重不斷增加。
三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逐步發展
貨幣市場上,近年來同業拆借市場成員範圍已擴大到存款類金融機構、部分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政策性銀行等絕大部分金融機構。2000年,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交易額為6 728億元。2006年末,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參與者達到703家,是市場建立之初的14倍;年交易量達到2.15萬億元,是市場建立初期的10倍多。此外,我國票據市場交易量增長很快,票據融資使用率逐漸上漲。
資本市場發展經歷了30年的時間,卻走過了發達國家一百多年的路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我國資本市場總體上呈平穩發展並不斷提高的態勢,股票市場得到發展,建立了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截至2007年底,深滬兩市共有股民賬戶總額1.38億戶,上市公司1 529家,上市證券1990只,總市值達32.92萬億元,共募資7 438億元。
三、我國金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我國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迄今為止,我國金融體制發展滯後,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客觀需要,市場化步伐遲緩,積累了一定的問題和風險。
一銀行業存在的問題
1.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健全,缺乏對各種權利的有效制衡
由於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健全,對所有者代表和經營者的激勵機制以及各種權利缺乏有效的制衡,導致國有金融機構缺乏成本意識和盈利經營意識。我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一直沒能實現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產生了決策執行體系不合理、監管有效性不足、內部人控制等難以理順的政銀關係、銀企關係和銀行內部關係。
2.經營風險較大,抵禦風險能力不足
隨著現代商業銀行的不斷髮展,銀行業所面臨的風險已由單一的信用風險演變為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及操作風險在內的多種風險的集合。我國商業銀行以前處於利率、匯率和商品價格相對固定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對風險管理的認識不夠深刻,在風險防範體系的建立上不夠到位。這將使我國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3.金融創新能力不足,總體競爭力不強
中資銀行在業務創新方面與外資銀行存在明顯差距。目前,中資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僅佔總收入的10%左右;而國際大銀行的相應比例為50%左右。因此,中資銀行應努力實現從以存貸款業務為特徵的傳統業務領域向以中間業務為特徵的創新領域轉化,以進一步優化業務結構和收入結構來降低資金成本,從而提高整體服務水平,減小外資銀行在業務領域的衝擊。
二證券業存在的問題
中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前景和轉型需求,為資本市場提供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但是,與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要求相比,與處於類似經濟發展階段的其他新興資本市場相比,以及與境外成熟市場相比,中國資本市場在許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1.證券市場規模偏小,直接融資比重過低
目前,中國金融資產結構中,銀行系統資產佔比過高,證券市場資產佔比過低。此外,中國居民所有金融資產中,僅有13%左右投資於證券市場,銀行存款比例高達75%,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證券市場在金融體系中總體比例過小。在海外大部分成熟市場和一些新興市場上,公司融資的主要渠道不是銀行貸款,而是通過發行股票和公司債券的直接融資。
2.市場層次單一,交易品種和數量不夠豐富
中國股票市場主要由滬深主機板、中小企業板和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組成。與成熟市場層次多樣、板塊有效連通互動的情況相比,中國股票市場結構單一,多層次市場體系尚未形成。在大部分成熟市場和一些新興市場上,交易所除進行股票、債券的現貨交易外,還有股指期權、期貨產品,以及大量的個股期權期貨產品進行交易。相對來說,中國證券市場交易品種則過少。
四、政策建議
在我國金融改革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一些有利於金融業發展的基本經驗和原則,深化了全社會對金融業重要性的認識;實現了金融業與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調動了市場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提高了金融行業的規範化程度和國際競爭力。面對當前世界經濟形勢,我國金融業需從以下幾方面予以改善。
一完善金融企業內部法人治理結構
進一步改革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使其成為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的現代金融企業。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企業內部法人治理結構。依照《公司法》、《商業銀行法》的要求,加快國有商業銀行在組織結構、管理體制、運作機制、經營模式、產權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二實現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的轉變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是銀行、證券、保險等業務相連通的問題。我國金融體系發展不平衡,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之間發展速度不協調,影響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不利於金融風險的分散和化解,因此,轉變分業經營的隔離現狀顯得尤為重要。從國際因素考慮,混業經營是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是各個國家在金融全球化競爭博弈中的動態最優選擇。混業經營模式增強了金融機構對金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多元化經營為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創造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金融機構通過拓展業務領域,增強了資金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提高了服務效率,降低了服務成本。在我國,商業銀行通過組建金融集團、設立基金公司和保險公司,開始了混業經營的探索。例如,2005年,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通過直接投資方式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8只證券投資基金;2007年9月11日,浦發銀行成功發行了首期43.8億元優先順序資產支援證券,正式拉開了信貸資產支援證券第二批試點的序幕,證券化的資產已由簡單的信貸資產和住房抵押貸款擴大到不良貸款和其他資產。
三大力推進金融市場創新與發展
大力發展以市場為導向的地方性中小商業銀行。採取積極措施,促進中小金融機構健康發展。改善中小金融機構的生存環境,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資金運用和自我發展的空間;大膽引入外部投資者,實現中小金融機構產權多元化,增加資本金比例,提高抗風險能力;通過清收不良貸款,增資擴股等方式,化解中小金融機構的潛在風險。
大力推進多層次證券市場體系建設,滿足多元化的融資和投資需求。繼續鼓勵和支援主機板上市公司做優做強;完善中小企業板的各項制度,不斷擴大規模;積極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為創業資本提供退出通道。推動債券發行機制市場化改革,加快債券市場的發展。積極穩妥地發展期貨及衍生品市場,逐步豐富金融市場的交易品種。
除此之外,還需加速人民幣利率和匯率市場化,以及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建立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改革。
金融本科相關畢業論文